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我啊,走自己的路-若竹千佐子


若竹千佐子所寫的<<我啊,走自己的路>>是芥川賞和文藝賞雙得獎作品。書中的主角七十四歲的桃子,以散文式的「自問自答」,試圖尋找存在的意義。作者補捉桃子的意識流動,記錄她內心各式各樣的疑問和思辯的過程,不同時期的桃子,操著不同聲調的桃子,以及不同個性的桃子,在對話和交流,眾聲喧嘩。桃子和母親和外婆、桃子和她的子女,以及最重要的桃子和她丈夫的關係也是作者著墨之處。本書也可視為女性主義的作品,以桃子生命的三個階段來說明女性的傳統角色、她們的反抗以及成長。

桃子從小就被母親教導女人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母親重男輕女,甚至要求桃子為家庭奉獻一切,不要結婚。桃子為了討好母親,為了被人接受和喜歡,她學會如何察言觀色,她培養出不去體驗自身情緒與感受的習慣。母親不願意桃子展現其女性的特質,而把髮夾強行從桃子頭上摘下,桃子置身於母親的掌控之中,壓抑自己的喜好。桃子成功地扮演母親賦予給她的角色,到了適婚年齡,也準備依照社會的期待嫁給一個自己沒有感覺的人,對方身世清白,人品優秀。在結婚的前一刻,桃子逃家了,受到東京奧運的鼓舞,她覺得什麼都有可能,奧運所象徵的是接受挑戰,展現自我,運動員那主動、積極的精神,激勵了桃子。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活出意義來)- Viktor E. Frankl


Frankl 所寫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譯:活出意義來),描述他在集中營中如何生存下來的經驗,並且以一個精神病學家和醫生的角度來觀察被關在集中營的人們。他告訴自己他一定要活著,不可以自殺,他要活著出去見他的家人並且完成他的著作。他說人必須擁有目的,必須看見未來,否則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那些失去目標,找不到撐下去理由的俘虜們最終都死去了,飢餓、痛苦和疾病十分難熬,但「絕望」才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Frankl引用尼采的話: 「知道為了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with any how)。

Frankl的「Logotherapy」(意義療法)強調人的存在就是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這個意義是很個人的、具體的、必須靠著行動、必須有所做為,它不能只靠著冥想,然後就由心而生。人活著就有責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人可以靠著三種方式找到人生的意義:一、成就某些事,做出貢獻 二、去體驗(體驗自然和美)去和人相遇(去愛、去建立關係)三、去承受(從磨難找到意義,要讓痛苦變得值得)。從Frankl自己集中營的經驗,他談到,即便是在這樣極端的環境底下,人們仍然擁有選擇的自由,他們雖然無法選擇從這個環境掙脫,但他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痛苦,如何做出反應,沒錯集中營裡有很多惡行,但也有很多人展現出人性的良善,譬如有人把自己僅有的一小塊麵包,送給另一個更需要的人。

...

精進之道-喬治•李歐納


最近對學習法、練習法、成長進步等主題很有興趣,在讀完<<大腦喜歡這樣學>>、<<恆毅力>>和<<刻意練習>>之後,這本喬治•李歐納(George Leonard)所寫的<<精進之道>>也吸引了我的注意。<<精進之道>>裡面的觀念和<<刻意練習>>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後者提供了「刻意練習」的定義和方法,教導你更準確地練習,而前者講的比較是如果你還沒下定決心走上精進之道,為什麼「精進之道」對人生會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所以覺得自己生活懶散,每天渾渾噩噩度日的人,可以先讀<<精進之道>>,當你立下志向好好振作,就讀<<刻意練習>>和<<大腦喜歡這樣學>>,最後當你遇到瓶頸和挫折想放棄時,就唸<<恆毅力>>。

作者在<<精進之道>>這本書,一開頭就說:「如果我們選擇腳踏實地地度日,展開精進之旅,那麼在一生當中,泰半時間都會是停滯期。如果我們拒絕走上精進之旅,那麼一生當中泰半時光,都將浮躁不安,心神不寧,想方設法逃離停滯期,最終自我毀滅。」作者這段話解開了我一些生命中的老問題。在過去很多時候,只要我沒有好好在生活中訂定一個目標,好好學習,我就覺得心很不安定,整個人沒有踏實的感覺,但一旦投入某件事物之後,又因為覺得自己進步太慢,或沒達到目標,而想逃,真的放棄後內心又充滿了不甘心和悔恨。人就這樣不斷來來去去地掙扎,然後被自己弄得很痛苦和煩躁。我以前認為自己已經在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行,或許根本是自己沒有才能,不該勉強,現在我漸漸明白,自己練習的時間不夠,練習的方法也可能是不正確的,才是沒有實現夢想的原因。

...

刻意練習- 安德斯‧艾瑞克森, 羅伯特‧普爾



Anders Ericsson 和 Robert Pool 合著的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中譯: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是本非常激勵人心的書,在閱讀的過程我數度停下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不斷思考如何把刻意練習的策略付諸實行。我覺得本書的重點是:心智表徵、刻意練習和破除天才的迷思。

<<刻意練習>>這本書在去年很紅,有名到我不想去讀它,我那時覺得書名就已經講完重點了,何必還要去讀,直接去做不就好,但在讀了<<Grit>>(<<恆毅力>>)和<<A mind for numbers>>(<<大腦喜歡這樣學>>)讓我對學習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於是決定還是要買<<刻意練習>>回來唸一唸,還好有讀否則就錯過我不知道的重點-「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一種專家們都擁有的心智活動,幫助他們預測、從混亂的資訊中看出模式、計畫下一步、指引他們、讓他們能自我糾正。技巧愈高超的專家,心智表徵的量和質也都會跟著提升,並產生一種正向循環,也就是你愈精進,心智表徵愈能發揮作用,而心智表徵的能力愈高,你的表現和技能就更好。講「心智表徵」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但如果有看過電視或電影裡那些鋼琴家或外科醫生的戲大概就知道什麼叫「心智表徵」。電視上那個被稱為天才的鋼琴家或外科醫生,在表演或開刀之前,都會在自己腦海中有一些畫面,好比正在彈琴的樣子或開刀的過程,他們在真正上台或進手術房之前,已經在自己腦中演練過數次,他們的手有時還在空中比劃著,好像正在彈琴或做手術,藉著這樣的想像,讓他們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練習,「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能練習,能做到如此都是他們有「心智表徵」,他們不用碰到鋼琴或拿起手術刀,就能在心中感覺到和觸摸到整個過程,他們還能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並加以修改。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數學家,他們看到一則又一則的題目時,不會看到毫無意義的符號和數字,而看得到這背後的規則和模式,又好比厲害的棋手,他可以預測好幾步的棋⋯⋯。「心智表徵」和「能力技巧」之間的關係,是雞生蛋,又或是蛋生雞,但不管如何,都必須透過「刻意練習」來到達這樣的境界。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