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好好生活、慢慢吃就會(繼續)瘦》-渡邊本








一直很喜歡渡邊本(又譯渡部椪)的圖文書,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又能學到一些有用的事,她的作品大多以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出發點,思考該如何做出改變,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幸福,像《開始喜歡我自己》和《告別懶散找回積極自我》都是拿出行動面對讓自己困擾的地方,藉著嘗試新的習慣和想法,做不同的生活實驗,建立使自己較滿意的人生。而《好好生活、慢慢吃》系列有二本,分別是《好好生活、慢慢吃就會瘦》和《好好生活、慢慢吃繼續瘦》,第一本紀錄了渡邊本如何在一年減重30公斤,從95公斤瘦到65公斤,第二本則是在講她如何再瘦5公斤,並且不復胖的過程。


除了「多動、少吃」這個從行為面做出改變的大原則,作者渡邊本還強調應該從「思維」也就是所謂的從「認知」來改變。她藉著觀察苗條美人的生活習慣下手,模仿她們的飲食和運動行為,想像自己也是一個苗條美人,採取「因為我是苗條美人,所以我會/不會⋯⋯」的思考模式,從「身分認同」著手。這種從認知為出發點來建立新身分,藉此改變行為的策略,也在我之前讀過的《原子習慣》中出現過,事實上,《原子習慣》的作者強調,「大部分的人之所以老是無法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是只想著從結果(outcome)的導向來改變,卻忽略了真正該改變的是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認知想法。」拿渡邊本的例子來看,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苗條美人),是擁抱一個新的身份認同,所以會做出和這個身分相符的行動,例如苗條美女不會暴飲暴食,每天做適當的運動,會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丶靈,等等,從身分認同做起,渡邊本因此成功達成自己減重的目標。


《好好生活、慢慢吃就會瘦》和《好好生活、慢慢吃繼續瘦》二本書裡都詳列了苗條美人和胖美人的生活習慣,其中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她們舒壓的方式,前者大多靠運動來排解壓力,後者則是靠大吃大喝。胖美人會用許多的藉口來吃東西,好比因為今天要慶祝、要交際應酬、要犒賞自己,反之,苗條美人不會拿食物來犒賞自己,而是拿會讓自己「變得更美」的禮物來激勵自我,像是新的髮型、保養品或溫泉之旅等等。作者之前減重之所以會失敗或復胖,都是因為她在一段時間內採取激烈的節食瘦身,節食期之後又大吃來彌補自己,所以體重就這樣一直起起伏伏。在觀察苗條美人的生活習慣後,她改變激勵自己的作法,在每次成功減少5公斤時,就犒賞自己一些會使自己身心靈都更美好的事物。


成功減重給了渡邊本自信,以前她胖的時候因為討厭自己所以不敢照鏡子,也不量體重,總是裝作無所謂,但其實內心一天到晚都在意這件事,看不下去自己懶散、大吃的樣子,總覺得大家一定都認為她很胖,因為自卑,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都不敢嘗試,覺得那件可愛的衣服不適合自己,或者那件事自己做不到,老是說:「反正像我這種人⋯⋯」但在這個努力做出改變的過程中,渡邊本漸漸的接受了自己,也學會了如何和那些讓她自卑的部分相處,她變得願意去挑戰很多事情,她覺得模仿苗條美人不僅讓她改變了身體,也進而改變了她的人生,我想這或許才是減重最大的犒賞,在努力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成長,變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

新的實驗


因為類熱浪的關係,上個星期有不少天都是3738度,有些地方還飆破40度,台灣以前有這麼熱過嗎?為什麼我覺得台灣的夏天愈來愈熱,而且愈來愈長了?天氣實在是熱的令人大呼吃不消,即便只是坐在沙發上不動,仍舊滿頭大汗,熱到我都關閉心靈的聲音了,基本上太陽不下山,根本就不想出門。我真的是個非常怕熱的人,一熱起來就全身不對勁,首先是疹子,東抓西抓的很不舒服,然後就是腦袋當機,無法思考,還有因為火氣大會一直咳嗽,不管喝多少水都不能消渴,另外體力也因為不斷上升的溫度被大大地消耗掉,在大太陽底下,走個十分鐘都感覺快中暑暈倒,更不用說還要戴口罩,呼吸都變得困難了。明明是夏天出生的孩子,為什麼我卻如此害怕夏天呢?


但我真的覺得夏天愈來愈難熬了,到了沒有冷氣根本什麼事都做不了的程度,可是即使在家開冷氣,製造出人工的涼爽,依舊心裡感到不安,外面亮晃晃的太陽高溫還是不停照射著,用機器降低的溫度,讓我覺得只是暫時的虛幻,室內涼了只是讓室外更熱,再加上大家都開冷氣消暑,用電量又會吃緊,到時候又要停電,這種天氣停電真的是會出大事!


不過雖然每年都在抱怨夏天,但也不想因此就被打敗,於是還是只能想辦法和它共存,所以在早上運動時都不開冷氣,想說就在這段時間盡量流汗,讓全身都感受熱度,抱著一種和夏天拚了的感覺,鍛鍊自己的肉體和心靈,希望因此可以變得比較不怕熱,還有晚上去公園快走加散步,讓身體適應無風的悶熱感,不然一直躲在室內吹冷氣,一出門就十分難受,這樣下去都要得冷氣病了。


在飲食方面,因為吃太多冰冷的東西對身體也不太好,所以基本上冰品、瓜類或冷飲也不能碰,連心愛的椰子水也只能戒了,不過前幾天嘗試了自己做涼拌小黃瓜,真的是十分清爽,是一道非常適合在炎熱夏季吃的食物。最近還開始了不吃晚餐的新實驗,倒不是為了要減重,而是因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這本書裡提到:「間歇性斷食能帶來更多的抗氧化劑,還能降低慢性發炎反應與其相關疾病,大腦因此獲得了新的神經元。」在之前學習疼痛管理時,我就知道不能把進食的時間拉得太長,分散的太開,必須至少要讓腸胃有十二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所以我早上約八點半吃早餐,晚餐會在八點前吃完,確保腸胃不要過度工作。如果晚餐不吃的話,腸胃就有更多的休息時間了,我把這當成一個有趣的實驗,決定來試一試。


我和老公本來就常常不知道要吃什麼當晚餐,所以不用吃晚餐,就不用每天在那邊想要吃什麼,結果多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有種賺到的感覺。我們通常會在六點多的時候,喝一杯牛奶或豆漿,另外吃一點水果,然後就出去散步,回家之後還不到八點,覺得時間變寬鬆了。不過在一開始這個實驗時,我就有告訴老公說這不是一種硬性規定,萬一今天有什麼特別想吃的,我們就去吃,反正只要在八點前吃完就行。以前被教導一定要吃三餐,不然胃會痛,現在才知道這不是一條鐵律,重點是吃的營養、飲食均衡、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吃個不停害腸胃一直在工作,只要把握這些大原則,剩下的就能自由發揮了。像我們上星期日大約十點才吃早餐,所以我們就省略午餐,然後在傍晚五點去吃晚餐,沒有硬性規定非得怎麼樣,讓我覺得多了點自由和餘裕。本來以為這個時間去吃飯應該沒什麼人,想不到餐廳幾乎全滿,看來大家夏天都比較早吃飯,也或許是很多人都知道要早點吃一吃,好讓腸胃休息呢!


附上我在《大腦不老身體就好》(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醫學博士)學到的有關斷食的資訊,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喔!


重點摘錄如下:

<飢餓會讓神經元變苗條>

⋯⋯人類身體需要空腹飢餓的時候,好讓身體能夠自動修復再生。當人體處於飢餓的狀態下,大腦的能量會自動大幅增強,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神經元增生。


目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著手研究間歇性斷食對大腦的影響。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捨棄三餐中的其中一餐,對人體健康有不少好處。如果將兩餐的時間間隔控制在6小時或更短的時間裡,則能加倍提高間歇性斷食的效用。飢餓時,粒腺體會調整能量生產的效率,不以碳水化合物來生產能量,而是以脂肪酸取而代之。使用脂肪酸生產能量時,會大幅減少自由基的數量,粒腺體因此能常保健康。


長遠來看,飢餓不但大幅提升粒線體的能量生產效率,能花比較少的時間產出較多的能量,同時也降低粒線體產線的負荷。⋯⋯許多神經元衰退的疾病都是源於粒線體失能,因此間歇性斷食是能改善其症狀的對策,它能修復我們的大腦以及粒線體。


除此之外,飢餓能更有效地增加酶的分泌,並發揮其抗氧化劑的功能。換句話說,飢餓的時候不僅會停止生產自由基,連原本存於體內、自然生產出來的自由基也會在飢餓時被大幅削減。大腦裡的氧化壓力同時間以兩種方式被分頭拆解消化,大腦的發炎反應至此也隨之降低。


在身體沒有食物的時候,大腦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也會增加,這種因子會刺激新腦神經元增生,這就是為什麼間歇性斷食可以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這種神經元衰退的相關疾病,因為原本死亡的神經元能重新生長回來。


實用建議:

*捨棄每日三餐的習慣。改變每日三餐的習慣。每日只進食兩餐,並在8小時內或更短的時間內進食完畢。請根據你的身體規律與生活作息來決定要捨棄哪一餐。


*只有真正感覺到飢餓的時候才進食。

...

《北極星灑落之夜》-李琴峰



李琴峰的小說《北極星灑落之夜》,以亞洲最大的同志區「新宿二丁目」為舞台,描述七個性少數的故事,包括:女同志、雙性戀、無性戀、跨性別、泛性戀,七個女人以女同志酒吧「Polaris」(北極星)相繫,書中描寫她們對於人生的扣問與追尋,她們的人生歷程,她們對於性取向、身份認同、愛情的掙扎,讀完小說會讓人對LGBT有更多的理解。


在小說裡不斷出現,對於自我定義,性別身份認同的迷惘和拉扯,該不該把自己歸類?該不該把自己隸屬於某個團體之中?給予自己的性取向一個名稱,到底是一種貼標籤還是自我理解的方式?有了名稱和定義後就能安定下來,找到歸屬,還是反而更加隔隔不入?名稱和定義的存在是為了自己還是他人?幾乎每個角色都不只一次思索這些問題,對於其他人或許是再簡單或再明顯的答案,對她們而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甚至是折磨。


為了自己是什麼,又為了能成為被認可的存在,性少數者必須不停地戰鬥,參加社運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在我看來這是很令人難過的事,為什麼他(她)們需要那麼拚命才能得到本就應該擁有的權利?是那些壓迫者逼著他(她)們不得不走向街頭,並非LGBT的存在不自然,而是壓迫者使他(她)們不得不奮力抵抗才不自然!性多數者就不用那麼辛苦,那麼聲斯力竭,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才能擁有各種保障和權益,性多數者也不用一次、二次、三次的強調自己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就因為他們是多數就可以決定少數人的命運,就因為是多數就被認為是正常?


憑什麼有一群人可以因為他人和自己不同就試圖消滅其存在,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到數不清,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他們似乎真的相信,在這個宇宙𥚃就是有一種人配享受某種權利,另一種人則不配⋯⋯」種族滅絕就是這樣發生的,世上老是不乏覺得自己的存在高於其他人的獨裁者、暴君、歧視者。無知、漠然和傲慢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


每個人應該都有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當什麼人,愛什麼人的自由,無需向人解釋,無需奮鬥,因為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平等的,跟人數無關,跟性別、種族都無關。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人不必再為了自己是誰,而走向街頭,這個社會一定可以更閃閃發亮,如同北極星灑落之夜。

...

龍宮

 


連續三天一直都在看漫畫,有時候就是什麼都不想做,只想坐在沙發上看漫畫,平常固定會做的事:學英文、運動、寫文章和閱讀,幾乎全都不做,只是看漫畫。在這個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真好,不用上學和完成作業什麼的,更重要的是,不會有人在一旁規定你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甚至連飯都可以不吃,雖然還不到不洗澡不睡覺的程度,不過此時就像是去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樣子,短暫地和現實生活分離,所有的煩惱和不安全都暫時消失了,甚至連疼痛感都降低。在這種時候,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有時七、八個小時就這樣過去,我想這就是浦島太郎遊龍宮時所發生的事,太沈浸在其中,忘了時間。


每個月在生理期期間,我會容許自己去一趟「龍宮」,在那待到不痛為止,少女漫畫的世界就是我的龍宮,這幾天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在這幾天我不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不用滿腦子想著成長和進步,不用當一個「模範生」,老是想要表現得很完美,這幾天是屬於我的生理假。我覺得不管是男是女,都需要有一段什麼都不做的時間,屬於他們的「x x假」,只要記得設下從「龍宮」回來的時間就行。


那天跟妺妹聊天,她說當一個媽媽要做孩子的榜樣是很累人的事,無時無刻都要力求完美根本不可能。我也深有同感,這也是我不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我也有不少壞習慣,像挑食、坐沒坐相、吃飯配電視、作息不規律⋯⋯,總之就是一些不想孩子模仿的事,但父母真的必須一直表現完美嗎?這世上真有完美的父母嗎?


我後來想了想,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每天都是「最好的自己」,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有時候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有時候卻沒做到,這才是常態。但有些人卻誤以為人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狀態,就拿運動這件事來說,他們訂下了一星期運動四天,每次運動一小時的目標,然後持續運動了三天,在第四天沒運動後就完全放棄了運動,卻忽略了自己已經努力了三天的事實。就算少做一天,後來再補上應該也是可以的,畢竟有運動就是好事,但不知為何,這些人在此時卻變得對自己非常嚴苛,好像除了達到訂下的目標,拿到一百分的分數,除此之外都是無法被接受的。


但建立好習慣,或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根本不是這一回事,而父母也不是永遠都要當滿分的模範,而是要讓孩子看見,「你還是會回到那個比較好的狀態」,有狀況不好的時候,有想偷懶的時候,有想吃零食喝飲料的時候,但之後都還是會努力地回歸良好的習慣,做該做的事,做「比較好的自己」,這種不斷的努力和嘗試才是我們想告訴孩子的。有時高有時低,大部分的時候都維持在一定的狀態,這才是一般人的狀況,不會一直都是一百分,但也不會一直都是0分,我們要想的不是每次都考一百分,而是想著拉高平均分數,從60,到80,到90,不是全有或全無,而是有時非常好,有時候非常差,但是大部分的時候都還不錯,這才是我們該努力的目標。所以將自己從「完美」的束縛中解放吧,建立好的習慣,做比較好的自己,是一場持久賽,維持一定的速度跑,才有可能跑完全程,中途會有許多的休息站,只要記得回來繼續努力,在這些休息站,稍微喘口氣是完全沒問題的。



...

《1英鎊過一天》-kath Kelly

為了能存到錢幫弟弟買一份好的結婚禮物,作者Kath Kelly 喝酒後和一群朋友打賭說自己要用1英鎊過一天,並且持續一整年,好把錢給省下來,這本書便是這一整年生活的經驗分享,裡面談到許多省錢甚至是不花錢過日子的方法。作者強調只要有心,並且運用巧思,一天1英鎊也能夠過得精彩愉快。


Kath和她的朋友是所謂的月光族,已經四十幾歲的她仍舊沒有多少存款,和其他人分租了一間小房間住,而這個「1英鎊過一天」的計劃,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不僅存到了錢,還對消費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一年結束後,她仍然維持著新的生活方式,她變得更加理解自己所需要的是什麼,也知道什麼樣的事物才能真正給她帶來滿足和快樂。


「不浪費者不匱乏」是祖父輩的人都時刻記在心上的事,他們經歷過戰爭、物資短缺的年代,食物必須靠配給,有一餐沒一餐是常有的事,連吃的都沒有,更不用說生活中的其他物品了,對那時的人而言浪費是不被允許的,然而現代人卻消費太多,丟棄太多,造成的浪費不可計數。廣告和行銷手法傳達的訊息不外乎是鼓勵人們多多消費,好比:「因為你值得」、「用購物來犒賞自己」、「買到賺到」,更不用說動不動就有什麼週年慶、年中慶,各種打折促銷,讓每個人都成了消費者,也不管自己需不需要那些東西,也不在乎每一項消費行為後面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


Kath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們,不用過度消費也能過得很精采,並且心滿意足,更不需要用所擁有的物質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在這一年,她找到了許多免費的活動和餐飲,因此學到了很多新知。kath走路、騎腳踏車、搭便車,讓她依舊到很多地方旅行,發現以前沒留心的美景。她和朋友交換不穿的衣服和配件,在網路上和人以物易物。她選在超市快打烊時去買即期品,拋開品牌的迷思,不再把價格和品質劃上等號,便宜的沐浴乳一樣可以把身體洗得很乾淨,東西只要沒有壞就還能吃,二手店不只是尋寶的好去處,還可以充分再次利用資源。另外,誰說放假就一定要花錢?去各個機構當義工可以學到如何修葺、種田,還可以享受到助人的喜悅。


Kath即便想省錢,卻也不想失去和朋友們的相聚時光,但她不和他們去餐廳、咖啡店或者是酒吧,她們去野餐、在家煮飯、去聽演講、室外音樂會。最後,作者還在做義工的時候,認識了一個能夠認同她新的生活方式的男友,事實證明,維繫友誼和愛情並不需要花大錢,有心並且願意付出時間,通常才是一段關係能長久的原因。


或許我們不用像作者一樣如此極端,一天只花1英鎊,但我們一定也可以找得到生活中,那些不需要浪費的地方,像我自己就可以等看完一本書之後,再買下一本,也不需要買那麼多衣服,更不需要三不五時用大餐來犒賞自己。「現在開始都不算晚,任何改變都不嫌小。」找出真正能令自己滿足及幸福的事物,沈浸在其中,才是對自己最大的犒賞!

...

陌生化的週末





記得之前在上文學理論課的時候,學到了一個叫「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使認知再轉回感覺,使我們擺脫用認知和習慣來生活」,也就是陌生化會喚回人們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每天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習慣了存在我們周遭的事物,好比在認知中我們知道什麼叫做沙發,什麼叫做床,但坐在上面和躺在上面的感受已經被自動化,除非有一天沙發和床突然凹陷了一處,我們不會有什麼新鮮感。其實這也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方法,要是每一樣事物都像第一次感受到,每樣東西都像是新的,人就得無時無刻都處在未知並且必須重新學習的狀態,這樣大腦應該會過載,所以習慣和生活的例行活動也是必要的,它們能讓日子有個重心和秩序。


不然如果可以把「陌生化」的想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好比下班後或週末時光,應該會為一成不變的日子添加不少樂趣。這個世界對願意打開雙眼和心去觀察與凝視的人,是充滿驚奇和無比美麗的。大家知道傍晚五、六點的天空景象,每天都不一樣嗎?夕陽的大小也不同,連雲彩的顏色都不相同,天空不只是藍色的,有紫、有紅、有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在他的小說《盲目》中引用《勸誡書》的句子說:「若你看得到,就仔細看 若你能仔細看,就好好觀察」( If you can see, look. If you can look , observe.)


若是大家像我一樣不是個觀察力敏銳的人,或許可以換個別的方法來體驗陌生化,不那麼學術的定義,過一個和平常工作日「不一樣」的週末也不錯。也就是「陌生化」的廣泛運用,做一些不同的事,去一些不同的地方,吃一些不同的食物⋯⋯總之讓自己擺脫平時的習慣和認知,去體驗「第一次」的感覺,讓自己的五感得到新的刺激,重新感受事物,每次我這樣做之後,總覺得再次被充飽了電,能夠活力滿滿地面對即將到來的星期一。


有許多人會在週末的時間也不停地工作,回覆email或甚至拜訪客戶,因為不想浪費時間,因為想提高生產力。不過我認為每天每日都做一樣的事,處理相同的例行公事,會令人十分煩躁,甚至變得像個機器人一般,假日是自己努力了一個星期後,應得的犒賞,這些沒用到的犒賞是無法儲存下來日後用的。


像我再怎麼忙,星期日也一定要放假,我會在平常就先收集一些口袋名單,想去的餐廳、咖啡店、早午餐店、書店、麵包店,也會注意一下有些什麼展覽或是講座,事先有些大概的想法,這樣到了週末或者和老公的「date night」,就不會因為懶得計劃而待在家裡一整天。像上星期五下班後和老公的小約會,我們就去了一家新開的咖哩店,和去夜晚的圖書館逛逛,在裡面我找到了一本書叫《一整年的午間減壓計畫》,裡面附了52個活動(整理在文章最下方),正好可以給大家一些點子,試試看除了滑手機和逛街以外的活動。度過一個「陌生化的週末」,或許是每個忙碌的現代人,都需要的身心調劑品!


五十二種大家可以嘗試看看的活動

一、靜態活動

*寫信 

*靜心冥想 

*繪製肖像 

*寫或讀一首詩 

*讀一直想讀的書 

*與朋友共進午餐 

*塗鴉 

*聆聽整場芭蕾舞劇或歌劇 

*撰寫中短篇小說 

*學習語言 

*讀報紙 

*玩西洋棋(或任何桌遊) 

*織圍巾 

*設定目標 


二、動態活動

*逛在地市場 

*跑步 

*騎單車 

*聽播客(podcast 

*參觀美術館/博物館 

*爬到制高點 

*建築賞析 

*運動(跑步以外) 

*參觀商業藝廊 

*辦公室瑜伽 

*拜訪在地工作室或工坊 

*當義工 

*拍個迷你紀錄片 


三、室內活動

*午間演唱會/音樂會 

*與同事共進午餐 

*逛書店 

*地方性咖啡館、酒吧和餐廳 

*約會 

*來一場博奕遊戲 

*午間講座 

*欣賞午間劇場 

*計劃晚餐 

*高效率小睡 

*參加午間合唱團 

*祈禱、許願、夢想 

*犒賞自己 


四、戶外活動

*綠色空間 

*親水空間 

*描繪建築物 

*公共藝術 

*拍張精心取景的攝影作品 

*園藝 

*參觀在地重要人物的雕像 

*觀賞在地野生生物 

*尋鬼之旅 

*四處閒逛 

*屋頂露台 

*參訪墓園


...

《影響力》-羅伯特·席爾迪尼



被封為「影響力教父」的羅伯特·席爾迪尼博士在行為科學領域有卓越的貢獻,他的這本《影響力》以七大原則為架構來說明,人類如何被說服進而產生順從的想法和行為。每章詳述一個原則,依序是互惠、好感、社會證明、權威、匱乏、承諾與一致、自己人原則,並且附上許多生活例子來檢視這些原則如何被運用。


身處在資訊泛濫的年代,我們時時刻刻都必須面對許多的訊息和選擇,然而要消化吸收如此龐大複雜,又快速變動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為了省時省力,人類會發展出某種捷徑來自動化處理,有時我們僅僅只靠著情況中的單一特徵,就採取行動,而這樣傾向便給了善用順從手法的專家們機會,來影響甚至操控我們。順從專業人士、行銷人員或是廣告商有心給我們假訊息,巧妙運用作者提到的七個原則來影響我們所做的決定,企圖誘發我們的捷徑反應,讓人不加思考就直接行動。


*原則一:互惠原則-有來有往

此原則要求一個人要回報另外一人的恩惠,因為這個原則賦予接受者將來回報的義務,所以人類才願意率先給予,並有把握這個舉動不會有去無回。


例子:好市多因為發放試吃品而銷量大增,而且幾乎都是免費試吃顧客買的。


防禦法:拒絕小惠或最初的施恩,或者當發現此為銷售手法時,無需作出回饋。


*原則二:好感原則-友善的偷心賊

我們容易受自己喜歡的人影響,甚至陌生人只要提升他們的討喜度,就能增加其影響力。


例子:對加拿大聯邦選舉進行的研究發現,外表有魅力的候選人比無魅力者,多了2.5倍的選票。


防禦法:把要求者和他的提議切割開來,單純考量提議的優點。


*原則三:社會證明原則-錯誤的追隨

人在某些情況下(不確定時,其他多數人都這麼做時,與自己相似的人也這麼做),當要決定相信什麼或採取何種行動時,會參考及追隨其他人。


例子:在菜單上添加「熱門」或「人氣」的品項,銷售量會增加。


防禦法:敏感察覺偽造的證據,不盲目跟隨


*原則四:權威原則-盲目的服從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被訓練要相信服從適切的權威是正確的,違抗權威是錯的,有時連權威的象徵,如頭銜、衣著、身分地位標誌都能引發順從回應。


例子:詐騙集團會假扮警察進行詐騙。


防禦法:自問兩個問題:「這位權威真的是專家嗎?」「我們能期待這位專家說的話有幾分真實?」


*原則五:匱乏原則-以少作操控

越是難得的機會,越覺得有價值,物以稀為貴。如果現在不行動,就會失去,這啟動了人類規避損失的天性,也就是說,失去的痛苦遠大於得到的快樂。


例子:「限量限時特價」、「季節限定」


防禦法:一旦警覺自己激動焦躁起來,就要冷靜,從為什麼我們想要這個機會(商品)的角度,來評估其價值。


*原則六:承諾與一致原則:大腦中的怪物

人一旦作出承諾,就更願意答應與之前立場一致的要求。有心人士讓目標對象先選定某立場,如此一來目標對象就會進而同意作出與該立場符合的行為。


例子:在訂位時要求客人,在網路的訂位表單上公開承諾會到場,降低了爽約比例。


防禦法:傾聽來自腸胃和內心的信號,問自己:「如果時光倒流,還會作出相同的承諾嗎?」


*原則七:自己人原則-「自己」就是「我們」的一份子

只要有關係,一切都相對好辦。血緣、地緣、行動一致的經驗、合作、共同的敵人或情緒,或是共苦都能創造出「自己人」的感受。


例子:在國際足球賽事裡,和裁判同國的球員多了百分之十的有利判決。


防禦法:零容忍政策


為了不被不肖份子利用,作者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必要時還可以積極還擊,譴責抵制用不正當手段傷害我們權益的人。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充分理解順從專家們所採取的手法,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欺騙或傷害,知識能使我們強大,熟悉對手精通的技巧,讓我們能遠離陷阱,避開危險,小則省錢,大則保命。


最後要提到書中最重要的一個保命技巧,運用的是原則三-社會證明,若是大家遇到危險需要幫助時,一定要「明確」說出自己需要協助,在一群圍觀者中指派一人(例如穿藍衣服的小姐)打電話報警或叫救護車,因為從眾心理,大家會紛紛加入援助行列。另外,若是遭不明人士攻擊時,一定要喊「我不認識你」,來提高被幫助的機率,因為大部分的人不願意插手別人的家務事,所以一定要讓路人知道你是被陌生人騷擾,以上技巧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



...

自由

 


休息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現在還打算繼續休息下去,不工作,每天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早上起來的第一念頭就是:「來玩囉!」,期待今天一整天可以如何任意安排行程,老公說我氣色看起來比較好了,我也覺得日子沒有以前煩躁。以往的暑假期間,通常是我心情低落,工作繁忙的時候,加上天氣又熱,我的心通常都平靜不下來,只是不斷在心裡期待這兩個月快點結束。不過今年,我可以盡情待在家裡,不用在大熱天出門,不用陷入無止盡的備課迴圈,不用受氣也不用發脾氣,真好⋯⋯


人生第一次是自由的,我終於有時間可以把這本和那本厚厚的書讀完了,可以鍛練身體把大腿變結實,可以上很多課來學習新知,我還想寫很多文章,我甚至可以去打工增加體驗,或者去花蓮和台東待個一、兩個禮拜,我終於可以處理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好比健康檢查,我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是任何人,這樣的可能性,讓我很興奮。如果自由只會帶來正面情緒就好了⋯⋯


但自由也代表著不確定性,代表著沒有歸屬,一種無法定義的狀態。當兒美老師十六年了,離職後,我第一次不知如何介紹自己,新的角色尚未獲得,我還覺得自己是個老師,但我已經不是了,而我還沒準備好放下這個身分,也尚未跳脫從這個身分來思考「我」。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的吧,我們的工作職稱,是定義「我」的很主要的一部份,而我們的生活也圍繞著工作行程來安排,沒有了工作,創造出一種「空」,在我的身份認同,我的日常,以及我的錢包。


我是自由的,但我也必須設法面對自己的不安和焦慮。我可以是任何人,但現階段我什麼都不是,自由意謂著我要承擔責任,決定要採取什麼行動,為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不安和焦慮,因為沒有了收入,而夢想或許不會實現。這些想法非常的實際,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我也不致於讓「失控的正向思考」矇眼,不過負面消極也無法帶我走的更遠。


就當自己被允許放了一個長長的假期,「eat, pray, love」或許不錯,但我比較想找出適合自己的長假模式,可能是「read, write,enjoy」,我覺得盡力而為,然後耐心等待,應該就是我現在可以做的事。

...

《凝視優雅》-莎拉·考夫曼

 


《凝視優雅》的作者莎拉·考夫曼是一位舞蹈評論家,在2010年獲得普立茲新聞評論獎。在本書中,她定義何謂優雅,並且廣列例子,從名人到素人、運動選手、演藝人員、廚師⋯⋯雖然這是個「優雅空白」的年代,但只要我們專注地去看、去凝視,便能在生活裡的每個周遭都看到優雅的蹤跡。用心去感受和關注優雅,我們便能模仿,透過勤奮練習,自制自律,我們也能變得優雅。

*何謂優雅?

書裡提到了許多優雅的定義,可以確定的是,優雅並非僅僅是外在的肢體動作及表現,它更是一種內在的美和善。作者不認同那種「裝飾性」優雅,她讚賞經歷過人生風雨歷練後的優雅。優雅是種藝術,是美的象徵,舉止之美、表達之美、行為之美。優雅包含三個要素:健全的心智、靈巧的肢體,以及一顆善解人意的心。


優雅之人在外展現出放鬆自在的體態,自然協調的流暢動作,內心則是開放、慈悲,謙卑包容,處於恬謐安適且心滿意足的狀態,在和他人相處時,優雅的人懂得去注意別人的感受,致力讓彼此的互動和諧,創造出溫暖與從容自在的氛圍。優雅能化平凡的片刻為不凡,讓美麗變得有溫度,生命更加豐盈,它的影響真實且深刻。


*優雅空白的年代、粗魯文化

作者說我們活在一個「優雅空白」的年代,走在路上低頭滑手機、在車上大聲喧嘩,在前面大力關上門也不管後面是否有人,心不在焉,沒有禮貌。在高度競爭,缺乏耐心的社會,什麼都要速成,什麼都要更大更多,更炫更奢華,優雅被認為是落伍的,許多人活得匆忙倉促,舉止行為粗魯,不管自己的動作和情緒會如何影響他人,自戀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這些人只看得到自己,忽略他人的存在。


但作者認為優雅是種選擇,有意識地透過訓練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優雅的人,現在正是讓優雅復甦再現的時候。優雅的舉止是種雕琢自己的方式,可以把日常的舉動提升成生活的藝術。將自己準備好,純熟地駕馭自己的反應和情緒,掌控肢體語言,努力成為一個人美心也美的優雅之人。


*優雅一生的訣竅

作者在書末提供了十個訣竅,鼓勵我們持續練習

1.放慢速度,擬妥計劃。匆忙倉皇絕對不可能優雅。

2.學著寬容和慈悲。花時間去聆聽和理解別人。

3.讓出空間給別人。

4.設法讓別人好過,即使在一些小地方亦然。

5.也讓自己好過。

6.減輕身體上的負擔。

7.照顧身體,現在動得愈多,將來就愈能動,而且動得愈多,感覺愈好。

8.睜大眼睛留意四周。

9.慷慨為善。

10.享受人生。「敬這個壯麗、短暫又危險的人生—— 敬我們有勇氣活出這樣的人生!」-尼爾·巴利摩(Lionel Barrymore)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