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屈服-韋勒貝克



韋勒貝克的小說<<屈服>>描述法國在大選之後,徹底的「伊斯蘭化」,新總統意圖建立一個納入地中海延岸國家的歐洲共同體,一個如同羅馬帝國般的存在,他要展現伊斯蘭教是可以統整各方的一種新人文主義。在伊斯蘭教裡「屈服」代表對「唯一真神的臣服」,無條件接受世界原有的樣子,遵從祂的律法。

主角弗朗索是一位大學教授,專門研究小說家於斯曼。他在想著該不該自殺⋯⋯。他孤獨,對人類感到噁心,四十四歲身體已充滿病痛,生活是一連串煩人的瑣事,他的現在彷彿像背負著腫瘤一般痛苦。他思索著如何顯現自己的存在,他傑出的博士論文使他覺得自己的生存被證實,但在那之後,他不知道該如何好好活著。他試圖從於斯曼身上找到答案,於斯曼在四十四歲時找到宗教依歸。弗朗索效法於斯曼,想在修道院裡找到平靜,只不過在那待了三天就因為無法忍受寒冷和想抽煙的慾望而放棄。「神性已完全遠颺,回復到殘敗的、注定死去的肉體之身⋯⋯」。

那後來弗朗索是怎麼皈依伊斯蘭教,屈服唯一的真神呢?因為他最後領悟到於斯曼真正想追求,卻不可得的幸福,是一種中產階級的家居生活,家庭料理、穩定的伴侶,和能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如果他信伊斯蘭教,當權人士向他保證以他的學術地位,他至少可以娶三個妻子,分別滿足他不同的需求,一個處理瑣碎的家務事,一個會料理,一個負責他的性渴望,因為伊斯蘭教注重「家庭團結的溫暖」,而弗朗索也不否認自己是個父權主義者,女人們不會再因為遇到某個人而離開他,回教女人從小就被教養要犧牲奉獻又順從。他也會領到高薪,因為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源源不斷地資助大學。書的結尾,弗朗索說:「我將心無所悔」。

「我將心無所悔」或許對弗朗索說是如此,因為他不是人道主義者,對人類的自由並沒有什麼想法,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他願意皈依伊斯蘭教,因為他願意繳交自己身為人類的自由,也就是為了自己的存在做選擇的自由,他把選擇權交給他人,讓他人幫他指婚,安排他的生涯發展,他對所有一切欣然接受,因為「存在」對他而言是個沈重的負擔,是個腫瘤。他心無所悔,因為屈服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存在,使他得到了利益和依歸,哪怕這樣的屈服代表著其他人也必須一起屈服,一起放棄選擇權。弗朗索是大學教授,而伊斯蘭教的當權者之所以會花那麼多錢拉攏他,是因為怕這些知識份子的反抗和輿論,尤其他們大筆資助的索邦大學曾經是學運的重鎮,而這些人的無知覺和無作為,在小說也有描寫:「對他們來說,好像什麼事也沒有,完全事不關己⋯⋯」,這種事不關己導致了法國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福利和教育預算被大幅刪減,女性被剝奪受教權和工作權。當弗朗索說出:「我將心無所悔」時,我懷疑他是否考量過屈服所付出的代價?


...

品味,從知識開始-水野學



<<品味,從知識開始>>是日本著名設計師水野學的作品,內容包含品味的定義,及如何培養品味。作者認為品味是透過知識的累積,將事物優質化,也就是讓事物呈現最佳樣貌的能力。他強調透過努力學習和研究,不斷地自我鍛鍊,就能培養品味;品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才能。

為了要讓事物呈現最佳樣貌,就必須要能辨別和鑑賞,首先,先累積大量的客觀知識,也就是要看的夠多,輸入充足的資訊,才能知道什麼是「普通」,以它為「尺」來評估何謂好,何謂壞。在這一步驟裡,最重要的便是解析「經典」,經典是已經過最佳化的商品,所以只要研究它們,就可以找出特定的「標準」,也可藉著解析的過程,大量吸收和該商品的有關知識。大部分的人,之所以認為自己缺乏品味,就是沒有確實做好這個步驟,也就是準備工夫不足,不用功,沒用心。

將收集的資訊,加以整理,找出「共同點」或「固定的規則」,將它變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這樣當我們在辨別事物的品質或美感時,也就是它們是否有品味時,就不會只是訴諸「感覺」,而是能清楚表達出理由何在。可以做到如此,代表能運用「高度精準」的知識,它注重細節,去蕪存菁,把隱藏在其中的優點顯示出來,與其說是創造完全新的事物,更像是在既有的事物上加上裝飾。

知識的累積是為了能擴大自己的視野,能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以求突破自己僵固的喜好,消除自以為是。去檢視生活中的每一個理所當然,試著做和平常不一樣的行為,改變周遭環境,從小事做起,哪怕只是變換平時通勤路線,也能帶給你不同的沿途風景。對吸收到的事物要有所感受,對尚未得到的資訊要有好奇心,才可能培養出品味。而擁有品味,才能為自己從事的每一件事創造出價值,以現實的層面來說這也將決定我們能獲得多少報酬,或我們是否會被市場淘汰。


...

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



<<82年生的金智英>>描述一位南韓女人金智英的生活,從她的童年、求學過程、工作經歷,一路講到她結婚生子。一個平凡如你我的女人,不太像個小說主角,反倒像身旁隨處可見的人,好比我們的母親、姊妹、朋友、同事,甚至我們自己。作者趙南柱運用許多數據來佐證論述,沒有激動的控訴,只是娓娓道來事件的始末,沒有煽情或戲劇化的情節,更能讓讀者有代入感而產生共鳴。

金智英有一天被老公發現她變成了另一個人,用別人的口吻來說話。金智英會這樣是因為當她是自己的時候,她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只有藉著「別人的嘴」,她才敢講出心裡的不滿和委屈。在小說裡有很多金智英敢怒卻不敢言的例子,好比被客戶灌酒、被男同事佻侃,被親戚逼問何時要生孩子,又或者被路人責罵的時候,她都把不滿的話藏在心中,沒辦法站起來為自己說話,這樣壓抑的情況,日積月累,缺乏渲洩出口的她,精神狀況終於出現了問題。

...

是文學也是真實的人生-新冠肺炎



Hello booklovers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我注意到部落格中的幾篇文章點擊率突然升高,我決定把相關文章整理如下:

1. 當極權變成可能,夢魘就會成真
: 歐威爾-<<1984>>

2. 奧蘭遭受了瘟疫的摧殘,人們被放逐、隔離囚禁在這個城市裡孤獨的等待著
:卡繆-<<鼠疫>>

3. 這些人的聲音必須被聽見,在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事必須要讓人知道
亞歷塞維奇-<<車諾比的悲鳴>>

4. 他們瞎真的是眼睛嗎?不是,他們瞎的是他們的心
薩拉馬戈-<<盲目>>

5. 即便看不見未來,父親仍不斷地向孩子訴說關於勇敢,以及人與人互相幫助的故事
麥卡錫-<<長路>>

希望大家都能健康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