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Ep12. 幸福是無敵星星-實踐篇



 如何幸福

1.掌控思想

從思想開始,有意識地去追求幸福,擁有幸福的意願。有很多時候,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做了讓自己不幸福的選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謹慎地對待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運用理性辨別並判斷,找出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


2. 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是為了能夠專注在當下,知道該何去何從之後,更可以享受過程,投入在手上的事物之中。目標的設定必須兼顧長期和短期利益,符合自己的喜好和人生觀,並且能讓自己發揮潛能。還有關於目標,波西格在<<禪與摩特車的維修藝術>>裡說得很好:「每一步都不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每一步的本身都是一場獨特的事件。⋯⋯只為了未來的目標而活是膚淺的行為。」


若是我們能喜愛自己手上正在做的這件事,那麼努力的過程也能帶給人們幸福。有時為了完成目標,必須要有無比的耐心,但也不是說為了目標就只能不顧一切拼命忍耐,而是經過衡量後,以合理的方式行動。


3.成長

有所進步和成長,會讓人感覺幸福,史賓諾莎將喜悅定義為「人類從最小到最高完善境界的歷程」。人類會努力持續自己的存在,增加生命的力量,也就是Steven Pinker所說的-「生命蓬勃發展」,當我們茁壯、進步,我們會幸福,而為了成長和進步,則必須學習,因此才會有所謂的「終身學習」一說。


4.要追求被理解而非被讚美

在哈佛的幸福課裡,塔爾班夏哈提到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讚賞是一件辛苦的事,彷彿薛弗西斯不斷地要把巨石推上山一樣,是永無止境又徒勞的任務。


所以不要尋求他人的讚賞,而是要被對方理解,理解真正的自己。幸福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如同哲學家阿倫所說的:「⋯幸福只有被你緊抓在手裡時才是幸福。倘若你在自己之外的整個世界去找尋它,你絕不會找到看起來像是幸福的東西。」


5.滿足

不滿的人即便他擁有了一切,他一樣無法感到幸福

「每個人的世界都來自內心。從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不等同他親眼所見的世界,而是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一個在某處感到快樂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快樂;一個在某處不幸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不幸。」(<<喜悅的力量>>)


最後再看看波西格和他兒子登山例子,他的兒子在爬山時,只想一直往上前進,他對這裡不滿,但當他走到了遠方,他同樣不滿,因為剛才的遠方,現在成了這裡。他找的東西,全在他的周圍,但他全都不要。所以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辛苦,身心都吃力,因為他把目標想像成外在又遙遠的東西。希波的奧古斯丁說:「幸福就是持續渴望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


有時,人必須接受生活的真實樣貌,當我們盡了全力去爭取和奮鬥後,我們就該接受結果,甚至是放手,而不是任由自己被負面情緒淹沒。


再來我要談談比較外在的部分

1. 健康

要得到幸福,不只是心靈和精神方面的事,身體的部分也扮演很大的角色。實際上,一個沒有健康的人,很難感到幸福。從掌控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達到肢體的協調,規律的運動、正確的飲食習慣、良好的作息都能有所幫助。和自己的身體產生聯結,好好感受自己的身體。


2. 時間充裕

充實的生活不代表急迫、快速的步調,快節奏和繁忙的生活會帶來過大的壓力,還會造成身體不適。時間如果不夠,人們便無法發揮創意,做出改變,而只是不斷重複讓自己不幸福的生活模式。


3.良好的關係

哈佛的一項超過七十五年的長期研究顯示,良好的關係,能讓我們維持健康和快樂。人必須他人產生連結、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置身於愛和關懷之中才能感到幸福。


4.幫助別人、貢獻自己

幫助別人,貢獻自己會讓人幸福,是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原來是個有用的人,自己有能力成就一些事情,因而肯定自我。


5.整理

整理包含整理有形的物品,和自己的人生。因為當在面對了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之後,就會被賦予力量和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透過「整理」,而學到如何放手和珍惜。


以上的這些只是書上或課堂上提到的一部分,在上述那些方法之外,還可以再加上很多項目,但當我開始思考「幸福」這件事時,我發覺關於幸福,不只是你知道些什麼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麼。


事實上「幸福之道」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新的知識,但真正做到人卻不多。到頭來,或許我們根本不需要對幸福的定義鑽牛角尖,或者想出更多的方法,而僅僅是選出幾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然後真正的去做,付諸行動。


就跟開車一樣,即便有了許多駕駛的知識,卻從不上路,也是枉然。最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關幸福的書,大部分是自助的書,「自助」這個詞有兩個意思,第一你必須要幫助自己,第二就是你要靠自己,或許這就是關於幸福,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最基本的事了。

Attachment.png

...

什麼都沒有-卡門·拉弗雷特



卡門·拉弗雷特的作品《什麼都沒有》是一本少女成長小說,講述主角安德蕾雅隻身一人前往巴塞隆納念大學,她寄住在阿里保街的一棟破舊公寓裡,和外婆、二個舅舅、舅媽,阿姨,一起生活一年的時間。貧窮、飢餓和充滿壓迫及暴力的日子,使安德蕾雅的內心不時感到痛苦,她覺得自己和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一開始對於新生活的嚮往幾乎破滅,但她還是渴望自由、渴望友情和關懷,她努力地品嚐這城市的魅力、它的光影、它的氣味,讓美充斥她的感官,滋養她的心靈。


卡門·拉弗雷特擅長用描述性的文字表達場景和人的心理狀態,小說中描寫阿里保街家中的暴力,雖然壓抑,卻又狂烈,好像一觸即發,又尚未爆炸。你知道那是嚴重的家暴,然後有人受了重傷,整個家支離破碎,但你卻不會哭,不會真的覺得女主角很可憐,可能是因為那些暴力不是發生在女主角身上,可能是因為她自制的語調和那種看似局外人的態度,她默默旁觀所發生的事情,甚至有點置身事外的感覺,就像她的舅媽所形容的,她什麼都不過問,身處在暴風圈裡,她用這種態度來維持自己的正常。她告訴自己:「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看別人或聽別人口出穢言跟出糗,而在於完全地享受活在自己的各種感覺和感官之中,享受活在自己的沮喪與快樂之中。」(p198)她藉此忘記自己的外表,她的飢餓,但這樣陌然的態度,使她也忽略了自己的夢想和遠景。


但三件事改變了安德蕾雅:彭斯家的宴會、艾娜的友情和羅曼之死。在彭斯家的宴會她清楚地看見自己的貧窮和窘迫,她看到了貧富階級間的隔閡,那些平常和她混在一起的公子哥,看似特立獨行,不計身份地位,但實際上,卻仍舊是一群靠家裡資助的孩子,平常在畫室裡和安德蕾雅談天說笑,但在宴會上,沒人前去和安德蕾雅攀談,安德蕾雅孤獨地站在華麗的大廳裡,即使是喜歡她的彭斯也因為媽媽的指示去和另一個女生聊天,然後因為被告白就沾沾自喜,完全沒有顧慮安德蕾雅的感受。安德蕾雅再也無法用那種無謂的態度來保護自己了,她的內心感到極大的悲傷,她形容自己扮演的是小小丶卑微的觀察者,她無法脫離這個角色,無法解脫。


再來就是艾娜有一段時間的刻意迴避也狠狠地傷了安德蕾雅,艾娜的友情是發生在她身上最美好的事物,是她精神和心靈的寄託,讓她不致於被孤獨給溺斃,她和艾娜及海梅去海邊的體驗,讓她明白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愛情及友情,她黑暗的生活因為這幸福,而稍微透出了光。艾娜的離開,讓安德蕾雅無法忍受每天那一些亂七八糟的事。


負面情緒、暴力,貧窮、對生命的無可奈何,所有的一切堆積起來,不是讓人變得像安德蕾雅一樣疏離,就像胡安一樣失心瘋,最後就是像羅曼一樣用一把剃刀割開自己的血管,生活殘忍,於是人們用更殘酷的方式來反抗。終於安德蕾雅也變得歇斯底里了。雖然最後艾娜的一封信解救了安德蕾雅,讓她這一次可以真正期待她的未來,但那些離不開阿里保街的親戚們,也只能跟著這棟老舊的公寓,一起破滅。


...

Ep.11 幸福是無敵星星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阿蘭


「當我們健康、吃得飽、感到舒適、安全、生命蓬勃發展、有知識、受人尊敬、不孤獨、置身於愛之中,便會感到幸福。」-Steven Pinker


我從很小,就把幸福當成是願望,生日的時候、看到流星的時候,都會在心裡祈求能得到幸福,「希望你幸福」也是我給人的「最高的」祝福。


對我而言,幸福就是瑪麗歐遊戲裡的無敵星星,有了它,一切就沒問題了。


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又要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這些問題一直放在我的心裡,等著被解答,直到去年我看了「哈佛的幸福課」,聽了這門課,讓我對幸福有了些粗略的瞭解,我開始去找一些其它書來看看,以下是我對幸福這個題目的一些分享。



首先,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覺得把「幸福」當成目標來追求是很虛無縹緲的事,不太實際,或更糟的是,聽起來好像有點自私。


但我卻覺得,幸不幸福很重要,一個不幸福的人生怎麼會讓人有動力走下去?如果一早睜開雙眼就知道,今天擺在眼前的是不幸的一天,我可能連起床的力量都沒有。另外,一個幸福的人不會是自私的人,因為幸福擁有感染力,有幸福的父母才會有幸福的孩子,才會有一個又一個幸福的家庭,然後組成一個幸福的社會,我不太相信一個幸福的人會去殺人放火。


但有一件事我倒是願意承認,那就是幸福是「唯心主義」,一方面因為,幸福在很大的部分取決於個人的感受;而在另一方面,當人們在獲得基本的物資、財富之後,幸福感不會再隨著以上的那些事物的增加而提升。



幸福的定義


弗德瑞克勒諾瓦的<<喜悅的力量>>說:「幸福是一種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持續的快樂,一種持續的滿足感。」


幸福和享樂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態,享樂能短暫地滿足我們的慾望,但慾望不會因為享樂就消失,享樂不斷地渴求更多,幸福才能真正地將我們從慾望中解放。


我覺得幸福是各種情緒加減總和之後,呈現出正向和積極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人會經歷生氣、悲傷、嫉妒、不安、懊悔等各種情緒,這些是過程,有高有低,情緒會過去,但人還是擁有自己某一程度的幸福水平。


幸福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目標狀態,是需求被滿足的信號,也是趨使我們向前的動力,讓我們關心自己的生活。


關於幸福你該知道的兩件事


要如何達到幸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先講二件我從耶魯的心理學課學到關於幸福的事。首先,外在所發生的特定事件對幸福感沒有持續的影響力,因為人會習慣,譬如中樂透很開心,一旦適應之後,幸福感又變回本來的水平。


再來,幸福感是相對的,例如在一個貧富懸殊極大的國家,窮人會更容易覺得不幸,但若大家都一樣窮,窮人不會覺得自己特別悲慘,也就是人會透過比較來決定自己幸不幸福。


很多書裡提供許多達到幸福的方法,在梳理那些想法的過程中,我領悟到一件關於幸福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幸福雖然是名詞,但它其實更像是動詞,也就是必須要靠著行動去得到,不能被動地等待幸福的降臨,有時它甚至必須付出辛勞才能獲得。


如同哲學家阿蘭在<<幸福論>>說的:「愉快的根源來自於積極的去做,而非消極的承受。但是,因為人們只消把糖放進嘴裡,什麼都不做等糖融化,就能得到小小的歡愉,使得許多人便想依樣畫葫蘆地品嘗幸福,最後卻無不感到失望。」

...

獨裁者手冊



布魯斯·梅斯吉塔和艾雷斯德·史密斯所寫的《獨裁者手冊》,用了一套非常好理解的理論,來幫助讀者明白複雜的政治制度,沒有難懂的學術用語,卻讓我這個政治門外漢也能對政治感到有趣,以往我對許多政治人物的行為老是覺得充滿疑問,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就恍然大悟了,所謂的政治承諾才不是為了什麼高尚的道德或人民的福祉,一切都是在位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


《獨裁者手冊》不算薄的一本書,但依我看來全書中,作者只講了三件事:權利、為了鞏固權力要有的關鍵核心支持者,以及為了要拉攏支持者所必須要有的錢。就這三點可以拿來解釋很多事,好比貧富不均、國際救援的失敗、國際關係、戰爭與和平、貪污腐敗、恐怖主義的盛行、移民政策以及公共政策的訂立等⋯⋯。


所謂集權國家和民主國家的區別就是關鍵核心支持者人數的多寡,前者只需一小群人就能維持一個在位者的政權,後者則需一大群人。因為集權的獨裁者,只需滿足少數人的權益,通常是軍隊(來幫他鎮壓抗議民眾),所以他們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福利甚至是生命,只要他們有錢收買少數人即可。因為一些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他們的獨裁者可以靠著外銷石油、天然氣或珍貴礦石致富,把錢放進自己以及少數人的口袋,所以獨裁者不需要強健的人民工作繳稅,於是他們便仼由國家裡大部份的人又病又窮,無力推翻他們更好。


另一方面,民主國家的領導者必須要獲得許多人的選票才能當選,所以他們會推出選民喜歡的政策,講白一點就是「政策買票」,好比美國民主黨的選民屬於中下階層,他們在乎的是社會福利,所以民主黨會推動健保或失業補助,但共和黨的支持者是有錢的保守派,年齡偏大,擁有較多資產,所以他們傾向減低遺產稅,討厭累進稅率等,共和黨就會投其所好⋯⋯一切都是為了選票,致於會不會債留子孫、破壞環境、或是否是種族歧視、女性歧視都不是重點,只要你的支持者會投你一票,人不人權,公平正義都不在考量的範圍之內。


這本書真的說通了很多事,像前一陣子我讀到有關海地救災的文章,內容是說在2010年發生在海地的地震帶來的嚴重災情,許多人流離失所,很多國際救援的金錢湧入海地,但十年過去了,許多人還是住在連帳篷都稱不上的地方,沒水沒電,但錢全都不見了,人民試圖反抗,但沒有武器的平民,一下就被警方控制了,國際組織派出專人查捐款的下落⋯⋯看完《獨裁者手冊》我就懂了,錢一定流入政府口袋,並且政府拿這些錢收買警方的支持,讓他們去驅趕反抗的人民,不去重新建設國家,是因為這樣人道救援才會持續進來,政府才持續有錢拿,人民愈慘,國際組織的外援愈多,當然不能把房子重新蓋好,沒有畫面,怎麼會有錢!


是的,這是一本讀完會讓人覺得心灰意冷的書,什麼為民服務,政治的理想都是表面的,事實上就是權和錢的交相賊。不過民主國家的人民還是比獨裁國家裡的人民有多一點的機會,其碼我們還有自由,言論、集會和出版的自由,給了我們機會把領導者的不公不義給揭露,給了我們串聯起來的機會,這些對集權國家的人民是種奢侈,因為人民只要能串聯就有可能推翻在位者,這種事決不被允許發生,所以緬甸的獨裁將軍甚至不准人民在難民營聚集,還硬逼他們回到已毀的村莊,只擔心人民團結的力量將他趕下台,他的手下叫那些難民吃青蛙,而獨裁者住的是金碧輝煌的大宅。


如果你還在以為錢歸錢,政治歸政治,那你要清醒了,那些錢不會永遠是你的錢,那是獨裁者准許你擁有的,哪一天他要你全吐出來,他就會給你一個貪污的罪名,不貪污就行了,你說,不,獨裁者鼓勵你貪,在這些國家做生意靠的是關係,是人脈,是疏通,你以為大家都是這樣的,但其實這些全都是可以讓你坐牢的證據,前一刻你還富可敵國,下一刻你就是階下囚,而這不過是集權國家常上演的劇碼。


讓渡了自由,使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上,沒有任何可以監督他們作為,或收回他們權利的法律,而這群人還有警方和軍隊的支持,什麼樣的人,才會妄想這些獨裁者會捨棄他們自己的權利及金錢為人民的福祉而做出犧牲?

...

Ep.10 與其超時工作,你需要的是聰明的工作

 



克里斯貝利-《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力》


克里斯貝利-《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克里斯貝利強調所謂的「生產力」並非指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而是聰明地工作,「生產力」看重的是是否成就了自己的目標,用心嚴謹地做「正確的」事,而非胡亂地瞎忙,不加思考填滿時間。


作者說忙碌若不能幫你完成任何事,那它跟懶散就沒有區別。富生產力的人,會找到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然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減少其它事務的干擾,他們「有意識」地從事每個任務,並且對事務擁有一定的掌控權。



How

設定明確目標後,管理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


1.時間管理的部分,他強調並不是把工作時間拉得愈長就越有生產力,超時工作因為會消耗太多專注力和精力而使效率變差,錯誤連連,研究顯示理想的工作時數為一週35-40小時,超過55小時,我們的生產力會降至谷底。


為了有效應用時間,作者建議我們做時間記錄,追蹤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我們可能會驚覺浪費不少時間在不必要的任務上,看了太多電視,流覽太多網頁,拖延不去做正事,我們以為我們工作了八小時,實際上搞不好連一半的時間都不到。


「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支配時間的方式,才能知道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想今天一定要完成哪三件重要的任務,然後在睡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達到目標。


2. 要有生產力,當然必需要有足夠的精力去從事每一個任務

適度的運動,良好的作息,均衡的飲食,冥想都能幫助我們恢復精力,一定要找到能讓自己放鬆和舒解壓力的方法,才能繼續戰鬥下去。


另外,找出自己一整天精力最旺盛的時段,把它用在處理最重要的任務上才會事半功倍。


3.遠離誘惑和保持專注

研究顯示多工並不會提升效率,人類的大腦因為習慣了同時接受多種刺激,當要集中精神於一件事上就提不起勁,覺得無聊,長久下來我們變得易於分心,無法完成需要深入思考及學習的任務。


事實上,大腦不能同時專注在兩件事,它只是在任務間迅速切換,花的時間一樣是兩倍,反而還會因為分心,而失去了成果的品質。


我們的專注力是「心智的肌肉」需要鍛鍊,訓練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專注在當下,把寶貴的注意力放在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任務上,不讓源源不斷的干擾對我們疲勞轟炸,使我們的大腦超載。


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力》


何謂深度工作: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Why can’t 

然而因為訊息、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和網路娛樂,我們的工作形態被改變,它們分配了我們的行程,使完整長時間的工作時段變得難以獲得,我們常常被許多並非職務描述的主要項目打擾,看起來好像總是很忙碌,但實際上卻沒有創造出令人滿意的成果。


雖然我們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但有時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逃避投入深度工作,要能做到深度工作必須下定決心排除萬難。


How


1.訓練「心智肌肉」,為了讓它變強,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以求改善高度專心的能力和克服對分心的渴望。


2.讓自己難以被連絡到,不要讓那些來來回回的訊息和郵件花你太多的時間,讓寄件者多做點事,比如,要他們先回答一些問題,確認他們的來信有值得你花時間看的必要性,或乾脆不回信。


3.找出決定我們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如果我們即將要做的那件事,或使用的那項工具並沒有辦法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或甚至妨礙我們,我們就不該做它。


譬如一個作家的職業目標是想從事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審慎寫出有意義的內容,如果他為了想維持讀者的忠誠度,就每天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上臉書一一回覆留言,他怎麼會有時間完成他的作品?


卡爾鈕波特說,我們要有拒絕任何好處的心態,不能因為一點點可能的好處就影響自己真正重要的目標。



Why

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強調它所帶來的生產力,以及所創造的價值。

淺薄的工作者將更容易被取代,不想要成為新經濟中的輸家,就要有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和高水準的生產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非得有深度工作力不可。


作者強調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專注的程度,

如果我們都能提高工作的品質,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就能從職業生活的日常努力中創造意義和神聖感,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職人和工匠被受尊崇的原因,書上說:「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



...

問題是,妳打算當少女到幾歲



因為書名很有趣,還有因為它榮獲第三十一回講談社散文獎,所以就打開來讀了,作者Jane Su 在書中分享一些她身為女人的一些感想,以及對一些議題的討論,好比「少女心」、「歐巴桑」、「單身/結婚」、「愛情」和「工作」等。作者會仔細的觀察並探討自己內心的情緒,即使是不怎麼討喜的一面,也坦然公開,藉此她接受了自己。有些她的經驗,生為同性的我很有共鳴,我想如果說這本散文集有女性主義的色彩也行。


在閱讀的過程,我也同時在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又或者想扮演什麼的女人,作者說她只會展露「少女心」給親近的人,這樣做有益精神衛生。隨著年齡增長,我的確在打扮之前,會自我審查一番,不能「裝可愛」,不能露太多,不過不像Jane,我非常喜歡粉紅色,也沒什麼障礙把它穿在身上,對我而言,它就一種適合我膚色的選擇,並不是刻意想透過它來表達「我想得到寵愛」,我的問題不是粉紅色,畢竟許多男人現在也穿粉紅色了,我的問題比較是短裙,看到它我就想到少女,我現在根本已經不穿了,不知道男人年紀漸長,在穿著打扮上,也會有類似的自我審查嗎?


不過我非常贊成,每個女人都要找到一個可以讓她們放心展現自己的人,不管那一面是少女、歐巴桑或是大叔都好,如果有一個人可以無條件接受一切,然後每天都說自己可愛,那這世界大概就太平了。另外作者提到關於單身很自由快樂這件事,我覺得很多人也不是刻意選擇單身,只是事情自然而然就變成這樣了,但如果說我一定要單身,一定要結婚,一定要生/不生小孩,或者要說哪一種一定比較好或不好,都不是正解,其碼不會是符合每一個人的正解。我認為更重要的學習尊重别人的想法,然後和平相處。


最後在「拯救小女孩大作戰」那一篇,提到所謂的接受自己內在的小女孩,就是如實去感受寂寞受傷的心情或興奮雀躍的心情,不需要永遠表現出堅強或獨立的樣子。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人(不管男女)會努力想展示出強勢的一面,如果承認自己受傷,會有一種輸上加輸的感覺,但假裝自己沒問題,結果就是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這些被強壓下來的,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把我們擊倒。有些女人不想被視為是柔弱的花朵,她們寧願當仙人掌,用剌來保護自己,或許在某些對女人不友善的場域,這樣的防衛是生存之道,而我痛恨所有必須讓女人這樣活著的人事物,但即便是仙人掌,偶爾也是需要被澆水的,所以接受那個小女孩吧,日子應該可以輕鬆不少。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