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愛的藝術-佛洛姆



佛洛姆所寫的《愛的藝術》說明愛是需要學習的,書中指出愛情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以生存的理論來探討愛情的定義,說明不同類型的愛,並且教導讀者如何實踐愛情。


一、愛的問題

大部分的人把愛認為是「被愛」而非去愛人,所以便努力使自己擁有吸引力,他們同時覺得愛情是一種墮入情網的強烈感,重要的是找到適合的對象,而這些對象必須符合社會性的價值觀點。


二、愛的理論

人類因為孤獨和隔離感而渴望以愛和人結合,產生和諧一致的感受,但許多人不去愛人,而是使用一些強烈卻短暫的狂歡結合,或是用刻板的工作及多元的娛樂來麻醉自己,只是使自己更加孤獨。


然而若是兩人的結合沒有保存各自的完整性及個人性,這樣的「共生結合」也非真正的愛,它可能會是被動(被虐狂)的結合,屈服於另一半,成為他的一部分,失去獨立性,反之它可能是主動(虐待狂)的結合,統制另一半,把他人變成附屬品,來加強自己。


一個人若要具有愛的能力,他必須達到了以建設性為主的人格發展,他不依賴、不自我陶醉,不剝奪、不囤積,對自己的人性能力有信心,並且有勇氣依自己能力來達到目標。 成熟的人同時擁有母性及父性良知,前者說:「任何錯誤,任何罪惡都不能剝奪我對你的愛,我對你的生命和幸福的希望。」後者說:「如果你犯錯,就不能避免你所犯的錯誤的某些後果,如果要我喜歡你,你就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在愛的能力上,要像個母親,在理性與判斷方面,要像個父親。


成熟的人知道愛情是種「給予」,把生命中活生生的東西給予出去,他的喜悦、興趣、關懷、了解、知識、幽默及憂愁給予他人,增强及充裕他人的生命感。給予及付出並不吃虧,因為愛情並不是市場上的公平交易,而且因為真正的愛是一種能喚起愛的能力,所付出的會再反射回到自己的生命當中,充實自己,兩人會共享他們帶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喜悅。


三、愛的基本因素

除了給予之外,愛還包含了四種因素:照顧,責任,尊重及了解。

*照顧: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長,為他們付出勞力。

*責任:是完全主動的行為,能夠並且凖備好「回應」他人的需要。

*尊重:照他本來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成長及發展,依「他所是」的樣子與他合一。

*了解:以他的處境,客觀地了解他,克服自我幻覺。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則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四、愛的對象

1.兄弟愛:對所有人類的愛,我們都是一體,對於無助者付出愛。

2.母愛:照顧和肯定,在兒童心中注入愛,使他覺得活著是件幸美好幸福的事。

3.情愛:從他的生命本質中去體驗他。愛是意志和決心的展現,是判斷和允諾,為了被愛者的幸福和成長努力。

4.自愛:對於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及自由之肯定,是置根於自己的愛之能力,亦即照顧、尊重、責任及了解。自愛不是自私,後者不在乎他人的需要,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及尊嚴,只在意自己能得到什麼,或任何事物能對他有何幫助。

5.對神的愛:神所意指的是最高的價值,是人心最渴望的善。愛上帝的意義乃是渴望獲得充分的愛之能力,是實現「上帝」所象徵的、具備在人心之內的真理。愛上帝並非在思想中對上帝的了解,也非心中存有愛上帝的意念,而是同上帝合而為一的行為體驗。在生活的每一個行動中表現上帝所象徵的善、愛、真理與正義。


五、愛的實踐

愛的實踐需要格律(自律)、專注、耐心、關心、理性並且能忍受孤獨。

對愛要有信心,相信它能夠使他人心中產生愛,相信它的可靠性,對他人的潛能有信心。合理的信心是我們信念中的堅實確定的性質,充斥整個人格的一種性格特徵。愛是信心的行為,信心小的人愛也小。


要有勇氣去愛,因為愛是把自己委身,而沒有擔保,是把自己完全給予出去,需要有接受痛苦甚至失望的心理準備。任何人,如果堅持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安全穩定,則不能具有信心;任何人,如果把自己關在自衛體系中,以佔有及與人保持距離做為安全措施,則他就是把自己弄成一個囚犯。愛與被愛都需要勇氣;有勇氣判斷某些價值是我的無上關心之物———然後做堅定的衝躍,並把所有的東西都投在這些價值上。


最後要提醒大家,相愛的人不代表不會有衝突,真正的衝突不是毀壞性的,不是為了掩蓋,而是能體驗問題的深刻的內在真相。這樣的衝突能澄清,並產生情感的淨化,帶著比原先更多的知識與力量,兩人會因此會更理解對方。


...

婚禮之途-約翰·伯格



約翰·伯格的小說《婚禮之途》講的是死亡和愛,以及如何在絕望中生存。尚和姿丹娜分別啟程,前往義大利參加他們女兒妮儂的婚禮。妮儂被感染愛滋病,病毒將奪走她的一切,但因為愛,吉諾要娶妮儂,他們會珍惜每一刻,既瘋狂又謹慎地靈活度日,妮儂從婚禮的這天開始她的第二個人生,她要努力地活下去。


雖然小說並沒有用極大的篇幅描寫妮儂在病中如何受折磨,但我們依舊可以從片段的描述及所有人的絕望、悲傷和恐懼中知道愛滋病的可怕,它是一種讓人全身上下都痛,都不完整的病,剝奪所有,步向死亡卻無能為力,生命被慢慢地放棄掉,面對這樣極大的痛苦,所以的角色都試圖將「沒有變成所有」,生活在崖壁上,仍舊不失去希望。但要如何做到?——作者伯格認為要有愛和一定程度的信仰。


吉諾對妮儂的愛給所有人帶來的救贖,作者將婚禮寫的極美,用美麗和幸福的儀式來淨化病毒。在吉諾心中妮儂是美和神聖的,他引用聖經的句子來形容妮儂:「妳很美,我的愛,妳身上沒有任何瑕疵。妳的唇,我的摰愛,滋味有如蜂巢:蜜與奶都在妳的舌下。」這樣的描述和那些把妮儂惡魔化的人形成強烈對比,在那些人眼中妮儂是罪人、不潔之物,他們避之唯恐不及,他們想的是和妮儂接觸後會有什麼後果,但吉諾只想著當下,他要給妮儂所有的愛,而他的愛激發妮儂的生命力,將沒有變成了有,將她失去的一切用愛來填補。


作者還告訴我們在苦痛和折磨中可以祈禱,擁有信仰,「最重要的是你立下的誓言,有些時候這就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基督能夠感受我們的磨難和痛苦,祂在我們的無能為力中與我們站在一起,因為基督也曾因祂的肉身而受苦。在黑暗的歷史中,有過黑死病,我們以為已經得到豁免了,祈求少一點痛苦和不公不義,遇到痛苦和不幸,我們仍舊只能問親愛的上帝「為什麼?」作者說要懷抱希望,在崖邊生活久了,就會學會如何飛翔。我想他的意思是要從折磨和絕望中找到意義,這樣才活的下去,就像尼采所說的:「知道為了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with any how)


「把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挫折與憂痛認做是一項挑戰,克服它們就是使自己更堅強,而不把這些事情當作是不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公平懲罰——這是需要信心與勇氣的。」佛洛姆




...

回憶的餘燼-朱利安·拔恩斯




朱利安·拔恩斯的小說《回憶的餘燼》獲得二〇一一年的布克獎,主題是關於歷史,個人的歷史,也就是個人的回憶,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形,會融解,它是一種人們會按照自己的方便而任意編造,任意詮釋的流動體,然而那些不完整的片段所呈現卻未必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歷史必然產生在記憶的不完美和文件的不充分之交接處」,這句話是艾卓安對歷史的定義,他用羅布森的自殺來印證這句話,他的歷史老師說即便沒有來自羅布森本人的證詞,我們可以靠著他的日記,他人的證詞,他的行為來推敲本人的心靈狀態,因為即使有當事人自己的解䆁,也不一定就是可信的。這一段過往巧妙地預示了艾卓安將來的自殺,他留下遺書甚至日記(雖然讀者只看到了殘篇),但他自己的證詞並沒有讓我們對他的自殺動機有充分的理解,他留下一個哲學式的原因,符合他一直以來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大家都認為他夠聰明,足於做出這樣的決定,而小說中的敘述者也說,若有誰夠像一個小說的主角,那就是艾卓安,但其實這不過是敘述者強加在艾卓安上的印象,事實是艾卓安跟羅布森沒什麼兩樣。敘述者自己後來就説:「年輕的時候,我們想像自己美妙的未來;年老的時候,我們編織別人不存在的過去。」


在小說的第一部,我以為這是敍述者東尼對逝去好友的緬懷,到了第二部,我才發現我面對的是一位不可靠的敘述者,不過面對回憶,誰都可能是不可靠的,尤其當各種情緒交雜,真實就更難被呈現。東尼對歷史下的定義是「戰勝者編的謊言」,但他的老師要他記住,「歷史同樣是戰敗者的自我欺騙。」這兩句話非常適合用來當東尼的人生註記。他是戰勝者,因為他還活著,有健康的小孩和孫子,他的那封惡意滿滿的信也達到他想要的效果,他的詛咒成真了,另一方面他也是失敗者,因為他覺得自己輸給了艾卓安,在才智上、在愛情上,他甚至覺得艾卓安的自殺都比他和稀泥地活著強。但不管是戰勝者或戰敗者,屬於他的歷史,他的回憶,都是他自我欺騙的謊言,都不是真的,是用來逃避、用來美化、用來保護自己的機制。回憶只剩餘燼,所以當然是模糊不清的,就像薇若妮卡對東尼說的:「你從來就沒弄懂,也永遠不會懂。」


Quotation 

1.那段日子,我們都想像自己被關在一個臨時的籠子裡,等著被釋放,重回自己的人生。我們都相信,一旦獲得釋放,我們的人生乃至時間本身就會開始加速。但我們怎麼可能知道,不管怎樣,我們的人生其實早已開始,已經撈到某些好處或受到某些傷害?另外,我們又怎麼可能知道,我們將要前往的只是個更大的籠子,唯一的差別只是它的邊界一開始是看不見的?p20


2.我們從偉大的文學作品中得知,愛情總是離不開痛苦,也都樂於嚐嚐痛苦——只要它涵蘊著愛情的話。這正是我們害怕的另一件事:害怕到頭來會發現人生不像文學。⋯⋯貨真價實的文學探討的是心理真理、情緒真理和社會真理,是要透過主角的行動與反省來展示這些真理。p27-28


3.⋯⋯有些人的人生是可以複雜、困難,卻沒有任何深度或嚴肅性作為補償。p69


4.⋯⋯因為人生是件不求自來的禮物,所以,任何懂得思考的人都有哲學責任去檢視這禮物的性質和它帶來的後果,而如果一個人斷定這禮物不值得接受,就有道德責任根據這結論採取行動。p72


5.我們都預期自己到了晚年將會得到一點點休息,認為那是我們應得的,對不對?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認為。不過,你接著就會開始明白,「人生」並不負責論功行賞。p86


6.「天天都是星期天」這是句不賴的墓誌銘,不是嗎?p90


7.我們一向都秉持一些簡單的假定過生活,不是嗎?例如,我們都假定,記憶等於事件加上時間。但記憶這回事實際上要古怪得多。有人不就說過,回憶乃是我們以為自己忘了的事情嗎?再明顯不過的是,時間與其說是種黏著劑,不如說是溶解液。但這樣相信是不便的,不能幫助我們生活,所以我們就把它拋諸腦後。p91


8.你對什麼學得愈多,就愈不害怕它。我這裡所謂的「學」不是書本上的學,而是對現實人生的理解。p116


9.人們都形容他「取走了自己的生命」,但事實上,艾卓安也是在「主管自己的生」:他主導它、衡量它,然後決定放棄它。我們有多少人敢說自己做過一樣的事?我們只是和稀泥地活著,任人生發生在我們身上,過程中逐漸累積起成堆的回憶。這也是是種累進,但不是艾卓安所指的累進,因為它只是種自我覆疊。p123


10.不過⋯⋯不是有人說過「藝術只是小小人生的誇大化」嗎?所以,到了二十歲快三十歲時,我開始承認,我永遠不會去做那些青春期夢想中想做的事。取而代之的將是為花園除草,度假,過自己的人生。

但時間⋯⋯是多麼奇怪的一回事:它會先讓我們自信滿滿,然後再把我們給弄糊塗。當我們以為自己變得成熟,其實我們只是變得安全。當我們以為自己在克盡職責,其實我們只是懦弱地過生活。我們到頭來會發現,所謂的「合乎實際」只是一種用來逃避問題而非面對問題的方式。時間⋯⋯只要給我們夠多時間,我們那些最有自信的決定就會變得搖搖晃晃,我們最深信不疑的事就會變得反覆無常。p130


11.以我這麼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對人生又懂多少呢?這個人既沒戰勝也沒戰敗,只是單純讓人生發生在他身上。這個人只有一般程度的雄心壯志,而且很快便接受了自己的雄心壯志沒能實現的現實。這個人設法避免受到傷害,美其名為一種「求生本能」。這個人會付清各種月结單,儘可能與每個人保持友善,很快就把「狂喜」和「絕望」看成只是小說裡的用語。這個人老是自我指責卻又從不因此感到痛苦。在從事以上這些反省的同時,我又承受著一種特殊種類的悔恨:一種一個自以為懂得怎樣躲過傷害的人,最終必然會感受到的痛(這痛也正是他自以為懂得躲過傷痛而起)。p192-193




...

不當媽會怎樣?-凱特·考夫曼




在閱讀凱特·考夫曼所寫的《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前,我以為我會讀到,沒生小孩的女人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餘裕去享受生活,發展自己的事業和興趣,追求夢想,到處去旅行,終身學習,致力於自我成長⋯⋯這個部分是沒錯,但我卻完全忽略「無後」,也代表著有很大的機會我們會成為「老年孤兒」,又或許我內心深處並不想思考這些事,諸如失智、久病、孤獨、無法自理生活,還有財務規劃、老了之後還能自己住嗎?需不需要住到安養中心?另外還有身後事處理,必竟沒有後代可以幫忙,就必須要提早擬定計劃,而想到這所有的事,就不免感到沈重。但這也是這本書值得讀的地方,裡面提供不少建議,幫助我們可以為無後生活做好各種凖備,面對N種的可能性,我們也必須實際一點,認清裡面當然也會有「不好」的可能性,此時作者的調查和研究便能派上用場。


無論是自願或非自願,你決定不當個媽了,然後你覺得這樣的生活也還不錯,不用養育小孩,時間和金錢的負擔都比較小,比起照顧小孩,你可以專注地愛護自己,你可以更有心力去思考如何發揮潛能,也可以選擇一些雖然薪水沒那麼多,卻讓你覺得更有意義的工作,這些都非常的好。不過你也注意到一些事,好比,你的姊姊淘們都有小孩了,然後見面時聊的都是小孩,前提是如果她們抽得出時間和你聚在一起的話,又或者有時你看到別人的小孩,你會覺得那是一種生命的創造和延續,父母們可能會望著孩子,想著「這就是他們存在的原因」,而你或許會因此有點失落,不過你還是可以奉獻你的愛給其他孩子,你可能會是個很好的阿姨、姑姑、老師或是志工,重點是必須找出屬於自己的存在意義,了解自己的心靈,你依舊可以創造,依舊可以給予,你甚至可以讓更多人因為你的愛而感到幸福,就像Mother Teresa一樣。還有,別擔心,你的那些朋友們,在她們的孩子大了之後,就會和你聯絡了。


但,我們也要實際一點,沒有小孩的人,就要為將來做好打算,要照著自己的心願活得既有尊嚴又符合預算。書中講到一些有關住所的安排,能「在地安養」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就要做好功課,看看市場上有沒有符合需求的選擇,譬如照護機構、請看護、銀髮住宅、社區社的照顧服務,或是和醫院合作經營的健康中心等,作者考察的是美國的狀況,我提的是台灣的一些選項。另外,如果要住在家裡,或許可能要稍微改造一下,像是門的大小可能要容納輪椅進出,還有防滑措施,最好住在有電梯和管理員的地方,發生緊急狀況,你可能沒法走樓梯。平常一定要建立一個「互助聯絡網」,預先安排若出事可以找誰求助,雖然平常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女性,不過該請求協助時,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別人,而導致更嚴重的情況,人是互相依賴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最後,就是身後事,雖然因為忌諱,不太有人喜歡想這些事,但因為沒有小孩,我們也得先思考好,先立份遺囑,想好要不要被急救,甚至找個律師或顧問詢問相關事宜,親屬或朋友之中誰可以委託這些不討好的工作,先獲得他們的同意。趁自己體力和健康狀況都還良好的時候,就做好這些事,就不會在生病或疼痛時,因為這些事讓自己情緒低落,也不會因為給他人添太多麻煩而內疚。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