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秘密》-厄凌·卡格



 厄凌.卡格是第一個徒步踏上「三極」的探險家,在這本《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秘密》中,他分享了生活哲學以及從旅途中學到的智慧。作者鼓勵我們勇敢接受挑戰,做好準備朝目標邁進,但也同時強調人生的意義不僅是存在於偉大的冒險之中,更是在每一天的生活裡,「生命在各種狀態下都有其意義」,留心每一刻,而非只是重大的時刻,我們的日常不該淪為完成目標前的過渡,它的存在本身即是意義。


「成功機率低不等於不可能」

作為一個探險家,厄凌·卡格努力不讓「做不到」的想法困住自己。不要只挑輕鬆簡單的路走,有時冒一點險,做出改變,走出舒適圈,生命就變得更加豐富,但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沒有做好功課就冒然行動,只會讓自己處於危險和被動的處境,一直防守不斷出現的問題。好運會追著做好準備的人,運氣其實關乎的是我們的行為、想法和心態。我們不是無法變得強大,而是害怕變得強大,怕它帶來的改變及責任,也害怕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沒有回報,所以我們把自己變得比實際上還差,在每一件事上面設下了障礙,因為告訴自己做不到,比真正去做來得容易,於是我們的生命成了一連串妥協的產物。作者提醒我們:「改變原來的世界可能並不愉快,多少也有風險。但什麼都不做,不去嘗試發現生命可以有多美好,說不定風險更大。」而且就算是沒有達到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但在努力和準備的過程中,我們的能力會因此上升成長,也算是一種收穫,說到底付出的不算白費。


「成功和失敗不必然相互排斥」

人生無法避開失敗,除非不去嘗試做任何事,作者認為錯誤和失敗不是問題,重點是在於面對它們的方式,「在之前你做了什麼,事情發生後你又如何反應」,如果能把這些失敗都變成刺激我們成長的養分,以及學習的動機,那麼失敗就成了開始而非終結,失敗不是人生末日,而是下一次的目標,新的開始。不足的地方,「就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彌補回來,而不是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做。」


「美好生活的祕訣是讓喜悅保持簡單」

不是只有那些生命中的重大時刻才能為我們帶來喜悅,要學習著在每一刻都能感受到幸福,「更大、更多」不能保證「更好」,作者提到亳無選擇和選擇過多一樣會讓人感到無力,剛剛好就好。我認為知足的人不代表沒有志向或是沒有追求,而是表示他們懂得「優先順序」,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們會去珍惜和感恩所擁有的,不會被盲目的慾望主宰,忽視真正寶貴的事物。康德說:「真正神聖的體驗,必須在評斷者的心中尋求,而非激起此種心情的自然物中。」


厄凌·卡格其它著作:《就是走路》 、《聆聽寂靜》





...

獨處

 


上個星期四新的書櫃送來了,舊的那一個搖搖晃晃,朝左邊傾斜,真擔心若是有地震,書櫃會垮砸到人,那種不安定感讓我決心換了它。一本又一本的把書拿起來擦乾淨,然後將它們在新的書櫃上安頓好,屬於我的角落再次變得安穩,又可以放鬆地窩在這閱讀和寫作。在家裡我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但有我喜歡的角落,它們就像是充電器,安置於其中,被耗盡的會再次盈滿。


我和另一半租的窩,有一房一廳一衛,外加一個可以曬衣服的小陽台。客廳的一處被隔成一個半開放空間,當成是書房,擺了工作桌,是老公工作和娛樂的地方。基本上他的活動場域幾乎都在客廳,房間只是晩上睡覺的地方,所以其實我也可以在白天的時候,關在房間裡,像吳爾芙所說的:「寫小說」,只不過我從來不曾這麼做,我都是抱著平版縮在沙發上,一個字一個字的用指頭在螢幕上刻。


一開始老公離職在家接案時,老實說我有點不習慣,因為獨處的時間變成零。以前在他下班前都是自己獨佔整個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既懶散又隨便,但有一雙眼睛在看著,即使是親密的眼光,也不好老是躺在沙發上,總是要維持住一個「人樣」。我就是一個這麼放不開的人,但這也沒什麼不好,擁有只有自己才看得見的那一面,就跟擁有自己的房間一樣重要。兩個再相愛的人,也應該要有各自的空間,一個完完全全沒有他人凝視的空間,僅僅是有他人的存在,我們就可能失去主體性而成為客體,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想要得到認同和讚賞。


獨處,才有時間和自己相處,不用說話,不用滿足他人的需求,就只是和自己腦袋裡的想法待著,或許什麼都不想也可以。當我和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和我自己分開了,獨處才能讓我再次「完整、合一」,於是之後我又開始渴望及珍惜與他人的連結及相伴。如果老是身處在群體之中,我的個體性就會被抹滅,成了眾人之中那無法辨識的「多」,而我只想是「唯一」,有些時候,我就是不想要被歸類、被定義,被當成是數字中的一個,但和他人在一起時,我們就成了他人的誰,而不是自己,只有在獨處時,我們不需要他人來定義自己,對我來說,這就是自由。

...

《 火口的二人》-白石一文


「活在當下」是白石一文的小說《火口的二人》的主題,面對可能會毀滅日本的巨災,盡情地做此刻想做的事,不再被過去的悔恨和未來的擔憂給束縛,這才是正確的生存方式。


賢治離婚後,公司也面臨倒閉危機,他得了憂鬱症,因為太過痛苦,什麼事都不記得了,提不起勁振作起來,這時接到表妺直子要結婚的消息,於是久違地回到老家九州。曾經是一對戀人的賢治和直子,在婚禮前幾天,忘情交歡,他們決定直到生命終結前,盡情滿足身體慾望,因為這是活得有真實感的方式。


直子形容賢治是一個懦弱的人,面對重要的事總是無法下決定,做出行動;賢治則說直子是一個膽小鬼,不敢往壞處想,無視痛苦及疼痛。雖然表面上,賢治是個精英,但他無法堅持到底, 甚至一手毀了自己的前途,這樣的他和沒有固定工作,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的直子,其實十分相似。


賢治對直子說:「我們一起死吧!」所以直子才會在那張賢治喜歡的富士山火山口海報前說:「我們就這樣抱著,一起被那個富士山的火山囗吸進去吧。」賢治想死可能是因為和直子不倫關係的罪惡感,也可能他對「活著」感到痛苦,不想扛起人生的責任,確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有「死亡」的念頭,並且他被火山口給吸引。直子說,可能因為是家人的關係,她和賢治的身體十分契合,相處也很愉快,但他們倆個不能結婚,如果可以被火山口吸進去,就不用再為難了。


天災是無可奈何的,也非個人力量可以阻止,小說中的末日災難,反而成了賢治失敗人生的一個出口,他不用再努力地賺錢,辛苦地追求成就,也不需為了未來,放棄現在的享受,他不用再被嚴厲的倫理觀綁住,可以活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任意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反正富士山就要爆發,日本要毀滅了。到此,賢治終於可以過著那種直子所說的:「活著就很快樂」的生活方式,過去未來通通消失了,他打算和直子不斷地做愛,這就是他現在最想做的事,也是他認為最能把握當下的方式。

...

另一半


一個人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早就離不開倆個人的日常。今天必須用撐衣竿才可以把衣服掛上去,曬衣繩是另一半伸手就碰到的高度,外面正在下著穿雨衣也沒有作用的大雨,他卻偏偏剛好在這時走在街上。搬了風扇讓人工的大風代替陽光對著衣服吹,看來今天又不會乾,台灣的冬天不是乾冷到靜電,就是溼冷到發霉。


回到客廳把窗戶關上,右邊靠近電腦的那扇,他出門前已經關了。坐在沙發上屬於自己的角落,今天聽不到從一旁傳來的敲打鍵盤的聲音,還有那些他在工作時的自言自語。我依舊在同樣的時間做著和平常相同的事,只是不打算出門買午餐,把冰箱裡有的剩飯,拌著雞肉和海苔,沒有打開電視,無聲地把飯吃完,他一向都是一吃完飯就整理桌子的人,餐盒在桌上被放了一會,然後我站起來把它拿去洗。


到了午睡時間,躺下前,抬手扭腰,敲敲大腿,躺上床,繼續做一些腿部運動,把肚子裡的食物都消化的差不多以後,雙手一攤躺在床中央,陽台風扇轉動的聲音聽的很清楚,平常我都會譏譏喳喳和旁邊的他講個不停,轉頭看看一旁的空位,今天的我很安靜。原來我就是一個不愛講話的人,認識的人裡面只有另一半說我是個活潑好動的人,如果他不在,那我的個性裡的這一半也會跟著不在。


醒來後,我決定要出門,才不管外面是否在下著惱人的雨,在準備穿上雨鞋前,雨變小了,趕緊拿著要還的書,往圖書館的路上走去,腳上的鞋還是溼了,天氣卻沒有想像的冷。圖書館裡有不少人,可能也跟我一樣在家待不住,出來晃晃。好在要借的那本書,擋在前面的沈重書櫃已經被移開,是不是上次他幫我移開後,就沒人動過了?有可能,畢竟這區的書沒什麼人會讀。提著一袋書,獨自走到附近的市場買晚餐,他叫我不用等他。


買了人氣排骨便當,還在對面新開的甜湯店,買一碗上次說好要一起嘗試的紫米薏仁湯。天變得更黑一點,走在巷子裡,新開的咖啡店發出溫暖的黃色燈光,原來週末的生意還不錯,平常和他路過的時候都沒什麼客人,下次再和他來嘗鮮吧。回到家,向管理員拿了包裹,新買的雨衣送到了,一件藍色,一件粉紅色。


吃完飯,把衣服收回房間,拿出烘被機,下大雨的日子裡,要是沒有它,衣服就只能發臭,等會來看書好了,邊攤平衣服,邊在腦中思索,這時放在客廳的手機響起來,是另一半打來說要回家了,回到家的第一件事,要跟他說什麼呢?





...

《 狂喜書寫》-黛安娜·拉布


《狂喜書寫》的作者黛安娜·拉布鼓勵我們寫作,她認為寫作能幫助我們找到生命中的狂喜(bliss),也就是那些有助於人發揮潛能及活出極致的事物。寫作是種治療,書寫內心和過往經驗能讓人獲得療癒,作者在書裡提供了轉化人生的七個步驟,使我們能夠述說出自己的故事,並且附上許多寫作練習,帶著讀者一步步探索內心。


*寫作能成為療癒

把每一次的書寫都當成一次自我探索,而非痛苦的舊事重提。


你的生命有一道貫穿的故事主軸,寫作可以幫助你去發現它,而這過程也可用作成長和轉化的跳板。


卡爾·葛利爾:「當我們在寫自己的故事時,就不再對生命中的事件感到困惑,因此,我們取回了丟失的智慧;若我們與過往的創傷記憶,感覺或領悟斷開連結,可能就無法從中獲得智慧。」


創造是一種尋找價值感的方式,也有助於你建立自我的價值感。創造是大自然中一種強大的力量,創造的行為表現會將喜悅和美麗帶入我們的生活中。


*如何寫

非流水帳式的記錄一切,而是著重在感受和想法上,從身體五感出發,表達出自我的需求與渴望,勇敢揭露「內在的自我」,寫出你的「情緒真相」,誠實面對那些困擾你的情況才可能轉化人生


寫自己想寫的,而非你認為別人想聽的。


潔思敏·沃德:「當你往痛處寫時,你將獲得最有威力的素材。不要逃避它,不要遠離它,不要只寫容易寫的東西。分享我們所面臨的艱困事件,因為這些事件正可顯示我們的人性。」


反思性寫作要問的問題是:我的故事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以及我寫下故事的場景時,有什麼感覺?真正要問的問題是:你要如何詮釋你所經歷的故事。


要寫出一個動人的回憶錄,你需要在虛構和紀實之間找到平衡。沒有人說回憶錄就是事實,它應該與真相有關,而真相通常是記憶混合想像的副產品。


決定要說什麼與不要說什麼是最具挑戰性的事情之一。囊括那些關於故事,或與個人的成長,轉變有關的各種要素。你在開始寫作時,要先在腦中針對你的生活提出一些問題,並把這些問題當成焦點。


不要從「我好命苦」的觀點來寫,因為讀者很快就會覺得厭煩。記住,讀者要看你如何從過去的經驗中成長和轉變,而不是沈溺於其中;他們想要知道你的經驗如何改變了你。


避免過度自省,而是把故事融入或織入普通的真理或情緒,以較寬廣的背景脈絡來檢視你的人生。


記得要「展示」,不要只是「敘述」。讀者應該聽到、聞到、摸到和看到你所經歷的一切。

...

外交



星期一和一位來自南非的朋友吃飯,因為對方吃全素,所以還花了點時間找家在他住處附近的餐廳,是間素食吃到飽,我想這對他來說應該會是個新鮮有趣的體驗,但想不到對我和老公而言更是特別。


因為疫情關係,已經很久沒有出國的我,都忘了人在國外,語言不通是件多麼麻煩的事,在這個外國人身上,我了解到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都成了特別的大事。他說去商店買東西,都要花很久時間才能找到他要的東西,我的直覺反應是,可能產品上面沒有英文標示,他說不是,而是英文標示比較小,必須每樣東西慢慢看,再三確認,本地人只要眼睛掃過去,就拿了他們要的產品,所以他這個外國人到哪,都會在他身後造成排隊的人潮。


他的體驗,讓我回想自己在國外時,做每件事,買每樣商品,都要前看後看,東想西想,一方面是因為好玩,一方面更是怕犯錯,但再怎麼小心,做了再多功課,還是會出錯,好比我和老公就曾在倫敦搭錯車,在韓國點到只有肉沒有飯的餐點,在澳門迷路⋯⋯。面對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和陌生的國度,智商彷佛會降低,或是說生活能力會降低比較精凖,好像從大人又變回了小孩,事事需要幫忙。就像是我的外國朋友,在南非是一位大學講師,在這卻連要買到一把理髮器都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要上網購物,辦手機門號或是預約餐廳,更是讓他一個頭兩個大。奇妙的是,當我和老公在「教」他這些事的時候,我們也覺得這些事怎麼瞬間變得這麼難,好像我們也成了一個外國人似的,難不成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爆發?


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試圖讓他學會線上購物,還是行不通,因為結帳的流程太過複雜,再加上沒有英文界面,即使這次我們成功幫他買到東西,也無法確定下一次他自己有辦法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折騰了半天,最後還是直接帶他到電子賣場,一次買齊他要的商品,不過可不是買完就沒事了,因為不知道為什麼剛剛在店裡測試沒問題的筆電,一回到他的住處就出現問題,所以我們還得做售後服務,看來想要當兩名稱職的外賓接待員,讓外國人對台灣留下好印象,還真是不容易。不過雖然不簡單,但我和老公卻覺得這是很特別的「外交」體驗,我們將在台的生活技能傳出,做為交換,他借給了我們他的雙眼。


透過這個外國人的眼睛來觀察已經看過無數遍的街頭,突然間習以為常的事物都變得陌生。人行道上的youbike 騎士對我們來說也變得危險,是必須一再閃躲的對象;每一家超商和超市都披上新鮮的外衣,讓人好奇裡面會賣些什麼;這家茶店,那家咖啡店都飄散出吸引著我們的味道;每一個轉角和路口都那麼巨大,彷彿一往前走,就不知會通往哪個神秘之處。仔細的看,仔細的聽,我們又再次對事物產生感受,一切都是那麼好玩又有趣,啊,我們也像這個外國人一樣,變回一個孩子了。原來這個世界很精采,一點都不無聊,只要放下自以為是,不要以為什麼都會,什麼都懂,我們的眼睛就能再次變得如同孩子一般澄淨,感覺也會再次甦醒,於是我們就不只是在過日子,而是真切的活著。

...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唐鳯/楊倩蓉



*感謝天下文化試讀邀約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是由唐鳯口述,楊倩蓉採訪撰文完成,書裡分享唐鳳思考、工作和學習的方式,還有她對於未來的一些想法。喜歡唐鳯的人讀完這本書會對她有更全面的瞭解,沒有在關注她的讀者也能從書中學到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更有效率地工作,以及如何在科技進步的時代裡不被淘汰。唐鳯不斷強調的「共好、共創、共享」,是這個充滿競爭,追求私利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溫暖清新的見解。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有那麼多的收穫,書名中的「破框思考力」,預告了讀者會得到一些和傳統框架不同的思考模式,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我對於由名人口述,他人代筆的書籍,存有疑慮,不過作者楊倩蓉將這本書寫的很好,把唐鳯的思想脈絡表達的很清楚。整本書的結構完整,不會有一種東湊西湊的零碎感,看得出來她花了不少心力整理採訪稿和相關資料,全書的編排也十分清楚易懂。關於唐鳳的精華,那些讓她如此出色的原因,讀者都可在書裡看見。


全書有四個主軸分別是:思考、工作、學習以及如何看待未來,雖然分成了四大部分,但貫穿其中的就是「共同」這個概念,唐鳳說她喜歡用關鍵字來閱讀,而「唐鳳哲學」的關鍵字大概就是「共」了,「共好、共創、共享、共感、共同經驗、共同空間」都不斷地出現,其它的關鍵字還有「多元價值觀、非壟斷、非集中、跨域、合作、公開透明」。從這些關鍵字,讀者不難看出唐鳳的中心思想就是:每個人都有可貢獻的才能,因此每個人的價值都該被尊重,集合眾人的智慧能夠成就更多,而知識與成果不應該集中在少數人身上。我覺得這就是唐鳳最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世上有不少能力強智商又高的人,但能力強智商高又願意「共享、共好」的人卻不多,另外這麼聰明的人,卻沒有因此覺得高人一等,反而不斷聽取各方意見,到處取經,持續地一直在學習著,這點也很令人佩服。


以下我整理出一些關於唐鳳如何思考、工作、學習和看待未來的方法。

一、思考:共好、共創、共享

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識系統,才不會迷失在海量資訊裡,以多元非線性的方式建構知識,不要讓對分數的關心,超越對智識的好奇。公開分享自己已知的事物,不藏私能讓知識更強大。集結社群的力量解決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像一塊拼圖。」


二、工作:跨域協同

分享彼此專業,共同協作,誰行誰就來,不是威權式地由上而下管理,而是當一個「水平協調者」讓大家都有主動性,將所有累積的工作文化與專業知識公開讓所有人分享。


達到「粗略的共識」,不是要求一步到位的完美解決方法,「最好,是夠好的敵人」。


要容忍跟自己立場不同的人,學習著不打斷別人說話,不要急著做出判斷,完整聽完他人的見解,這樣才有可能將他人的東西轉化成自己可以運用的智識。「你容忍跟你本來立場不同觀點的能力愈大,你就愈有能力去理解複雜的論點。」


成為時間的主人,事先安排自己的時間結構,而非被外在的刺激決定自己的行動,要理解自己的認知模式,掌握自己的情感、認知,還有注意力的長短,以便找出合適的工作方式。


三、學習:自我啟蒙

不把自己當成工具人來學習,因而物化了自己,由內而外地去學習,容許犯錯,不要想著輸贏,而是要用好奇的心去探索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未來:共享現實與多元宇宙

AI共存,制定出網路的規範,保護每個人民的權利。提倡「分散式多元治理」,而非網路集權。


多元宇宙:共創涵融,共享虛實,自己可以設計想要的空間,互動的模式,以及資料數據運用的方法,不讓少數人決定。


在發展自己在專業和工作之外,保留20%的時間培養興趣和其它技能,研究自己想知道的主題,並且參與正職之外的社群。

...

黑黑,I don’t like it!



在家閉關了三個多月,終於在上星期二可以出去走走,為了慶祝老公的生日,我們安排了桃園二天一夜行。只要時節進入了嚴夏,我就不想出門,和熊相反,我會夏眠,當然不會一直睡覺,只是會盡量避免在大太陽底下活動,所以暑氣熾豔的七、八月雖然難耐,卻也是我和老公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因為哪都不想去,待在家裡反而完成了不少計劃。儘管我是個阿宅不過在家悶久了,還是會渴望外面的世界,何況是我那外向的老公,所以每年他生日的926號就是我們出關的時候,宣告夏天的結束,迎接秋天的到來。當我感受到空氣的那一絲涼意,我彷彿從夏眠狀態清醒過來,腦袋不再混沌,身體再度變得輕盈,可以擺脫那溼黏感了,終於能夠回應內心不斷招喚我出遊的請求。走,我們出發吧!選擇桃園完全是為了吃,為了一家泰式料理吃到飽,為了去北台灣最大的夜市吃不停,這兩個地方把我們餵得飽飽的,吃完後都要努力地散步來消耗所吸收的熱量。


每次搭高鐵回家時,經過桃園都會看到一個閃閃發亮的招牌,仔細一看發現它是一區幅員遼闊的夜市,在一片漆黑的夜空裡,那個夜市看起來特別熱鬧,彩色的燈光似乎在邀請我一探究竟,於是它便被我收錄在口袋名單中。在傍晚接近六點的時候,我們騎著租來的機車,從高鐵附近出發,將近三、四十分鐘的路程,一路上經過不少人車稀少的地方,有點像是產業道路,很多地方的路燈不夠明亮。在外地騎車的時候我一直很喜歡沒有車潮的道路,google帶我們走的叉路小道也讓我覺得很新奇有趣,但那是白天的偏好,在外地騎車久了就知道,有些地方入夜後,會非常的黑,萬一這時google 又帶我們鑽小巷,可就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了。在金門和台東的經驗讓我們學到,在不熟悉又沒有燈的地方,晚上的田野小路是沒那麼容易繞出去的,尤其又看不到前方是否有路,不安感直線上升,這時可不會有螢火蟲幫我們照亮黑暗。


在去夜市的路上,我就一直和老公說,這麼偏僻這麼暗的地方會有夜市嗎?夜市不都是在很熱鬧的市中心?但google是這麼指示的,我們也只能帶著懷疑一路向前騎,想不到一個超大的夜市就這麼在眼前出現了,這大概有點像是在沙漠中看見綠洲一樣的驚喜和不可思議,所以我在高鐵上看到的是真的,這個夜市就是一團黑暗中的光無誤,一個隔絕在鬧區之外的秘密市集,一種神秘嘉年華活動,真好玩!不過我心想,必須早點離開這,因為回去的時候,天就會更黑了。


果然,天真的很黑,大概八點多的路上,就沒什麼人車,根據過往經驗,只要是在外地晚上騎車最好都要騎在主幹道上,若是要左轉右轉進入支道,就要有心理準備亳無人湮,所以當我看到google又想帶我們轉進黑暗的巷內,我就開始擔心了。進去後,根本看不見前面通往何處,它就是個死巷,還有我們老是因為看不清而轉錯了彎,在同一個地方繞來繞去,不知道為何空氣中又瀰漫著一股臭味,讓我更加害怕,好在最後還是回到了大路,所以當老公捉弄我說下一個路口又要轉彎時,我早已失去幽默感,脫口說出,「那你自己去,我才不跟咧!」每當遇到這種夜黑田野小路,我們都會唱著自編歌曲來壯膽,歌詞只有一句就是「黑黑,I don’t like it!」,雖然安定的效果不大,但轉移注意力還行,不過如果可以下次還是避開「黑黑」好了。 

...

《醫生的翻譯員》-鍾芭·拉希莉



芭·拉希莉的短篇小說集《醫生的翻譯員》獲得2000年普立茲獎,收錄九篇作品,主角大多為印裔移民,描述他們如何在美國適應新生活,包括如何面對孤獨或文化衝擊等議題。作者擅於從日常事件裡,捕捉細微的情感,將人與人互動中的矛盾和糾結化為精彩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件暫時的事><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前者描述一對印度夫婦失去了嬰兒,兩人因為不願意觸及傷痛而漸行漸遠,後者則是在講一個印裔移民在美國的生活。


<一件暫時的事>裡那對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互相迴避,丈夫躲在書房假裝寫論文,妻子則埋首於工作的文件之上,兩人小心翼翼地待在各自的空間裡,絕不談論失去的痛苦,無法打開心房,也無法從悲傷中恢復的兩人,感情愈來愈淡。這樣停滯的狀態,因為一天中短暫的停電而有了突破口,兩人開始在黑暗中向對方傾述那些未曾說出的秘密。在閱讀時,我被作者營造出的神秘感吸引,想知道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也變得像男主角一樣很期待停電的時刻來臨,不知道又會聽到什麼驚人的實情,情緒在這幾夜不斷地被堆疊,等待迎來小說的高潮。本以為兩人化解心結後,他們的感情也會「恢復電力」,再黑暗之後,再度迎來光明,想不到劇情卻來了一個反轉,原來妻子早已忍受不了這樣的日子,偷偷地找房子凖備展開沒有丈夫和傷痛的新生活,而聽到這個消息的丈夫,也明白了自己已經不再愛妻子,所以就把最傷最痛的秘密告訴了妻子,「他抱過他們那早夭的孩子」。在故事結尾,他們終於可以坐在一起為死去的孩子哭泣,我認為這個結局不只是小說的結局,同時還象徵了兩種結局,一是他們接受了孩子已死的事實,終於願意將這個悲劇劃下一個句點,另外這也代表了他倆關係的結束。


<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這個翻譯名稱,花了我一點功夫去查原文,才搞清楚它的意思,原文的篇名為<The third and final continent>,故事中的男主角生長在印度(第一個大陸/the first continent),後來去了英國倫敦(第二個大陸/the second continent),最後在美國(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the third and final continent)定居且存活下來,孩子也進了哈佛大學。原來「暨」這個字是指「和、與、及」也就是「and」的意思。


這篇短篇小說講一個印裔移民定居在美國的故事,主要重點放在他和一位美國老婦人上,他和老婦租了一間房間,後來才驚訝地發現她已經一百多歲了。他們倆每天都會在傍晚一段短暫的時間裡,重複著相同的對話,這一段回憶在男主角搬走後還影響著他,因為老婦人的生命,是他在美國第一個欣賞的生命,也因為他欣賞的這個老婦認同了他娶的新婦,所以他開始接受了他的新婦。他和新婦探索這個新世界,學習著習慣新的事物,並且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社群。作者並沒有過度渲染移民者的掙扎和艱難,反正把重點放在日常生活的瑣事點滴,我很喜歡作者營造出的生活感,而男主角和他的妻子,從陌生到互相扶持的轉變也寫得很溫馨動人,沒有任何浮誇煽情,只有那些真實切確的幸福。


故事的結局也很美,男主角在他兒子眼中,也看到了那個當初將他帶到世界另一端的野心,男主角會在兒子灰心喪志時,告訴他,如果自己能在這個第三個大陸存活下來,那麼沒有一個障礙是他無法克服的,再加上他的兒子擁有比他更好的學歷,而父母也都還在他的身邊守護著。我想這一段話應該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歴,而這些鼓勵的話語也是為了獻給每一個離開自己家鄉的移民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