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韋勒貝克



韋勒貝克的小說<<屈服>>描述法國在大選之後,徹底的「伊斯蘭化」,新總統意圖建立一個納入地中海延岸國家的歐洲共同體,一個如同羅馬帝國般的存在,他要展現伊斯蘭教是可以統整各方的一種新人文主義。在伊斯蘭教裡「屈服」代表對「唯一真神的臣服」,無條件接受世界原有的樣子,遵從祂的律法。

主角弗朗索是一位大學教授,專門研究小說家於斯曼。他在想著該不該自殺⋯⋯。他孤獨,對人類感到噁心,四十四歲身體已充滿病痛,生活是一連串煩人的瑣事,他的現在彷彿像背負著腫瘤一般痛苦。他思索著如何顯現自己的存在,他傑出的博士論文使他覺得自己的生存被證實,但在那之後,他不知道該如何好好活著。他試圖從於斯曼身上找到答案,於斯曼在四十四歲時找到宗教依歸。弗朗索效法於斯曼,想在修道院裡找到平靜,只不過在那待了三天就因為無法忍受寒冷和想抽煙的慾望而放棄。「神性已完全遠颺,回復到殘敗的、注定死去的肉體之身⋯⋯」。

那後來弗朗索是怎麼皈依伊斯蘭教,屈服唯一的真神呢?因為他最後領悟到於斯曼真正想追求,卻不可得的幸福,是一種中產階級的家居生活,家庭料理、穩定的伴侶,和能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如果他信伊斯蘭教,當權人士向他保證以他的學術地位,他至少可以娶三個妻子,分別滿足他不同的需求,一個處理瑣碎的家務事,一個會料理,一個負責他的性渴望,因為伊斯蘭教注重「家庭團結的溫暖」,而弗朗索也不否認自己是個父權主義者,女人們不會再因為遇到某個人而離開他,回教女人從小就被教養要犧牲奉獻又順從。他也會領到高薪,因為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源源不斷地資助大學。書的結尾,弗朗索說:「我將心無所悔」。

「我將心無所悔」或許對弗朗索說是如此,因為他不是人道主義者,對人類的自由並沒有什麼想法,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他願意皈依伊斯蘭教,因為他願意繳交自己身為人類的自由,也就是為了自己的存在做選擇的自由,他把選擇權交給他人,讓他人幫他指婚,安排他的生涯發展,他對所有一切欣然接受,因為「存在」對他而言是個沈重的負擔,是個腫瘤。他心無所悔,因為屈服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存在,使他得到了利益和依歸,哪怕這樣的屈服代表著其他人也必須一起屈服,一起放棄選擇權。弗朗索是大學教授,而伊斯蘭教的當權者之所以會花那麼多錢拉攏他,是因為怕這些知識份子的反抗和輿論,尤其他們大筆資助的索邦大學曾經是學運的重鎮,而這些人的無知覺和無作為,在小說也有描寫:「對他們來說,好像什麼事也沒有,完全事不關己⋯⋯」,這種事不關己導致了法國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福利和教育預算被大幅刪減,女性被剝奪受教權和工作權。當弗朗索說出:「我將心無所悔」時,我懷疑他是否考量過屈服所付出的代價?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