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野性的呼喚&白牙-傑克•倫敦


出版社:高寶,作者: 傑克.倫敦,譯者:蘇秋華,出版日期:2007/03/07


P.S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12/18/151218-miffy-jack-london-the-call-of-the-wild-and-white-fang/
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與<<白牙>>是姊妹作品,兩者講的都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求生存,不僅要活下來,還要凌駕於他者,成為統治階級。小說深受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尼采的超人哲學影響,書裡的主角巴克和白牙在荒野中體認到「適者生存」,「不是吃就是被吃」,「只有最強的才不會被殺」等⋯競爭淘汰法則,巴克和白牙不斷地從經驗中學習和理解這些法則,牠們知道若違反或藐視它們,最後只會招致毀滅。

...

憤怒的葡萄-約翰•史坦貝克(Quotation)


1. 過了一會兒,男人臉上那種困惑的表情消失了。他們開始顯現出一種堅毅,憤怒,不屈不撓的神情。這時候,太太們終於放心了,知道自己的丈夫不會崩潰。⋯⋯女人和小孩都很明白,只要男人還挺得住,天底下就沒有承受不了的苦難。(p5-6)

2. 我已經失去了從前那種信仰。我現在滿腦子都是罪惡的思想-不過那似乎還滿有道理。裘德說:「人只要開始思考,最後當然會產生某種想法。」「反正我現在也不傳道了。大家心裡都不再有聖靈了。更可怕的是,連我自己心裡都已經沒有聖靈了。⋯⋯幫他們禱告,好像只是在應付,只因為他們希望我禱告。(p24-25)

3. 我一個人到外地去流浪,然後一直在想一些問題。我心裡那種聖靈的力量還是很強,只不過和從前已經不一樣了。有些事情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確定。(p25)

...

感受謬見& 意圖謬見



<<感受謬見>>-維姆薩特&比爾茲利

新批評派為絕對文本中心的「向心式」方法論,「意圖謬見」斬斷了作品與作者的關係,「感受謬見」斬斷了作品與讀者的關係(斬斷文學作品與其閱讀效果的關係),這樣使作品被絕對的孤立起來。

感受謬見:將詩與詩的結果相混淆,其始是從詩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評標準,其終則是印象主義和相對主義。

反對
1.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一旦擺出這些最終以感性經驗呈現的外在事實,立即可以激發這種情緒)
2.語義學把感情意義和指示意義反離,反情感語義學說,斯蒂文生體系中的感情含義
3.人類學:感受相對主義
4.心理學批評:作者意圖
5.各式各樣的感受論
6.感應說、傳情狀態

...

俄國形式主義(二)



2015/09/30

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手法的藝術>,<<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

什克洛夫斯基以波捷布尼亞的觀點為出發點,陳述其思想,反駁其中:詩歌=形象性,形象性=象徵性、關於形象能夠成為任何主語的不變謂語以及沒有分辨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差別,而導出詩意性形象是加強印象的手段,並且討論斯賓塞的"節約創作力規則"推進至"陌生化"(藝術的手法)

...

俄國形式主義(一)



2015/09/23

俄國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v.s 英美新批評

俄國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感興趣的是"方法",建立文學理論的"科學"基礎。強調文本語言的運用、文本為語言構主、形式技巧、非傳統研究方式。
第一代俄國形式主義者認為,人文"內容"(感情、觀念和"現實")本身不具有文學意味,只能為文學的形式技巧發揮作用提供一個語境。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用一種科學精神提出種種模式與假設,來解釋審美效果是如何由文學形式和技巧產生出來的。"文學的"性質是如何與"超文學的"性質區別開又同時發生關聯。他們把文學看作一種語言的特別應用。

英美新批評
新批評家們的興趣在:1.文本中特殊的語言結構,2.文學意義的非概念性質(非共象是殊象,單一事件本身),注重二者的結合:一首詩的複雜性體現出它對生活的一種微妙的回應,不可能把(文本)縮減為某些邏輯的表述或者解釋。他們強調文本細讀,"實用批評"和文本的有機統一性,但方法從根本上是人文主義。

相同處:兩者的目的都是要探索什麼是文本中特別的文學性,都不接受後期浪漫主義詩學的精神性,即那種瑣細的、經驗主義的詩歌分析法。

...

英美新批評(一)


2015/10/7

源起:艾略特、理查茲、燕卜蓀
20世紀中葉(約1920-70)
19世紀:阿諾德
1. 以「詩歌來取代」哲學和宗教,認為「文化」是世上所知、所思的最佳表率
2. 捍衛人文主義對抗戰後無政府(Anarchy)狀態
利維斯把這種無政府政態稱為「技術邊際(功利)主義」(technologico-Benthamite)
艾略特在20世紀把阿諾德的思想引介到新批評運動

...

憤怒的葡萄-約翰•史坦貝克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作者: 約翰.史坦貝克,譯者:陳宗琛,出版日期:2013/09/17


P.S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10/29/miffy-john-ernst-steinbeck-the-grapes-of-wrath/

<<憤怒的葡萄>>是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是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大背景之下,農民們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的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葡萄和橘子的「應許之地」重新建立生活。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更大的考驗,更困難的處境,但他們從不曾放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對不公義的社會所產生的憤怒,化作力量,成為支持他們活下去的意志力。

...

小氣財奴葛蘭岱-巴爾扎克(Quotation)


1.錢不認人,因為錢沒有耳朵、沒有心。

2.在這裡一切都以金錢最大,生命的溫柔感覺只占了第二個位置,⋯⋯歐琴妮與母親對葛蘭岱的財產一無所知,她們對生命事物的評價,只停留在她們微弱的蒼白概念中,她們已經習慣不需要金錢了。那在不知不覺扭曲卻強烈的感情下,與這群生命的本質就是物質的人當中,是顯得那麼格格不入。沒有一種幸福不來自無知。(p42)

3. 我們難道不靠死人過活嗎?沒有死人,哪來的遺產?(p79)

...

等待果陀-山繆•貝克特(Quotation)


幸運的獨白有三大主旨:冷漠的上帝,不斷萎縮的人類和無情的大自然。(p47)

既然無法故作輕鬆地離開,因此勇於面對人生的苦難才是唯一的解救方法。Brater討論貝克特晚期劇劇作品時說:「因為我們陷在生命的漩渦裡,我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對抗包圍我們的絕大否定。」(Brater, 頁83)人生最大的否定莫過於荒謬和不定,迪迪和果果歷經漫長的等待仍等不到果陀。假如果陀是自我,他們等待的是永恆失落的自我。假如果陀是個空缺,他們的生命是個永遠無法填滿的空隙。假如果陀是上帝,也許就如波赫士談及「福音書」時所言:「他的上帝已經棄他而去。」(波赫士,頁62)他們是全然的孤獨,但也絕對的頑強,他們以有限的生命,追尋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以最大的毅力,對抗施諸於他們的困阨。他們的希望落空,他們的等待形同浪費,但是他們「不枉為人」而且「盡力而為」,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才是問題所在。」堅持等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是他們身為人的驕傲。(p48-49)

...

等待果陀-山繆•貝克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作者: 山繆.貝克特,譯者:廖玉如,出版日期:2008/01/10

P.S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10/19/miffy-samuel-beckett-waiting-for-godot/

<<等待果陀>>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繆•貝克特的代表作。劇中荒謬的劇情,重複無意義的動作,文字遊戲式的對白,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扁平化都是荒謬劇的特點。<<等待果陀>>呈現出人類面對空虛無望處境時的無奈和恐懼,一種無處可逃和迷失的感受。貝克特也形容這部作品叫兩幕悲喜劇,人物可笑無厘頭的舉止行為和漫長沒有結果的等待是構成悲喜劇的理由。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