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厭女-上野千鶴子

 


上野千鶴子所寫的《厭女》雖然被歸類在嚴謹的女性主義研究的論述之內,讀起來卻像小說一樣精彩,對於「厭女症」的解釋清楚易懂,即便對女性主義沒有研究的讀者,也能對作者舉出的例子和說明感同身受。


原來有「厭女症」的不是只有男人,女人也有,原來有「厭女症」的男人也是好色的男人。那到底什麼是「厭女症(Misogyny)」?它可以是「厭女情結」或「女性厭惡」,也就是男人所表現的「女性蔑視」及女人表現出的「自我厭惡」。男人慶幸自己不是女人,而女人覺得當個女人很吃虧。這樣就可以說明為何有厭女症的男人很好色了,因為他們蔑視女人,把女人當成他者,是個只能用來發洩自己性慾的客體,以此建立主體性。因為厭惡女人,所以可以任意對待她們,在他們眼裡女人並非和他們一樣平等的個體。女人厭惡自己生為女人的事實,她們感到拘束,她們運用「力爭上游」和「自甘墮落」兩種策略把自己視為「特殊」的女人,藉此把自身的厭女症轉嫁到其他女人身上,這樣的作法一樣是把女人他者化,來證明自己的不一樣。


書中提到「男女的價值由誰決定」的這個論點,讓我清楚明白為何女人總是那麼辛苦,而「厭女症」也因此而加劇。作者說女人的價值來自她是否受到男人歡迎,而男人的價值則是來自另一個男人對於自己的肯定及認同。結果就是這個社會只在乎男性的想法,彷彿世界只是繞著男人運轉。這種價值來源的不對等性,讓女人更加的依附男人,成為「在己存有」,必須依男人的基凖來界定自己,而且因為男人的肯定才有價值,其他女性就全變成了競爭對手,使得女人們無法好好相處。男人不需要女人的肯定來建立主體性,他們只需「擁有」女人,他們不在乎女人的評價,只有在無法擁有一個女人的時候,把一切歸咎於「性與戀愛的自由巿場」,懷念起以前「全民結婚社會」的美好。對於這些男人,作者建議他們多學習溝通的技巧,並且用心經營男女關係,就像一直以來所有女性都在做的那樣。


最後,作者其實並沒有提出克服厭女症的具體方法,只說認識厭女症是走出來的第一步,畢竟不理解問題,是無法想出解方的。而且事實上是很多人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厭女症」,也不覺得有任何的問題存在,更沒有做出改變的必要性,而有「厭女症」的人大概也不會拿起這本書來閱讀⋯⋯


我想解決「厭女症」就像解決其它各種歧視一樣,必須先試著去認識那些被歧視的對象,不管這個對象是同性戀、非裔美人、移工,或者女人。作者說,人們不了解或不願意去了解一個人時,就會說:反正,我跟他是不一樣的人,然後用「他者化」排除及維持界線,不給予對方同等的權利。對於女人不管是提升她們為聖女,或貶低她們為妓女,都不是真正看清女人的方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女人當成是一個擁有主體性的人來對待,平等是核心原則。

...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Dale Carnegie


卡內基所寫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譯:《人性的弱點》)幫助讀者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並且順利地和他人溝通。書上提供實用的原則,並且舉了很多運用這些原則的例子,說服我們在生活中實踐。


書本可分為四篇:人際關係的三大技巧、受人歡迎的六種方法、讓人讚同你的十二條法則及說服對方又不會引起反感的九種訣竅。在看完所有原則之後,我發現其實卡內基在書中所強調的重點大概可以歸納成三部分:溝通時的態度、溝通術,和影響他人的方法。


態度

和他人溝通時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友善的,多笑笑,對他人要談的事抱著興致,要有同理心。不要抱持著和別人爭論的心態來討論事情,因為即使爭贏了,對方也不會改變想法,大部分的人就算錯,也不想被當面指責,而且很少人會覺得錯的是自己,尤其在氣頭上時!所以尊重他人,不要讓他們丟了面子。


溝通術

讓對方覺得他們自己很重要,讓他們多說,而你要多聽,試著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事情。讚美他們的成就,感謝他們所做的付出,把功勞給他們,但記住讚美和感謝必須出自內心,虛偽的誇獎,一下就會被識破!


如何影響他人

「讓對方真的想做那件事」,強迫或者是命令是沒用的,你可以問問題讓他們自己找到徵結點,幫助他們找到答案,你必須讓他們覺得這是他們自己的決定,而不是你的想法。給他們挑戰,並且相信他們做的到,他們就會拿出最好的表現。


My take

我覺得與人相處最重要的還是真誠,就像卡內基多次在書裡提到的那樣,真心誠意地去做每件事,「心」是交往和溝通的基礎。所謂的「溝通術」並不是要教我們耍什麼技倆去謀取利益,獲得成功,而是「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所以你就怎麼對待他人」,而是「因為對方好,我也會好」。所以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方法好像有點委屈自己,但我覺得其實這是友情的起點,是關係建立的開端,做了這些事,會帶來良好的循環,並且也會讓自己結更多的善緣,因為和他人的交往是雙向的,所以到頭來,我們還是沒有吃虧喔!

...

聖境預言書-詹姆斯·雷德非

 


詹姆斯·雷德非所寫的小說《聖境預言書》,描述一部在秘魯發現的古老手稿,上面記載著人類文化將會因九個覺悟而產生巨大的轉變。讀者跟著主角踏上尋找手稿的旅程,並一步步地體驗九個覺悟。人類意識會因為這些覺悟而再生,我們會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為何,真正該追求的又是什麼,而這一切都始於一個機緣⋯⋯


要瞭解九個覺悟最好的方法,是像主角一樣讓一個又一個的機緣帶領著他去領悟,不過我覺得如果因為機緣,你讀到了我這篇文章,知道了這些覺悟,那麼或許你就可以開始細心地去留意出現在你身邊的人事物,運用警覺和膽識把握住屬於你的機緣,認真對待每一個邂逅,找出背後隱藏的訊息,讓它們來解答你生命的問題,發現自己的命運,讓身心都能在更高的層次運動。我們要尋找的答案是建立在對「機緣」的認知,而這些答案涵蓋不同領域的知識,包含物理學、心理學、神秘主義哲學和宗教。


九個覺悟

一、當我們察覺到人生中的「機緣」時,第一個覺悟就出現了。它感覺像是命中註定的,彷彿有個無法解釋的力量在引導我們的生命。這種經驗在我們心中激起神秘和興奮的感覺。


二、第二個覺悟把我們現在的知覺安置在一個比較深遠的歷史視界裡。它要求我們,不要光從現代的角度,而應該從整個千年歷史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的文化。它讓我們面對自己的偏見,幫助我們超越它。


在現代而言,所謂的偏見就是非科學可解釋的一切,就不存在,或是亳無價值,神秘的經驗被認為是無稽之談,騙人的事。生存的目的只剩下建立世俗的、經濟的發展,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全都被遺忘。


三、宇宙的核心基本成份是一種純粹的能,而這種能往往會順應人類的意圖和期望,就彷彿我們的期望促使我們體內的能流入世界中,影響其他的能的系統。人類如果想察覺這種「能」的存在,就必須先加強對「美」的感受能力。


四、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在無意識地爭奪彼此的能。為了爭奪能,每個人都試圖支配和控制别人。人類操控别人以奪取能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直接強迫別人屈從他;另一種是消極的,利用別人的同情心或好奇心,爭取别人的注意。因此,根據積極度來排列,控制戲可分四類:脅迫、審問、冷漠、乞憐。


五、我們需要的能,宇宙都能供給,但我們必須向它敞開胸懷,和周遭萬物連結,讓內心產生一種充盈的感覺。讓對天地萬物的愛進入心靈,當我們和周圍的能連結在一起,最初的感覺是興奮,接著是幸福,最後便是愛。我們必須充實自身的能,因為這種能會給我們帶來機緣,而機緣會幫助我們落實、鞏固新一層的意識。


六、檢討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從心靈進化的角度,重新詮釋這些事件的意義。看清自己和家人所演的控制戲,徹底清理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才能變成真正自由的人。一旦做到這點,我們就能開始了解,為什麼會成為我們父母親的孩子(因為我們要融合他們雙方的信念,創造一個更崇高的人生觀),明白我們一生曲折經驗究竟有何作用,會把我們帶往何處。


七、有識地推動我們身心的進化、對宇宙提供的每一椿機緣和每一個答案保持警覺。當內心充滿能時,別的思維方式就會從更高層次的自我產生出來,進入心靈中,這就是直覺,它會引導你,給你指點迷津。我們必須假定,每個事件都有意義,都包含一個跟我們的人生問題有某種關聯的訊息。第七個覺悟提醒我們,每個事件,不管表面看來有多糟,都有好的一面,而我們的職責就是把這一面找出來。


八、講的是「人際倫理」:人類該如何彼此相待,以便分享更多的訊息。每個人都幫助別人發掘他們的優點、發揮他們的長處,而不像以往,只想凌駕他人之上。

*對待孩子:不管是誰在照顧他們,都要提供他們「一對一」的關懷。提供小孩所需的能,用他們聽得懂的字𢑥和句法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讓孩子參與大人的談話,尤其在談論他們的事情時。不要在糾正他們行為時,奪取他們的能。

*男女相處:男女一開始相愛時會彼此提供對方「能」,因此跟宇宙的能切斷關係,更加依賴對方的能,結果能愈來愈短絀,便上演「控制戲」來爭奪。我們必須融合人格中的異性面。藉由和宇宙的能連結,就能接受到異性能,產生完整感,便不用去爭另一半的能。避免糾葛的方式:一是不要被一見鐘情的感覺所蠱惑,二是學習跟異性建立精神上的友誼,這對象,必須是願意把自己的內心和真正面目完全袒露出來的人。

*與他人相處:當有人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時,會給我們帶來某種訊息。愈是欣賞別人,付出我們的愛,不帶任何條件或意圖,流入體內的能就愈多。跟人打交道時,打開天窗說亮話是最好的策略。注意似曾相似的感覺,用敏銳的眼光,慎選談話對象,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團體互動:把能傳送到每個成員上,讓他們能明確地發表自己的想法,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人生,增加每一個成員的能之後,成員個人的能就會互相融洽,匯集成一股共同的能。


九、只要人類學會推動自身的進化,在人生的旅途上追求一個又一個的真理,人類的整體文化就會以可預知的方式產生蛻變。地球的轉變將導致一個純粹的精神文化產生,把人類提升到愈來愈高的振動層次。等到我們的認知和振動提升到一定程度,天堂的大門便會為我們敞開。天堂已經存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的肉眼還看不到。每當我們懷疑自己走的路,或感到迷失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我們進化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目的就是要在地球上建立天堂。



最後作者告訴我們一些方法去獲得更多的機緣,我們要結善緣,懂得付出,不要互相爭奪能量,而是要用愛充滿內心,欣賞宇宙的美,讓我們和它的能產生連結,大部分的人沒有機緣是因為內心充滿不安,生活充滿壓力,作者說解方是要找到一個深刻的心靈連結,讓它提供一種「內在的安全感」,幫你度過低潮,讓你回歸正軌。

記住這九個覺悟,讓自己保持在覺察的狀態,因為紛擾的現實,這不容易做到,但真理會讓你爭脫束縛,獲得自由。

...

試讀)凡事皆有出路-瑪莉·佛萊奧

 



*謝謝天下雜誌出版試讀邀約

瑪莉·佛萊奧在《凡事皆有出路》這本書裡提倡「出路哲學」,一種她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人生觀,她媽媽告訴她,「人生沒那麼複雜,你只要捲起袖子,動手去做,什麼都難不倒你。凡事皆有出路。」從此「凡事皆有出路」(Everything is figureoutable)在瑪莉心底生根,變成她的信念,在每一次遇到挫折,或沒有自信的時候,改變她的想法和感覺,驅策她向前,讓她積極地拿出行動,做出成果。書中列出了十大原則幫助讀者走出困境,展開自己的夢想,並且附上行動考驗。這些原則都不複雜,甚至對很多人來說並非新知,但「知道」不等同於「做到」,作者鼓勵大家一起練習,從微小的行動開始做起,那麼轉機就會出現。


訓練「成長型大腦」

一開始,瑪莉就說了兩件很重要的事,這兩個心態可以運用在許多地方,第一:別說我已經知道了,要問我能學到什麼,第二:別說這對我沒用,而是我能如何利用它?我覺得人是種很矛盾的生物,太常自以為是,卻又太過沒有自信,自以為懂得很多,所以失去了「成長型思維」,扼殺進步的空間,但真正要去追求夢想時又不夠有自信,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如果連蘇格拉底都說:「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是我一無所知」的話,那麼凡人如你我,或許更該抱著成長的心態,不斷去學習。所以不要再說這些練習或觀念你都知道了,選幾項,真正去做吧!


何謂「出路哲學」

「出路哲學」不是一種盲目的樂觀,而是在哭過、抱怨過之後,繼續走下去,出路哲學是務實的,因為知道對人生耍賴沒有用,所以選擇正面對決。「出路哲學」的可行之處在於,它強調的是「行動」,先試了再說。行動幫助我們克服疑慮和恐懼,它是積極的,鼓勵你掌握自己的命運,當你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時,這會給你控制權,給你力量。所以不要再找藉口說自己沒時間、沒錢、沒知識,作者說:「如果時間夠重要,我會變出時間,如果不夠重要,我會變出藉口。」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會觀察自己的行為而做出相應的調整,譬如你每天花三十分鐘運動,看到這樣的自己,你會相信自己是個有恆毅力的人,所以就更持之以恆地運動,啟動了良好的循環。相反地,如果看到自己寧願花時間滑手機,也不願意為訂的目標做努力,那你就是在告訴自己,你的目標根本就不重要,至少沒有重要到為了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那麼你就會離夢想越來越遙遠。


「十年後,你會後悔嗎?」作者說,做決定前問自己這個問題。

你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提起勇氣接受挑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進入成長圈?如果只選容易的路走,永遠不會變強。書中有一個練習,要我回想一個人生經驗:沒準備好,就出發的經驗,我想了很久,竟然一時想不到,我才驚覺自己是一個若沒有百分之百肯定,就不願意做嘗試的人,我現在就可以想到幾次錯失的機會,相信我,不用等十年,大概一個月後就感到後悔了。


「清楚地定義自己的目標,讓它變的具體、可行、可以衡量」

把目標貼在自己隨時看的到的地方,問自己:「我今天做了什麼實踐夢想的事?」我有沒有用行動縮小真實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間的距離。把目標定出來,便知道該如何分配時間和資源,就不會老是覺得自己很忙,卻還是感到內心空虛。


「這世界需要你獨一無二的天賦」

你可以想像如果愛因斯坦說反正牛頓已經為科學界帶來那麼多的貢獻,我不可能再有什麼突破,然後就放棄他的研究,那世界會變得怎樣?如果馬丁·路德或甘地說他們要達成的夢想根本不可能做到,就轉身離去,那這世界又會變成怎麼樣?沒錯我們不是這些偉人,但他們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偉大的,他們是因為他們的行動而變得偉大。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改變世界,所有的偉人一開始也都是凡人,但他們放手去做,無所保留,所以才有無數的人因為他們的給予而獲益。


當你無法下定決心朝夢想前進時,你可以換個角度想想,你的夢想可能不只關乎於你自己,而是關乎於更多的人,搞不好你就是某個人的「那個人」。可能你的努力會鼓舞你的孩子,你的家人,愛人或朋友,讓他們也充滿希望,這樣想你或許就會比較有行動力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