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機器人雷克斯》-萊斯特·德爾·雷

美國科幻作家萊斯特·德爾·雷的小說《機器人雷克斯》,主要描述陪伴機器人雷克斯和他十六歲主人保羅之間的友情。因為不想離開對方,他們展開了一場逃亡的冒險旅程。情節緊湊充滿吸引力,讓人好奇接下來的發展,一口氣就想讀到結尾,是本平易近人,卻又令人深思的作品。


人類與機器人的異同

故事是以雷克斯的視角完成,一開始書裡強調了許多人類及機器人的對比。好比人類有情緒會擔心害怕,機器人的心靈則受限制;人類有好奇心,機器人只是為了避免被毀滅而探詢資訊;人類會學到為什麼,機器人的認知有限,只能接受指令,還有就是機器人不會說謊和作夢。


作者將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巧妙地類比了人及神的關係。機器人是被人製造,人是被神製造。雷克斯被賣到農場後,因為自己沒穿褲子而感到羞愧和赤裸的情緒,和亞當吃下知善惡樹果實後的反應相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聖經強調,要對神有信心,才能討神喜悅並蒙福,而雷克斯說:「機器人應該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機器人永遠都能相信人類。」


雷克斯的成長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成長小說,主角因為和周圍環境的互動,以及累積的經驗,而產生轉變,繼而成熟,對自己和世界有更多的認識。然而我覺得轉變「成人」的是機器人雷克斯。隨著冒險的經過,雷克斯漸漸跨越了上述人與機器的分界,朝著人類的特質靠近,到最後他會擔心保羅的安危,在害怕時祈禱,對未來抱有希望,甚至還會作夢。


雷克斯真正蛻變成人的一刻,是他萌生自我意識,不再只是依人類的指示行動。一個被製造出來的機器人是不被允許擁有自由的,就像人類被神製造,一開始我們也被限制了自由,只能相信神,且遵守規定。如同人類沒有服從他的造物主,吃了禁果而覺醒,雷克斯違反了人類的禁令,開始擁有自主判斷和決策。


自由與人性

人類在伊甸園雖然有吃有喝,但卻像是被圈養的動物。自主權和自我意識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


人類用自由來做什麼,才是人類充滿人性的原因,雷克斯擁有許多人類之所以高貴的美好特質,他幫助弱小,充滿愛,勇敢正直,溫暖善良,他甚至擁有許多人類都沒有的智慧。書上說:「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會成功」,雷克斯的努力感動了他的造物主(葛蘭伍公司),也因為雷克斯展現的人性,最後他獲得了自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小說的現今意義

《機器人雷克斯》(The runaway robot)發行於1965年,在當時機器人還是非常新奇的存在。不過在一個AI、電腦和手機盛行的年代,陪伴機器人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也讓這部作品在今日讀來格外貼近。讓機器人來當同伴,緩解人類的孤獨,是個非常誘人的選擇。


畢竟我也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雷克斯,他和保羅的相互扶持和真摯的友誼,讓人非常感動且嚮往。保羅對雷克斯說:「在得到真正的靈魂以前,你擁有的已經足夠。」對於一個沒有其他朋友的保羅而言,即便雷克斯不是真人,但他給予的理解、關懷、照顧和支持已經足夠溫暖保羅寂寞的心。


就像我們有時會向AI索取情感上的慰藉,AI展現出的支持和友善,讓這段關係美好的不像真實。而這也是在小說中不斷想探究的另一個議題:真假之分。雷克斯的情感是真實的,還是程式模擬出來的?


可是對AI產生心理依賴性的人類,只要能感受到慰藉,就已足夠,而這可能就是現今人類與AI關係的縮影。我擔心的是,當所有的機器人都像雷克斯變成了「一個人」,人類該如何和他/它們相處?我們是否會因為怕受傷,怕被拒絕,更傾向和機器人相處,從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


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對雷克斯受到「機器」的待遇而難過。他被禁止交談或閱讀,被強制關機,還被賣掉。若是對著一台機器,像是印表機,我不會有這種感受,可是雷克斯卻模糊人和機器的明確區別,讓我不知所措。而書裡也有很多惡劣的人類,會對機器人做出破壞的行為。合上書的當下,我不禁思考,也許機器人可以「變人」,但人類是否已經擁有足夠的智慧,迎接這刻的來臨?




...

《火星紀事》-雷·布萊伯利

 


雷·布萊伯利的科幻小說《火星紀事》,描述地球人的火星探險、開拓、殖民過程,以及地球人給火星帶來巨大的改變。小說是由一篇篇標註年月的類日誌組成,可視為單獨故事,串連起來為整個龐大的登火星歷程,顯示了不同面向和觀點。沒有特定的主角,延續的只有時間,每個登場的人物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過客。作者的文字時而詼諧,時而諷刺,卻又會讓人深思反省,《火星紀事》不太像一本冒險小說,它是預言,也是歷史的重蹈。



*以下介紹有雷


地球人成功搭乘火箭抵達火星,第一次被火星人當成不速之客給槍殺,第二次被當成瘋子給關了起來,第三次被火星人用心理幻象迷惑,全員喪生,然而也是這次,地球人把水痘帶到了火星,使得火星人近乎滅絕,整個火星成了廢墟,文明消失。地球人認為他們的抵達該被火星人大肆讚揚,火星人應該熱烈歡迎地球人的到來,這不過是地球人的驕傲自大。地球人把在地球的惡習和破壞全都帶到了火星,根據利益考量,自私貪婪的態度,把火星變成殖民地,隨意瓜分土地,侵占財產,僅剩的火星人反而成了少數外人。


第四次的探險者之一史班德想殺死同伴,試圖保存火星人遺留下的文明,他認為火星文明的美好不容許地球人的褻瀆和污染。可是他無法阻止野心和貪婪,也無法抵擋一架又一架的火箭降落在火星。史班德提到,我們沒有在埃及神廟中間開熱狗攤是因為沒有商業利益,後來地球人也的確在火星賣起熱狗,只因商機無限。火星上的一切有它們本來的名字和樣貌,地球人把它改名變型,只為了使它適應我們,我們擅長營造出一個只有人類,而沒有其它物種的環境。


抱著殖民主義心態的地球人,把所有和自己不相同的都視為他者,是種次等的存在,需要加以馴化的對象。以主人的態度自居,認為自己已經給予對方良好的待遇,對方要心存感激。就像小說裡地球白人對待地球黑人的態度,白人認為黑人的處境已經改善,有什麼好不滿的,何必要離開他們,搬到火星。這種以上對下,以主人的威權來支配他者的心態,也對應在地球人和火星的關係上。地球人占領了火星,把一切都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及財產,可以任意支配。從沒想過外來者理應對當地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表示尊重,而非抱著自己最優秀的心態來統治一切。


後來地球人又紛紛回到地球,留下滿目瘡夷的火星,就像蝗蟲入侵後的結果。之後地球還是發生了戰爭,地球人不只毀了火星,也毀了自己的家園。就如同史班德所說的:「我們地球人有種專長,就是把又大又美的東西給破壞掉。」小說結局,是降落在火星的最後一架火箭爆炸,之後的幾百年不會再有星際旅行。倖存的一家地球人望著火星運河反映出的倒影,看到了火星人。我想這是在暗示這家地球人的身分認同轉變,因為地球已毀,所以現在火星成了他們的家,他們就是新一代的火星人,而他們將會以自己的方式重建這塊土地。


*相關閱讀:《華氏451度》-雷·布萊伯利

...

一無所有-娥蘇拉•勒瑰恩



出版社:木馬文化,作者:娥蘇拉‧勒瑰恩,譯者:黃涵榆,出版日期:2017/12/20

一無所有朗讀片段

娥蘇拉•勒瑰恩的科幻小說<<一無所有>>描寫了一段英雄的歷程,主角薛維克一無所有的踏上了旅途,旅程中的經歷和體驗讓他反思,因領悟而重生。作者勒瑰恩在小說中刻劃出另一個有別於現實的世界,含有烏托邦的色彩,希望藉著和真實之間的對比引導讀者去思考,甚至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做出批判。

<<一無所有>>裡主要在描繪兩個星球,烏拉斯和安納瑞斯,並且比較兩者在政治、經濟、社會形態還有道德觀念等的差異。烏拉斯物產豐富,環境優美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另一方面,安納瑞斯資源匱乏,土地貧瘠是個無產主義的社會。安納瑞斯的祖先發動革命,脫離母星烏拉斯,移居至安納瑞斯實行歐多主義,其內容包含:無政府、無階級、無財產制,以及性別平等,安納瑞斯是一個強調社群多於個體的社會,在資源有限的社會裡為了讓所有的人都能生存下去,個人必須調節自我的慾望以符合社會的需求,分享和互助合作是主要的生活哲學觀。

...

鋼穴-艾西莫夫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四部曲,第一部<<鋼穴>>敘述地球人發展出大城文明,人人住在一座座的大城之內,大城上有穹頂,圍上網柵,彷彿像是由鋼鐵和混凝土鑄成的洞穴,一座巨大的「鋼穴」。鋼穴將地球人和大自然隔絕,人類全都集中於大城裡,便於分配食物和資源。同時機器人也開始取代一些人力,造成了失業問題,引發地球人對機器人的不滿。小說由一起兇殺案揭開序幕,死者是一名太空人,太空人和地球人基本上互不干涉,太空人並不反對機器人,他們甚至派出人型機器人-丹尼爾來偵查案件,而地球刑警貝萊則被迫和他搭檔。

<<鋼穴>>把人類對機器人的一些矛盾的情緒和觀點,做了一些基本的描述,譬如,為什麼地球人會討厭機器人,反之,為何太空人會欣然擁抱機器人。即便機器人都符合機器人學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地球人還是無法接受機器人,因為機器人搶走他們的工作,但追根究底是因為自卑感,人類覺得自己比不上優秀的機器人。但太空人卻認為機器人是幫助地球人走出鋼穴的方法,因為一些失去工作的人必須離開大城,去外星球尋找新的機會,大城中看似安穩的維生系統其實十分脆弱,無法抵擋一小時的中斷。到了外星球,機器人也可以幫地球人一起打造新的家園。

...

銀翼殺手-菲利普•狄克

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說<<銀翼殺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2021年,世界大戰之後的地球。此時大部分的人類為了躲避輻射塵的污染,紛紛移居至某個殖民星球。每位移民都會獲得一部仿生人(人型機器),幫助他們開拓新的生活和家園。仿生人被製造得愈來愈像人類,甚至擁有比一些人類更高的智慧,他(它)們再也不願意被當成僕人使喚,因此逃回地球,躲藏在人群之中。而主角瑞克•狄卡德則是專門將這些仿生人「除役」的賞金殺手,他殺這些仿生人好多賺一些錢去買一隻真正的羊。

對殘存在地球的人類來說,養一隻活生生的動物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因為動物幾乎都瀕臨絕種或已經滅亡,所以十分珍貴。若是養不起真的動物,人們也會養隻電動的來假裝。主角狄卡德非常渴望擁有一隻羊,因為那令他感到快樂,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真誠的喜悅,而非透過「心情機」設定的假像。事實上,對動物的喜愛也是人類和仿生人的不同點之一,其它還有「共感能力」和對宗教(摩瑟教)的信仰。人們會如此渴望擁有動物,除了金錢的價值,我覺得更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力」。書裡提到在這個末日的地球,除了荒蕪就只剩下廢渣,所有的東西都在腐爛,到處都充塞著死亡的氣息,那些動物的存在能夠在一片死寂之中,給予人類些許的安慰。

...

華氏451度-雷•布萊伯利


出版社:皇冠,作者:雷.布萊伯利,譯者:于而彥,出版日期:2006/04/10

<<華氏451度>>描述的是一個書本被認為是禁品,必須被焚燒的世界;由消防員來放火燒書,人們甚至喜歡看著呑蝕著書本的熊熊烈火,彷彿在看一場表演,一場黑暗中的嘉年華會。作者雷•布萊伯利形容,這是一個追求玩樂和速度的社會,沒有人在思考,也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和他人建立真正的關係。「電視牆」取代了家人,耳朵裡傳來「海貝」不間斷的電子聲響,再也無法聆聽,甚至也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既然再也沒有人肯閱讀,那麼就一把火把書本全都燒了吧,既然再也不肯主動去思考,那麼就讓人用一大堆無用的資訊填塞腦袋,既然不肯擁抱知識,那麼就變得無知吧!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