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紙牌的秘密-喬斯坦•賈德


喬斯坦•賈德的<<紙牌的秘密>>敘述一個男孩漢斯為了尋找母親和爸爸開啟了一趟公路之旅,從挪威到雅典的途中,漢斯和爸爸一起思考許多哲學的問題,關於人類的起源,關於生命的奧秘。漢斯遇到一個小矮人,送他一隻放大鏡,放大鏡幫助他讀出自己的身世之謎。

•認識自己
作者在書中說到歷史有如一場大陣仗的單人紙牌遊戲,人類就是撲克牌裡的各張牌,我們不知道是誰在後面蓋牌或翻牌,但大部分的人都不關心真相是什麼,除了小丑。小丑牌不屬於任何一種花色的牌,他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只有小丑會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他知道生命的存在是一種驚喜,對週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他會一直不斷地發問,直到他能認識自己,找到生命的答案。

世世代代都有許多的小丑,他們不把生命中的事物認為理所當然,他們永遠覺得自己認識的太少,甚至是一無所知,就像蘇格拉底,他就是古希臘的小丑,他是阿波羅神諭所說的那個最有智慧的人,因為蘇格拉底從不驕傲自滿,或佯裝自己什麼都知道,「當你發覺到自己有事不懂,那你正往什麼都懂的道路邁進。」(p212) 這些小丑們像孩童一般帶著新奇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生命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個童話故事,是一場美妙的冒險。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結語)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好好設計生命之後
設計精良又平衡的生活長什麼樣子?那是被平均分配的一天,一塊給工作,一塊給遊戲與樂趣,一塊給親朋好友,一塊給健康。

各位今天花了多少時間,讓自己享有一點樂趣?讓事業有進展?培養了人際關係?照顧自己的健康?替下一個人生階段打造原型?你一天的時間分配究竟是什麼狀況?

世上沒有完美的分配法。我們幾乎不可能在一天之中,替所有重要的人生領域,耗費相同的力氣。是否平衡要看長期。生命設計也要看長期。

活在現實之中的意思是,看著現實,接受自己目前的處境。

生命不只是薪水和工作表現。我們都想知道,我們在某個人的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都想知道,我們做的事對這個世界有貢獻。我們都想知道,我們努力愛人,盡全力好好生活,過著有目標、有意義的人生,而且過程中,樂趣無窮。

無效的想法:我設計好自己的生命了;終於完成這件麻煩事,接下來會一切順利。
重擬問題:生命設計沒有大功告成的那一天-生命是好玩、沒有盡頭、一直打造前方道路的設計方案。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11)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建立團隊
點子與機會是我們,以及我們在生命中遇到的社群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共同創造是設計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設計思考能奏效的關鍵原因。你的生命設計不出自你,出自整個世界,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在世上尋覓,一同創造生命設計。

找出團隊成員
•支持者:支持者是你可以求助的人,你知道他們關心你的生活-他們在你身邊,鼓勵你走下去,他們的意見非常有幫助。

•參與者:積極參與你的生命設計計劃的人士-尤其是與工作、副業的專案及原型相關的人士。

•親友團:包括最親密的家庭成員及好友。你得承認這些人很重要,想好他們扮演什麼角色最有助益、最合適,不要讓他們一直被蒙在鼓裡,最後才被告知。

•小組:這群人分享你生命設計計劃的細節,每隔一段時間追蹤進度。(p235)

團隊角色與規則
唯一需要分配的角色,只有團隊主持人-主持人負責安排聚會的時間與地點,通常由你自己擔任。永遠要有人負責留意時間、議程表與對話。主持人的重責大任是「對話」。主持人要負責促成對話,而不是發號施令,也不是當裁判或「領袖」。

...

沒有英雄


一直以來,都認為永劫回歸的概念很可怕,可是實際上這樣的狀況在人的有生之年可能不會發生,因為我們沒有被抹去記憶,因為每一次跌倒再站起來,我們都學習了一些新的經驗,如果真的有永劫回歸,那每一次重新來過,都不會是從零開始,而是不斷地修正,然後變成更好的我們。所以學習很重要,去嘗試,去犯錯,然後從錯誤中成長,如果沒有成長,那麼歲月的流逝就會失去它的意義。

有人說人總是會犯下一樣的錯誤,他們說那是宿命論,但如果有想要變得更好的信念,或許我們就能找到改變的機會,可能只是一個想法不同,從此不一樣的路就在面前展開了。能做出改變的,不是只有能扭轉局面的英雄,也許世界上根本沒有英雄,只有像你我一樣的凡人。但有時候,可能是在沒有人能料想到的時候,平凡如你我的人,也能做出如同英雄般的行為。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10)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Quotation


對失敗免疫
對失敗免疫的意思,不是避免事情不照著期望走,而是避開多數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生命不必要的重擔。

在這場生命設計旅程中,我們讓自己轉換成積極行動的心態,每當心中出現疑慮,就知道是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一旦成為生命設計師,活在持續發生的生命設計創意流程中,就不可能失敗;你只可能不斷進步,從不同的體驗中學到東西。(p214)

無止境的失敗

一旦完成數次原型反覆循環,就能透過其他人可能稱為「失敗」的原型體驗,享受學習過程。

免疫的第一階段-積極行動,趁早失敗,深信失敗為成功之母之後,失敗的痛就會消失。

對失敗免疫還有一種更高的層次,叫「對大型失敗免疫」,那種免疫力源自一項重大的設計思考觀念重擬。準備好了嗎?活著其實就是在不斷設計生命,因為生命是一段過程,不是單一結果。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9)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設計職業路徑與設計生命,需要大量選項與多條條理想道路,還需要做出好決定的能力,接著自信地活出那些選擇。也就是說,接受自己的選擇,不要懷疑自己。

對生命設計來說,幸福的意思是選擇幸福。生命設計的幸福訣竅,不是做出正確選擇,而是學會做好的選擇。(p191)

生命設計的選擇流程
一.蒐集與創造選項

二.篩選清單
多數人只有辦法在三到五種選項中,有效地做出選擇。一旦超過,選擇能力便開始下降-要是超過太多,會完全無法做出選擇。選項太多,其實等同沒選項。記住,選項只有在選中、實現後,才會在生命中創造出價值。選項要變成選擇。

三.靠判斷力做選擇
•要做出明智的決定,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感受,以及對不同選項的直覺反應。

判斷力是指運用一種以上「知」的方式做出決定。我們主要運用「認知之知」(cognitive knowing),即理智、客觀、有組織、與資訊有關的「知」。然而,人類還有其他「知」的形式(ways of knowing) ,包括直覺、性靈、情緒等與情感有關的方面。另外,再加上社交之「知」(social knowing,認識他人)及運動之「知」(kinesthetic knowing,認識自己的身體)。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8)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設計夢幻工作
無效的想法:夢幻工作正在等著我。
重擬問題:靠積極尋找與共同打造,設計出夢幻工作。

世上沒有夢幻工作這種東西,人間沒有獨角獸,也沒有白吃的午餐。外頭只有許多有趣的差事,在值得打拼的公司裡,有一群兢兢業業的人努力把事情做好。

隱藏的工作市場,只對已經在專業人脈網裡的人開放。這是一場「圈內人的遊戲」,幾乎不可能以求職者身份進入那個人脈網。

打進感興趣的隱藏工作市場的最佳方法,是靠生命設計訪談。不是要開口要工作,而是請別人說出生命故事。

開口問:「像我這樣的人,如果想看看如何進入這樣的組織,應該做些什麼?」「探索⋯⋯時,應該做些什麼?」是開放性的問題(不是是非題),對方可以回答就算目前沒有職缺、未來可以怎麼做。(p181)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7)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找「不」到工作的方法
在網路上找工作
現代人以為網路是找工作唯一的辦法,凡事都靠上網搞定,然而這不過是另一個導致挫折連連的無效想法,副作用是喪失自信。多數的好工作(亦即符合夢幻工作的定義)永遠不會公告開缺。(p165)

瞭解職缺說明是怎麼一回事
中、大型公司,一年要重複數百遍刊登求才廣告、面試與聘雇的流程,無法花太多時間在每一次的徵人上,但是沒人想錯過好人才,因此放在網路上的職缺會講得很籠統,盡量讓最多的應徵者符合資格。

1.網站上的工作描述,一般不是想徵人的主管寫的,也非出自真正瞭解那份工作的人。

2.職缺說明幾乎從來不會提到那份工作真正需要的條件。(p166)

脫穎而出之前,得先符合徵才條件 
如果想要得到面試機會,各位的履歷必需出現在某個人桌上一疊文件的最上方,因此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符合徵才條件」。符合徵才條件的意思,不是在履歷上造假。如果你想被人注意到的話,徵才條件用了哪些字詞,就用一模一樣的話形容自己。此外,先別替自己擁有其他厲害的跨領域技能組合-寫太多,只會讓對方無從判斷你是否「符合」開缺工作所需的條件。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6)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打造原型

原型-為什麼需要原型,如何打造原型
「打造即思考」(Building is thinking) ,這個概念加上積極行動的心態,就會得出大量的打造工程與思考。

打造生命設計路徑原型的重點,是提出好問題、拋掉隱藏的偏見與成見、、快速反覆循環,替想嘗試的路徑帶來動能。原型的用途是讓自己藉由提問,得到感興趣的資料。好的原型會獨立出問題的一個面向,設計出一段體驗,讓自己「試一試」某個版本的有趣未來。
原型讓我們在尚無頭緒之前,不必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快速場嘗試一下可能的路徑,快速跌倒,快速爬起來。(p146)

慢慢來,穩扎穩打
X 有了想法,完全沒先打造原型,偷瞄一下未來,一下子便跳進去。

原型對話-生命設計訪談

各位要訪問的對象,是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或過你想過的生活的人,或是在你想詢問的領域擁有實際經驗與專業知識。去聽對方的個人故事,瞭解他怎麼會從事今日的行業,如何取得相關專長,或是從事那一行真正的感覺。除了詢問對方的工作情形與日常生活,還要找出他們如何進入那一行-他們的職業生涯路徑。多數人失敗,不是因為缺乏天份,而是因為缺乏想像力。

...

種樹的男人-讓•紀沃諾


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會被人知道,成果不會歸功於你,那麼你是否仍願意默默地付出,持之以恆?讓•紀沃諾寫的<<種樹的男人>>就是在講一位老人毫不間斷地種樹,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僅靠著毅力和辛勤,使一片荒野又恢復了生機。大家都以為森林是自然生成的,老人的努力不為人知,不過老人並不在意,他堅持著自己的行動,不計利益。

老人五十五歲,在妻子和兒子過世之後,獨居在一個荒涼之地。在敘述者遇見他之前,老人已經花了三年的時間,種了十萬顆橡實,之後他還會持續種山毛欅、樺樹,他還養蜂,即便這期間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他一樣不曾停下手上的工作,沒有退卻或懷疑。創造會引發一連串的效應,風將種子四處散播,樹木再度茂盛,乾涸的小溪開始流動,生命又回到了這個荒廢的村莊。敘述者把老人比喻為上帝的運動選手,靠著單純的體力和精神力,把荒漠變成流著牛奶與蜜的迦南地,於是人們又開始聚集,小村落又一點一點的重建起來,老人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老人的故事,實在是十分的勵志和療癒。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一連串的正面效應了,一顆小小的種子竟然可以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一個人的良善會產生好的結果,善意也會帶來更多的善意,如果我們都能像老人這樣,不懷著個人私利來做事,或者每個人都能做一件小小的善行,在連鎖反應作用之下,這個社會應該就比較能往好的方向前進吧,那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都可以變成上帝應許的迦南之地。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5)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自己的生命,自己設計
你是「群」。
每個人都是「多」。
各位目前的生命,是你將體驗到眾多生命之一。

如果你對目前的人生,感到有些失落,不必擔心,生命設計將帶來無數重來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重頭開始。

大家以為人生有如一幅數字畫,只要依照圖上標好的數字塗好顏色,按部就班,就能大功告成。然而,真實人生比較像抽象畫-可以有無數種詮釋。(p121)

我們都擁有活出眾多不同人生的精力、才能和興趣,每一種人生都很好、很有趣,也很豐富。問哪一種最好是個笨問題;就像在問有手比較好,還是有腳比較好。(p122)

不再試圖「選擇正確道路」之後,前途變得無限寬廣,可以開始設計通往未來的路。(p124)

多重人格是好事
寫出接下來五年,人生可能的三種版本,也就是你的「奧德賽計劃」。

...

搭下一班巴士離開-卜洛克



「在這世上,還有比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更危險的事情嗎?」小說裡的主角得到了每一個男人需要的一切,有工作、有地方住、有一個女朋友,但他選擇(或他沒得選擇?)喝個爛醉,把一切搗毀,搭下一班巴士離開,流浪至下一個小鎮,什麼地方都可以,哪裡都不壞,隨遇而安。

卜洛克的最新小說<<搭下一班巴士離開>>,簡潔俐落的描述一個具有寓意的故事。英文書名<<Resume Speed>>,指的是當車子離開城鎮,回到高速公路後必須要依限加速。男主角的人生一直都是「resume speed」,不斷離開曾經短暫落腳的小鎮,又重新回到要加速行駛的人生旅程,他永遠都在路上,一旦停下,一種來自自身的邪惡就會出現,迫使平靜的生活再度產生改變。

不過男主角為什麼要在日子看似美好的時候就喝個不醒人事,並且犯下滔天大罪,然後再收拾家當趕緊閃人?其實他可能根本什麼都沒做,酒精和罪都不過是個藉口,讓他用來逃避他不想面對的事物,可能是他自己,也可能是他的人生。往返重複的生活型態,或許對他來說淡而無味,太過平凡,只有加速行駛在路上,才能帶給他些許的樂趣,但諷刺的是,這樣的模式本身也已經自我複製。對主角而言,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停止這「永劫回歸」。無怪乎,書中會說,若是酒醉後被喉嚨中的穢物卡住,無法呼吸。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就此死去,也不是壞事。

相關閱讀
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4)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卡住怎麼辦
無效的效法:我卡住了。
重擬問題:我從來不曾卡住,因為我永遠會發想各式各樣的點子。

找工作時,不用擔心卡住,卡住是設計師的家常便飯,卡住是創意的起點。用設計師的腦袋思考,就知道該如何發想,舉一反三,替各種可能的未來想出各式各樣的選項。

發想一下
「發想」的意思就是「想出很多點子」

沒有所謂最美好的人生,統統都很好。

各位如果接受這個概念-我們只能活一次,但人生可以有多種優秀的設計-你就自由了。沒有人說人生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我們可以活出多種幸福快樂又具生產力的人生,而且在每一種豐富、令人驚豔的人生中,都有許多條路可走。(p99)

點子一多,眼界也跟著寬廣起來。

批判是創意的敵人。我們的大腦被訓練得很好,老是用謹慎的眼光挑毛病,接著就開始大肆批評,點子不難產才怪!如果要找出所有可能的點子,得晚一點再批判,叫腦中愛評論的聲音安靜點。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3)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找出一條路
投入程度:「好時光日誌」(Good Time Journal)
每天下班後,做一個簡單的日誌作業,寫下一天之中,什麼時候對工作感到無聊、厭倦或不開心,以及當下在做什麼(心不在焉的時候)。此外,寫下自己在工作時,哪個瞬間感到興奮、專注,擁有好時光,以及當下在做什麼(全神貫注的時候)。-「好時光日誌」

試著找出自己擁有好時光的時刻。知道哪些活動讓自己專注,就可以找出在生命設計任務中派上大用場的事。不要忘了,設計師非常重視「行動」,不只會花力氣思考事物,還會非常用心地觀察行動。記錄自己專注於不專注、有精神與沒精神的時刻,就能留意自己的行為,找出有問題的地方。

心流:全神貫注
心流(flow) 是加強版的專注,一種時間靜止的狀態。當我們處於心流中,全神貫注投入一項活動,那項活動帶來的挑戰,和我們的能力旗鼓相當-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太困難而感到焦慮。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2)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給自己一個人生羅盤
人生是一個龐大的DIY計畫,但只有少數幸運兒拿到操作手冊。

這不是在設計人生。這是藉由思考人生,把自己搞瘋。(p62)

打造人生羅盤需要知道兩樣東西-「工作觀」與「人生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來自何方?在你的人生中,體驗、成長與滿足感有多重要?

一輩子要怎樣過,不必一次統統想好,只需要替現在的自己找出眼前生活的羅盤。

重點是,這世上有很多催促的聲音,我們的腦袋裡也有很多催促的聲音,那些聲音指揮我們、叫我們做某些事、當某種人。由於人生該怎麼活,有太多榜樣,我們都可能和帕克一樣,不小心用了別人的羅盤,活了別人的人生。(p64)

我們希望你的人生有「一致性」(coherency)。有一致性的人生,能夠清楚串起三件事:
•你是誰
•你的信念是什麼
•你目前在做什麼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1)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從此時此地做起
不論起點是什麼,也不管你覺得自己要抵達什麼地方,過去有過、或覺得未來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工作或生涯,永遠不嫌遲,也永遠不嫌早。(p33)

設計思考認為,「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畢竟解決錯誤的問題要幹什麼?(p34)

我們碰上的問題,變成掛在嘴邊的故事,整天陷在故事裡出不來。(p35)

我們多常愛上第一個主意,然後拒絕放手-不論後續發展有多不妙?更重要的是,難道我們真的覺得,應該讓我們認真、但被誤導的十士歲自己,決定我們一輩子該做什麼工作?那現在呢?我們有多常照著最初的念頭走,以為自己已經知道答案,但其實從未真正好好研究一番?我們有多常跟自己確認,自己真的是在解決正確的問題?

要小心,你有可能解決一個「很棒的問題」,但是那其實不是真正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p38-39)

以生命設計的概念而言,如果是無法行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再講一遍,如果是無法行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是一種情境、一幕場景、一道人生的現實面。或許就跟重力一樣,它拖住了你。然而,重力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前言 人生是「設計」出來的
真正的快樂,來自打造適合自己的人生。

設計你熱愛的人生,永遠不嫌遲。

⋯⋯涉及情感時,「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我們可以靠著設計思考,創造出有意義、好玩、成就感十足的生活。

經過妥善設計的人生,將不斷帶來新生命-永遠具備創意與生產力,千變萬化。意想不到的驚喜,永遠在前方等候。(p14)

設計師也熱愛問題
設計師喜歡問題,不過他們熱中的,其實是重擬問題(reframing question)。

人生的設計也需要很多重擬的過程,最重要的觀念重擬是瞭解到:「人生無法事先做完美的規劃」。人生不只一個解決方案,沒有標準答案是好事。人生可以有各種設計,每一種設計都能帶來希望,你可以過著有創意、不斷開展、值得體驗的人生。人生不是死的,而是一種體驗,設計並享受那個體驗,將帶來無限樂趣。

...

認識你自己


「到頭來,一個人只經歷到他自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巴斯噶認為,人是生下來要思想的,人的所有尊嚴全在思想。人之所以可貴也是因為他的思想。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想些什麼呢?他們注意力總是放在一些令人愉快而新奇的事物上,譬如遊戲、消遣活動、吃什麼、穿什麼,總是什麼都想,就是不會去想自己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人在何時才會花點時間思考一下關於自己的事?好比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想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存在的目的?生命的意義?甚至自己的生與死?大部分的人是當痛苦降臨在生活之中的時候,痛苦或厄運才迫使他們面對自己那赤裸無助的存在。平時,人只是重複他的日常模式在「過日子」,被習慣和常規掩蓋了那些對他來說更重要的事-「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存在。

為了逃避陌生人般的自己,人們想盡辦法避免孤獨,隱身在群眾之中,成為海德格口中所說的「某一」,一種不具個人人格的大眾生物,因為做「某一」沒有比做「自我」來得可怕。又或者人們願意放棄選擇的自由,放棄主體性,只想當一個存在客體,因為選擇的自由變成了一種沈重的負擔。

但除非死亡或意識消滅,否則人們永遠必須面對自我,必須面對我和自己同在的狀況。漢娜•鄂蘭指出:人只要活著就是生活在複數性的狀況,我必須接納忍受自己,因為自我是唯一我無法與之分開的人。即便在孤獨中,我也是和自我在一起,我不是完全一個人的。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的原因便在此。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