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10/29/miffy-john-ernst-steinbeck-the-grapes-of-wrath/
<<憤怒的葡萄>>是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是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大背景之下,農民們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的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葡萄和橘子的「應許之地」重新建立生活。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更大的考驗,更困難的處境,但他們從不曾放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對不公義的社會所產生的憤怒,化作力量,成為支持他們活下去的意志力。
<<憤怒的葡萄>>是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是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大背景之下,農民們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的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葡萄和橘子的「應許之地」重新建立生活。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更大的考驗,更困難的處境,但他們從不曾放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對不公義的社會所產生的憤怒,化作力量,成為支持他們活下去的意志力。
史坦貝克在書中所描寫的那種,人類和土地共生共存的景象令人十分動容。人們對土地有所眷戀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在這,家的記憶也在這,他們和土地是一體的,他們賦予土地意義,土地不是只用來生產利潤的有價物,而是他們生命的載體。若是他們離開了土地,失去了回憶和過去,他們也就不再完整。可是財團、大地主和銀行不在乎這些,他們才不管耕耘機的履帶碾過什麼或推倒了什麼,他們只管數字,只管損益,只有錢才能滿足他們的慾望,剩下的都不重要,公義和憐憫可不能當飯吃,這些財團銀行大地主,伸出他們貪婪的手掠奪了貧窮的佃農。更氣人的是即便佃農們想反抗,氣得想殺人,也找不到真正的對象,因為他們要對抗的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無形的經濟體制和一個已然扭曲的社會結構,更不用說這後面還有一架冷血的國家機器,殘酷地加害毫無反擊力的人民。
這些佃農們千辛萬苦到了加州,卻發現自己受到當地居民的歧視被叫「奧佬」,還一天到晚被警察找麻煩,居無定所,被當成過街老鼠趕來趕去,想在荒野間搭個帳篷,也會被警察用火燒毀帳篷強制驅離。到處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有工作,卻被惡意剝削,因為雇主知道他們非做不可,你不做,一堆人等著做。書裡還提到那些大地主們寧願在滿山滿谷的橘子上灑汽油,也不願意讓它們被難民們吃掉,這種有產階級奢侈浪費的行為對比無產難民的窮困潦倒,看了真使人氣憤!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難以被改變,有錢有財的人知道如何在這個體系中侵佔更多的資源,他們知道如何玩金錢的遊戲,他們愈來愈有錢,之後就是有權,更能壓榨在經濟底層的人,結果就是窮者愈窮。這些有錢人從未曾想過和他人分享財富,他們最痛恨工會,最痛恨事情不能在他們的控制和掌握之下,他們要殲滅所有想從他們身上多拿走一塊錢的人。他們不會看見自己貪婪的樣子,他們不知道所謂的「公平分配」所謂的「勞工福利」。他們擁有金錢,卻得不到滿足,為了保有金錢,而成了它的奴隸。他們用錢買槍武裝自己,來掩飾內心的害怕和不安,他們知道有一天人民將會革命,將會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
這種團結革命的精神在凱西的宣揚和湯姆的領悟之下,即將實踐落實。凱西認為不是只有信教才是神聖的,所謂的聖靈和耶穌的道路就是我們所愛的人,每個人的靈魂都是聖靈,都是偉大的一部分。只有在拋棄私我的利已觀念,為了大我的利益而努力奮鬥,這個世界才有希望,改變才可能成真。「我的」力量很渺小,但「我們的」力量卻可以很龐大。就像小說中提到的,如果雇主本來應該花五塊錢請人,卻有人願意以三塊錢去做這份工,為了得到工作,你就必須再降低你的要求變二塊五,雇主就以這種方式苛刻勞工,削價競爭之下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勞工可以養活自己,更不用說養活一家大小。因為雇主利用人性的自私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要用最少的成本來獲得勞力。但如果所有勞工團結起來,說沒有五塊我就不做,那雇主就知道他必須給予勞工合理的待遇,不能再欺壓勞工。這其實並不是要人犧牲小完成大我,而是互利互助。好比土地,若是為了讓作物長的好而大量噴灑農業,短時間內好像可以得到漂亮的作物,長期下來卻毒殺了土地,土地失去養分就再也種不出東西了。工作的生態環境也是如此,一個人破壞了巿場價格,最後再也不可能有人賺得到錢,形成惡性循環的情況。只有當每個人都可以互相扶持幫助,團結起來,公平公義才有可能實現。
<<憤怒的葡萄>>讓我看到,在看似發達便利的現代社會中,人類是如何和土地失去了聯繫,不再感受到土地的氣息和生命。只在乎土地的「價格」卻忘了它真正的「價值」,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都巿中,人類早就被切斷了那和土地相連的臍帶,這其中所失去的或許超過我們的理解。而資本家和政客們對於土地的利用,未曾存在「多元化」的可能性,只懂得用單一的模式來浮濫開發,土地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土地又不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怎麼可以用所謂的價格來衡量,價格又怎麼能拿來改變甚至控制自然?
但在資本主義之下,被商品化的又何止土地,勞力也成了生產要素,被當成是商品,在所謂的「自由市場」中被任意的貼上了價格的標籤。就拿書中湯姆一家人來說,四個男人,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不停的採桃子,媽媽和二個小孩也一起幫忙,只賺一塊錢,還不能拿現金,而是開證明,這張證明只能在果園內的雜貨店消費,裡面賣的東西又被惡意抬價,等於剛賺取的微薄薪水,轉眼間又被資方搶走,更不用想要存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根本享受不到自己勞動的成果,即便他們為整個經濟體系帶來多少的成長率,這些資本所得都不會分配到他們身上,到何時這一家人才可能真正租(不是買)的起一棟房子,好好安頓下來?這種問題在二十一世紀,也尚未得到解決,只是現在我們有一些不同的名詞出現,像「血汗工廠」還有「窮忙族」,癥節不是他們偷懶,不是他們吃不起苦,或抗壓性太低,是整個經濟結構出了問題,他們是活在一個不讓窮人擺脫貧窮的社會,貧窮不應該是他們的罪!
資本主義中所奉行的市場的力量,認為它可以自然淘汰不夠有競爭力的人,認為它可以被放任,且有自行調整的功能,其實只看到它的好,並沒有想到它可能帶來的後果。它可能會犧牲社會的安定,破壞自然環境,消耗過多的資源。而且就算以在商言商的角度來談薪資的問題,資方若是願意提供給勞方合理的薪水,勞方就有足夠的錢去消費,消費增加,供給也能增加,這樣一來經濟成長,資方不也能獲利,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正向循環,和雙贏的局面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社會企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及解決社會問題,賺錢不需要犧牲他人的福利和踐踏他人的尊嚴。
說到底,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地尊重和對待,享有人權,不應該讓金錢支配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人類的行為也不該只受到利益的驅使,整個社會不能建立在貪婪的基礎上。千萬不要以為在這個不公不義的社會中,可以有人倖免,因為小說中的故事不是特例,薪水凍漲,勞工福利不佳,土地被炒作和貧富懸殊等狀況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不是所有人都有離開的選擇權,況且當世界的資源被所有貪婪的人消耗殆盡,哪裡還會有夢想中的烏托邦?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雖然一點都不完美,但我們可以不用對它視而不見,只要多一點瞭解和多一點在乎,也許就可能有些微的改變,就像史坦貝克寫的,人之所以和其它萬物不同,是因為人能夠為理想犧牲奉獻,改變的過程可能會很痛苦,有時會不免退縮,但頂多後退半步,不會退回原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