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馬克思主義的性別盲



(一)性別的盲點
馬克思是以世界為對象的理論家,他以解放人類為目標,但斯皮瓦克認為馬克思在理論上具有性别的盲點,“他似乎只是從男人的世界及男人自身獲得依據,卻忽略了婦女鬥爭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為階級,女性議題被認為是在階級問題之後,在解釋階級問題之後同時也能獲得解決。

斯皮瓦認為馬克思的著作曾據一種非性別化的勞動簡化了婦女和兒童的特殊情況。

她的這一論點可由Heidi Hartmann(1981)所指出的「性別盲」,加以說明。Hartmann 指出馬克思主義的類目是沒有性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未把女性的壓迫,視為女性的壓迫來分析處理,而是把女性放入經濟系統之中,將女性視作工人階級的一部份,女性與男性的關係被歸入在工人與資本家關係之下。

...

接受美學


2016/05/11
接受美學(Theory of Reception)
一、姚斯(Hans Robert Jauss, 1921-1997):接受理論
姚斯在1967年發表<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他在該文中把讀者的「前理解」和「期待視野」融入「歷史」之中,而建立了「接受史」的理論架構。後期他的文學論述轉成以「審美經驗」為重心,於1982年出版<<接受美學>>

...

詮釋學文論




2016/04/27 5/4 5/11
詮釋學文論
讀者中心論
強調人的主體性:發揮自我與尊重他人
重視作品與作者之外的讀者
讀者不再只是從「作品」獲利,而是分析作品意涵與斷定作品的價值的人,甚至是作品意義的創造者。

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批評
詮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

詮釋學分類
1.一般的詮釋學/史萊瑪赫
2.體驗的詮釋學/狄爾泰
3.此在的詮釋學/海德格
4.語言的詮釋學/迦達瑪
5.批判的詮釋學/哈伯瑪斯

...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女性主義(Feminism) 風行於20世紀下半業
起源於歐洲女性的自覺,即在20世紀之前發生於歐洲的「女權運動」:經由工作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和男性同樣接受教育,並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刀與社會地位。這一以女性為思考中心的政治、經濟觀點和行動逐漸滲入各領域,形成一種普遍性的文化現象。

女性主義文學:文壇裡出現受女性主義所啟發的女性文學。

20世紀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主要是出現在英、美、法三國與若干第三世界中。

...

解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


解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
一.解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出現的背景
當結構主義於20世紀的60年代達到高峰時,潛藏於此一理論所賴以為基的「完密整體性」中的隱微空隙,也正隨著外在社會的逐漸趨向多元化,而被不少文學批評家加以擴大與挖深。最後在60年代之後所出現的百家爭鳴式的文學論述中,結構主義遭到不得不被解體的命運。

結構主義會被解體有兩個主要背景:
(一)政治社會背景
法國於1968年發生的工潮與學潮,法國的知識分子以凡被稱為體系或系統的,都具有專制卻又不合理的性質,之發現為基,不僅對語言可以再度呈現事實的傳統認知,提出強烈的質疑,還批判當時人們的心中具有普遍共識的觀念:譬如「語言的意義」、「科學」、「歷史」、「中心」、「目的」甚至「自我」。

(二)哲學背景
科學可以造福社會,也可以毁滅人類,但這其實一切都是由人來決定的,或者是說由人的「理性」所決定的,於是許多思想家對人類的所謂理性提出尖銳的批判,他們主張結構主義的形上學基礎,乃是由人所虛構出來的,他們企圖否定西方傳統上以「理體中心主義」和「二元對立」的認知做為基礎所行塑出來的思考模式。最後「結構」在他們的論述中只成為一種「開放的遊戲」,而西方傳統上所昭示的「真理」也因此蒙上一層有可能是虛偽的陰影。

...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文學批評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文學批評
精神分析學說主要是研究人的神經病因治療的理論與方法,20世紀初期此研究領域內比較傾向於「心理」面向的部份,其影響力已擴及到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等領域。

佛洛伊德、容格和拉岡所提出的學說,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到文學領域。

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佛洛伊德認為傳統醫學只重視具體的頭腦(mind)研究,而忽略形而上的精神(psyche),所以無法找到精神疾病的真正根源。他以內心之中的「意識」為研究對象。根據他的研究,生理活動係因心理活動而來,而心理活動的本質即為「意識」,也就是一種觀念、感情與心智活動的起因、過程與結果。

...

英伽登文學作品層次結構分析


英伽登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層次造體,將文學作品分為四個層次:
語音造體層次、意義造體的層次、再現客體的層次、圖式觀相的層次。
一.語音造體層次
文字的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礎上的語言構造,包括語調、節奏、語速等,是文學作品最基本的層次
Note:字音層重點在文字通過讀音傳達的意義。文字的安排組合、讀音的協調配合。
Ex:<<蒹葭>>,疊唱、三章層迭、句式相同,暗示作者內心的波動

二.意義造體層次
指語詞、句子、句群等各级語言單位的意義,由語詞到構成句子,句子擴大為句子的組織,最後成為事物的狀況。
Note:作品中的字詞指稱的對象是一種「意向關聯物」,它只指向作品內部,不必求證於外在現實(主要對小說戲劇等虛構性作品而言)
Ex:在<<蒹葭>>中,水草、白露、伊人、小島都可視為意向關聯物,是否實有,無關緊要。

...

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與狂歡化詩學


2016/03/16
巴赫金的複調小說理論與狂歡化詩學
20世紀是文學批評的世紀,有兩種流派消長
第一種聲音:向內轉,文學的內部研究
捍衛文學的特殊屬性,關注文學文本的審美形式,採細讀法
第二種聲音:向外轉,文學的外部研究
弗萊「原型」,注重文學作品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和有機聯繫,泛文化批評
另一種(第三種)聲音,巴赫金的聲音,兼顧內外的綜合研究,對話-整合,人類通過語言與世界交往

...

德希達


德希達
德希達在1966年發表論文<人類科學論述中的結構、符號與嬉戲>。這篇論文的論點在於質疑柏拉圖以降西方哲學所做的形而上假設。德希達認為「結構」的觀念總是預設某種意義的「中心」,甚至連「結構主義」理論也同出一轍。這個「中心」掌握結構,但本身無法以結構性的方法來分析(找尋中心結構等同於找尋另一個中心)。人們對於中心有所渴求,因為中心保證了存在的顯現(being as presence)。

舉例來說,我們認為靈與肉的生活以「我」為中心;這個個性是統一的原則,構成經過這個空間的所有結構。佛洛伊德的理論揭露自身在意識與無意識間的分裂;藉此,徹底推翻這種形而上的確定性。

...

文學概論


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
讀者的閱讀活動可區分為二種層面
一.一般閱讀:僅止於在讀者內心之中活動的對文學作品的了解和欣賞

二.專業閱讀:以專業性的學識為基礎,對文學作品進一步用語文加以闡釋和評價的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的範疇
1.文學本身:文字的內涵,形式,性質,起源和功用
2.創作活動:作家為何要創作文學作品,採何種方法 
3.讀者回饋

科學需「証明」,而人文是「批評」,前者有假設、驗證

...

拉伯雷的狂歡


拉伯雷的狂歡(midterm)
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源自「狂歡節」上的廣場生活百態,狂歡節是歐美民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民俗活動,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可以打破等級觀念,戴上面具,化裝成各種人物,演戲、唱歌跳舞,調侃,盡情狂歡。巴赫金認為狂歡節體現了諸種意識形態(官方的與非官方的)互文性,它的主要精神是顛覆階級制,主張平等對話,強調未完成性,變易性,反對孤立自足的封閉性,和思想僵化以及教條,而它的核心是交替與變更,死亡與新生,摧毀與更新的精神。文學創作如果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狂歡節民間文學的影響,就稱之為狂歡化的文學。

...

女性主義與批評理論-斯皮瓦克


Outline
女性主義與批評理論      斯皮瓦克<<在其他世界裡:文化政治論文集>>
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心理分析學及解構主義之間的思考發展
一、對西方女性主義的批評
1.大理論的運用
2.兩性平等與差異的本質論弔詭
3.種族和階級 

二、馬克思主義的不足
1.價值理論
2.客觀化和異化

三、弗洛伊德的不足
1.<<超越唯樂原則>>
2.陰莖嫉妒
3.男性主義
4.單核家庭(一夫一妻)

四.德希達的不足

五.兩個例子
1.文學文本:瑪格麗特•德拉波的<<瀑布>>
2. 數據控制站

...

語言學與符號學


語言學與符號學

*符號的傳統意義:用一物意指另一物來完成傳達任務。

整個人類文明可以說是符號式傳達的文明。在人的社會活動中,每一種實用物都會漸漸帶上符號意義,以致最終完全失去了實用性,或最初的實用性的痕跡。
Ex:  宗教或其他儀式活動是無實用功能的符號體系。

符號-功能體:在人類社會中,實用物或實際活動會很快帶上符號意義,但大部分同時還保留一部分實用功能。

符號的「規範作用」可為社會文化服務,使一個文化保持其凝聚力的排外性規範體系。

符號引起的「現實幻覺」:符號的接受或排斥會引起生理和心理上非常切實的感覺。

*符號學:研究各種類型化傳達方式的理論。

...

結構主義


什麼是結構主義

第一節 作為一種思想運動的結構主義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因為各學科的專門化十分嚴重,難以綜合(一種分解的傾向)在這之前,語言哲學家們堅持認為,我們的語言與外部世界之間不可能有任何對應關係。存在主義者則談論孤獨的人(個人),以及這些人如何與物體、甚至他人,格格不入的荒誕境地。
結構主義可被看作對「現代主義」的異化和絕望的反動。它是在事物之間的關係中,而不是在單個事物內尋找實在的一種方法。

...

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索緖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普通語言學教程>>全書分六部分:緒論、一般原則、共時語言學、歷時語言學、地理語言學和結論,其中前三部分是索緒爾語言理論的核心,以下簡要介紹前三部分的內容。
1.緒論
在緒論部分他確定了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把語言現象分為語言、言語和言語行為三個層面。
A.言語行為:性質是多方面的,跨許多領域。它既是物理的,又是生理的,心理的,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難以從整體上把握。
B.語言:是言語行為的社會部分,是個人被動地從社會接受,而儲存於頭腦中的系統。它存在於個人意志之外,是社會每個成員共同具有的,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C.言語:是言語行為的個人部分,是個人對語言系統的運用。
語言和言語緊密相連,互為前提。個人要說話使人理解,必須用語言,同時語言的存在又必須體現在言語當中,使語言發生變化的也是言語。所以,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

...

結構主義敘述學


結構主義敘事學
自二十世紀以來嶄露頭角,「敘事學」,為「敘事文本內在形式的科學研究」,以區別過去總以「歷史」視角評析作品。敘事學一詞由托多洛夫在1969年提出。由於敘事學的基本理論建構於結構主義與現代語言學之上,於是又被稱為「結構主義敘事學」。它所強調的是敘事作品(文本)的本身,視作品(文本)為一「主體」而非作者為一主體,作品(文本)既為一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體,其語言便成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羅蘭•巴特宣稱「作者已死」。

然而過於強調「結構」的結果,使作品(文本)意義趨於單一、固定,於是有些敘事學家便將結構主義敘事學的觀念加以修正,重新探討作者與社會、歷史、文化等等概念納入研究範圍,並與其他領域結合,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等。這種多重的研究視角導致作品(文本)的多義性,此時期的敘事學便是所謂的「後結構主義敘事學」或「後敘事學」。

...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起源:人們需要一種文學理論,一方面保持新批評那種形構(式)的傾向,一心一意把文學看成美學客體,而非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從這一切創造出更有系統和更「科學」的東西。

弗萊:
認為當時的批評不健全、不科學,充滿主觀的價值判斷,需要一個客觀系統的規律,文學本身就形成這樣的系統。文學史的發展有客觀規律可循,而批評將這些規律條理化,本身就可變得有系統。
1.這些規律就是將所有文學作品組織成形的各種模式、原型、(廣義)神話,以及類型。

2.文學根源於四種「敘事類別」:喜劇的、傳奇的、悲劇的,和反諷的,對應春夏秋冬四個神話體系

3.文學模式的理論:高雅/低俗模擬

4.象徵主義的三種類型:啟示錄型、魔鬼型,和類比型。

...

感受謬見& 意圖謬見



<<感受謬見>>-維姆薩特&比爾茲利

新批評派為絕對文本中心的「向心式」方法論,「意圖謬見」斬斷了作品與作者的關係,「感受謬見」斬斷了作品與讀者的關係(斬斷文學作品與其閱讀效果的關係),這樣使作品被絕對的孤立起來。

感受謬見:將詩與詩的結果相混淆,其始是從詩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評標準,其終則是印象主義和相對主義。

反對
1.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一旦擺出這些最終以感性經驗呈現的外在事實,立即可以激發這種情緒)
2.語義學把感情意義和指示意義反離,反情感語義學說,斯蒂文生體系中的感情含義
3.人類學:感受相對主義
4.心理學批評:作者意圖
5.各式各樣的感受論
6.感應說、傳情狀態

...

俄國形式主義(二)



2015/09/30

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手法的藝術>,<<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

什克洛夫斯基以波捷布尼亞的觀點為出發點,陳述其思想,反駁其中:詩歌=形象性,形象性=象徵性、關於形象能夠成為任何主語的不變謂語以及沒有分辨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差別,而導出詩意性形象是加強印象的手段,並且討論斯賓塞的"節約創作力規則"推進至"陌生化"(藝術的手法)

...

俄國形式主義(一)



2015/09/23

俄國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v.s 英美新批評

俄國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感興趣的是"方法",建立文學理論的"科學"基礎。強調文本語言的運用、文本為語言構主、形式技巧、非傳統研究方式。
第一代俄國形式主義者認為,人文"內容"(感情、觀念和"現實")本身不具有文學意味,只能為文學的形式技巧發揮作用提供一個語境。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用一種科學精神提出種種模式與假設,來解釋審美效果是如何由文學形式和技巧產生出來的。"文學的"性質是如何與"超文學的"性質區別開又同時發生關聯。他們把文學看作一種語言的特別應用。

英美新批評
新批評家們的興趣在:1.文本中特殊的語言結構,2.文學意義的非概念性質(非共象是殊象,單一事件本身),注重二者的結合:一首詩的複雜性體現出它對生活的一種微妙的回應,不可能把(文本)縮減為某些邏輯的表述或者解釋。他們強調文本細讀,"實用批評"和文本的有機統一性,但方法從根本上是人文主義。

相同處:兩者的目的都是要探索什麼是文本中特別的文學性,都不接受後期浪漫主義詩學的精神性,即那種瑣細的、經驗主義的詩歌分析法。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