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


什麼是結構主義

第一節 作為一種思想運動的結構主義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因為各學科的專門化十分嚴重,難以綜合(一種分解的傾向)在這之前,語言哲學家們堅持認為,我們的語言與外部世界之間不可能有任何對應關係。存在主義者則談論孤獨的人(個人),以及這些人如何與物體、甚至他人,格格不入的荒誕境地。
結構主義可被看作對「現代主義」的異化和絕望的反動。它是在事物之間的關係中,而不是在單個事物內尋找實在的一種方法。


思想起源
1.考德威爾:人類需要一個「有機的體系」,去統一現代科學並使世界重新適合人的生存。思維和物質都有「真實」的地位。思維是一種關於物質的關係,心智是我們身體中的物質和宇宙其他部分的物質之間的一系列具有決定意義的關係。(即不是單方面認識椅子,而是從椅子和其他東西的差異性來認識它,不是單純(一)的對應)
結構主義對此需求做出反應,目前它僅僅是帶有意識形態內涵的一種方法論,但它是試圖將所有學科統一到一個全新的信仰系統之內的一種方法論。

2. 皮亞傑:不能把數學與物理現實之間的這種和諧,看作為語言與其所指稱的物體之間的一致,而應該是,有肉體有精神的人(這個具體的算子)和自然界中不同級別上的物理客體這些數不勝數的算子(數學符號/程式)之間的和諧。(在統一的結構中才看得到和諧,有系統限定,才看得到算子間的關聯。)

3. 李維史陀:
*無論是原始的還是文明的思維法則,都與表現在物理現實(表層結構)和社會現實之中的那些法則相同,這僅是它們的一個方面。(需深入語義,探索深層結構)<<親屬關係的基礎結構(ex:父子關係中的,上下結構)>>
*一個神話的真正構成單位並非孤立的關係,而是成捆的這種關係。僅僅以成捆的形式這些關係才能被組合,以產生意義。他把人類學本身看成「研究關係的一個一般理論」,他認為,人的所有思維過程都受制於普遍法則,這些法則最清楚地體現在人類的符號功能中。

4.維根斯坦:「世界是事實的整體,而不是事物的整體。」「事實」就是「事態」(事物的狀態)
在一種事態中,客體像鏈條的環節一樣地互相連結。在一種事態中,客體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將客體在一種事態中連結起來的一定方式就是這種事態的結構。形式是結構的可能性。事實的結構是由事態的結構構成的。現存事態的整體就是世界。每種事態都必須由一個句子,而不是詞來表達。

5. 瓊斯基:所有人都有某種「普遍語法」知識,可以用某種方式組織語言

6. 理查茲:事物是體現法則的具體實例,這些法則,這些在我們的頭腦和世界中反覆出現的類似行為,則構成了我們的意義結構,即世界。

8. 完形:它強調了整體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與各個組成部分相比所佔有的主導地位,以整體方式進行思維的必要性。

9. 科勒:大腦生理過程必然是「有結構的功能整體」

第二節 作為一種方法的結構主義

此節先提出詮釋學和結構主義的不同,會如此是因為,詮釋學注重理解文本的意義(語義),是種文本解釋的理論,重實質(內容),相反的,結構主義考察(看的)是系統概念,結構原則(形式),因此兩者之間看似對立,卻是互為補充的意蘊。

詮釋學:(普萊)主觀間性批評-文學批評必須避免看到某種客體;因為所要得到的東西是一個主體,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精神活動,人們只能設身處地去想像它,並使它在我們心中重演其主體角色才能夠理解它。
一部作品的涵義不是通過一系列理性活動被想像出來,而是作為一個即陳舊又全新的信息被接收下來,「被重新追尋回來的」。

詮釋學的問題
1.忽視了在時間或空間上相處遙遠的文學,早期的和通俗的文學,只因主體間性的參與既不能活躍又不能指導這種研究。

2.詮釋學文學批評的「主觀性」永遠不可能完全是主觀的。要從任何特定作品中「重新找回」其意義,文學批評家必須在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某個思想體系之間建立一種聯繫。

3.托多洛夫:解釋,不管多麼主觀,都必須將某種外在於作品的東西帶進作品以證明自己的合理性,哪怕這外在的東西僅僅是與藝術家的主觀性有所不同的文學批評家的主觀性。

4.以詮釋學的方法「重新找回」意義的過程,往往只錄載了批評家奮力找回意義的經歷,是種次一等的文學。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批評考察,通過與作品拉開距離並對之進行客觀的功能分析。它試圖建立一個關於文學系統自身的模式,以此作為它考察單部作品的外部參照。力圖界說不僅在單部作品中,而且在整個文學領域內的作品之間的關係中發揮作用的結構原則,為文學研究建立科學的基礎。

結構主義的核心就是系統概念:一個通過改變自己的特點,但同時保持其系統結構來適應新條件的完整的、自我調節的實體。所有的文學單位,從單個句子到整個語序,都可被看作與系統概念有關。具體說來,我們可把單部作品、文學種類,乃至整個文學都看成相互關聯的系統,並且可以把文學看成人類文化這個更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我們可以研究這些系統單位之間的任何聯繫,這種研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結構主義性質的。

必須區別系統化傾向和在努力實現它的過程中所遭受的失敗。純形式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系統描寫,是結構主義方法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正確理解了的結構主義遠不是被囚禁在與世隔絕的一個形式監牢之中,而是在幾個不同的研究層次上直接接觸外部世界的。

結構主義力圖探討文學系統與它身為其一個組成部分的文化之間的關係。這兩種功能處於一種不穩定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隨著一種文化的其他功能一起變化。結構主義的系統之中,所有的成分都相互連結,因此可以從任何有意義的樣本中被交互推導出來。

結構主義的薄弱點
1.普萊:結構主義簡化文學文本,用X射線透視它們的骨骼結而忽略了它們的實質。以詮釋學重新發現意義的所有地方,結構主義分析都是不合法的或無關涉的。

2.熱奈特:在系統的充分性並不存在的地方假定它的存在,在系統考察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把它們看成「封閉的」和「完成了的」對象的危險。

3.形式主義謬誤:缺乏對文學作品「意義」或「內容」的關注。不承認文學作品之外的文化世界以及文學系統之外的文化系統。結構主義對所研究的材料的某些方面作出隔離,並認為它們是僅有的(特例而已)方面,還認為這些方面是在一個完全封閉的、沒有受到文學之外的世界任何影響的系統內運轉。

4.忽略文學的語義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