發表文章

北回歸線-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將自己在巴黎的生活記錄在<<北回歸線>>這本自傳體小說中,寫性、寫喝的醉醺醺、寫貧困潦倒、寫他和朋友,最重要的寫他自己,和他腦筋裡所想的那些東西。米勒要寫那些大家刻意避開的東西,他揚棄文學的標準,他要寫驅動人類生命的東西,不是純粹的理念而是行為,一種在精神狀態錯亂的情況下的行為,他要呈現感情的復活。

<<北回歸線>>因為赤裸而大膽地描述性,在巴黎出版後被所有英語國家查禁。但他寫的性一點都不會引發人的情慾,反倒覺得那是他生活中在平常也不過的一幕,那裡面沒有愛,純粹肢體的運動,沒有抒情的成分,甚至也非道德上的惡,對米勒而言,性和吃飯一樣,是生存的要素。當米勒描寫他的朋友想要搞一個俄國「公主」,弄半天卻無法成功,我笑了出來。一邊不斷地玩女人,一邊不斷地擔心會惹上性病,想盡方法勾引有錢女人,到手之後卻嫌棄對方太老,無法獻身,不然就是把人家肚子弄大,不得不娶對方,還因此被搞到神經衰弱,這一切都很荒誕,但卻又非常人性。

...

自由與命運Ch1& Ch2 -羅洛•梅(摘錄)


自由與命運
Ch1 當前的自由危機
自由無可取代
在本質上,自由的特性顯然不是既定、現存之物,其作用正在於改變其特質,變成某種全然不同於任何它所曾是之狀態。自由是發展的可能,是個人生命的提升;自由也是退縮不前、自我封閉、拒絕成長、自暴自棄的可能。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主張,「自由的本性,便是自我決定。」(p6)

謝林這位存在主義的先行者,曾一再強調「人類生而為行動,而非沈思,」

「我就等於我的自由!」沙特要補白的重點是,自由不僅是人類的根本需求,其實,成為一個人跟擁有自由,根本就是同一回事。
自由與存在的同一,可以有一個事實證明;我們做抉擇的當下,都確確實實體驗到自己的存在。當一個人斷言「我能夠」、「我選擇」或「我將要」時,他就會感受到自身的意義,因為,奴隸是不可能下這類斷言的。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 寫道:「在抉擇的行動中,藉由我一本初衷與自然自發的自由,我第一次親自體認到我的真實自我。」「只有自由,存在才屬真實⋯⋯自由乃是⋯⋯存在的本質。」「只有我施行我的自由的時候,我才完全屬於自己。」「成為自由,就等於成為自己。」
雖然我們曾經說,自由就是變化的可能,但自由也包含了保持本色的能力,但是,保持原樣並不等於考慮改變或拒絕改變。更有甚者,我們會說明,這種變化不能跟為了改變而改變混為一談,也不能跟為了逃避而改變混淆。(p9-10)

...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松浦彌太郎


重讀松浦彌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書店>>覺得其實作者並沒有講太多經營書店的事,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開書店的書,比較像是松浦彌太郎的半自傳作品,內容提到他高中休學去美國闖盪,培養出對藝術、設計、攝影類書籍的品味,他開始從美國帶回許多珍奇的美術書或雜誌做販賣,從擺路邊攤開始,之後開店,開行動書車。<<最糟也最棒的書店>>為「只工作,不上班」系列中的一本,這個系列主要在分享一些職人的經歷,他們沒有選擇去公司上班,而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並投入其中,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條新的路,創造出了新的選擇。不上班不代表不工作,不上班也能賺錢過生活,也許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還能養活自己前,是漫長的等待與考驗,但松浦彌太郎說只要:「絕不放棄」,一定會有感到幸福的瞬間。

松浦彌太郎在高二的時候休學,因為他對於只要把書唸好及拿到高分這件事感受不到「真實」,又加上不知道如何跨越障礙,所以當下只好逃開。他休學後,靠著在工地打工賺生活費,受到凱魯亞克<<在路上>>這本書的影響,他決定去美國,他總覺得在那裡可以遇到「某種東西」,於是他努力存錢,在語言完全不通的情況下,支身飛往它鄉。當在美國的生活開始有餘裕的同時,他也對攝影産生興趣,看了很多的照片,並去各式各樣的二手書店收購舊的美術書籍,然後帶回日本,自己打電話推銷,書也被很多設計師或攝影師買走,至此,他彷彿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他發現他很擅長「找書」,並且覺得能把它當成工作來做。

...

什麼都有可能日?


雖然擅自把星期日定為「什麼都有可能日」,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也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早上7:45起來(即便是星期日也要維持固定起床的時間,這是最近學到能幫助睡眠的方法)
...

查令十字路84號-海蓮•漢芙



重讀海蓮•漢芙和英國古書店經理(以及其他相關同仁)的書信往來,依舊十分感動,那份因為愛書而產生的友誼,美好的太過不真實,尤其在只能用紙筆書信交流的那個年代,這份情誼竟然可以維持二十年,每一封信的往返都要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這種耐性,是現代人很缺乏的,對於一發出訊息就希望立即收到回覆,上網買東西都要六小時快速到貨的年代,買訂一本書要六個月才拿到,太考驗耐心。<<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薄薄的小書非常符合我們對「往日美好」的懷想,有真誠不帶心機的交流,原來看似單純買書的「交易行為」也可以是充滿關心和溫度的。

作者海蓮住在紐約卻寧願向遙遠倫敦的一家馬克與柯恩書店買書,她說在她住的地方總是買不到她想要的書。馬克與柯恩書店的經理法蘭克•鐸爾則負責去尋找海蓮要的書,兩個人就如此通起信來。彼時,英國在二戰後,物資缺乏,食物有一定的配給,海蓮決定寄一些食物去給對方,因為她的慷慨及好意,兩邊開始發展出友誼。

...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克里斯•貝利



作者克里斯•貝利對生產力有濃厚的興趣,他用一年的時間親身測試許多方法,並且閱讀相關文獻,以及訪談專家,他把結果紀錄下來,希望以他的經驗幫助讀者提高生產力,書中還提供不少練習讓大家可以應用於生活之中。

克里斯•貝利強調所謂的「生產力」並非指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而是聰明地工作,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生產力」看重的是是否成就了自己的目標,用心嚴謹地做「正確的」事,而非胡亂地瞎忙,不加思考填滿時間。作者說忙碌若不能幫你完成任何事,那它跟懶散就沒有區別。富生產力的人,會找到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然後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投入在上面,減少其它事務的干擾,他們「有意識」地從事每個任務,並且對事務擁有一定的掌控權。

一開始,一定要確認自己究竟為了什麼目標而努力,為了達到何種目的,而提高生產力,這些目標必須要能符合你的價值觀,是你真心在意的,這樣才能在遇到挫折時有辦法堅持下去。一般而言,我們會在以下七個領域投注心力,分別是:頭腦、身體、情感、職涯、財務、人際關係以及樂趣。我們可以將它們視為訂定計畫時的大方向,思考如何增強每個部分,譬如,身體,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把定時運動和均衡飲食變成每天執行的習慣。

...

溫柔之歌-蕾拉•司利馬尼


蕾拉•司利馬尼的<<溫柔之歌>>取材社會真實案件,內容從一位保母殺害小孩後,自殺昏迷為開場。小說榮獲2016年法國龔固爾文學獎,作者細膩地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將保母和雇主以及保母和小孩間的關係,塑造成一種彷彿走在鋼索上搖搖欲墜的恐怖平衡氛圍,書中充滿了張力和壓抑。

米麗安和保羅生了兩個小孩,一開始米麗安全職照顧孩子,但她懷念起自由以及她當律師的抱負,於是雇用保母成了一個不得不的選擇。他們找到了路易絲,所有的辛苦、煩惱和混亂全都解決了,一個人人的稱羨的幫手、天使,小孩子們把路易絲當成母親,路易絲變成不可缺少的存在,她待在家中的時間越來越久,她還一起和他們去希臘渡假。但,有一天,事情產生了變化⋯⋯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沒有運用血腥殘忍的手法來描繪這個駭人的故事,她甚至也沒有吐露出痛下殺手的「真實」動機,畢竟兇手陷入昏迷,孩子已死,沒有人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作者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一步步帶領讀者觀看,幫助我們拼湊出答案來。

...

清潔女工手記-露西亞•柏林


<<清潔女工手記>>是露西亞•柏林的短篇小說集,書裡收錄了四十三篇故事,大部分講述的都是小人物的遭遇,作者露西亞以自身的經歷為創作的體材,把對生活的觀察用藝術的手法塑型。內容有:酗酒、毒癮、窮困潦倒、家庭悲劇、死亡、痛苦和孤獨。

<<清潔女工手記>>裡的每一篇故事在我讀來都像是社會新聞,有酒、有毒、有血還有性。每個人物彷彿都陷入人生的泥沼中,被困住無法逃脫,老實說內容會令人感到有點沈重,覺得喘不過氣,不過因為作者的用字遣詞簡潔,所以並不至於讀不下去。整本書雖然有四十三篇,但其實讀者可以在裡頭看到重複的人物和情節,主要的情節就是,露西亞(或叫卡蘿塔或叫伊莎貝爾)小時候脊椎有問題必需佩戴矯正器,在天主學校和大家格格不入,打了修女,被退學,家裡的狀況也不正常,外公性侵,外婆不聞不問,媽媽討厭她和妹妹莎莉,唯一讓她感到安慰的舅舅,酒駕肇事逃逸。露西亞離婚後,談了幾次感情,情人有的未成年、有的有毒癮。獨自撫養四個孩子,搬了很多次家,做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包括:清潔女工、教師、護士和總機,自己也染上了酒癮。晚年和長年不合的妹妹莎莉和解,在莎莉得到癌症後陪伴在她身邊。每一篇都可看成是上述主要情節的變奏,也可說它們都有自傳的成分。作者同時也將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拿來寫作,讓讀者可以近距離觀察到第一缐的真實紀錄,使我們彷彿置身於其中,不管是急診室、課堂上、貧民窟或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都在她的筆下躍然紙上。

...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佐佐木典士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記錄作者佐佐木典士從一個囤積狂變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的過程。不再擁有過多的物品之後,作者變得快樂了,不再被物慾束縛的他,更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不再處處和人比較讓自己處於負面的情緒當中。書裡提到他的改變,並且介紹許多減物的觀念和技巧。

作者形容自己在還沒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前,是住在垃圾屋裡,地板上堆滿一堆沒看的書,收集了許多古董相機,甚至還在小小的廚房設了一個暗房。他每天回家吃完東西就把盤子丟在水槽,喝酒喝到睡著,隔天才在鬧鐘的催促下,心不甘情不願的去上班。常常羨慕或嫉妒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怨天尤人,他想著只要能擁有更多的物品,他就能快樂起來,然而隨著物品的增加,他的幸福感卻反而減少了。於是他決定開始丟東西。

作者認為極簡主義者是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並且為了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作者把家中所有用不到的東西全都處理掉了。他六套衣褲可以穿一年,他想打造一種「制服感」的穿衣風格,如同賈伯斯一樣,從此,他不再為了要穿什麼而煩惱,也不用花時間去買衣服。他把電視、書和他的收藏品都賣了,他搬家可以在三十分鐘內就搞定,他也不在家中囤積備用品,反正有需要再去買就好,或用租的也行。他列舉許多應該丟掉的東西:「過去」的執著、「早已遺忘的」、虛榮品、不想再買第二次的、「有一天」會用到的,只專注於「現在」會使用到的必需品。作者說不要認為自己無法處理這些東西,心態才是關鍵,他引用史賓諾沙的話:「當人說不可能時,代表他已經決定不做了。」

...

林肯在中陰-喬治•桑德斯


作者喬治•桑德斯以林肯夜探墓園悼念亡子威利的故事為創作靈感,小說描述威利死後停留在中陰狀態時所發生的事,敘述在眾多鬼魂間交錯,作者還同時引用各種有關林肯的文獻紀錄,甚至也虛構某些記載,讓讀者分不清真假。<<林肯在中陰>>因其原創的形式和動人的敘述獲得了2017年的英國曼布克獎。

「中陰」指的是人死之後,尚未進入轉世的狀態,鬼魂仍擁有意識,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肉體。小說中的鬼魂們因為有種種心願未了,想把他們的故事不斷對人述說的慾望,或害怕不確定性而不願意進入下一個階段,他們逗留在中陰的狀態,期待自己有一天還能有所作為,他們不知道或不承認自己已經死亡,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躺在「養病箱」中,總有一天能夠離開此處。威利是新來的,其他鬼魂勸他不要在此停留,林肯痛失愛子,夜訪墓園,撫摸威利的身體哭泣。林肯的舉動震驚所有的鬼魂,鬼魂們都覺得威利必然很特別,所以每個人都想和威利說話,眾鬼魂的故事道出了美國內戰前後的社會狀況。

小說主要是在講死亡與失去,以及「是人,皆苦」的概念。作者把林肯描繪的很動人,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身為父親,他失去孩子的悲痛,和身為總統面對國家的分裂,不斷上㫒的死亡人數,他所背負的巨大責任。兩方面的煎熬,沒有讓林肯倒下,反而讓他領悟到世人都在受苦,因此應該竭力減輕周遭人的負擔,此刻他的哀傷並非他獨有,他不該耽溺於此,他負有大任,應該振作,去做對的事,他的痛苦因此得到了昇華。桑德斯巧妙地把林肯決定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南方的時間點,和威利死亡的時間連結,還在小說中安排一個覺醒的黑奴鬼魂附身在林肯身上,引導他更加致力解放黑奴,實在創意力十足。

...

花食-朱川湊人


朱川湊人的小說<<花食>>是直木賞得獎作品,書裡集結六篇故事,包含:<托卡魓之夜>、<妖精生物>、<真是不可思議>、<花食>、<送終婆>和<凍蝶>。這些故事記載敘述者回憶童年的某段經歷,帶有神秘怪奇色彩以及淡淡的溫柔及哀傷,讀者透過孩童的觀點來描繪大人的世界,坦白不加修飾的言語,把成人們的虛偽和無情展露無遺。

朱川湊人深信「有些事物,唯有置身於灰暗的世界當中,才能看清其原有的樣貌」,所以特別採用一些超自然的情節來創作,不過<<花食>>中的每個故事卻不致於令人害怕,反而認為這樣的安排能達到文學性的效果。好比在<凍蝶>那一篇故事中,作者寫了一個「鐵橋人」的都市傳說,用只能藏身於黑暗中的鐵橋人來比喻主角被排擠的孤獨處境,還有<妖精生物>裡那個能帶來性愉悅的神秘生物,用它來帶出母女之間的情意結和衝突,這種手法十分的巧妙又有創意。

...

不消費的一年-凱特•弗蘭德斯


<<不消費的一年>>記錄凱特•弗蘭德斯( Cait Flanders ),為期一年的限制消費生活,並非完全不買任何東西,而是只購買必需品,列出可購買物品的清單,嚴格遵守。同時清理家中用不到的物品,剩下約35%的所有物,提高存款金額。在這段時間,作者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再試圖用購物解決問題,或面對負面情緒,最後她換了工作,往期待中的生活前進。

凱特在一次勸告妹妹少花錢的時候,發覺自己每個月的薪水也沒存多少下來,於是下定決心實驗消費限制,她會在買每樣東西之前思考它們的必要性,找出衝動的來源,然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她說以前買東西都會患失憶症,不記得是在怎麼樣的狀況下就刷了卡,逛購物網站為了免運費,往往會多買很多本來沒有要買的,找不到開罐器,卻發現抽屜中有二十一把叉子,衣櫃裡一堆尺寸不對的衣服,廁所洗水台下許多的瓶瓶罐罐和試用包⋯。她在房子裡一間一間的檢查自己的物品,確保只留下用得到的,其它的不是捐贈就是捨棄,只有瞭解自己究竟擁有多少東西,才不會有理由去買更多,好比說逛街逛到一半覺得自己身體乳液好像用完了需要補,買回家才發現,明明還有一罐新的塞在抽屜裡。

...

一個人的好天氣-青山七惠


<<一個人的好天氣>>是第一百三十六屆芥川獎得獎作品,作者青山七惠描寫一個二十歲的女孩搬到東京和一個七十一歲的婆婆同住,在這一年的時間,女孩打工、交男友,然後失戀,最後再來年的春天搬出婆婆家,住到公司的宿舍,並且轉成正職,即將談另一段戀愛⋯⋯。

女孩知壽因為母親要去中國,不想跟著一起去的她,打算自己獨立生活,在母親的堅持下搬去和吟子婆婆住。兩人的生活在作者的描述看來一點也不緊密,感情也不親,就是一種淡淡的,可有可無的感覺,就好像只是剛好住在一起而已,彼此的對話太少,好像想出聲安慰,卻總是作罷,在我看來只是加深對方的孤獨,為什麼不再加把勁,建立更深刻的連結,亦或是羈絆?不過女孩不知道如何和人維持關係,而婆婆早就用光所有的愛恨情愁,也許這就是兩人僅能做到的,而或許有時二個人,可能好過一個人。

知壽已分手的男友藤田,說她總是「言而不行」,我想應該是說知壽不主動負起責任,或許下承諾,總是被動地等待事情發生,然後被環境和情況來影響自己的行為,而知壽回說藤田也是這種人,一種和人保持距離,確保不會受傷的類型,或許就是這樣,兩人都沒有積極地去經營這段關係。知壽明明很喜歡男友,我卻覺得男友好像不知道她的心思,後來分手,知壽連問清楚原因的勇氣都沒有,不過這一點我倒是可以體會,應該是想保有自己那僅存的尊嚴。知壽和藤田可以分享肉體,卻無法分享心情,對知壽來說內心的想法若坦白地表現出來是危險的,會讓自己變得脆弱。知壽會去偷拿別人的一些小東西,既然沒有辦法和人長久的在一起,至少可以擁有他們的隨身物品,只要拿起這些東西就能讓她感到安心。

...

沒有景點的四大洲晃盪-朱利昂•布隆-葛哈


朱利昂•布隆-葛哈將自己的「觀光客」經歷記錄在這本<<沒有景點的四大洲晃盪>>,不去旅遊書中必逛的景點,不吃排隊餐廳,甚至沒有拍照打卡,作者去貧民窟,踏上沒人去過的土地,到被戰爭蹂躪的區域,體驗了真實,也看到了虛假,他的文字帶著一點嘲諷的口吻,讓人感到幽默的同時,卻又不忘去思索他想表達的批判和不滿。作者說:「如果不能拯救世界,我會敘述它。」

朱利昂•布隆-葛哈稱自己是「觀光客」,事實上我覺得他是個背包客,甚至是個探險家,雖然他不如此自稱,因為他並不想征服高峰或沙漠,只是渴望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趟長途的旅行,他想行動,認為真理就在他方,而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他書中所寫的行程,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絕對稱不上舒適,那充滿了疲憊、骯髒、擁擠、不便、甚至是危險,但他想去,他會因為沒有到過地圖上的某個國家而大哭(我有提過他非常喜歡地圖嗎?),只要口袋裡有足夠的機票錢,他就會上路,其它所有的安排到當地再說,其實他也不能被稱為背包客,因為他的背包常在他轉機到某個村落時就不見了,但那也不是什麼問題,他說:「你得讓自己擺脫一些東西。輕盈促進行動自由。」

「有些人從不曾「「第一次」」做什麼事情。他們出生、買一張沙發、死去。」

...

一個女人,在北極-克麗絲汀安•里特


克麗絲汀安•里特把在北極一年生活的過程紀錄下來,寫成這本<<一個女人,在北極>>,內容包含如何面對極地嚴苛環境的挑戰,如何獲得必需品,如何渡過永夜,以及如何面對漫長的孤寂。在北極,作者和最真實的自我對話,探索自然更探究自身,她說:「或許必須感受這種終極的孤立無援,人類才會變得謙卑,以體察事物的本質。」

克麗絲汀安•里特的丈夫是個獵人兼探險家,他邀請克麗絲汀安•里特到北極和他過冬。她丈夫沒有提酷寒或黑暗,只說會有一個溫暖的小屋等著她,作者決定搭船去和丈夫會合。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到達小屋的敘述,她餓了,想吃東西,但小屋內當然沒有任何現代設備,必須踏入冰天凍地中,走一個半小時去取淡水,用來煮飯的爐子升不出火,只會不斷地冒黑煙,雅緻的房間還沒蓋好,因為所需的木板還沒被海水沖上岸,她和她的丈夫以及另一個獵人必須在一個三乘三平方的木屋(從照片看來像一個長方形木櫃)生活一年⋯⋯我一直在想,她怎麼沒有和丈夫大吵一架,抱怨所有的種種?怎麼看都覺得作者絕非一般女子,她在書中幾乎沒有提到什麼不滿或怨言,在我看來幾乎可以說是適應良好,更不用說另外兩個獵人,可以在天氣狀況很差的時候,外出打獵,而且還是分開行動,真的是令我這個城市凡人大感佩服,這根本是對生存的極大考驗。

...

乳與卵-川上未映子


<<乳與卵>>是川上未映子榮獲芥川獎的作品,以女性身體的乳房與卵子為敘述的核心,探索女性對身體的意識。作者交互運用敘述者我所說的話,和我的姪女所寫的關於卵子所引發的,對自我存在的思考的紀錄,一邊是想把乳房變大的母親,一邊是極度厭惡身體性徵的青少女,兩人選擇截然不同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身體,而因為女兒的拒絕對話,母女間所壓抑的情緒最終爆發。

敘述者我的姊姊卷子想要隆乳,於是帶著小六的女兒綠子來找她,三人一起度過三天的日子。綠子不願意開口說話,只透過寫字和母親及阿姨傳達必要的訊息。卷子像著了魔般不斷地談論有關隆乳的話題,在大眾澡堂洗澡時也毫不遮掩地盯著其他女人的乳房看著,評論乳房的形狀、大小,以及乳頭的顏色。作者在描述這些乳房的過程,沒有帶有任何情色的味道,乳房就只是身體的一部分,如同鼻子或耳朵。作者沒有說明為何卷子想要隆乳,倒是藉由其他女性對這個話題的辯論,帶出各種的理由,像是單純地為了自己個人,或是因為男性精神的影響等。從這個討論看來,會令我覺得乳房好像還是和其他身體部位不同,因為如果今天是要把耳朵變大,似乎就不用考慮是否是因為男性主義的價值觀,而影響了我們的決定,不過作者並沒有表達她的立場,或有批判任何一方的意思,她只是很純粹的描述這三個女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

...

深度工作力-卡爾•紐波特


卡爾•紐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工作力>>中探討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強調它所帶來的生產力,以及所創造的價值。現代人的專注力因為不間斷的連線而變得支離破碎,為了維持不分心的狀態,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採取各種策略和行動。在科技快速進步的現代,淺薄的工作者將更容易被取代,不想要成為新經濟中的輸家,就要有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和高水準的生產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非得有深度工作力不可。作者在書中提供許多方法幫助我們培養深度工作力。

首先卡爾•紐波特先定義了何謂深度工作: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然而因為訊息、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和網路娛樂,我們的工作形態被改變,它們分配了我們的行程,使完整長時間的工作時段變得難以獲得,我們常常被許多並非職務描述的主要項目打擾,看起來好像總是很忙碌,但實際上卻沒有創造出令人滿意的成果。作者強調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 專注的程度,如果我們都能提高工作的品質,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就能從職業生活的日常努力中創造意義和神聖感,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職人和工匠被受尊崇的原因,書上說:「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

...

週末的快樂效應-卡特里娜•翁斯塔



卡特里娜•翁斯塔的<<週末的快樂效應>>主要在提倡人們把週末的休閒時光,從繁忙的工作中重新奪回,不要忽略週末休息的重要性。作者在書中探討以前的勞動者如何奮力爭取休息的權利,而如今我們卻在不間斷的連線中,再次喪失了它。卡特里娜認為若是沒有下定決心採取行動捍衛週末,我們無法從每天疲憊的工作中恢復活力,更有甚者,我們會失去許多珍貴的體驗,諸如,與人產生深刻的連結、創造力、沈思內省的時間,那些跟人性有關,讓人之所以為人的事物。

我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沒有好好利用週末的時光,理由倒不是像作者所說的,因為不斷處理工作未完的事項、回覆郵件以及訊息,或做家務事而失去週末。我的狀況反而是我特定留下週日的時間,卻不知道要怎麼好好善加利用,尤其夏日炎炎,我實在提不起勁往戶外跑,總覺得能做的休閒娛樂不多,於是想從書中獲得一些靈感。我以前一直以為週末就是休息,不要讓自己太累,不要排滿的行程逼的喘不過氣來,但後來我才知道週末不代表「無所事事的瞎晃」,沒有事先規劃的結果,很容易患了作者所說的「週日晚上焦慮症」:因為錯失享受週末的良機而悲傷,感嘆自己又失去了一個週末。不然就是最後只做一些「被動的」休閒活動,好比看一堆電視節目、上網、大吃一頓,或睡覺,再不然頂多去逛街購物,雖然當下就能獲得滿足感,卻曇花一現,無法持久。

...

公園生活-吉田修一


吉田修一榮獲芥川獎的作品<<公園生活>>收錄兩篇小說<公園生活>和<Flowers>,講現代人的疏離,無法建立深刻的關係。<公園生活>以日比谷公園為場景,描述一對偶然遇見的男女,發展出的若有似無的關係,沒明顯的故事情節,描寫圍繞在男主角生活中的瑣碎事件。<Flowers>說的是一對新婚夫妻離開故鄉去東京打拚,展開新生活,兩人的關係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得陌生。

最近讀的日本小說剛好都是這種沒有什麼「大事件」的類散文式小說,主角們沒有真正發生什麼事,或產生什麼重大的改變,小說也幾乎都是開放性結局,會讓人產生,啊,這種小說我也會寫的想法,但實際上我覺得這種小說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要怎麼拿捏文學性和藝術性,而不至於讓作品讀起來太普通平凡,其實很難。這兩篇小說的氛圍營造的很好,<公園生活>那淡淡淺淺的情感,生活感;<Flowers>那種既強烈卻又被抑制的感覺,情色和暴力,壓抑和外放之間的細微掌握的剛剛好。

<公園生活>中一對男女不問對方的名字和身分背景,只純粹地享受那偶然在公園相遇的時光,一起喝杯咖啡,聊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目前看來兩人都沒有更進一步的打算,不過或許生活中有一個這樣的人存在也沒什麼不好,就像「公園」所代表的功能,一個可以讓人放鬆,不必想太多的地方,一個不需要問「為什麼」的地方。但男主角不只跟女主角的關係是這樣,跟其他人好像也是這樣,有所保留地和他人建立關係,同事、同學,甚至連自己的母親,也都保持著不冷不熱的感覺,一種疏離感,一種局外人的明哲保身,這可能和個性有關係,也可能是現代人處理關係的方式就是這樣,打打招呼的人有,但真心交付的沒有,我也不懂你,你也不理解我,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了。不過其碼,男主角還會說一句:「妳明天也要到公園來喔!」這也算是打開心房的一步。

<Flowers>裡面的男女夫妻關係就剛好相反,兩人漸漸關上心房,彼此所追求的目標不相同,於是慢慢地漸行漸遠,妻子希望丈夫放下重物,輕盈地飛躍,但丈夫卻覺得這樣會如同漂浮於大海的泡沫,最終消逝無蹤。最後的那個在豪華大飯店的繽紛夜景,更突顯這段關係的冷漠和無生氣,在偌大的房間裡,兩人各据一角,沒有互動,反而不如像在自家小小的房間裡緊密的靠近。
...

一個人的每一天-高木直子


高木直子的圖文書<<一個人的每一天>>很適合在想放鬆心情的時候閱讀,在星期天的時候,在上床睡覺以前,會讓人淺淺一笑,抱著愉悅的感覺入眠。若是週末不想讀太嚴肅的書,也不想一直滑手機看電視的話,圖文書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最近頭痛頻頻發作,思緒沒辦法集中,平常可以做的事情,現在都不太能做,書讀不到一小時就必須停下來休息,太陽穴的疼痛感蠢蠢欲動,為了不招惹它,我大量減少眼睛和各種螢幕的接觸時間,學習和閱讀的時間也受到了影響,讓我感到十分挫折和難過。但一直躺在床上休息也不行,因為頭痛也不能睡太久,會變頭暈,本來想說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思索人生,但發覺想太多頭又開始痛,而且混沌的腦袋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總有什麼事可以做吧,我東想西想,在圖書館找書的時候,看到了高木直子的書,心想或許讀這個應該沒問題,開心的把書借回家,一試果然效果不錯,頭沒有痛起來。

高木直子的<<一個人的每一天>>講的是,她為了完成當插畫家的夢想,一個人隻身前往東京,租了一間小小的套房(大約不到五坪吧),自己一個人生活的故事。講她一個人煮飯,手作家具,一個人生活的悠然自得以及孤單寂寞,有些好笑的事,也有些難過的事,讀著讀者也讓我想起,以前自己一個人住的歲月。我還記得第一個晚上,我怕得不敢把廁所的燈關掉,但即便有光,心情還是很不安,一聽到外面有什麼聲音就非常緊張,根本睡不著。不過真的就像作者所說的「久居為安」,很多事慢慢地就會習慣了,不害怕之後,一個人真的過得也蠻自在的,當然除了生病的時候。一個人住,生病時會特別感到脆弱和悲傷,尤其是病到無法自己去看醫生,就真的只能自己在房間裡哭,這時就很難熬。

...

看得見海的理髮廳-荻原浩


荻原浩獲得直木賞的作品<<看得見海的理髮廳>>集結六篇故事:<看得見海的理髮廳>、<曾經走過的路>、<來自遠方的信>、<今天的天空還是sky>、<沒有時針的時鐘>和<成年禮>,作者用日常生活的場景描述失去、追憶和親情等主題,結構完整,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不賣弄技巧,卻更能貼近人生,令人慢慢品味。讀者可以在一種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展開一篇又一篇的故事,閱畢後有一絲淡淡的哀傷,又有被療瘉的感受。

我把<看得見海的理髮廳>和<沒有時針的時鐘>歸屬一類,荻原浩在這兩篇裡描述的理髮師和鐘錶師傅,讓人讀到了「匠人」的精神,一個又一個動作的刻劃,以及場景的描繪,把讀者帶入了當下,兩個老師傅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故事,不求聽者的回應,只求一個宣泄的小小裂口。

...

The joy of Minimalism-Zoey Arielle Poulsen


Zoey Arielle Poulsen 寫的<< The joy of minimalism a beginner's guide to happiness with less>>,講的是作者如何成為極簡主義者的心路歷程。在這本薄薄的書裡她描寫了極簡生活的好處,並且提供一些方法教我們如何清理家中堆積的物品,讓我們能夠省下時間和空間,最終無需仰賴外物,也可以達到心靈的富足。

Zoey並非一開始就是過著極簡生活,她和大多數的人沒什麼兩樣,喜歡買東西、逛街,喜歡用衣服、飾品來裝扮自己,一個還在摸索人生的二十幾歲女孩。她在大學畢業前一年去歐洲當背包客,這次的經驗讓她認識其他的背包客,吸收了許多的文化,她感到十分的滿足和喜悅,一路上她只有背包裡面的那些東西,但她卻沒有覺得缺少什麼,也不覺得需要買什麼額外的東西,不需要去歐洲精品店購物,她有歐洲美麗的建築和豐富的歷史就已經足夠。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心裡萌芽,並悄悄地改變了她。

...

Life admin How I learned to do less, do better, and live more-ElizabethEmens


Elizabeth Emens 所寫的<<Life admin How I learned to do less, do better, and live more>>主要是在說明什麼是life admin以及它們如何占用我們的時間和心力,使我們感到煩躁又疲憊。作者要我們確切看到它們的存在,才可能避開生活中的陷阱,以免扛了一堆不需要的雜事和責任。另外在和他人來往或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也可以因為注意到這類的瑣碎事情,而減少彼此的麻煩,增進和諧。

Life admin指的生活中文件類、書記類、管理類等各種瑣碎事務,它是一種勞力和時間的支出,書裡面舉的例子包含:填寫、歸類及收納各種表格或稅單、購買清單、回信、繳帳單、完排計畫各類活動、為了要參予的活動及要買的東西所做的研究和比較、決定哪一個(醫生、保險、保姆、老師⋯⋯)比較好等各式各樣的雜事,這些事是完成我們目標的「手段」,並非目的本身,我們只想快點把它們處理完。它包含事前的準備、做決定、及執行。有些人因為覺得麻煩,而遲遲不肯花時間去處理這些事,結果待辦事項的清單愈來愈長,也錯過很多「最後期限」,導致罰款的產生。

...

我啊,走自己的路-若竹千佐子


若竹千佐子所寫的<<我啊,走自己的路>>是芥川賞和文藝賞雙得獎作品。書中的主角七十四歲的桃子,以散文式的「自問自答」,試圖尋找存在的意義。作者補捉桃子的意識流動,記錄她內心各式各樣的疑問和思辯的過程,不同時期的桃子,操著不同聲調的桃子,以及不同個性的桃子,在對話和交流,眾聲喧嘩。桃子和母親和外婆、桃子和她的子女,以及最重要的桃子和她丈夫的關係也是作者著墨之處。本書也可視為女性主義的作品,以桃子生命的三個階段來說明女性的傳統角色、她們的反抗以及成長。

桃子從小就被母親教導女人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母親重男輕女,甚至要求桃子為家庭奉獻一切,不要結婚。桃子為了討好母親,為了被人接受和喜歡,她學會如何察言觀色,她培養出不去體驗自身情緒與感受的習慣。母親不願意桃子展現其女性的特質,而把髮夾強行從桃子頭上摘下,桃子置身於母親的掌控之中,壓抑自己的喜好。桃子成功地扮演母親賦予給她的角色,到了適婚年齡,也準備依照社會的期待嫁給一個自己沒有感覺的人,對方身世清白,人品優秀。在結婚的前一刻,桃子逃家了,受到東京奧運的鼓舞,她覺得什麼都有可能,奧運所象徵的是接受挑戰,展現自我,運動員那主動、積極的精神,激勵了桃子。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活出意義來)- Viktor E. Frankl


Frankl 所寫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譯:活出意義來),描述他在集中營中如何生存下來的經驗,並且以一個精神病學家和醫生的角度來觀察被關在集中營的人們。他告訴自己他一定要活著,不可以自殺,他要活著出去見他的家人並且完成他的著作。他說人必須擁有目的,必須看見未來,否則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那些失去目標,找不到撐下去理由的俘虜們最終都死去了,飢餓、痛苦和疾病十分難熬,但「絕望」才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Frankl引用尼采的話: 「知道為了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with any how)。

Frankl的「Logotherapy」(意義療法)強調人的存在就是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這個意義是很個人的、具體的、必須靠著行動、必須有所做為,它不能只靠著冥想,然後就由心而生。人活著就有責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人可以靠著三種方式找到人生的意義:一、成就某些事,做出貢獻 二、去體驗(體驗自然和美)去和人相遇(去愛、去建立關係)三、去承受(從磨難找到意義,要讓痛苦變得值得)。從Frankl自己集中營的經驗,他談到,即便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底下,人們仍然擁有選擇的自由,他們雖然無法選擇從這個環境掙脫,但他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痛苦,如何做出反應,沒錯集中營裡有很多惡行,但也有很多人展現出人性的良善,譬如有人把自己僅有的一小塊麵包,送給另一個更需要的人。

...

精進之道-喬治•李歐納


最近對學習法、練習法、成長進步等主題很有興趣,在讀完<<大腦喜歡這樣學>>、<<恆毅力>>和<<刻意練習>>之後,這本喬治•李歐納(George Leonard)所寫的<<精進之道>>也吸引了我的注意。<<精進之道>>裡面的觀念和<<刻意練習>>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後者提供了「刻意練習」的定義和方法,教導你更準確地練習,而前者講的比較是如果你還沒下定決心走上精進之道,為什麼「精進之道」對人生會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所以覺得自己生活懶散,每天渾渾噩噩度日的人,可以先讀<<精進之道>>,當你立下志向好好振作,就讀<<刻意練習>>和<<大腦喜歡這樣學>>,最後當你遇到瓶頸和挫折想放棄時,就唸<<恆毅力>>。

作者在<<精進之道>>這本書,一開頭就說:「如果我們選擇腳踏實地地度日,展開精進之旅,那麼在一生當中,泰半時間都會是停滯期。如果我們拒絕走上精進之旅,那麼一生當中泰半時光,都將浮躁不安,心神不寧,想方設法逃離停滯期,最終自我毀滅。」作者這段話解開了我一些生命中的老問題。在過去很多時候,只要我沒有好好在生活中訂定一個目標,好好學習,我就覺得心很不安定,整個人沒有踏實的感覺,但一旦投入某件事物之後,又因為覺得自己進步太慢,或沒達到目標,而想逃,真的放棄後內心又充滿了不甘心和悔恨。人就這樣不斷來來去去地掙扎,然後被自己弄得很痛苦和煩躁。我以前認為自己已經在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行,或許根本是自己沒有才能,不該勉強,現在我漸漸明白,自己練習的時間不夠,練習的方法也可能是不正確的,才是沒有實現夢想的原因。

...

刻意練習- 安德斯‧艾瑞克森, 羅伯特‧普爾



Anders Ericsson 和 Robert Pool 合著的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中譯: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是本非常激勵人心的書,在閱讀的過程我數度停下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不斷思考如何把刻意練習的策略付諸實行。我覺得本書的重點是:心智表徵、刻意練習和破除天才的迷思。

<<刻意練習>>這本書在去年很紅,有名到我不想去讀它,我那時覺得書名就已經講完重點了,何必還要去讀,直接去做不就好,但在讀了<<Grit>>(<<恆毅力>>)和<<A mind for numbers>>(<<大腦喜歡這樣學>>)讓我對學習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於是決定還是要買<<刻意練習>>回來唸一唸,還好有讀否則就錯過我不知道的重點-「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一種專家們都擁有的心智活動,幫助他們預測、從混亂的資訊中看出模式、計畫下一步、指引他們、讓他們能自我糾正。技巧愈高超的專家,心智表徵的量和質也都會跟著提升,並產生一種正向循環,也就是你愈精進,心智表徵愈能發揮作用,而心智表徵的能力愈高,你的表現和技能就更好。講「心智表徵」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但如果有看過電視或電影裡那些鋼琴家或外科醫生的戲大概就知道什麼叫「心智表徵」。電視上那個被稱為天才的鋼琴家或外科醫生,在表演或開刀之前,都會在自己腦海中有一些畫面,好比正在彈琴的樣子或開刀的過程,他們在真正上台或進手術房之前,已經在自己腦中演練過數次,他們的手有時還在空中比劃著,好像正在彈琴或做手術,藉著這樣的想像,讓他們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練習,「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能練習,能做到如此都是他們有「心智表徵」,他們不用碰到鋼琴或拿起手術刀,就能在心中感覺到和觸摸到整個過程,他們還能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並加以修改。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數學家,他們看到一則又一則的題目時,不會看到毫無意義的符號和數字,而看得到這背後的規則和模式,又好比厲害的棋手,他可以預測好幾步的棋⋯⋯。「心智表徵」和「能力技巧」之間的關係,是雞生蛋,又或是蛋生雞,但不管如何,都必須透過「刻意練習」來到達這樣的境界。

...

鬱金香、風車、運河和腳踏車


如果只能選四件事情來描述荷蘭,我想應該就是:鬱金香、風車、運河和腳踏車。在去荷蘭之前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的鬰金香,老實說我以前不覺得它漂亮,但去了庫肯霍夫,我才發現鬰金香原來這麼美,有那麼多種的顏色和品種,在荷蘭,連路邊的野花都是鬱金香,鬰金香真的有香味,我最喜歡的是白色的鬰金香。庫肯霍夫是世界上最大、擁有最多鬱金香品種的花園,我去的時候正是所有的花都盛開的季節,一入園就看到許多人正在和一片又一片的花海照相,什麼樣的姿勢都有,有人劈腿,照完左邊劈右邊,有人躺在地上,有人不畏寒冷仍然脫掉外套,展露裡面的無袖洋裝,但想要跟美麗花朵爭豔是不可能的任務,像我那一天穿了一身黑,在鬱金香那繽紛的顏色之前,我幾乎成了它們的影子。我是吃完午餐入園的,逛到快五點才離開,裡面不只有鬰金香,還有一個小小動物區,可以進入門內摸摸羊、看看兔子、豬和雞,另外就是小迷宮,我想它是在這一個親子友善的花園中,唯一能讓感到一點刺激和緊張的地方,意外的驚喜是Miffy小公園,有Miffy的溜滑梯、翹翹板、和車子。最後當然就是風車,遊客可以進入裡面觀察結構,近距離在風葉旁邊,聽它轉動的聲音。

...

馬斯垂克遇見歐洲


在馬斯垂克會看見一顆紅星標誌上面寫著:maastricht: Meet Europe。 可能是因為在此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也可能是因為它仍保有歐洲古典城市的味道,位在荷蘭最南邊,是我們這趟行程最遠的目的地。在荷蘭,馬斯垂克是我最喜歡的城市,我喜歡走在聖瑟法斯橋上,一幢幢歐式房子連綿不絕座落在河岸,在橋上遠遠就可以看見前方的教堂,頭頂上一整片藍天白雲,空氣清新,散步在街上,許多人坐在露天的餐廳喝酒、喝咖啡,就這樣眺望河面,絕對可以實現度假放鬆的願望。

來這是為了一間世界最美的書店「多明尼加教堂書店」,雖然教堂內部改裝為書店,但仍然可以看見教堂宏偉的屋頂、壯觀的列柱和雕刻壁飾。內部堅起的三層樓黑色書架一點都不突兀,主祭壇變成了咖啡廳,咖啡牛奶和檸檬綠茶一點都不馬虎,非常好喝。這間教堂書店和外面吵吵嚷嚷的商店形成了對比,或許是因為書或許是因為教堂,心在這得到了平靜。

離開書店往地獄之門和一座中世紀城牆走去,地獄之門是全荷蘭僅存的中世紀石拱城門,旁邊的城牆外還可看到許多大砲台,以及一片綠地,這裡是一個公園,有許多人坐在草地上曬太陽。

回去時記得走橋的另一邊,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光,以河岸邊的房子為背景在橋上拍一張照是免不了的。
...

珍珠牛奶布谷



我將我買的四隻Miffy兔取名叫珍珠、牛奶、小布和小谷,珍珠和牛奶分別是維梅爾的兩幅知名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僕>>中的少女和女僕,小布是林布蘭戴著他自畫像中的黑色貝雷帽,而小谷是梵谷戴著草帽穿我最喜歡的畫作<<杏花>>印成的衣服,小布和小谷手裡都拿著調色盤,就差沒有史汀(Jan Steen)的Miffy兔。藝術家和Miify兔是我此趟荷蘭之旅最主要的目的。今年剛好是林布蘭350年逝世週年,我在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和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都看到了林布蘭特展。

海牙: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去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主要是為了看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間好像真的凝結在她眼睛裡,還有那嬌嫩的嘴唇,少女真美好,讓人離不開她的注視。還有就是林布蘭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那難忘的林布蘭光。

...

鹿特丹-摩登現代


將近十四個小時沒有睡覺,身體沈重,但精神卻有點亢奮,拿了行李,在史基浦機場稍微休息,星期三的早上九點多,還在適應人已經在荷蘭的事實,補充完體力,買完OV卡,坐火車往旅程的第一站-鹿特丹前進。出鹿特丹中央車站,第一個印入眼廉的是車站的建築,斜角金屬,閃耀、霸氣。到飯店整理一番,多添加了一件衣服,迫不及待想快點探索這個城市。走在鹿特丹的街頭,一切看起來很新很亮,天空飄起雨來很冷,走著走著,路旁就有一條河,旁邊有樹和停靠的腳踏車,是讓人駐足的拍照景色,在後來的行程中,我每一天都能看到類似的場景。

Markthal 綜合市場
一棟像削鉛筆機的室內市集,內有世上最大的室內彩繪,被稱為是荷蘭的「西斯汀」,裡面寬敞舒適,但我找不到想吃的東西,吃了炸魚、kroket雖然飽,但身體卻不䁔和,想吃一碗熱呼呼的拉麵,看到了價格就打消主意,改喝一杯熱可可,無奈它一點都不熱,好想念台灣的黑糖薑茶,好冷~
在這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地上畫了棋盤,擺了像交通錐一樣大小的西洋棋,每個人都可以玩,是一種市民皆可參與的娛樂活動,兩個人較量棋藝,其他人會在旁安靜地觀看,就像在台灣的公園裡有人會下象棋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在這不用自己帶棋子和棋盤,東西都準備好了,下完棋記得把棋子擺回原位。

...

荷蘭自助行程


Day 1鬱金香
阿姆斯特丹 -> 庫肯霍夫
世界上最大的庫肯霍夫鬱金香花園 (3/21-5/19)
*機場四號出口搭 858 號公車前往,從機場的Arrivals 第四航廈星巴克旁旋轉門出去,可看到站牌,車程約30mins (Mimi pic)
*大行李,至洗手間旁的服務處寄放
*先買門票,在858站牌的Arriva 車

*史基浦 -> 鹿特丹(搭到NS train ,5、6月台搭intercity direct 約30min,在樓上黃色NS閘門刷一次卡,再加紅色Toselag閘門 schiphol-Rotterdam 刷一次,出站再刷NS一次)

Day 2鹿特丹 -> 小孩堤防
*Waterbus 約30min 5.1~10.31每日營運。202號waterbus從鹿特丹Erasmusbrug搭船,直達Kinderdijk小孩堤防的Molenkade站,2小時一船班。必開船班從鹿特丹Erasmusbrug碼頭的發船時間是10:35,12:35,14:35,16:35
*到碼頭:沿schieddamsedijk路走到Erasmusbrug橋前,會看到右手邊有一棟大樓「Thon Hotels」,往它的方向前進,沿河過了大樓,看到碼頭。
*或搭tram 7至willemplien下車

...

起程


5月6號,下午二點半,吃完午餐,悠哉地看著電視,老公突然說:「我們的飛機該不會不是今晚12:00而是昨晚12:00吧?」這一句話,讓我嚇的停了所有動作。接下來,我們連忙去確認班機時間,結果我們的飛機已經在今早7點就抵達阿姆斯特丹,一整個晴天霹靂,從來沒錯過班機的我們,一時之間慌了手腳,擔心所有已經付出的金錢全都泡湯,華航客服又一直占線,急的我七上八下,後來知道只要改票,把舊機票退掉買新的就行,雖然要花手續費二千元,但總比損失所有機票錢好。最後決定買了5月8日凌晨十二點十分出發的機票,這次知道要在7號晚上就去機場報到了。

雖然後來順利成行,但其實在改票的過程中,一度想過要放棄這次的荷蘭之旅,但因為聽到老公說他為了這次的假期拚命地把工作告一個段落,只想好好藉著旅行來放鬆一下累積已久的壓力,我實在不忍心讓他失望,我知道自己不能那麼畏畏縮縮,想東想西,讓因旅行而產生的不安阻礙自己。我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踏出舒適圏的人,我喜歡事情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加上內向的性格,太多的刺激會讓我感到疲憊,旅行對我而言一向是又愛又怕,然後因為我習慣把事情往悲觀的方面想,一些對別人而言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會因此而變成了大事,所以每一次能夠完成一趟旅行,我都十分感激,而每一次的旅程,都讓我覺得還好當初能夠下定決心,拿出行動力。

...

沒有神也沒有佛-佐野洋子


有時候不免會想到老年,想到死亡的事,尤其是一個像我這樣常常這裡痛、那裡痛的人;每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覺得人生好辛苦。但不知道為什麼身體如此不強壯的我,卻還得為了體重的增加而煩惱,啊,是因為年紀大,代謝變慢了吧,所以即使吃的明明和之前沒什麼兩樣,也乖乖做著運動,還是變重了,好討厭,這是年紀增加的壞處,還有就是以前不會疼痛的地方,現在也痛了起來。

我想年老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不再去管外表的美醜吧,管它斑啦、皺紋啦,還是體重什麼的,但在放縱之前還是得要一直奮鬥才行,想一想就覺得有點累。這時候看佐野洋子的散文集再合適不過了,看完就有一種輕鬆感,就算不那麼認真也沒關係吧,沒必要這麼拼啊,清爽的解脫感。

話雖佐野洋子寫這本<<沒有神也沒有佛>>時,也六十幾歲了,已經是可以活得理直氣壯,隨心所欲的年紀了,即便說出再任性的話,好像也都可以被理解,但我還不行,前面還有三十年必須要好好努力的日子在等著我。

好想像佐野洋子一樣,老了可以到得見山的地方生活,或住在海邊也不錯,還有力氣去田裡摘摘菜,然後可以有一群能互相照顧的朋友,大家把土產送過來又送過去,有這樣的人陪伴在身邊,老了也不會太可怕。

看完<<沒有神也沒有佛>>,覺得老人好厲害,(一直老人老人的叫好像也不太有禮貌),書裡有一篇講到佐野為了去一處野外溫泉,一個人在在沒有車的夜晚山路開車,為了泡到秘境溫泉,用盡全力,真的是「連爬帶滾」,弄得流血瘀傷,才在沒有半點人湮的地方,泡到溫泉,我非常佩服一個六十幾歲的人可以做到如此程度,幾乎把生命都豁出去的感覺,不一般啊,讓人心生勇氣。最後佐野說:「老年是神明賜予的平安」,如果我也能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老後時光,我想應該很不錯。
...

大腦喜歡這樣學 Ch17-18-芭芭拉•奧克利



Ch 17 Test taking
如何為考試做準備
從做作業開始
1. 努力理解內容
2. 和同學一起討論答案
3. 在檢討答案前,把每一題解答的大綱先寫好

考試準備
4. 積極參與作業小組討論
5. 不會時尋求助教幫忙
6. 理解所有作業內容
7. 對作業有不懂之處尋求解釋,搞懂如何作答
8. 好好把學習指南看過 
9. 花時間仔細算過一次
10. 和同學互考
11. 把考前練習題做一做
12. 考試前一晚,好好睡一覺

...

大腦喜歡這樣學 Ch10-16-芭芭拉•奧克利



Ch10 Enhancing your memory
善用圖像/影像/視覺和空間來增強記憶,同時使用左右腦能讓我們把事情記得更牢,把要記的事編成一首歌也行。

*記憶宮殿(memory palace)
找一處自己熟悉的地方,把它用來成為腦中的視覺存放庫,一個心智記事本,把要記的內容視覺化後存放在這,之後可以想像如何在這裡提取出回憶。

Ch11 More memory tips
用譬喻法或類比的方式來記憶、賦予內容一個具體形象、把東西寫下來。

Ch12 Learning to appreciate your talent
為了要真正理解,必須要靠自己找出意義,在頭腦主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認知模式,而不是被動地聽別人告訴你答案是什麼,自己卻想都不想。一旦經過多次的刻意練習,自然會產生直覺式的解題能力,而不需要每次都在腦裡想著下一步該怎麼做。

即使無法擁有強大的記憶力,我們仍舊可以是有創意的,因為我們的腦袋反而不會被固有的陳舊想法阻塞(Einstellung) ,因而想出特別的答案來。

...

大腦喜歡這樣學 Ch7-9-芭芭拉•奧克利



Ch7 Chunking versus choking
建構組塊的步驟
1. 將關鍵的題目從頭到尾在紙上做過一次,確保每一步都合理,行得通
2. 再重做一次,這次把焦點放在重要的步驟上
3. 休息一下,讓發散模式有機會運作
4. 在睡覺前把題目再做一遍
5. 睡醒後再來一次,刻意練習那些讓你感到困難的地方
6. 解另一題,重複1-5的步驟
7. 「活躍的」重複:在散步或運動時,同時一邊在心裡重複解題流程,

經由上述的過程,可以強化和增加腦神經的連結,使組塊更緊密,這才有可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回想學過的東西。

*Law of serendipity
為了建立強大的組塊必須有耐心,好運會降臨在那些不斷嘗試的人身上,如果有好好準備並且擁有一個豐富的心智圖書館,在裡面存放許多的解題技巧和一個概念的架構,就能幫助你取得成功。

...

大腦喜歡這樣學 Ch5 & 6-芭芭拉•奧克利



Ch5 Preventing procrastination
遇到我們不太想做的事,我們會拖延,但實際上做那件事會讓我們痛苦,而是「預期」要做那件事讓我們痛苦。這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拖延,而因為拖延讓我們一想到要做的事,就更痛苦。

拖延像是一種癮,它讓人有「暫時」解脫的快感。我們不應該把意志力浪費在拖延這件事上面。

Ch6 
習慣的建立能節省精力,使我們的腦袋能騰出空間做其它事,一旦養成習慣,我們會進入預設好的自動化狀態,不需要刻意為之。

習慣有四個組成部分
一、提示(the cue):引發、啟動我們進入"zombie" 狀態
二、慣常(the routine):對於暗示的習慣性反應
三、回饋(the reward) :從事習慣性動作所得到的獎勵
四、信念(the belief) :信念是習慣會建立的原因

為了改變習慣,必須改變對提示的反應,注意是在何處、何時、發生什麼事,才使某種習慣出現。

* If you protect your routine, eventually it wii protect you.

*心智對比:對比現況和未來想達到的成就。

*專注在過程,專注在成果只會使人想拖延。

*多工使人無法將點子和內容深根。

*we do homework to exhaust our failure rate. 
...

大腦喜歡這樣學 Ch3 & 4-芭芭拉•奧克利



Ch 3 learning is creating
Shifting between the focused and diffused mode
Shifting happens naturally if you distract yourself an d then allow a little time to pass, or you can work on something that occupies other parts of your brain.  The key is to do something else until your brain is consciously free of any thought of the problem. 

Mistakes are inevitable. To work pass them, start early on your assignments and keep your working sessions short. Remember, when you take breaks, your diffuse mode is still working away in the background.   

為了更有效解決問題,在專注一段時間後,必須要休息,讓大腦的運作模式轉換成發散式,雖然看似在放鬆,實際上腦袋仍然在想答案。最徹底的休息方式是睡眠,它幫助我們把腦袋的有毒物質,和沒有的細胞清空,讓腦袋有空間容納新知識。若是在睡前想學的材料再溫習過一遍,把問題再想過一次,我們甚至可以把它們帶入夢境,在作夢時腦袋也能把我們找出解答。

學習代表必須為自己的大腦輸入一些東西,為了讓大腦的分散模式起作用,首先要專注在一件事上,持續地思考它,中間休息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天。

...

大腦喜歡這樣學 Ch1& 2 -芭芭拉•奧克利



A mind for numbers
Ch1 Open the door
My success reinforced my desire  to practice, and that built more success. 

Ch2 easy does it 
Why trying too hard can sometimes be part of the problem
* Prime your mental pump
Spending a minute or two glancing ahead before you read in depth will help you organize your thoughts. You're creating little neural hooks to hang your thinking on, making it easier to grasp the concepts.

Focused versus diffused thinking
Th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that the brain switches between- highly attentive states and more relaxed resting state networks. We' ll call the think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s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the focused mode and diffused mode. 

Focused-mode thinking involves a direct approach to solving problems using rational, sequential, analytical approaches.

Diffuse-mode thinking allows us to suddenly gain a new insight on a problem we've been struggling with and is associated with " big picture" perspectives. It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relax your attention and just let your mind wander. 

...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Duckworth 的作品<< Grit >>(中譯:<<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主要在說明Grit 為何,擁有它的人會展現出怎樣的行為,Grit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就,並且該如何從內在以及外在環境培養我們的Grit. 作者定義Grit為熱情和毅力,設定目標後付出努力,刻意練習,遇到失敗不屈不撓。Angela 從她所訪談過的各領域中的佼佼者,以及從她的研究結果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在他們是否擁有恆毅力,而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智商或天賦。她認為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沒能實現自己的潛能,是因為我們太早放棄,也太常放棄,我們不知道要成功必須持續地要求自己超越限制,事實是-我們還不夠努力。

其實我覺得「恆毅力」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應該不是什麼新的概念,畢竟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都知道即便有好的資質,若是不努力,或認為單憑資質就一定會贏得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競賽,是過於簡化以及天真的想法。作者引用尼采的話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為「天才」冠上神聖和神奇的光環,是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努力,不願意承認是因為自己偷懶所以才一事無成,寧願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我們沒有擁有愛因斯坦的高智商,或是不像莫扎特一樣是神童,這樣我們就可以安心地繼續滑手機、看電視,畢竟「智商」是天生的,不是我們能改變的事。

...

啟動心靈的對話 Ch5、6 & 7-岡田尊司

第五章 自我否定克服法 二分法的認知與否定的認知以及自我否定息息相關。為了改變這樣的想法,讓對方察覺被否定的事也有好的一面,便是關鍵所在。
...

啟動心靈的對話 Ch3 & 4-岡田尊司


第三章觸動人心法
大部分的人因為抱有某種矛盾心態,因而使得決斷力和行動力變得遲鈍。
以矛盾心態為焦點,透過解開矛盾來提升談話對象的熱情和動機的談話技巧,就是動機式晤談。

處理矛盾時,就算在某一方強加外來引發行為,也會產生反作用力,或是引起完全相反的結果。這種逆向反應,正是矛盾心態的一大特徵。強迫對方聽從某一方的心情,只會引起逆向反應且強化其行為。面對陷入矛盾心態的人,就算給他「去~吧」或是「不可以~」的建議也無濟於事。動機式晤談的其中一個原理,就是由於在矛盾狀態中朝一方推動時,必定會與另一方產生消除的反作用力,因此不能偏淡其中任何一方。

保持中立同時能設身處地,這樣的態度是引起變化非常重要的媒介。使用情緒性的字眼責備對方、否定對方的人格、侮辱對方或者是企圖以道理或權威、力量說服對方,或是強行將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加在對方身上,以及對不好的情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管哪一種不但不能幫忙解開矛盾,反而會加強抗拒。

...

啟動心靈的對話Ch1& 2-岡田尊司


第一章 打開心房法
羅哲斯的「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知道什麼問題才重要、深藏了何種經驗的,是當事者本人。因此,最有效的對話方式是,盡可能不要去干擾對方的談話,幫助說話者釐清他的思路。

對話的兩種基本作用
1. 提高安全感:藉由共同的話題和關注,確認彼此的交情和連結,並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
2. 推敲與提升思考:利用不同視角強化思考、消除對立,具統合與辯證的作用。

守護安全感
要建立順利地交談,首要條件是要注意不威脅道對方的安全感,要能提高對方的安心感與自尊心。從中表現出重視對方的態度。一切的原點就在聆聽的態度。創造一個能夠讓對方好好說話的狀態,對加強親密感和信任感十分有效。

...

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


關於小說藝術的對話
所有時代的所有小說都會關注「我」這個謎。只要您創造了一個想像的生命,一個人物,你就會自然而然面臨一個問題:「我」是什麼??該用什麼來捕捉這個「我」?小說之所以為小說,正是建立在這一類的基本問題之上。

*捕捉「我」的方法
一、藉由行動
藉由行動,人走出了那個所有人都和所有人相似的日常生活,走出了日常生活重複的宇宙,藉由行動,人把自己從其他人當中區隔出來,成為個體。但丁如是說:「在一切行動裡,行動者的第一個意圖都是要展露自己的形象。」剛開始的時候,行動被理解為行動者的自畫像。

(但)人想要藉由行動展露自己的形象,可這形象卻不像他。心動的悖反性格,是小說的重大發現之一。但是,如果在行動之中,「我」是無法捕捉的,那麼我們該到何處、該要如何捕捉這個「我」?到了這個時候,小說在尋索「我」的路途上,只得離開看得見的行動世界,將注意力投入看不見的內在生活。

...

歡迎光臨人類學-盧克•拉斯特


第3章 民族誌
民族誌是人類學為了調查、探究文化錯綜複雜的細節,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方法;同時也是這個學門書寫文化的工具。

當代民族誌的發展與布羅尼斯拉夫•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是密不可分的。他倡導長期跟特定人群一起生活的研究方式。他建立一套系統性方式,讓研究者得以在人類學框架之下,提出理論、進行實際操作和書寫民族誌。

他寫到,民族誌的目標在於「掌握當地人的觀點,以及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了解當地人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的那個世界。」他相信要理解另一個社會,你必需跟當地人住在一起,把自己對他們的評斷擱置在一旁,試著從他們的觀點理解其文化。

...

動物農莊-歐威爾


重讀歐威爾的<<動物農莊>>依舊對他說故事的能力感到佩服,那看似寫給兒童閱讀的寓言卻非常發人省思,擁有很深的道德教訓,動物們遭受的奴役對待使人聯想到在極權統治之下,人民所受的壓迫,尤其是勞工階級和農民們被剝削的處境。歐威爾透過小說來強調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以及諷刺上位的統治階級那貪婪腐敗的罪行。

故事從老少校發表的演說開始,他夢到動物們擺脫人類的控制,他期待一個自由和平等的社會到來,他的演講令人聯想到馬克斯的共產黨主義宣言,有一天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將會聯合起來,革命推翻資本階級,掙脫身上的枷鎖。老少校所說的話後來變成了「動物主義」,其中的要旨被濃縮成七誡漆在農莊的牆上,告誡動物們不可學習人類喝酒、睡床、穿衣、不可同類相殺,動物們都是平等的。

...

文化研究-Ziauddin Sardar


一、文化的定義
1. 文化就是社會行為
2. 一種複雜的整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律法、習俗,以及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及習慣-Sir E. Tylor
3. 我們對著自己訴說關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的集合體,就是文化-Clifford Geertz)

二、文化研究橫跨了諸多知識和學術的領域,從長久樹立的學科到新政治運動、知識實踐和各種探究模式
文化研究的特徵
1.暴露權力關係以及檢視它們如何影響並形塑文化實踐
2.分析文化所展現的社會政治脈絡
3. 政治批評和行動的場域
4. 暴露和調和知識的區隔
5. 瞭解並改變統治結構

...

裸人-馬克•莒甘和克里斯多夫•拉貝


馬克•莒甘和克里斯多夫•拉貝合著的<<裸人>>旨在探討數位革命對人類的自由、私生活與隱私權所造成的威脅,以及對民主制度所產生的衝擊。一開始因為「便利、免費」世人自願對大數據公司奉獻個人資料,後來當社會把安全和健康當成藉口,要求人民透明化,那麼「裸人」將更不可能抵抗。書中提到美國四大公司GAFA(google, apple, Facebook, amazon)掌握了巨大的數據量,它們將成為寡頭勢力。在收集數據的科技公司眼裡,人類已簡化為一條條傳輸碼,被系統化歸檔後提供企業和政府利用,我們只是資料產出的消費者,過著沒有隱私權的生活,對科技依賴成癮,人類大腦退化,失去對系統的批判精神,最後被可自我學習進化的人工智慧取而代之,人們失去了優勢地位。

書中提到許多大數據的運用,是我沒有想過的,我的意思是我知道現在的狀況已經很糟,但我沒想過未來還有可能更糟,我也不知道原來那些掌握大數據的公司,它們的觸角已經深入到那麼多領域:國家安全、民主選舉、金融保險業、生物基因、健康服務、大眾運輸、奈米技術、人工智慧⋯等,這些數據是一條黑金脈,用途極廣,但我們卻無法獲利,因為我們的數位資料不屬於我們自己,科技業者免費便可占有。從我們連上網的那一刻,我們的消費行為、我們各種的喜好習慣、去過的地方,甚至是那些我們偷偷搜尋的小癖好都會被全方面紀錄下來,就算離線,公共區域裡的監視錄影設備還是盯著你,別忘了還有我們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都人將人定位。

...

富流感-約翰•葛拉夫、大衛•汪、湯瑪士•奈勒


富流感
我們的人生不該如此勞苦不堪
從生到死
心靈與身體同樣飢餓
給我們麵包,也給我們玫瑰⋯⋯
一點點的藝術、愛與美好
他們受苦的靈魂也都懂
沒錯,我們為了麵包而奮戰
但我們也為了玫瑰而奮戰
-James Oppenheim

<<富流感>>(Affluenza)是由紀錄片而延伸出的一本書,作者們將過度消費引發的後果比喻成病毒所帶來的病徵,定義如下:「富流感,名詞。一種社會傳染病,病因是人們慾望過多、不斷追求物質,導致出現負荷過度、負債累累、焦慮不安與虛耗浪費等狀態,因此讓人痛苦萬分,而且具有傳染力。」全書分為三部分,先從因過度消費而產生的病徵,或者說會有什麼現象出現談起,再談造成富流感的病因,最後提出一些療法幫助「病人」對抗、消除疾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