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索忍尼辛短篇傑作集》-索忍尼辛



一九七〇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的短篇小說集在講蘇俄的生活景況,包含對於集體農場、勞動服務、政治制度和獨裁體制的描寫,裡面的主角多半是些小人物,受困於體制,無可奈何。


索忍尼辛對於蘇俄官僚體系和國家機構的形容讓我想到卡夫卡的小說,那種荒謬,莫名其妙又複雜的程序,令人茫然沮喪的經驗,一再重複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看看下面這一段來自<馬娟娜的家>的敘述:「她的事情辦公處到辦公處之間的公文旅行起碼得整整兩個月,有時還會因為漏了個句點或逗點這類標點符號而使公文駁回。每次行程都是一整天。她到縣的蘇維埃辦公處去,可是那天也許書記外出了—— 並無什麼特別理由,他就是不在,⋯⋯四天後她又必須去—— 結果他們是完全漫不經心地簽錯了,簽了另一份文件。」


這種不必要的複雜和挫折,大部分是來自於令人看不清楚,不透明而且又層層疊疊的各種機構、組織、團體,然後就會有各種公文、文件、證明,再加上各級領導、官員、和上級,所以的一切全部糾結在一起,一口氣全部堆在那些有急需救援和幫助的小人物面前,就如同一座銅牆鐵壁,既無法繞過也穿越不了。更不用說,若是事情涉及政治和官員們的利益關係,那沒權力的人只能吃虧和被擺佈。例如這篇<校舍風波>,師生們自願付出勞力建校舍,就在可以搬進之前,校舍因為上級想升官的慾望而被接管,上級和黨的決定無法改變,師生們只能被迫接受命令。


除了政治和社會的批判,索忍尼辛對於社會底層人物的刻畫動人,他們吃苦耐勞,忍受生活的考驗,就像馬娟娜,沒有財產,生活拮据,身體老邁,卻仍然去幫忙別人做農,不然就是那些對自己工作抱有使命感,努力付出心力的人,例如<沙卡的記事簿>中,古戰場的管理員,一個叫沙卡的老農,獨自守護古蹟,維護它的榮光,即便追求現代化的蘇俄早就視此處為荒原。


索忍尼辛將蘇俄這種為了現代化和科學化的發展,便漠視古老文化、文學傳統,以及宗教信仰的行徑也描繪了不少。除了上述那被遺忘的古蹟,還有<復活節巡行行列>裡那些對復活節傳統毫不尊重的年輕人們,而在學校裡的大學生也無法欣賞俄國的長篇小說和古典文學了,認為它們一點都不言簡意賅。


索忍尼辛的小說貼近生活,反映現實,能夠幫助讀者對於彼時的蘇俄有些許的認識。在這本志文出版的傑作集中除了收集短篇小說六篇,也收入了其他類似散文的十六個極短篇。

...

傻子伊凡-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寓言故事《傻子伊凡》,講伊凡和他二個哥哥以及一個妹妹的故事。伊凡的大哥戰士西謬為沙皇打仗,二哥大肚皮塔拉斯是愛錢的商人,伊凡耕田,自食其力,伊凡被兩個哥哥認為是個傻瓜。三個小鬼分別去整三兄弟,只有伊凡因自己的不屈不撓,免於災難。伊凡不喜征戰,不求名利,堅持用雙手勞動,他的國家反而豐衣足食,並且還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大哥和二哥都是貪心的人,總想要更多,所以才會讓魔鬼有機可趁,大哥靠著戰爭掠奪資源,不斷地增兵想占領其它土地,二哥靠著徵稅累積財富,人民繳納稅金以負擔他奢華的生活,魔鬼看見他們心中難填的慾望,加以利用,二人便失去了所有。反觀伊凡,娶了沙皇女兒,生活富裕,卻覺得這樣的日子沒有目標,非常無聊,他寧願付出勞力工作,而那些覺得他傻的人全離開了。魔鬼來到伊凡的國家,要伊凡組織軍隊,又想用金幣利誘人民,但所有人的日子過得太平滿足,根本不需要去搶奪他人財物,也不需要金幣去交換任何東西,魔鬼因為沒法用金幣換食物還差點餓死,最後魔鬼說要教導伊凡用腦袋工作,卻只是用語言告訴伊凡的人民,不工作還是可以生活,在這可以看出作者托爾斯泰的諷刺意味,批評那些只會動口說大話,卻從沒動手出力做事的人。 

 伊凡的國家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軍事主義是不必要的殘忍殺戮,面對敵人的入侵,伊凡的人民不只採用非暴力抵抗,甚至以德報怨,讓引戰的敵人自認無趣,而用金幣交易物資可視為資本主義的根源,在這個烏托邦裡也被視為無意義的活動,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種異化,對這些人民來說,所有的物品都只有它們的「使用的價值」,而魔鬼卻想用金幣的「交易價值」來衡量物品,並且想把這一套量化系統導入這個國家,企圖破壞,扭曲一個更真實,也更原始的世界,把金幣(金錢)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來衡量一切,一個金幣雖不能拿來吃,不能拿來飽暖,卻比食物更有價值的世界,是一種本末倒置,是一種異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離烏托邦愈來愈遠。在這,人民不會因為自身的慾望或被資本主義製造出來的物慾,而拚命工作,追求金錢,他們知道生命中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物要追尋,在這,他們知道用雙手工作,親近土地,就能豐衣足食,就能使生命擁有意義和喜悅。
...

罪與罰-杜思妥也夫斯基


出版社:高寶,作者:杜思妥也夫斯基,譯者:連雅慧,出版日期:2006/11/06

為什麼這個世界貧富不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為什麼生命裡有許多苦難和折磨,為什麼所有悲慘的故事竟帶著一絲可笑的色彩。這世上每個人都有病,生活變成了一場又一場的鬧劇,要到哪裡才能找到安慰和憐憫呢?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小說中的時空背景是在十九世紀,農奴制度改革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社會制度的不完全,貧窮和苦難充斥於城市的各個角落,聖彼得堡骯髒擁擠,惡臭吵雜,乞丐醉漢倒臥在地。聖彼得堡的失序混亂正好對應男主角的心理和精神狀況。男主角的心理分析和刻畫是書中的重點,杜思妥也夫斯基運用對話、獨白來呈現人物角色的心理意識,展現出人性的變化性和流動性。故事和情節場景皆與以弱化,一切以人物為推進的主軸。

...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杜斯妥也夫斯基


出版社:立村文化,作者: 杜斯妥也夫斯基,譯者:王幼慈,出版日期:2014/09/10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一本哲學式的小說,藉由刻畫卡拉馬助夫一家人,來探討宗教信仰,自由意識,和道德等議題。到底神存不存在,有沒有靈魂不朽或永生,我該選擇相信什麼,在讀小說的過程我不斷地想著這些問題,希望讀完之後杜斯妥也夫斯基會給我一個答案。

在小說裡老卡拉馬助夫死了,誰才是殺父的兇手?是生性衝動好享樂的大兒子密特亞,無神主義的知識份子老二伊凡,還是虔誠善良的修道士老三阿雷西,亦或是私生子斯莫狄亞科夫呢?表面上杜斯妥也夫斯基帶領著讀者尋找真兇,實際上,他是要我們思考人的問題,思考神的問題,思考罪惡和救贖的問題,以下我試著就自己理解的程度來談談這些問題。

「信或者不信?」這絕對是本書中一個最大的難題。信不信上帝的存在,信不信來生或靈魂不滅?伊凡在書裡提出的論點,也是我內心很糾結的點,那就是「無辜的人為什麼會受苦,尤其是孩子?」當純潔無瑕的嬰兒被殘忍的殺死,當被虐待的孩子哭著祈求上帝幫助的時候,上帝為什麼沒有回應?伊凡說他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上帝創造的世界- 一個無辜的孩子必須受苦的世界。他無法原諒也不可能像上帝說的去愛這些殺害小孩的人,只因為這是獲得真理的代價,那他寧願不要成為和諧的一部分,他要保留未報之仇的痛苦和未獲平息的憤怒。(p341)

伊凡心中對上帝有所懷疑,他用邏輯去分析思考,他太過聰明,他的理智告訴他,「神不存在」,但他又是如此的愛生命愛人類,無法捨棄這一切,所以他痛苦掙扎,找不到讓自己內心平靜的方法。他有點像「宗教大法官」裡的大法官,希望神會說點什麼來回應他,拯救他迷失的靈魂,但衪卻什麼都不說,只是在大法官的唇上輕輕一吻,這更加深了伊凡(大法官)的痛苦啊!!!但杜斯妥也夫斯基是相信的,因為他告訴我們,「相信」是比較幸福,比較快樂的,看看伊凡的下場就知道了,伊凡最後崩潰了,神智不清,陷入混亂的狀態,這就是象徵了離開神的結果。但要怎麼信?杜斯妥也夫斯基說:透過在人世中的苦難與折磨。像是密特亞無時無刻在善惡之間拉扯,罪惡感對他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或是卡特莉娜在愛與恨的糾纏之間受盡煎熬。透過這些痛苦,人才可以真正的面對自己,認識自己然後達到救贖。就如佐西瑪長老所想表達的,唯有真實的面對自己,不要對自己說謊,才有可能去愛人,去愛神。(p72)

杜斯妥也夫斯基當然有他自己的中心思想,但我必須說當我讀到「宗教大法官」這首詩的結局,我還是有點生氣,對,就是「生氣」這種情緒!為什麼衪一句話都不說,哪怕只有一個字,或許都能讓伊凡不再迷惘。我知道衪並不想用「奇蹟」,或衪的「神力」讓我們去相信衪,畢竟衪是神要讓我們相信衪輕而易舉不是嗎,但衪卻給了我們自由意識去選擇「信或不信」,這就要講到本書的第二個主題,關於自由意識的沈重。

這個主題在「宗教大法官」裡面有很清楚的談論,我想重點大概就是,因為神愛世人,所以衪給了世人自由,讓他們自行決定善惡,而不用麵包,不用奇蹟,不用權力來收買他們,因為這不是真正的信仰。但人性是脆弱的,吃不飽,穿不䁔,飽受身心壓迫的人們,真的能選擇正確的路,做對的決擇嗎?人真的可能因為有自由意識而獲致幸福嗎?還是像大法官說的,人不可能提高到神的境界,人會說奴役我們吧,只要餵飽我們,只要安撫我們的良心,使我們獲得平靜,因為神給的自由超出我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就是神給人類自由,才讓無辜的孩子被殺,這樣的自由太過沈重了。如果人沒有自由意識,一切由神決定,世界是不是就可以變的完善美好了?唉,我真的不知道?當然不是說我喜歡變成上帝手中的傀儡,但「人性」有時真的令我感到害怕,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只有All or nothing 的選擇嗎?我多希望每一個人在要作惡的當下,都能像密特亞一樣感覺到上帝在監視他,而離開歧途。

最後要講的是道德這個主題,也必須和罪與罰(我可能要讀完<<罪與罰>>才能說的更清楚 XD) 和正義一起來討論。首先,如果就如同伊凡所說的,對於不相信上帝或永生的人而言,再也沒有什麼是不道德的,所以利己主義、乃至於犯罪行為都應該被允許,也就是所謂的「事無不可」。(p103) 但即使沒有道德的束縛,也不代表不會有法律的懲罰,但杜斯妥也夫斯基認為真正的懲罰並不是法律上的,而是自己的良心,沒有仼何人可以審判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罪,都要為他人的罪負責,法律上的處罰只會帶來更多的罪,只有基督的法律,讓人發現自己的良心,才能讓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p97) 我想這才是作者認為的真正的「正義」,而不是把犯人驅逐出社會,那只會使他們墮落。但這樣的想法很多人不會接受(「咱們鄉下人不買帳」XD),所以密特亞還是被判刑了。而最反對,每個人都要為他人的罪負責的伊凡也崩潰了,因為就是他的「事無不可」理論,老卡拉馬助夫才會被斯莫狄亞科夫殺,而他也悲哀的領悟到自己要為斯莫狄亞科夫的罪負責,也就是每個人都要為其他人的罪負責。

看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我對伊凡真的十分同情,他過的太辛苦了,因為他太掙扎,不肯對自己的感性服輸。雖然我不懂也還不能體會,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哲學和信仰觀念(我是鄉下人嘛!)但我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信仰本來就不是可以用理智或邏輯來看待的,要談理智去找科學才對,幹嘛去找宗教。信仰是在生活遇到痛苦或困難或有難解之謎的時候,尋求心靈上的安慰和平靜的,不然當我擔心害怕的時候可以對誰祈求?還可以在哪裡看到希望?我沒有伊凡那麼勇敢和堅強可以不相信神而活下去,事實上他也快活不下去了!我想我是個卑鄙的投機份子,即使心中藏有懷疑,還是帶著它投入神的懷抱,希望神可以原諒我的不虔誠,並且還願意收留我和照顧我。

...

第六病房-契訶夫


出版社:臉譜,作者:契訶夫,譯者:汝龍,出版日期:2011/02/25

我不想被當成精神病,不想被關在第六病房!契訶夫所寫的<<第六病房>>頗有卡夫卡<<審判>>的味道,哪些人被關在監獄和病房裡,哪些人在外面的世界,不過是個機率的問題,可能會是我,也會是你!判決的荒謬和診斷的草率,使人不寒而慄。

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於,精神病患伊凡•德米特利奇和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的對談。伊凡•德米特利奇是個有知識教養的人,嗜讀成性。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個犯人被押送,從此心生恐懼,覺得總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階下囚。他成日惶恐不安,怕別人認為自己殺了人,最後終於被送進第六病房,一個環境骯髒狹小,看守人會施暴的地方。


...

地下室手記-杜斯妥也夫斯基


出版社:印刻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
                譯者:孟祥森,出版日期:2003/01/05                  

<<地下室手記>>的情節很簡單,一個四十歲的男人在得到了一筆微薄的遺產之後,決定退休,自己獨自一人隱居在家中陰暗的地下室角落。因為也沒太多事可做,所以就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了一堆自問自答的話。全書分成兩部分,上半部是男主角自我內心的剖白和分析,下半部則在陳述自己的回憶。我覺得這兩部分是環環相扣,在上半部所論述的理念,和他自我表白的性格,可以從下半部的回憶錄中清楚的得到印證。
...

帶小狗的女士-契訶夫


出版社:櫻桃園,作者: 安東.契訶夫,譯者:丘光,出版日期:2010/08/25

會對契訶夫感興趣,都是因為艾莉絲•孟若的關係,因為孟若被稱為是「加拿大的契訶夫」,雖然這樣說對契訶夫好像有點不禮貌><。看完<<帶小狗的女士>>,我當下第一個感覺是契訶夫和孟若說故事的方式和寫作的手法,不太相似啊,所以我想評論家之所以這樣稱孟若,大概是想說孟若和契訶夫一樣好,並把這當成一種行銷手法,畢竟在孟若還沒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前,這是個吸引讀者的好宣傳。不過像我這樣反向操作的,搞不好也不少。(誰會像我那麼淺沒讀過契訶夫XD)

從作品中,我所觀察到契訶夫和孟若不相同之處在於,前者喜歡在文章中藉由人物說出很多的評論,不管是他對愛情、對人生、對生活該有的處世原則等,都可以很清楚的一目瞭然。彷彿故事的情節不過是配角,裡面的哲學思考才是重點。但孟若則不是這樣,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孟若的小說不會直接告訴讀者什麼她的想法的,她營造出秘密式的氛圍,一切都必須靠我們細細的推敲、猜測。有時甚至要閱讀孟若出書後的訪談,才能對她想說的主題,有更深的理解。
不過不論是契訶夫或孟若對於短篇小說有興趣的朋友們,都是很好的作品喔。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