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

 


《流動的饗宴》記載海明威早期在巴黎的寫作生活,據他而言,那是一段他很窮,但卻快樂的日子。書裡寫道他和一些文人和藝術家的交往,好比費滋傑羅、龐德、葛楚·史坦、帕辛等,裡面也提到「失落的一代」這個詞的由來。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在我讀來就如同海明威的小說一樣的隱晦,沒有講出來的比講岀來的多,不是一本剖白式的回憶錄,而是一些逝去時光的剪影。我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寫作的日常生活,那時他還沒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他還年輕,一切都正要開始,雖然常常餓肚子,口袋沒什麼錢,卻能因為小事而感到滿足的日子。


Quotation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1.我的習慣是必須寫出一點東西才能停筆,而停筆之際,心裡已經想好接下來要寫什麼。這樣,第二天我便能繼續寫下去。p39


2. 別著急。以前你能寫,現在也同樣能寫下去。目前能做的,就是寫出一句真實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寫下來。p41


3.我寫作的時候,每次擱筆休息時都必須看點書,如果老是去想自己的作品,就會失去筆下的線索,第二天反而寫不下去。你必須做點運動,讓身體疲倦,或者,和你所愛的人做愛也很有幫助,比做什麼都好。不過,完事以後,覺得腦子空空的,你就得讀點書,在繼續動筆之前不要再為作品傷神或焦慮。創作的靈感就像是一口井,我已經學會了永遠不把井水汲乾,而在井深處還有水的時候就停筆,讓井在夜裡重新灌滿泉水。p55


4.幾本藍皮筆記本,兩枝鉛筆,一個削鉛筆器,一張大理石面桌子,清晨的新鮮空氣,還有幸運這些就是你需要的全部東西。p124




...

思考的孩子(Quotation)-安野光雅

 


1.我認為「自動自發」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學習的基本,就是「自學」。

在義務教育的時代,老師出什麼功課,我們就寫什麼作業,這只是完成「別人交代的任務」而已。完成別人交代的任務之餘,若能投入自己有興趣的事物,那才是真正的學習。p67


在學校,有些部分是「老師教導」,有些則得靠「自學」。

坦白說,我覺得「不自學,就等於白學」。p69


2.佐藤忠良先生在《致年輕藝術家家們》一書中,曾説:「讓他們看一流的東西、聽一流的聲音,久而久之,自然能打造一套自己的標準。親眼目睹、親身接觸,培養自己的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p86


3.培養「主見」p105-6

心靈夠堅定,就不會被他人的意見左右。換句話說,必須堅守原則,不管別人怎麼做,都要從容的做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做事情若能有主見,就算失敗、失誤了,也能修正重來。


學習獨立思考與判斷,久而久之,就能養成求真的習慣,不會盲信盲從。做「學問」,就是為了培養明辨真偽的能力。


現代逐漸失去「主見」,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沒有「主見」的人,也不會有責任感。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搖擺不定,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呢。


4.我認為看書是一種心靈體操。藉由看書來「磨練、鍛鍊心智,填滿心靈的空缺」,能美化心靈。⋯⋯看書能使人明白「重要的並非表面上的美」。p120

...

轉變之書-威廉·布瑞奇和蘇珊·布瑞奇

 


威廉·布瑞奇和蘇珊·布瑞奇所寫的《轉變之書》說明轉變的過程,以及面對轉變時應該要做的內心調適。改變和轉變不同,前者是外在事物變化,後者牽涉內在的心理變化,是為了外在的改變而做出的心理調整。轉變包括三個階段:結束、過渡期,以及新的開始。


結束:秋天來了,就別硬要葉子留在樹上

書中提到許多人在面對轉變時都怱略了「結束」的階段,沒有真正地和舊生活及舊身分道別,只忙著迎接新的改變是無法順利展開人生的新篇章的。作者以部落的成長儀式來說明,年輕人必須經過一個象徵性的死亡,才能獲得新生,我們要記住每一次的轉變,都開始於一次結束,捨棄舊的才能得到新的。清理過去的習慣、態度與想法,為生命騰出空間,才能讓新的元素注入。如果不肯面對結束,而緊抓著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不放,生命會停滯不前。作者特別提醒大家,如果只是改變外在環境,卻沒有完成內心的轉變,那是在逃避。


過渡期:別急,你需要這一段的空白

在結束和開始之間,會有一段過渡期,它通常是空蕪的,令人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必須給自己一點時間,不需要做出什麼重大的決定,就算什麼也沒做,也是一件正常的事。如果能明白此時所經歷的空虛,是轉變過程的必然感受,就能調適的更好。簡簡單單地過一段日子,享受空白,好好休息,在此時磨練自己的忍耐力,不要衝動或盲目行事。


新起點:準備好,機會就會降臨

如果想要迎接新的生活,就要排除那些擋在你前方的障礙,不管它們是你內心的不安或恐懼,又或者是外在的阻礙。要抵抗「放棄成長」的念頭,為了讓心能到它真正的歸屬,必須付出努力。作者說:「真正的轉變,會打破我們過去對於『我是誰』及『我需要什麼』的想像。」


My take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原來我一直死抓著不放,卻又一直埋怨新的機會沒有降臨。我不想放棄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因為要讓一直以來定義我是誰的事物離去,而感到害怕,我不想離開舒適圈迎接新的挑戰,擔心被拒絕。


但我覺得生命在要求我做出轉變,我對現況不滿,認為自己沒有做到自我實現⋯⋯


在這一段過渡期,我決定接受作者的建議,好好享受空白,然後把身體照顧好,最近為了做檢查,一直跑醫院,是說為什麼每次去醫院都是又冷又濕的天氣?

...

暴政- 提摩希·史奈德



 提摩希·史奈德所寫的《暴政》可被視為是一本培養公民素養的書,裡面記載了二十堂課,告訴讀者即使是在看似民主自由的國度裡,獨裁者的暴政仍然在蠢動著,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必須負起責任,從歷史的教訓裡學習,注意暴政掘起的徵兆,透析獨裁者的手段,挺身捍衛自由。


一、從歷史記取教訓

1.切莫盲從權威 (第一課)

大部分威權政體的權利是人民無條件奉上的。納粹與共產黨能夠獲得權力,都是因為人們最初輕率的服從之舉,讓這些獨裁者知道人民可以容忍強大的暴政。


2.學習他國經驗(第十六課)

千萬不要以為那些發生在其他土地上的事,不會出現在在自己家門口,擁有絕對的權力會讓領導者上癮,更讓其他人也想爭相模仿,暴政擁有傳染力,我們要仔細觀察,並留心發生在他國的悲劇。


二、獨裁暴政手段


1.小心一黨專政(第三課)/注意危險的政治用語(第十七課)

政黨並非一開始就具備改造國家或壓制反對者的所有能力。他們利用重大,通常是危機的時刻或緊急例外狀態,頒布臨時規定,限制人民的自由,結果臨時變成永久,例外變成了日常,人民以為犧牲自由可以換得安全的生活,後果通常是兩者皆失。


2.小心那些準軍事組織(第六課)

當擁護領袖的準軍事組織與政府的正規軍警同流,末日已然降臨。

武裝團體首先會動搖既有的政治秩序,接著改變其規則,它們是為服務特定人士或政黨而成立的,其使用方式不受法律限制。



三、公民的素養及責任


如果沒有人願意為了捍衛自由而死,所有人都將死於暴政。


1.捍衛制度,親身實踐政治

制度有助於維持秩序,但體制本身無法保護自己,所以我們必須挺身而出守護制度,並且做到監督的責任。


生活是政治的,不是因為世界在意你的感受,而是因為這世界對你的所作所為有反應。我們在生活中做的每個微不足道的選擇都是一種投票,或多或少決定了我們未來能不能繼續舉行自由公平的選舉。在日常生活的政治中,我們的話語、姿態或甚至選擇保持沈默都有其影響。


當我們的鄰居被鬥倒時,我們視而不見,我們也會依序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強權希望你的軀體癱軟在椅子上,情緒則消散於螢幕。

只要我們以參與公共活動為榮,並認識其他相同態度的人,我們就是在創造公民社會。


2.當個愛國者(第十九課)

愛國者希望國家能夠實現理想,因此要求每個人活出最好的自己。愛國者必須要關注真實世界。只有在真實世界中,他的國家才能被愛,才能存在。愛國者相信普世價值,這是他們評判自己國家的標準。他們總是希望國家能有良好表現,並且希望它未來能夠更加優秀。


3.勿忘專業倫理(第五課)

當政治領袖帶頭作惡時,專業人士公正地行使職責便更顯重要。若沒有律師為虎作倀,就難以顛覆法治國家;若沒有法官點頭,整肅異己的政治判決就無從發生。威權的政府需要聽命行事的公務員做爪牙,每一個集中營管理者都會尋求與喜愛廉價勞力的企業主合作。


若是沒有聽命行事之人,執行大屠殺是不可能的任務。


4.珍惜我們的語言(第九課)

要能掌握事件的樣貌及意義,就需要語詞及概念,而這在我們著迷於視覺刺激時是得不到的。當我們只會複製日常傳播媒體上的語言與字彙,便已然拋棄了更大的思考框架。要擴建思考框架,我們需要更多概念,而這件事需要靠閱讀才做得到。


5.相信事實(第十課)/追求真相(第十一課)

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若沒有什麼是真的,那就無人能批判強權,當你不再區分自己想聽的話以及實話的時候,便已臣服於暴政。


這種棄事實於不顧的態度可能簡單,但代價是你不再是獨立的個體— 一切以獨立個體為基礎的政治系統也均將崩毀。


這是個人人皆媒體的網路世代,所以每個人對於呈現公共領域中的真實都負有一些個人責任,我們要核查消息來源,不散播假資訊。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自己傳布的假資訊會傷害到誰,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的作為不會危害他人。如果我們能夠避免對網路上看不見的他人施加語言暴力,我們就能開啟一個好的循環,影響別人做相同的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