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正常人-莎莉·魯尼

 


莎莉·魯尼的小說《正常人》描述一段愛情的分分合合,男女主角努力地想像個正常人一樣活著,和他人建立穏定、健康的關係,但他們始終感到自己像是局外人,自虐、疏離和憂鬱腐蝕他們的心,他們認為彼此是契合的,但每一次卻還是分開⋯⋯這段感情或許給了倆人慰藉,也改變了彼此,但始終沒有帶來救贖。


梅黎安和康諾就讀同一所高中,梅黎安在學校沒有朋友,但康諾是足球校隊的中鋒,在大家眼中看似亳無關係的人在私底下來往,康諾不敢向大家承認他們的關係,甚至帶另一個女生去參加舞會,梅黎安不再接康諾電話,這是他們第一次的分手。從這一次的分手,可以看得出康諾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更勝於自己真心的感受,他喜歡梅黎安,但他的同儕的想法比較重要,就如同康諾的媽媽指責的,康諾和梅黎安上床,但卻沒有把她當成是女朋友,因為康諾覺得梅黎安會使他在人際關係的階級下降,就像上野千鶴子在,《厭女》這本書裡所寫的,男人的價值則是來自另一個男人對於自己的肯定及認同,康諾要的不是梅黎安或甚至是他母親的肯定,他要的是他那群男性朋友的肯定,而梅黎安因為在學校邊緣的地位,無法給康諾帶來他所渴望或繼續維持的價值,所以他選擇另一個女生,即便他根本不喜歡她,但這是康諾保持「正常」的方法。


兩人讀大學後再次相遇,但這次情況顛倒過來了,康諾的家世不顯赫,也不再是個足球明星,他幾乎是在社交圈的底層,但梅黎安周遭有許多人圍繞著,就表面看來梅黎安終於得到她要的「正常」。可是和梅黎安真心交往的沒幾個人,事實是她被男友毆打,她沒有反抗甚至鼓勵這樣的行為,梅黎安一直忍受身邊男人對她的虐待,她的哥哥,她的兩任男友,康諾雖然沒有打她,但基本上在高中時對梅黎安的行為也是利用、背叛和傷害。梅黎安扮演屈從的角色,完全臣服另一個人的控制之下,她形容這種放棄自己的獨立性,是「正常的」。


兩人所認為的正常,其實都不是正常的,他們沒有為自己的存在發聲,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的自我,搖搖欲墜,所以康諾得了憂鬱症,梅黎安身心都受創。他們需要被幫助,然而兩人卻無法幫助彼此,康諾知道梅黎安被她的男友打,卻也無法讓梅黎安從這樣不正常的關係中離開,康諾沒地方住,梅黎安也沒提供庇護,他們兩個總是差了那麼一點,無力再付出更多的承諾,甚至連「會等你」都說不出口。或許在這個疏離的年代,這是「正常人」談感情的方式,不成熟地去傷害別人,或是不成熟地被傷害,以為談的是愛情,事實上不過是令人疼痛的記憶。

...

愛之語-蓋瑞·巧門



蓋瑞·巧門所寫的《愛之語》教導兩性如何相處,作者提出五種愛的語言,認為每個人說講的語言都不同,切記,使你在情緒上感覺到被愛的行動或事物,另一半並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感覺。所以,夫妻或情侶若是想讓關係融洽,維持長久,就必須學習去說彼此的「愛之語」,學習正確的、適合對方的愛之語,是幫助另一半感受到愛的關鍵,這樣兩人的「愛箱」才會滿溢,日子才會過得幸福快樂。


五種愛的語言

一、肯定的言詞

愛是讃美。肯定、欣賞及尊重對方,並且用言語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的存在及能力受到肯定。用坦率、真誠的話語來鼓勵、讚美自己的另一半,感謝他們的付出及努力。婚姻並非保存犯錯的記錄,愛是不記恨,不拿過去的錯誤或失敗來攻擊對方,污辱、惡毒、貶低的批評是傷害不是愛。


二、精心的時刻

愛是一種真心的相伴。你的配偶希望能獲得你不分散的注意力,希望你們能一起度過屬於彼此的時光,一起做些什麽,或不做什麼,只是好好地交談。有些夫妻覺得他們花很多時間在一起,但那只不過是物理距離很近,不代表心靈的契合,否則就不會有「同床異夢」這句話了。同坐在一張沙發上,你一直在滑手機或看電視,卻沒有停下來好好看看你身旁的另一半,這就稱不上是陪伴。花時間分享彼此的想法、感覺或是願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配偶常抱怨你不說話,他不是指你一個字都不說,而是指你們之間很少有同理心的對話,又或者情況剛好相反,你不是一個好的傾聽者,老是打斷他說話,急著給意見,也不管那是不是對方要的。


三、接受禮物

愛是種給予。禮物可以讓對方覺得你想到了他,是否值錢不是重點,而是你的心意已藉由禮物傳達出去。喜歡接受禮物的人會珍惜你送的每樣禮物,並且非常感動。一朵花、一張卡片、一頓晚餐,都會讓對方感受到你在乎他。


四丶服務的行動

愛是種奉獻。所謂服務的行動,是指你的配偶想要你做的事,你藉著替他服務來表現你的愛。在做這些家事或各種服務時必須要以正面的態度來完成,而不是邊抱怨邊做,這樣就不是愛的服務。


五、身體的接觸

愛是能感受到另一半的體溫。擁抱、親吻、撫摸、牽手、性愛。用身體的接觸來表達愛。


有時直接告訴對方,你在乎什麼,不要期待他們洞察你的想法。

很多人以為在談戀愛時的浪漫甜蜜、神魂顛倒,為了對方不顧一切的感覺會持續到永遠,所以當婚後濃情蜜意和新鮮感消失了,他們就以為愛已經耗盡,實際上他們乎略了愛情是需要花心思經營的,並且學習如何和對方相處及溝通,因為你「決定」去愛對方所以你願意這麼做,如果你選擇去愛你的配偶,那麼你們會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所說的語言去愛他們,當他們感受到你的愛,他們也會付出他們的愛。


如果你覺得「戀愛的感覺」消失了,就決定結束和對方的關係,然後投入另一段感情,很快你就會發現,失望又再度降臨,就這樣周而復始,你開始懷疑世上是否有「愛情」的存在。如果你追求的是永不止息的激情、心跳不已的興奮,那你要的愛情不夠完整,愛情還包含為了對方的幸福和成長而做出的努力。作者說,真愛結合了理智和情緒的部分,它包括了意志的行動,甚至它要求紀律。


最後,要再提醒大家,要用你配偶想要的方式去愛他們,如果他需要的是你花時間陪伴他,那麼你花錢買很多禮物給他,他也不會覺得被愛。花點心思,找出他們說的愛之語,你才不會愛的徒勞,你可以注意他們平常都在跟你抱怨或嘮叨什麼,好比,不陪他們(精心的時刻)、不打掃房間(服務的行動)等⋯⋯那些或許就是他們最在意的事,要是你真的不知道,就真心真意的去問對方,讓他們知道你願意愛了愛他們而改變,去做會讓他們感到被愛的事。

...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是岸見一郎用哲學思想的基礎來介紹「阿德勒心理學」的一本書。書中以年輕人和哲學家對談的方式呈現,哲學家藉著回答問題來引導年輕人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譬如人際關係的問題,如何接納自己,如何變得幸福等⋯⋯,終極目標是希望我們都能獲得自由。書名「被討厭的勇氣」指的是「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因為那代表你沒有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你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活,對於自己的人生付起責任,不討好,不假裝,也不會因為恐懼而勉強,這就是自由。


因果論v.s目的論

有別於一般心理學家所在意的因果論,認為過去的經驗或創傷影響了現在的行動,阿德勒強調的是目的論,不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而是著重在現在的目的。不要讓過去所發生的事來定義自己,而是由自己決定如何使用及解釋那些經驗。所以不管過去怎麼樣,現在的自己都可以因我們選擇的目的,以及生活型態做出改變。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既然是自己選的,當然都可以重新選擇,除非你的「目的」是不想改變。撇開因果論和創傷,而強調目的,是因為阿德勒要我們對自己的存在付全責,這是積極主動的想法會給予我們力量,如果把生命中每一個失敗都推給過去的創傷,我們將會變得無力,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執著於「經歷了什麼」,現實將不會有所改變。


目的論不只可以幫助我們從過去的創傷中解放,它重新詮釋了我們的所有遭遇和行動,好比我們不是因為太忙或太累,才不去運動(學習、陪伴家人、幫助他人丶追求夢想⋯⋯),而是我們的「目的」是不去做這些事,所以才說自己太忙或太累。還有那些心理或身體的不適感,也可能是我們為了逃避責任或挑戰而引起的,為的是替自己找「不去做的理由」。不喜歡自己是你決定不要喜歡自己,沒有朋友,是因為你決定不要交朋友,可能是因為人際關係很麻煩,可能是你怕受傷,一切都是你的「目的」,所以將來要怎麼做,是你的選擇,是要選擇改變,勇敢面對「不安」,還是選擇繼續維持現狀,每天和「不滿」糾纏?


人際關係

把他人當成是夥伴,而非競爭的對手,追求卓越,不是為了和別人拚輸贏,而是為了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身於競賽之中,內心永遠無法得到平靜,因為別人都是敵人,所以無法相信他們,更不可能建立互相信賴的關係,到哪都找不到歸屬感。


把他人當成夥伴也就是要和他們建立「橫向關係」,意識到雖然我們不同,但我仍可以用平等的方式來對待你,不會想要操控你,不會用自我的標準來評價你。你不需要滿足我的期望,就像是我也不用滿足你的那樣,在這段關係裡,我們彼此都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


因為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不會擺出比你強的姿態,試圖干預你的人生選擇。阿德勒說人際關係的紛爭,大部分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自己的課題被干涉,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相信他人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在一旁支持守護,不要在對方沒有請求時,過度涉入。


為了在人際關係獲得自由,就要學會不去在意他人的觀感,因為那樣做,你在乎的還是你自己,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忽略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不是老想著別人可以為你做什麼,而是要採取行動做出貢獻,藉此參與共同體,找到歸屬感。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不要活在過去的遺憾或創傷中,也不要活在未來的可能性裡面。不要拖延你的行動,延遲你的夢想,當下不是準備期。不要把人生想成是登山活動,只有爬到山頂才重要,並不是攻頂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而要把人生想成一連串稱為「現在」的剎那,當下就做該做的事。把人生當成「實現式」,目前正在動作的,也是動作完成後的結果,是過程也是結果。你的人生意義,只有當你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才會顯現出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