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那些改天再做的事之三:戒癮


各種癮搔的心癢難耐,明知不好,卻戒不掉的不良習慣,好比戒不掉的煙酒、戒不掉的糖、戒不掉的沉溺,甚至是戒不掉的有毒關係。面對各種癮頭,我們失去自我控制力,天使在和惡魔的交戰過程中,總是敗下陣來,我們還會欺騙自己,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事實是狀況愈來愈嚴重,次數和用量不斷增加,一旦停止便產生戒斷症狀,整個身心都強烈地渴望,渴望若是無法被滿足,就極度痛苦,直到我們向誘惑屈服,這個過程不斷重複,變成了強迫行為。


再玩一下電動遊戲就好,再看一支YouTube 影片就好,只要再喝一口,再吃一塊,再見他(她)一次,但我們心裡清楚這一次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打破了守戒的諾言,對自己產生的厭惡和不信任,或許才更傷。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手正拿起第二片餅乾往嘴裡放,雖然我的醫生交待過必須戒掉甜食,雖然我吃甜食臉上會長紅疹,身體會癢,體重會增加,免疫系統會變差,不過我還是吃掉了那片餅乾,還在在心裡狡辯說反正它沒有很甜。對了,不只偷吃甜點,明明規定自己下午四點就要開始寫作,卻玩平板玩到了五點,才開始動工,破戒會讓人有罪惡和羞恥的感覺,一旦我們的大腦對某種事物成癮,啟動了愉悅迴路,想要從這個迴圈中逃出,要花的時間和心力絕對高於預期,我和甜食的戰爭,已經打了將近七年,而且還沒有自信能打贏。


我從小就愛吃各種糖果餅乾,不吃飯可以,不吃零食可不行,我會把僅有的少許零錢全都拿去買一顆一元的糖果,五彩繽紛,形狀各異的糖果裝在一個透明的袋子裡,在上課的時候我把這個袋子放在抽屜裡,一邊聽課,一邊把糖果塞到嘴裡,我喜歡它們的樣子和它們甜蜜的滋味,含在嘴裡,不只嘴甜,我的心也甜。當然這麼愛吃糖的結果就是牙齒蛀光光,營養也不良,但小時候的我才不管這些,每天還是照吃不誤,就這樣一直吃啊吃啊,從國小一路吃到了出社會,直到有一天身體終於再也受不了被我不斷澆灌的糖,而開始反擊。


現在想想我大概是把一輩子可以攝取的糖量,都在前半段的歲月裡耗盡了,所以現在只要一小塊巧克力蛋糕,身體就會抗議,就像我開始運動的理由一樣,為了愛漂亮,我必須戒糖,雖然沒辦法「滴糖」不沾,但至少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隨時口袋裡都放著糖果。不在家中存放一堆甜食,是戒糖的第一步,減少誘惑的出現,不需要讓自制力受挑戰。再來,找到健康的替代品,天然的甜會比人工甜好,愛吃是我的天性,很難改變,但吃什麼,吃多少就比較有彈性,我現在會在冰箱放生菜、水果和優格,飲料換成牛奶、咖啡和水,嘴饞的時候就把生菜拿出來當零食吃,有時候就是想吃而已,並不是真的肚子餓,吃東西會讓我覺得放鬆,但吃完甜點,血糖一下快速上升,下降後反而更累。另外,同樣的零食或飲料都可以選糖份較低的,好比巧克力,選可可含量較高的,就不會那麼甜,手搖飲料就喝三份糖或無糖,剛開始不愛,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現在吃太甜反而會覺得噁心。最後,我還嘗試做飲食記錄,把一整天吃什麼都寫下來,這樣做是為了訓練「自覺」,有時候會認為自己沒有吃很多東西,或沒有抽很多煙,喝很多酒,直到開始記錄後才發現原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記錄做了一陣子,就會養成隨時注意的習慣,之後就算不寫下來,也會留心觀察自己吃了些什麼。有自覺的過日子,是戒癮的第一步。


思考成癮背後的原因,也幫助我更能戒癮,許多人瘋狂購物、喝酒、抽煙、吃東西,甚至吸毒,大都是有些理由的,而這些理由通常藏在心裡,或許是因為焦慮、不安、空虛、孤獨,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也或許是想逃避,逃避未完成的夢想,逃避現實,逃避自己失敗的人生,問題在哪我們自己清楚,只是我們在錯的地方尋找答案。有些癮可以一次一小步,慢慢來,一次進步一點點,但有些癮卻沒有辦法採取溫和手段,因為它們會一點一滴吸乾生命,讓人失去一切,它們也不能「改天再做」,因為很有可能根本不會有「改天」。如果大家有無論如何都必需戒,卻怎麼戒都戒不掉的癮,也可以尋求專家們的幫忙,最後希望我們都能活得自由,不再被各式各樣的癮控制。





...

《聆聽寂靜》-厄凌.卡格




挪威探險家厄凌·卡格在他的散文《聆聽寂靜》中,試著回答關於「寂靜」的問題,何謂寂靜,在什麼地方能得到寂靜,為什麼寂靜如此重要?為了找到答案,作者展開了三十三個探索。


現代人處在一個喧囂嘈雜的世界裡,車聲、人聲鼎沸,每個店家都播放著音樂,還有手機傳來的通知聲,會讓人以為要尋獲寂靜,似乎只能像作者一樣,深入無人煙的南極。不過作者卻告訴我們:「寂靜,需要自己創造」,只是大部分的人試圖躲避寂靜,因為他們無法和自己相處,他們特意讓自己被各種聲音包圍,這樣就聽不見自己心裡的聲音。這種害怕使人選擇忙東忙西,即使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做些沒意義的事,也不肯停下片刻,把這這個吵雜的世界關在門外。


「本來可以探索自己的潛能,卻放任自己分心去做其他事。不斷讓噪音、期待、影像牽著走,從不停下來,靜下心,認真思索自己在做什麼,可以有何不同。」轉眼間,我們那短暫且珍貴的人生就在渾渾噩噩,吵吵嚷嚷中渡過了,「停頓、空白、寂靜」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體驗生命,愈是安靜,聽到的愈多,我們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事物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意義和滿足感。 


要是我們真的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段安安靜靜,什麼事都不用做的時間,我們便覺得不自在,覺得無聊無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手機從來不離身的原因,「生活裡哪來那麼多特殊的時刻」,更多的是那一些平凡的日常,如何認真地過每一天,在看似不起眼的每件小事裡找到意義,享受每一個時刻,或許才是能讓我們更快樂的做法。



*厄凌·卡格其它著作:《就是走路》《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秘密》




...

那些改天再做的事之二:運動


我以前是個非常不喜歡運動的人,討厭流汗,討厭太陽,總之就是討厭動,不喜歡運動可能也是覺得自己運動細胞不發達,四肢不協調,體力又差。再加上國小、國中和高中的體育課都沒有讓我留下什麼有趣的印象,有的回憶就只剩:被粗暴的男同學用躲避球猛擊肚子的疼痛憤怒,和跑完2000公尺的噁心想吐。那些被逼迫著要上的體育課完全無法激起我對運動的熱情,在大太陽底下,打著藍球,跑著百米,流著青春的汗水,看起來很享受的樣子,看到那些熱血的人,我只是覺得很熱很黏很累。然而,這樣的我卻要在這裡呼籲大家動起來,規律地運動,似乎沒什麼說服力。如果是在六、七年前,我應該不會寫這篇文章,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養成了運動的習慣。


我現在一個星期運動五天,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主要是有氧舞蹈和公園散步。會開始運動其實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愛漂亮,因為我發現規律運動,流流汗把身體的廢物排掉,皮膚會變得比較好。還沒持續運動之前,我臉上常冒痘痘,在有一次吃完一大塊提拉米蘇蛋糕的隔天,臉上更是突然長出很多紅疹和痘子,嚇得我除了再也不敢放肆大吃甜食,也開始了運動的習慣。


一開始,只有想動的時候才動,當然不想動的時候居多,不過因為運動實在給我帶來太多的好處,所以我對自己連哄帶騙,軟硬兼施,終於建立出了習慣,現在有時候因為一些因素影響到運動行程,還會讓我感到渾身不對勁。運動不只讓我的皮膚狀況比較穩定,還讓我變得比較有體力去做喜歡的事,像是寫作和旅行,另外因為運動完以後,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心情還會變愉快。運動後,腦袋也比較活絡,整個人充滿了活力。更不用說,運動還幫助我降低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光是這點就非常值得我投入時間和精力在運動上面。


我發覺要能規律的運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非常重要,所謂的「適合」,應該符合喜好,符合生活作息,還要「方便取得」。譬如我喜歡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所以我嘗試過那些把舞蹈和有氧結合在一起的運動,在上過爵士有氧和流行有氧舞蹈後,發覺自己最適合基礎有氧,不用記繁複的動作,只要增加心肺功能就行。現在我都是在家看著YouTube 的影片,跟著一起跳。在家運動,就不會找藉口說什麼今天下雨不想出門,或是今天太熱不想出門,在家,瑜珈墊一舖,電視打開,就可以動了,大大提高運動的機率。另外,我都選中午前運動,那時還很有活力,若是下班後才要運動,應該會覺得提不起勁,只想賴在沙發上滑手機。再來就是為了鼓勵自己運動,我會在運動後犒賞自己玩平板,沒有運動前不能拿起平板,這樣做讓運動變得更有吸引力。


除了基礎有氧,我還會在吃完晚餐後和老公去公園散步,公園是我很喜歡的地方,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小朋友在玩,也可以接近大樹,邊散步,邊和老公聊聊天,是一段很平靜且放鬆的時光。不管是跳舞或散步都是自己喜歡做的,所以也比較容易持續下去,當然會有想休息的時候,不過除非是在旅行途中或身體不舒服,我不會讓自己連續兩天以上不動,因為我知道好習慣要建立起來十分不容易,但要毀掉它們,卻是輕而易舉。


現代人的工作模式大多是一整天坐在電腦螢幕前,不像以前的農業社會,勞動量很大,根本不需要特別另外找時間運動。相反地,久坐的我們,若是沒有刻意讓自己動起來,身體大概會出一堆問題。除了脂肪堆積這種明顯的變化,新陳代謝變差、免疫力下降,還有心血管疾病等,這句「要活,就要動」,真是說的沒錯。我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但是若是在這些延長的歲月裡,身體虛弱多病,沒有自理能力,我們也開心不起來。為了不想老後常往醫院跑,也為了能讓老年生活的品質提升,「動起來」是最好的方法了。

...

《吳晟散文選》-吳晟


《吳晟散文選》分為六卷,卷一 年少餘緒、卷二 農婦、卷三 店仔頭、卷四 親近鄉野、卷五 無悔 和卷六不如相忘。作者吳晟在書中主要描寫農村生活、他愛鄉愛土的情懷,還有他的父母對他的教養和期待。作者文字淺白易懂,不刻意賣弄,有時還會夾帶一、二句台語,充滿了鄉土和親切感。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這塊土地、這個社會,和自然生態的關愛。


卷一 年少餘緒

在此作者選了八篇散文,主要描寫少年時期的歷程和思緒,前四篇講到了各種在農村裡聽到的聲音,有水聲淙淙,蟬聲嚷嚷,吳晟用那反覆單調的蛙聲來形容母親的憂愁長嘆,也寫秋聲的怡然,最後則提到了成長的沈重和失落。儘管脫離童稚的歲月,面對生活的現實,有時不免感嘆,但作者還是在最後一篇<流浪的聲音>,寫下鼓勵,「其實這一切的尋求都一樣,就是你怎樣學會在一個希望破滅之後,重新建立另一個希望,怎樣在幻滅之中,昇起無盡的希望。」


卷二 農婦

在這一卷裡作者刻畫出了傳統台灣農村婦女的形象,他的母親刻苦耐勞,生活純樸,春夏秋冬,不管寒氣暑氣,都是天還沒亮就出門作農,農閒時還種菜,可說完全沒有休息的時候。母親推崇勞動的價值,認為活著就是要勞動,哪怕腳掌凍開了裂痕,也亳無怨言。吳晟和老婆在教書之餘也會跟著母親下田,再加上母親的嚴格家教,夫妻倆的生活絕不輕鬆,但他們少有違逆,足於看出對母親的孝心。在這一卷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農民們對堆肥的重視,自己親手將家中儲存的屎尿抬到農田撒,不管它的味道,也不嫌它髒,只因為它們最天然,對土地友善,這是現代化農業很難再看到的。至於農民們的辛勞更是我這個城市孩子完全無法想像的,我們已經和碗盤裡的食物離得太遠了,更難體會得到每一粒米都要彎下好幾次腰栽種的辛苦。吳晟的文章確實讓讀者理解,為何結實纍纍的稻穗是農民們的血汗結晶。


卷三 店仔頭

店仔頭不只賣日常用品,更是鄉民們聊天交換訊息的地方,它是除了家和農田之外的第三場所,大家會在這談論生活中的大小事,當然也會講到做田的辛苦。雖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和心力,但稻米價格卻是不成比例的低,這些農民只求溫飽,從不敢妄想能大富大貴。能種出糧食的農地,卻比大城市裡的地不值錢,在家鄉難以生存,有些人只好去都市討生活。能繼續種田,除了捨不得土地被荒廢,或者多少也有點純真浪漫的情懷,就像其中之一的農民所說的:「少年仔,你不要用現代的商業頭腦來討論做田好不好?我們做田人本來就是不計成本的,你聽說過有誰先計算好成本,認為划算才播田的嗎?」


卷四 親近鄉野

吳晟寫日頭赤炎炎在田裡幹活的種種,雖然勞累,但因為能親近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人也變得快活了起來。想吃什麼就自己種或自己去溪邊釣,不管是稻米、花生、蔬菜、水果、青蛙或魚,都是無汙染的天然美食。播種後,便能期待採收,看見嫩綠幼苗,心中甚是欣慰。


卷五 無悔

在這裡作者談到那些和自己相交的朋友們,許多人都和吳晟一樣關心環境、土地和社會,並且在自己的領域裡努力耕耘付出,他們或許排戲、牧羊、寫作,也會走向街頭為自己的理念抗爭。


卷六 不如相忘

吳晟在最後一卷描述他早逝的父親,記錄父親的教悔,還有他的熱心助人。吳晟十分思念父親,常常後悔當初讓他擔心,甚至讓他為自己掉淚。之所以會說「不如相忘」,是因為父親很少入夢,吳晟認為:「或許父親的心情也和母親一樣,為了顧念我,不願擾亂我的心緒,不願我們因為思念他而徒增悲傷,不如彼此相忘⋯⋯」

...

那些改天再做的事之一:健康檢查




年輕時,從不覺得健康檢查有什麼必要性,那時想的是,如果有什麼病就算了,也不用治療,就讓疾病把我帶走,免得受折磨,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多麼幼稚的想法。因為大部分的病都不會立即讓人失去生命,就拿癌症來說,它通常會慢慢變嚴重,在惡化的過程中侵蝕病人的生命,而愈晚發現,身體所要承受的治療成本愈大,就算放棄治療,生命也無法瞬間終止,只能不斷忍受痛苦。


我的奶奶和父親都罹患了大腸癌,奶奶因為發現的太晚,術後狀況不佳,不到一年就離開了我們,好在父親發現的早,是第一期的直腸癌,手術後也不用化療,身體漸漸恢復正常。因此發現的時間真的很重要!所以即便對大腸鏡檢查有所抗拒,我知道這個檢查非做不可,因為如果檢查時發現瘜肉可以馬上割除,不會讓它變成腫瘤,就能減少罹癌機率。不敢做檢查,是因為之前查到的資料都說,要吃瀉藥一直拉很辛苦,然後檢查很痛。不過上上星期做完檢查之後發現,其實根本沒那麼可怕。首先,我選擇無痛檢查,所以醫生在照腸子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感覺,而且很快就結束了,再來雖然一直跑廁所很麻煩,但肚子並没有絞痛感,所以不至於不舒服。一檢查完後,我馬上叫兩個妺妹排時間去做大腸鏡,以自己親身體驗告訴她們不用害怕。


當然有些檢查還是會痛,而且無法麻醉,其中之一就我上星期五去做的乳房X光攝影,也就是「夾胸部」,因為去年照超音波的時候,被叮囑必需去大醫院再做進一步檢查,而那是我第一次被夾,夾完後就抱著老公哭了,從此對乳房X光攝影留下了陰影。誰知道,因為發現鈣化點還必需再照一次放大攝影,當下我的心沈到谷底,帶著任人擺佈的態度,進到了檢查室,想不到這一次竟然沒那麼痛,事後我才知道原來不能選排卵期,胸部漲痛時去做攝影!所以今年的定期追蹤,我就避開了漲痛期,然後放鬆心情調整呼吸,果然就不太痛了。


另外,因為去年等檢查結果,等了將近一個月,整個人非常焦慮不安,後來聽說有一站式的檢查,當天就可以看到片子,省去忐忑等待的過程,雖然要另外自費,但今年決定選擇一站式檢查,馬上能知道結果真的是減少了很多恐懼。自己檢查完後,也立刻幫母親預約,當然也趕緊提醒兩個妹妹去做檢查。


希望大家都能定期做健康檢查,尤其是家族中有病史的人,更要注意身體狀況,雖然健康檢查要花錢,檢查時也可能會有點不舒服,但花小錢總比花大錢好,若是小小不舒服能夠避免之後更痛苦的治療過程,也是值得的。在父親檢查出直腸癌時,我一直非常內疚,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早點帶他去照大腸鏡,就因為怕他痛,結果卻讓他動手術挨了刀更痛。所以,麻煩大家趕快去做健康檢查,我們是別人的母親父親,是兄弟姐妹,是女兒兒子,我們的健康,是所有愛我們,關心我們的人最大的幸福。

...

《就是走路》-厄凌·卡格



「發現之旅不是你某天開始做的事,而是你漸漸不再做的事。」


厄凌·卡格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的探險家,他的散文集《就是走路》寫了許多他對走路的一些想法。走路除了有益身心健康,更能幫助思考,在這個求快速的社會裡,走路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用整個身體去觀察走過的每一步,把自己融入週遭的環境以及大自然,我們將再次感覺到存在的狀態。作者的文字讀起來很舒服,真的就好像是慢慢地帶著讀者一起走路一般。



雖然厄凌·卡格是一位探險家,但他的探索和發現卻不僅限於那些極地和高峰,而是將走路融合在生活之中,他到哪都盡量用雙腳走,他特意不選那些「快」的方式來移動,因為趕時間的時候,很難留心身邊的事物,慢下來,反而讓生命變長了。如果嘗試一下,不帶手機,把眼睛從螢幕移至我們所在之處,視野就變大了,我們會開始認識一條街道,一座城市,一片森林,甚至是認識自己。


作者說:「走路就是展開內在的發現之旅。」你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發現自己的渴望,那些真正的渴望,可能只是一些非常簡單的東西,比如說一小塊巧克力,因為你走到餓的不得了,好比一團火,因為你又溼又冷,又或者是愛人的擁抱,因為你一個人獨自走了好久,這些渴望或許才是生存下去真正重要的東西,而大部分的人卻都認為自己需要的更多,所以我們拼命工作賺錢,以為這樣才能活著,實際上我們是為了活著才去工作賺錢。


「走路,就是享受簡單的快樂。」走路的時候必須輕便,當你把所有的必需品都背在身上走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一種自由,負擔越少,走得越遠。在走路的時候,可以把一切拋開,集中思緒,活在當下,不再被對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擔憂束縛,只是把專注地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走路或許可以幫你找到答案或許不能,但至少走一走能讓人放鬆心情,使腦袋淨空。


「太常想著目標,太常問目標還有多遠,其實並不好。」這會使你失去耐心,變得浮躁,因為我們都知道目標抵達之後,還會有另一個目標的出現,終點就是啟(起)點,所以慢慢走,享受過程,才不會覺得路途遙遠,充滿辛苦和磨難。「生命就是一段漫長的步行」,我們都是走路的人。


厄凌·卡格其它著作::《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秘密》《聆聽寂靜》



...

長大

 


上星期六和外國朋友去當代藝術館看展覽,約好在中山站碰面要先去吃飯,身為地陪的我理應要帶他到處走走看看的,但我卻在一開始就找不到餐廳,一間離捷運站出口不到兩分鐘的餐廳。更糗的是我的手機導航失靈,最後竟然是靠我的外國朋友帶路才完成了一整個下午的行程,這一次的經驗讓我在各方各面想了很多,首先就是自己缺乏獨立性。


我一直很不願承認自己是溫室裡的花朵,還沒結婚前被父母保護,結婚後又過度依賴另一半,生命中最獨立的兩年,是在台中讀研究所的時候,雖然那時搬出去自己住,但依舊得到很多同學們的照顧,所以也不算完全靠自己。當朵被呵護的花,絕對沒什麼好抱怨的,那表示我很幸運,生命中有許多值得感謝的人,不過雖然被照顧很好,但我卻也害怕成為他人的負擔,被人討厭,我想每一朵玫瑰或許都在心裡默默的擔心,她們的小王子會離開。


當然我也有擅長的事,但是卻不是一個生活精明的人,除了喜歡的事情以外,其它的事似乎都有點笨拙,好比走路常踉蹌、手會抖拿不穩東西。生活技能也不強,不會騎車或開車,常迷路,到哪都要老公帶,不會煮飯做菜,餐餐外食,最近連工作都辭了,所以也養不活自己。雖然覺得只要讓我閱讀和寫作就會很快樂,不過現實是若是缺乏把興趣變現的能力,那麼也只是把夢想寄生在他人身上而已。


如果裝做無所謂就這樣厚臉皮的活下去,或許也不是不可以,雖然對於其他人的看法,可以全都丟棄不予理會,但自己的想法卻無時無刻跟著,心裡的聲音也沒辦法對它們關上耳朵。只有自己是無法隨便糊弄過去的,那軟弱無力的樣子全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以為到了這個年紀,就會知道該怎麼當個大人,搞懂許多事,人生幸福美滿,到頭來只有年齡白白增加,外表老化,而離睿智卻還很遠。


在英文有一個字叫「adulting」,也就是像個成年人一樣處事,負起責任,像是養活自己或是至少別把生活弄得一團混亂,我想這個字也隱含了獨立自主的意思,but adulting is so hard! 或許在內心深處我根本就拒絕長大,期待凡事都有人幫我打理好,只想當個被照顧的人,任性地將生活的重擔往他人身上推,吃苦耐勞交給別人,自己負責吃喝玩樂。如果一切都是「目的論」,那我就是因為想依賴別人,所以才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軟弱,就是因為不想變成大人,所以才選擇一直當個小孩的。大家都是怎麼樣變成大人的呢?會不會有時會像我一樣,必須假裝對房貸利率、理財投資、親子教養或退休計劃很有概念,又或者在父母面前強調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不用他們擔心,但實際上自己也很煩惱?


我覺得其實沒有人真的想變得獨立自主,都是因為外在環境,而不得不逼自己「長大」,反而是那些幸運的人,才有可能因為被保護著,而變得嬌弱。在還能嬌弱的時候依靠他人,在必須獨立自主的時候,強大自己,我在想這或許才是自然不勉強的長大。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丹·米爾曼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作者丹·米爾曼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一本小說。體操選手丹遇見了在加油站工作的蘇格拉底,開始了他成為和平勇士的旅程。在過程中,丹學習如何生活,遵守戒律,改變舊習,擺脫心智的幻像,以及衝動及慾望的束縛,變得自由,達到身心靈的完整。他隨時處於覺察狀態,做出行動,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懂得去幫助、服務和給予。

主角丹是個體操明星,看似擁有一切,卻內心憂鬱,夜不成眠,然後勇士蘇格拉底出現了,成為丹的師傅,教導丹活得完整自由,幸福快樂。成為勇士的路漫長艱辛,沒有快速通道,必須拿出行動,持續鍛練自己的身、心、靈,勇士之門才可能會開啟。


為了成為勇士,我們要改變舊有模式和壞習慣,它們影響我們的行動、思考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遵守戒律,吃新鮮的食物、呼吸新鮮空氣、陽光和水,保持清明的覺察狀態,沈迷於享樂的事物只是為了逃避內心的混亂。活在此時此地,「坐時就坐,站時就站,不論做什麼,都不可舉棋不定。」


不讓心智、情緒擾亂內在,覺察出它們產生的波紋,感知後放下,將它們的能量化為行動。每一件事之所以會發生都有目的,是我們的功課,暴躁易怒無法解決問題,不要期待世界來滿足我們,凡事「我、我、我」只會讓自己失望;同樣的我們也無需迎合他人的,甚至是自己的期待,做該做的事,依自己的條件去做,做什麼不重要,重點是要負起責任將它做好,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我們不需要持續地去追求成就和娛樂才能感到幸福快樂,因為生命本身就是圓滿的,幸福就在角落,「人生沒有平凡無奇的時刻!」

...

擺脫不掉的萬聖節


萬聖節真的是我最討厭的節日!以前在當美語老師的時候,每到了十月,看到商家開始展示販賣萬聖節相關產品,就感到煩躁,因為公司的規定,老師們都必須在上課時變裝,這件事令我反感。學生們會躁動,完全沒有心思上課,穿著莫名奇妙的衣服,總讓我覺得失去了當老師的尊嚴,徬彿成了動物園裡的動物,被家長和學生直盯著看,那凝視的眼光讓我非常不自在。為了躲避扮裝,我都會想辦法請假,萬一請不了假,就戴個帽子意思一下,極盡敷衍之所能。離職最開心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再也不用變裝了!與其要慶祝萬聖節,倒不如擁抱感恩節的精神,還來得更有意義,喜歡變裝的人就去變裝,我是沒什麼意見,但規定不喜歡的人也跟著參與,在我看來就是強迫行為。


所謂的公司這種組織,就是來自外在的支配,勞資雙方經常都處在不對等的關係。受薪者應該是因為專業技能與知識被僱用,像是什麼年終尾牙表演,變裝活動,聚餐活動,運動會或園遊會之類的應該不在工作範圍內,但員工卻會因為不參與而被主管記上一筆,甚至影響考績,這真的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就算和考績升遷無關,但只要主管一聲令下,身為下屬的又如何說不?職場上的權力支配,早在我們成為勞方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上司和下屬這兩個詞,就已經顯示出階級,上級的隨便一句話,就會讓「下級」忙得團團轉,為了生存,都得折腰了,何況只是跳跳舞、唱唱歌又或是變身成另一個人呢?在勞動市場裡,我們不都是被論斤秤兩賣的?若是幸運還能賣個好價錢,更多的時候,是半賣半送,賣出肉體贈送靈魂。哪還需要在萬聖節裝扮成什麼妖魔鬼怪,一堆上班族不都認為自己過得是行屍走肉的日子了?


除了變裝,我討厭萬聖節的理由之二就是吵鬧。我住的地方,每年都會因為萬聖節活動封街,從早上大約七點就開始有動作,有人放音樂,有人拿著麥克風講個不停,尤其是主持人那高分貝的說話聲,吵到我不只耳朵要爆炸,連腦袋都要跟著一起炸了!我每年都在想,她從早high到晚,用這麼激烈興奮的聲音說話,怎麼都不覺得累?我頭都痛了,她嗓子卻不會啞,真心佩服。去年被吵到受不了,在傍晚和老公逃難去外面吃飯,那時就決定今年乾脆找一間飯店住一晚,避開這場紛擾,誰知道萬聖節如影隨形,到哪都躲不掉!


花了好多時間在西門町找到的一間工業風旅店,入住時間是下午三點。吃完午餐還不到一點,只能在下雨天的西門町晃來晃去,不過一直沒目標亂逛也不是辦法,最後決定去旅店大廳等候,還好房間提早整理好,終於可以休息了。一進門就被房內裝潢,弄到不知所措,嗯⋯⋯好像監獄,有看似審判犯人的燈,窗戶用黑色鋼條封住,房間透露出一種冰冷感,即使關了冷氣躲在毯子裡還是冷的發抖,總覺得待在這裏,精力會全被吸光,休息了一會兒,忍不住想離開,好渴望回家啊⋯⋯,但我們有家歸不得,飯店錢都花了,怎麼樣也要吃到明天附的早餐。實在不想待在房內,只好再次拖著疲憊的身軀,騎車在雨中前進。


終於混到了七點可以回牢房,喔不,是旅店,可以洗洗睡了。後來我們發現這家旅店的走廊有一種末日風格,好像外面發生了核戰,我們是少數生存者,在隔了很多間像是太空鐵艙的房間避難,看不見外面的世界變得如何,只能聽到令人不安的聲音。講話聲,走路聲,開門關門,輪子滑過地板的聲音,每個人彷佛都去參加party,玩到三更半夜不睡覺。躲在旅店房內不被萬聖節的吵鬧襲擊的計劃,至此宣告失敗。以為花錢可以得到一夜好眠,想不到卻一腳踏進了末日牢房,外面有一群喪屍試圖衝進我們的房裡。萬聖節無所不在,已經抓到我們了,我和老公決定放棄掙扎,任由一波又一波的噪音將我們淹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