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5)-卡爾維諾


第五講:繁
繁:當代小說作為百科全書,作為一知識方法,最重要的是,當作一網路,連接世界的人、事、物。企圖呈現實際效果與可能性兩方面的關係之繁複性。文學要把各類知識,各種密碼羅織在一起,造出一個多樣化、多面向的世界景象。文學是一種既蘊涵對思維秩序與精確的嗜好,同時又吸取了詩歌、科學、哲學之智慧。

繁複性是否即遠離獨特性?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經驗、資訊、我們所讀過的書籍、想像出來的事物組合而成的。每個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書、一座圖書館、一張物品清單、一系列的文體,每件事皆可不斷更替互換,並依照各種想像得到的方式加以重組。設想我們從「自我」之外構思一部作品,這樣的作品會讓我們逃脫個體自我(ego)的有限視野,使我進入那些與我們相似的自我,還可將語言賦予那些不會說話的事物,這是形體之延續性所欲達到的目標。

中古文學vs現代作品
中古文學作品傾向於井然有序而穩定的形式去展示人類所累積的知識總和。語言形式多樣的豐富性,與作品中所採取的系統性和一元化的思考模式合而為一。而現代作品都是由多重的詮釋方法、思想模式、表現風格相互衝擊與匯流而成的結果。即使整體架構曾經過精細針畫,重點並不在於把作品封閉在一個和諧的形貌中,而在於作品所產生的離心力量 -語言的多元保證了真理不會僅是片面的呈現。
(傳統小說可跳頁去看情節的推展,但現代小說非線性呈現,無法如此閱讀;前者追求世界的完整,後者有歷程卻不一定有答案)

...

寫作課-Lesson twelve


2013.08.25
今天是寫作課的最後一次上課,上課重點主要在談同學們的作業和寫作技巧。

1.在描述一個物體的時候,增加細節,發想的很遠,使它本來的輪廓消失,或者一開始要寫的和最後寫出來的看似沒有直接關聯,離題。
2.寫作者本身的資料、記憶、想像力的書寫如何達到稠密的程度,不致於被稀釋到最後消失。
3.走出去觀察,去看時代和社會的演變。
4.字詞需精準,讓想像力去發揮,提到的想法就要讓它開展,加深細節描述去描繪出和自己的目標概念的網絡。
5.寫作總跳不出自己的記憶和生命經驗。有時和世界連結需要一點刺激、線索去開啟不同的可能性,否則還是離不開自身封閉和限制的世界。
6.對於生活的事物認識的不深,只能用網路收集到的資訊、知識去寫作是很表面的,可否把自己當成一個對事物的專家,譬如說從一個木匠、一個調酒師、一個技師的視角去寫或者可以跳躍自身的回憶和想像,而真正的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7.寫作有不同的發想方式,像記憶的跳躍、時空的跳躍(分成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跳躍或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跳躍)、由物體連結不同的世界(門、衣櫉)等。每個概念的聯結可以是不顯示出路徑文字說明的,例如,不用寫因為這樣使我想到⋯。
8.想像力是根據觀察去添加、去發展情節,在沒看到的部分可能是什麼?在不知道的部分可能是什麼?也可以是對可能性的探索。
9.用寫作去探討問題,去追求意念,去反省,有尋找核心價值,即便這過程不一定會引導你找到答案。
10.寫出事物的深度和厚度,它的變化,它和別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如果對於一個事物賦予自己的想像,這個事物就會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事物,變成自己唯一的那朵玫瑰花。
11.作品在到達一定的長度之後,它會成為一個有機體,有自己的生命和思想,這時若想再回過頭去修改可能較不容易。應該在作品的篇幅還短的時候就要達到字詞的精確、節奏的流暢和細節的稠密。

此外也稍微講解了波赫士的兩篇作品<巴別塔圖書館>和<環形廢墟>。
<巴別塔圖書館>以一個像是圖書館館員的日誌結構來發想寫作。藝術有不同樣式和結構,寫作時可用不同種類的藝術來仿效,譬如音樂。

<環形廢墟>探討了幻象和真實之間的關聯,其中提及了誕生和火的概念。波赫士在這篇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循環不息的結構,即男人創造了一個幻象,而男人本身也是別人所創造的一個幻象,由上誕生由下誕生皆可不斷延伸下去。
...

寫作課-Lesson eleven


2013.08.18
今天課程進入最後一個準則-繁。我以為這個準則的重點應該是在書寫中建立起一個交織的網,並描繪網內種種可能的關係。一般在寫作時,對於角色的刻畫可能在於他的外表,他的行為,但他的思想模式,行為背後的動機卻是較少觸及的。即使寫到了,也只用單純線性的因果論寫法,而不去探究多種樣貌的可能性。書寫應該是立體的,呈現一個由中心點發散、發展出去的那個平面。從一個概念、影像、字詞,可否拉出更多的經緯?A到B之間不會只有一條路可走,它們可能存在著無限的網絡。當然,當眾多的因素和眾多的可能性糾結在作品內時,故事情節會較難推進,也不容易看到盡頭,而產生眩目的感覺。
如何寫宇宙,這個無窮無盡的主題?可以試著把歷程寫出來,去尋找點和點之間的可能性和路徑。

作業:借用生活中任一份產品說明書,從中找到一個詞,來做發想。


荳痘隱形貼
使用方法:
1.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並待其風乾。
2.撕除背襯紙後,用鑷子取一個荳痘隱形貼,貼於痘痘上,再用手指輕壓荳痘隱形貼邊緣約五秒,加強固定效果。
3.請於荳痘隱形貼由透明完全變白後或使用12小時後,請即更換。
4.未用完的荳痘隱形貼,建議存放在陰涼處。
5.若需化妝,請於黏貼後再上妝。 

荳痘隱形貼有不同的大小,0.8cm,1.2cm, 1.5cm的,還有專門貼額頭的,兩頰的。一般是圓形的若是覺得圓形太普通,也可選用星形的。雖然說是隱形貼,但它一點也不是隱形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它是接近膚色透明的親水性敷料。皮膚長痘痘,有一些過程。首先可能是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毛囊阻塞,之後長出粉剌。然後粉剌發炎就變成了痘痘。為了避免痘痘被感染或手不小心去碰到,這時就可以使用痘痘貼把它保護起來。不過說真的,我也只用過一次而已,因為總覺得把痘痘悶住好像也不太好。
早上,我都會花一些時間觀察鏡子中的臉,看看臉上是不是又長了一顆痘痘,多了一條皺紋,或黑斑又加深了一些。那些痘痘老愛長在丟臉的地方,譬如說鼻子。紅紅一顆在上面就像馴鹿魯道夫。或者一開始本來是一顆、二顆後來發炎變紅成一片像胎記一樣,總覺得走在路上所有的人都會一直看著我,讓我不想出門。奇怪,明明昨晩睡前就還好好的,為何今天就變成這個模樣?為何一覺醒來不是變美而是變醜呢?真擔心哪一天被蚊子咬了一口,臉會扭曲變形,我就再也沒辦法被人認出來了。如果我不是原來的我,我還存在著嗎?我是因為這個外表所以是我,還是因為這個內在所以是我?

為什麼不管再怎麼保養還是會有皺紋,再怎麼防曬還是會變黑,再怎麼少吃還是會胖?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奈的心情,知道很多事即使做了也不會對現況有所改變,但就是想掙扎看看,嘗試看看,哪怕只能抓住一些什麼也想拚命的抓著。唉呀,人生到頭來不就是努力,懶散,放棄然後再努力,懶散,放棄不斷的循環而已。雖然如此,但如果不做些什麼,心裡會慌得難受啊!


...

寫作課-Lesson ten


2013.08.11
今天結束課本第四講-顯。此準則是在討論如何讓自己的想像可以透過文字讓它顯現出來,並將意念或故事導入於影象之中。當畫面在腦海中成型時,要讓它繼續發展成意象群,而非看過即忘。去思考這個畫面或影象的意義,把它個人化。譬如,夢境中的門,可能代表"選擇",可把它當成中心概念去延伸。視覺意象的氛圍、基調、節奏應和文字相等,假設,意象是柔美的文字的描述不該是殘忍、或剛強的。要讓意象群結晶是需垂煉的。

作品討論: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
注意此作品中視覺影像背後的意涵為何,還有敘述者的視角觀點如何影響說故事的方式。
在文章中有很多畫面的細節描寫,像是屏風上的畫,畫家良秀女兒被燒死的畫面等。敘述者採的是僕人的視角,此見解未必是真實客觀的,但隨著故事的推進,敘述者可能會成長而有所改變。故事中良秀和他的女兒可看做是善惡的對比,之所以讀者會對此文章產生憐憫的感覺是因為良秀的女兒,是故事中唯一的善,但卻被犧牲了。另外在這個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日本作家的那種強烈意志寫作和對於藝術和美的追求是超越肉體的態度。

作業:想像力的歷程、來源、刺激想像力的因素。

...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4)-伊塔羅•卡爾維諾


第四講:顯
顯現性(Visibility)這準則在此指的是:一切的現實和幻想,唯有透過寫作的方式才能成形(顯)。閉上雙眼,有能力使景象集中在眼前,從白紙上的黑色字母線條中創造出形式和色彩,就是以意象來思考。控制自己內心的靈視,不使它窒息,又不利它陷於混亂。讓意象羣結晶,成為意義明確,令人難忘,而且自足的形式,也就是icastic形式。
Icastic
1.help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ind.Ideas that need explanation are translated into visual metaphors with possible developments into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2.icastic imitation refers to the recreation of something based in reality-a simulation of a real person or the creation of a character.

為何需要將顯現性列入待拯救的價值名單中?
人類不斷被既定組合之意象洪流所淹沒,那種召喚虛有事物之意象的能力是否會繼續發展下去?以前,個人的視覺記憶局限在自己所累積的直接經驗和反映在文化上有限的意象寶庫中。賦予個人神話形式的可能性將片段的記憶以一種出人意表和引人共鳴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可是今天,我們受到意象的轟擊,不再能夠分辨哪些是直接的經驗,哪些是我們短短數秒在電視上所看到的。記憶有如垃圾場(視覺垃圾),堆滿了零零碎碎的意象,在如此眾多紛亂意象中,任何一個意象想脫穎而出(顯示出來)都越來越不可能了。-指沒有顯現性(visibility)

...

寫作課-Lesson nine


2013.08.04
吳爾芙<牆上的斑點>,以斑點為意識流動的觸點。斑點可能是釘孔、玫瑰葉子、小塚的投影、釘頭、木頭的裂縫、到最後原來是蝸牛。在這每一個節點上,都有她的精神感受和體悟。文章一開始,作者回想第一次看到斑點時的景況。那時是冬天正在抽煙,因煙霧而引發了幻想,這想象在看到斑點時被打斷。
吳爾芙一開始覺得,斑點是個釘孔,而想到畫和藝術,再來是生命的神秘。斑點也可能是一片斑瑰葉子,她想想的更深,所以抓住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找一條悅人的思路。之後想到自己的形象,對於影像的幻影和通論式的現實描述有一評論。認為標準化例子、規則、男性觀點並沒有什麼價值。或者,斑點是一個小塚的投影,那小塚可能是營地或墳墓。於是她又想到專事挖掘的考古學家和博物館。又或者,斑點是個釘頭,在這,她對知識做了思考。最後,斑點是木頭的裂縫,讓她思考起樹木來。
吳爾芙在文中,並非只思考人與人的關係,她也去思考物體去描寫非人類的世界。譬如,她寫樹木的那一段,身體靠近木頭的乾燥感、緩緩滲出的可口樹脂、樹木在冬夜中屹立曠野的情景,葉子全部捲起⋯對於細節準確描述,使讀者擁有畫面感。

卡爾維諾的<水族舅公>,以摘自科學語言的命題為故事的出發點,和想像力的起源。文章中以不少動作的細節描寫營造出影像感,如同動畫一般。像是:"他甚至向上一躥,跳出水面老高的,一身鱗片斑斑點點,張開他的扇形魚鰭,然後在空中轉了半圈,再垂直落入水中,扭動著新月形的尾巴迅速消失了。"因為如此細節的刻畫才讓想象力得以營造,而對於實際環境的觀察則必須細微且仔細,運用感官去體會。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