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重新思考」:Think again-Adam Grant


Adam Grant 所著的《Think Again》強調「重新思考」、「再學習」的重要性,在混亂多變的時代,為了能快速解決複雜的問題,除了有學習及思考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像個科學家一樣,不斷地去驗證自己的假設,再次去思索自己想法的正確性及合理性,在這程中一再學習、進步、演化。這本書非常適合現代人閱讀,因為我們傾向活在同溫層當中,尋求志同道合者,但這個社會卻因此愈來愈對立分裂,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想法被挑戰,更不願意承認錯誤,固執己見,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也不管自己有沒有進步。作者強調「承認無知」是一種力量,更是智慧,抱著好奇心和謙虛開放的態度,才能學得更多更好。他從「個人的」、「人與人之間的」以及「群體的」三個方面探討「重新思考」的重要性,提供許多例子和故事來佐證,並且在最後整理出三十項實踐方式來訓練我們重新思考的能力。


「沒有改變,不會進步;那些無法改變自己想法的人,什麼都改變不了。」“Progress is impossible without change; and those who cannot change their minds  cannot change anything.”- George Bernard Shaw


作者Adam Grant 提到大部分的人思考或是表達意見的模式,不外乎是傳教士般地宣揚、檢察官般地詰問或政客般地威脅利誘,用上述這三種方式試圖說服別人改變他們的想法,但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以及「重新思考」,甚至主動地去找出自己論點的錯誤,讓公正客觀的研究和證據說話,不要讓偏見和驕傲主宰想法,不要讓想法變成一種意識型態。不要害怕改變自己的意見,因為這些想法不代表你,也不能定義你,你在意的事,你的價值觀才能代表你的身份認同;想法意見本來就不該是一成不變的。


在和他人溝通或協調時要懂得傾聽,而不是一味批評,理解他人思考的脈絡和背後的動機,找出彼此的共同點,不要試圖去控制別人,左右他們的想法,而是以平等的態度和對方溝通,針對「任務」本身來討論,而不做人身攻擊。我們沒法強迫他人接受我們的想法,能改變他們想法的,只有他們自己,但我們可以詢問對方,「需要什麼樣的證據或證明」才能改變他們的意見,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來來討論事情。我認為只要不要老想著要贏,其實你就不會輸。


在群體生活中,我們必須要認知到「黑或白」的極端議題,很少存在,事實上,每一件事都有它的複雜性,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選擇「反對」或「贊成」,其實是因為這樣比較簡單,也比較不花腦力,但簡單的答案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答案,甚至不一定是比較好的答案,重點是不要過度自信,要能靈活變通。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行動和作為,不要專注在享樂上,而要把人生目標放在找到生命的目的及意義,而學習及貢獻會是很好的起點。

...

憂鬱擱淺的我,也想好好工作-阪口裕樹


《憂鬱擱淺的我,也想好好工作》的作者阪口裕樹是一位憂鬱症患者,他將自己生病的過程及克服憂鬱症的經歷分享在書中,從繭居在家到走向世界,作者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以及靠自己活下去的能力,最後他終於實現夢想,並且活著。


作者那時二十三歲,大學剛畢業,在一家非政府組織工作,雖然是個溫柔的職場,但狹小的空間,每日做著相同的事和相同的兩、三個人相處,使他鬱悶,他不想投入一般的組織和企業,是因為他夢想成為一名小說家和音樂家,但夢想無法實現讓他感到無力和挫折,他變得焦躁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壓力不斷累積,終於這一切壓垮了他,他決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殺未遂的他,在一次散步的時候,他遇到一位同樣也罹患過憂鬱症的大叔,大叔告訴他「要工作,要跟社會有連繫」,這樣就能想出一些法子來,也會有人生的目標。於是作者決心創業,他認為創業就是「創造維生的手段」,他要養活自己,他發覺半調子的夢想是做不到這點的,他毅然決然放棄寫小說和玩音樂。他要成為一個「遊牧工作者」,靠著一台電腦或手機就能賺錢,並且能到世界各地生活。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意識到賺不到錢就會流落街頭,放棄一切離開家人的庇護,反而被逼著要獨立,為了要養活自己,沒日沒夜地工作,激起了作者想要活下去的意志,也克服了憂鬱症。


我一直認為憂鬱症或心理健康方面的議題很重要,因為見過身邊的例子,也因為自己有一陣子覺得好像有憂鬱傾向,而尋求醫生的幫助。那時因為和我十分親近的奶奶過世,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甚至出現幻覺,一靜下來就哭個不停,心想再下去不行,就去看了醫生,醫生好像開了一些幫助睡眠和減低焦慮的藥給我,我記得我著那些藥,還有它的副作用,想著難道我真的沒辦法靠自己走出來嗎,我真的必須吃這些藥嗎?奶奶想看到我變成這樣嗎?我決定暫時先把藥放一邊,試著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振作起來,也不知道是因為這樣的決心,因為不想讓奶奶擔心,還是因為時間的流逝,我愈來愈少哭泣,也比較能睡著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狀況,每個人狀況都不一樣,把藥丟在一旁不吃,絕對不建議,尤其是有非常嚴重的憂鬱症的患者,像我的朋友就是靠藥物治療好轉的。所以若是認為自己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我知道有時候會擔心他人的眼光,但這時候的自己是非常脆弱的,可能也沒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要有人陪伴和幫助,才能渡過。


我在想如果我們的文化能夠更加坦然面對心理疾病該有多好,這樣子因為憂鬱症焦慮症或各種心理疾病所苦的人,才能向外尋求協助,不用擔心被污名化,就像歐美國家有許多心理諮詢、還有心理醫生,能夠在需要時找到幫助。我身邊就有例子,因為不想被認為有精神病,不願意就醫,結果就發生悲劇。不要責備自己,不要認為自己不夠堅強才會生病,事實上是這世界有太多的悲傷、太多的壓力、太多的孤獨,太多的令人無法承受,所以我不會說要加油,但我會說要活著,還有要尋求幫助。

...

最高學習法- 傑里德·庫尼·霍維斯


 傑里德·庫尼·霍維斯是一位教育神經科學專家,他所寫的《最高學習法》從腦科學及心理現象的研究出發,從十二個面向討論人類如何學習、思考及記憶。這本書不只適合想學習的人閱讀,也非常適合教學者、父母或甚至只是單純想讓自己表達的內容更讓他人可以接受都可以讀。本書的編排及內容呈現都是作者精心策劃的一場實驗,讀者不僅可以從理論面知道如何學習,還可以由書中的那些實驗,親身體驗理論的效果,作者還解答了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或迷思,減少我們走冤枉路的時間。另外在每一章節之後都有重點整理和應用,讓讀者更易理解及複習看過的內容。


我喜歡這本書的地方(除了上述那些原因外),就是作者從腦如何運作來教我們如何學,譬如在從事某項任務時,相關規則集會被載入腦的側前額葉皮質,也因為一次只能保留一組規則,所以我們沒法一心多用,又譬如說,因為大腦中的海馬迴布滿位置細胞,可以把空間配置埋在記憶中,所以我們可以用空間作為輔助來回想學習過的資訊⋯⋯,因為腦是這樣,所以我們這樣學,這是科學,不單單只用個人經驗或其他佼佼者的故事來說服讀者,這點跟其它很多相同主題的書不一樣,此書涵蓋範圍很廣,卻又環環相扣,每個部分又都講的清楚易懂,明明在講腦科學卻不會艱澀,果然如同作者自己所說的:「如果無法讓學習的人體驗在討論的觀念,代表自己還沒透徹理解那個觀念。」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知識,對於當老師的我有不少幫助,對於想增加記憶的我,也有益處,每次學到新的資訊或讀到的內容,很快我就會忘記,因此有時也會讓我很灰心,對於那些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的知識,我有時真懷疑自己記憶力是否有什麼問題,書裡就提出不少方法來幫助我。原本重點不是再看一次,而是要不斷主動地「提取」腦中的記憶,提取一回,它就會加深加強,以後更容易存取,純粹外在的複習,依賴外在的課本或重看錄製的課程來啟動記憶,沒有讓右側前額葉皮質甦醒過來,是無法強化記憶的。要主動的打造「回想」的路徑,「回想」不靠外在輔助,而是純內在的過程,也就是靠自己想起來的,才能記得牢。為了要能想起來,「提取」出來,就要多想,不要背完一次就算了,每三天,每一個月、每三個月,都回想一下學過的東西,運用「分散練習」的力量,記憶不只會提升還會持久。我想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學好,那大概就是要把它當成戀人來看待了,一直想著它,想著和它相處的情境和共度的時光,還要花時間三不五時就要見面,就能學得好,這樣就是「最高學習法」了。

...

胡思亂想很有用-吉竹伸介



有一陣子沒寫疫中雜記了,書當然還是都在看,但因為深陷在ppt 的泥澤中,不像之前時間那麼多,本來以為暑假會好一點,也計劃可以至少一個星期寫三篇文章,想不到,開了一個新的暑假課程,雖然不過是一星期三小時,卻為了凖備合適學生的教材和做簡報,每個禮拜要多花六個小時的時間,再加上之前本來就要準備的教材,還真是作夢都會夢到被簡報追殺。問題是辛苦凖備的課程,小孩們上課時卻連鏡頭都沒開,我就這樣對著黑畫面上課,根本不知道學生吸收多少,成就感低,心情不免沮喪,再加上疫情,悶熱的天氣,看到鏡中那不修邊幅的自己,真是令人煩躁。


這時就想起吉竹伸介的圖文書《胡思亂想很有用》,裡面說的那一句,「今天先耍廢,明天拚一波。」畢竟人也不可能一直上緊發條,最近的我就是因為發條太緊,肩頸僵硬,連手都酸痛舉不起書,總覺得不值得,有時就該偶爾耍廢,免得心理不平衡,在那邊鑽牛角尖,像我一樣搞到懷疑自我價值,就太傻了。


書中還有一句:「真希望他有一天會後悔,偏偏他不是這種心思細膩的人。」,哈這句話真是實在,太符合我對學生們的想法了,應該把它寫在期末成績單上。我常想為什麼都花錢花時間了,卻不肯認真學習,而想盡辦法打混摸魚?然不成,他們也在想今天先耍廢?但就我看來他們沒拚過半波啊,看來我大概就是個愛碎唸的老師⋯⋯


作者吉竹伸介說:「世上一切的問題,睡意來襲後就消失了。」如果能睡著當然好,偏偏我是那種很難入睡的人,有心煩的事情狀況就更糟,腦袋一直胡思亂想,如果這些胡思亂想能派上一些用場就好,像作者這樣還可以出本書,不過我的胡思亂想寫出來大概也不會對大家有太大的幫助,只好讓它們繼續留在我腦中了。

...

退而不休-內館牧子



「退休其實是一場生前告別式」,退休之後就成為「過去的人」了,與其在職場中賴著不走,倒不如「急流勇退」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內館牧子的小說《退而不休》描述主角田代壯介的退休生活,自覺還身強體健能有一番作為的他,無法調適心態,接受已退休的事實,他刻意遠離「老人化的事物」,也不和其他退休人士為伍,他試圖找尋新的目標,去健身房、去文化中心上課,打算考硏究所,甚至想談一場戀愛,但他的內心依然渴望「工作」,渴望再次成為一個「有事可做」的人。作者內館牧子詳實描寫人面臨退休的心理狀態,以及退休生活的樣貌,但即便是尚未到退休年齡的讀者,也能因為這本小說而思考「人的價值」、「存在的意義」等問題。


主角田代壯介是社會的精英份子,今年六十三歲,他把人生大半時間都貢獻給公司,退休的這一天,公司派專用的黑頭車送他回家,「黑頭車」會讓人聯想到告別式和死亡,難怪田代會覺得自己已經是「過去的人」,對他而言「退休」就等於他失去了一切,他的頭銜,身分認同,成就感,甚至是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沒了工作,他的生活頓失重心,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變得自哀自憐,每天把:「櫻花無論是已經散落的,還是仍在樹上盛放的,終究是要凋零的⋯⋯」掛在嘴邊,惹得老婆不高興,要他好好消化自己的情緒。


田代為退休的日子做了一些安排,但還是排不滿行程,每天都有多到用不完的時間,為了精神的健康,他堅持保有固定作息,也絕不在白天就喝酒睡覺。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田代會找到除了「工作」以外的目標,填補他的內心,但他對培養興趣提不起勁,也沒有特別喜歡旅行和照顧孫子,悠閒的生活一下子就過膩了,做過不同嘗試,他還是認為只有工作能帶給他最大的滿足感,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他引用石川啄木的短歌說到:「身心舒暢的疲勞呀  連氣也喘不來  這是工作後的疲累」。他最終還是回到職場,然而這樣的選擇卻給他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我喜歡看這些有關退休或老後生活的書,因為我覺得這類的書提供了一些智慧,或者也可說是「預示」,讓我為將來提前做好準備,如果早點知道了這些事,那麼我或許可以順利迎接自己的老年,並且能夠少一點遺憾。


《退而不休》的主角用工作來定義自己,工作是他存在的意義,所以退休後,他覺得自己無用又無力,其實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同樣的想法,而且有工作還不夠,還必須是一份「厲害的」工作,錢多,頭銜響亮,權力超大,最好還能改變世界才行。可想而知,沒有工作或退休會對自我認同帶來多大的危機,我也會這樣,有時也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渺小,成就感不大,懷疑自己的價值,不過自從我讀了《變老的勇氣》後,想法有點改變,作者岸見一郞說:「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對於那些愛我們的人來說,我們的存在本身就充滿了價值,只要能陪伴在身邊,他們就能感到幸福。


當然如果可以找到除了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標會更有彈性,像田代的那群同學朋友們都找到了,有人在還沒退休前就培養了興趣甚至把興趣變成第二專長,也有人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立了非營利組織,或者當個講師傳授技術。人生不能只有工作,也不可能只有工作,如何找出多元的人生目標,在退休後找到新的歸屬感和所屬團體,將會是愈來愈長壽的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