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Stephen R. Covey


這星期就要開始遠距教學了,這幾天為了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不斷地抱怨,讓老公都被負面情緒給感染,真是內疚。以前每次我讀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時,裡面都會提到要小心不能花太多時間處理電子郵件和訊息,也要注意上班和下班的分野。我出社會十幾年從來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沒有被郵件或訊息淹沒,生活和工作一向維持著還不錯的平衡,下班就是下班,雖然偶爾改個考卷或備個課,也因為速度很快不至於占用太多私人時間,但想不到一個疫情把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


我深深體會到大部分人的苦了,有些上司迷上了google meetzoom ,不分早晚,也不管是不是週末,都要來meet一下,訊息不斷猛傳,假定你三不五時都會讀,所有的事情都說很簡單,沒問題一下子就能搞定的啦,最後還會來個情緒勒索,要大家手牽手一起走下去⋯⋯


我告訴我的讀者要捍衛自己的時間,要懂得說不,所以我自己也必須做到,我拒絕參加下班時間的會議,也不願在週末參與集體討論,我覺得如果沒有讓上司知道必須尊重下屬的私人時間,他們會以為你隨傳隨到。但這樣做非常非常不容易,我一直不斷掙扎,還覺得其他人也都參加了,我也應該從眾,我這樣是否是不負責任?不過我就是無法說服自己,明明就是壓搾,卻說你沒有抗壓能力,明明就是準時下班,卻說你偷懶不積極,明明是該給的加班費,卻要你共體時艱,然而我們卻要因為無良的資方感到內疚,還要擔心自己的飯碗可能不保,我非常清楚什麼叫剝削,也知道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方式,所以我無法把自己當成商品販售,為什麼做錯事的是他人,受苦的卻是自己。


我想最近一定很多在家工作的上班族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或許每天也被許多的線上會議或討論入侵自己的私人生活,我今天要分享的這本《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譯:與成功有約》裡面的第三個習慣,或許能幫我們走出困境。


*Put first things first(重要的事先做)

作者Stephen R. Covey把大大小小的事以「緊急」和「重要」兩個變項,分為四大類:I :緊急且重要,II :不緊急但重要,I I I: 緊急但不重要,I V:不緊急也不重要。大部分的人都疲於奔命,花時間處理第一類的事,因為那通常是一些必須處理的危機和問題,譬如明天要交的報告,孩子突然生病⋯⋯通常為了解決這些事情,就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結果累攤了就逃到第四象限,也就是做一些既不急也沒用的事,好比滑手機和追劇,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然後是一個禮拜、一個月,轉眼間新年又來了,然後我們再度許下新年新希望,勉勵自己明年要學好英文,要讀更多的書,要更努力運動等等⋯⋯


我們其實應該把寶貴的時間放在第二類的事情上: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就是因為不緊急,所以我們一拖再拖,但其實我們心之肚明,做了這些事會讓我們有所成長、擴展我們的事業、讓我們變得更幸福更健康,不過我們卻不去做,老是說:「等我有空的那一天」,只可惜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結果我們就一直陷在目前的狀態,無法進步,分身乏術。


作者說除非你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對自己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並且「事先」為了這些事空出時間,否則你永遠不會去做它們,因為它們不會會大聲呼喊你的注意力,但它們卻會一直徘徊在你內心深處,讓你因為自己的毫無作為而感到失望。


說不吧!我現在深刻體會到這有多難,但不說,對不起自己,我的人生會更難。

希望我能擁有足夠的勇氣去捍衛我的時間,和所有我珍惜的事物。


...

Happier at home -Gretchen Rubin



剛剛對發票,對了快半小時,連二百元都沒中,每次看到新聞說什麼有人在小7買了十幾塊的東西,就中了一千萬,我都覺得那應該是唬唬人的,不過自從看了日劇《重版出來》之後,我就覺得沒中發票也沒關係,因為可以把運氣累積在更重要的事上面,譬如今天我遞小剪刀給老公,不小心一個沒拿好,差點刺到他的腳背,還有上一次他搬一整箱的水,手把突然斷了,整箱水掉下來差點砸到我的腳⋯⋯還有那些我們不知道卻躲過的大大小小的災難,我想把運氣留在這些事情上比較重要,不過話說回來,我還真沒有什麼偏財運,不只我沒有,我全家都沒有,很好!請讓我們全家都平平安安吧!


今天知道一個壞消息,就是不能預約圖書館的書了,因為疫情,這個服務暫停開放,天啊!大衝擊,我本來就知道圖書館要關閉一陣子,想說先預約,開館後就可以去把書抱回家,想不到⋯⋯好想念圖書館,雖然也可以買書,但我的書櫃已經爆炸,最近又不方便出門捐書,我又不喜歡看電子書,看來是時候重溫讀過的書了。病毒我恨你!


說到這個病毒,依照目前的情況,真不曉得614日會不會解除三級警戒,如果大家還是要被迫繼續宅在家的話,或許大家可以像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Happier at home,中譯:待在家裡也不錯》的作者提議的,展開「快樂生活提案」實驗。作者Gretchen 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每一個月專注在一個目標上,讓自己和家人在家的時候能感到更快樂,好比整理家中物品,好好斷捨離一番,經營婚姻及親子關係,管理在家的時間,提升身心健康等⋯⋯先想好這個月的主題,然後從不同方面下手。


拿一月份的主題-「時間」為例,作者打算做到四件事:管理好行程,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守護住孩子的空閒時間,不要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每天忍耐十五分鐘用來處理一直拖延的事情,最後花時間和另一半嘗試新事物,用心安排兩人的相處時光。我們要掌控時間,而不是被時間掌控,要活得從容,不要每天都覺得急急忙忙的,被待辦事項淹沒,專注在最重要的目標上,排好優先順序,書中有一句話很好:「Your lack of planning is not my emergency.」我們的時間不應該花在幫別人善後,如果你對這些不懂得尊重你時間的人說「Yes」,那你就是在對自己說「No」。


我當然希望我們不要被關在家中九個月,但即便只有一個月,我們也可以專注在一個主題,或甚至是一個關鍵字上,譬如「耐心」、「學習」、「簡樸」、「寬容」等等,花時間找到那些能帶給自己喜悅和滿足感,以及能讓自己成長的事物,或是也可以專注在想改變的地方,現在還有兩週,還來得及開始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生活實驗,大家不妨趁現在試試看。

...

倦怠社會-韓炳哲



自從疫情變嚴重後,除了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不方便,我還注意到一件事讓我也覺得不太好過,那就是沒辦法當一個友善的人。以前我在進電梯時若是看到後面有人,我會撐著電梯門等對方進來,但現在因為怕群聚感染,我都會不等別人就把門關起來,以前我很喜歡跟小吃店的老闆聊天,但現在因為社交距離我都離他們遠遠的,還有以前走在路上看到有人的包包拉鍊沒拉好,我都會跑過去提醒他們,現在我只能視而不見了嗎?病毒實在和我大媽的性格不相容。只能在心裡默默的對那些被我無禮對待的人說聲抱歉了。


今天和同事們一起開線上會議,有一陣子沒看到熟悉的大家覺得有點興奮,再加上第一次看見每個人在家的樣子感覺很新奇,不過會議這種事不管是線上或線下都一樣沒什麼效率,開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總覺得對於線上教學好像還是沒什麼頭緒,如果真的下星期一就要開始做這件事,應該會有點難度。會議結束後突然一陣疲倦感湧現,本來想再研究一下google meet,卻發現腦袋已經過熱當機,但躺在床上想睡覺卻怎麼都無法入眠⋯⋯


《倦怠社會》的作者韓炳哲說現在的人太習慣「多工作業」,這項新的技能影響了注意力結構,我們把注意力分散在各種不同的活動上,一旦沒有這些多樣的刺激,就覺得無聊,失去耐心,但不能忍受深層無聊的人,是無法徹底放鬆的人,更不容易進入「沉思的狀態」,處於沉思狀態,我們才能變得緩慢而非躁動,靈感和想法也會浮現。


「純粹的喧囂忙碌,創造不出什麼新鮮事,只是不斷複製、加速現有的事物。」


想讓不斷運作的腦袋停下來,我們必須奪回注意力,學習「不要立即」回應一個刺激,看到簡訊不需要立刻回覆,收到郵件也不一定要馬上處理,作者認為沒有能力對外在的刺激說「不」,隨著衝動行事,已經成了現代人的一種病態,難怪我們會一直感到倦怠,即使躺在床上也睡不著。


如果因為這個疫情,你剛好被迫停下來,除了找許多事情來填滿自己的時間,或許我們可以照著作者的建議學習著如何去「看」。所謂的學習「看」是指,「讓眼睛習慣平靜、耐心,讓心靈完全進入事物自身的觀察」,我們的眼睛要擁有沉思的專注力,只需專心在該看的單一事物,學習長時間、緩慢注視,這樣的學習是「達到靈性狀態前置學習的第一步」。


累了嗎?或許是該關掉螢幕,忍受「深層無聊」的時刻了。

...

框架外的我,就是這麼可愛-閔瑞瑛



今天下定決心深入大賣場買必要物資,因為家裡什麼都缺,樓下的小7已經買不到我們要的東西,其實三、四天前就缺少那缺少這的了,但這個時期去大賣場有種要上戰場的感覺,尤其很多染疫的足跡都是在這類的賣場,不過我們真的好想吃青菜,沒有肉可以但不能沒有菜,所以拚了!怎麼有一種在演韓劇《薛西弗斯的神話》的感覺。特定挑選下午4點多的非下班時間,避開人潮,在門外探視發現人不多,便和老公分頭行動,快速拿取我們要的食物和民生用品,這一次我已經有計劃,沒有再買什麼八寶粥了。拿了兩顆新鮮的美生菜,應該夠吃一個禮拜,能買到菜實在很幸運,想不到在走回家的路上,竟然讓我瞄到便利商店架上兩罐類似酒精的瓶子,馬上請老公進去確認,還真的是,感動到淚光閃閃了這,因為家裡酒精只剩半瓶,快沒有子彈來對抗敵人,(還是酒精比較像是觀音菩薩用的楊枝甘露水?)能買到兩瓶真是感激。


雖然說要去買菜,但其實也只買了可以生吃的美生菜,也沒買肉,因為就像我之前說的我沒有廚藝可言,所以當初在租房子的時候雖然沒有廚房,我也不以為意。但最近因為不用上班,同事們紛紛為老公煮飯做菜,那些分享出來的美味照片,都讓我心裡有一點點,真的只有一小點,覺得對老公有點不好意思,不過我隨即告訴自己,女人可沒有一定要會做菜,我老公也不會煮,為什麼我要覺得內疚?就像我也不覺得男人一定比女人賺更多的錢,沒有什麼是女人該做或男人該做的事。我的興趣不是下廚,如果有一天我想學,也一定是因為我覺得有趣,而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所以必須這麼做。


而我今天要講的這本韓國圖文作家閔瑞瑛的書《框架外的我,就是這麼可愛》,裡面作者就提到她剛好喜歡煮東西、喜愛各種手工藝和剌繡等「女性化的」嗜好,但她並不想被讚美「這很女人」,因為這些事並非「當然」都要女人做,和性別無關而是和自己的選擇有關。如果因為有女人不喜歡做這些事,就被認為不是女人,那麼絕對不是這些女人有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


書裡面提到了韓國女人每天都要活得擔心受怕(可不是因為疫情喔),而是因為上廁所會被偷拍、晚上走在路上會被奇怪的人尾隨,還有許多男人會在聊天室分享自己女友的祼照等加害女性的行為。更不用說,在平常的生活中,女性們所受到的許多不平等待遇,像是同工不同酬、要負責祭祖、要為上司倒酒,連洗個碗也只會叫姊/妺而不是兄/弟做,書中還有很多例子,不禁令我覺得韓劇的浪漫都是假的。就連作者因為出書講出了現況就被很多人留言攻擊批評⋯⋯


最近因為疫情,很多夫婦同時待在家裡,聽說因此產生了很多爭執,老婆認為老公都不幫忙做家事或照顧小孩,老公埋怨老婆愛發脾氣。我非常推薦男人們讀閔瑞瑛的書,甚至教育部可以把它放在性平教育的書單中,這樣一來應該可以讓男人更理解女人,就像我老公讀完作者的書後,他有感而發的說:「原來女人這麼辛苦。」建議各位太太們買一本放在老公的電腦或電動旁邊,或許有助平息家中災情。




...

穴-小山田浩子

 


今天教育部又宣布要停課到614日,三級警戒也要延期到那一天,下星期一出關的夢破碎了,還要繼續宅在家,雖然目前的生活比起很多人已經沒什麼好抱怨的了,每天依然保持固定的作息,只是把上班時間拿來寫部落格,但我好想自由自在的走在路上,不用擔心受怕,也想恢復每天去公園散步的習慣,外國人到底是怎麼撐過去的?不過看新聞的報導,他們的封城根本比我們的三級還要鬆散,還不是在外面趴趴走,連口罩都沒戴,聽一個認識的英國人說,「規定是這樣啦,但反正也沒人在抓」,其中還有一個非洲人真的染疫,但他還年輕又是輕症,在家休息一個多禮拜就好了,連醫院都沒去,看來身強體健還有年輕就是本錢,若早個十幾年,我就有這個優勢了,可惡啊。


昨天我的主管也開始在討論線上教學的安排了,要老師們學習怎麼用Google Meet,提供了教學影片,也有同事分享文字教學,影片大概15-16分鐘吧,文章也不長,但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進去,努力地讀了23分鐘,還試著把字唸出聲來,但卻完全吸收不了,無法理解,腦袋自動放空,我好像每次只要看到說明書或文章就會這樣,假裝有在讀,實際上讀了什麼根本不知道,最後就是兩手一攤⋯⋯

想到要線上直播也有點困擾,畢竟我又不想讓學生看見自己在家的邋塌樣,學生又會講一些欠揍的話,什麼「老師好醜」「穿這什麼衣服」,看來在自己家也要戴口罩了。


不過一直放無薪假也不是辦法,除了會坐吃山空,不工作擁有自己的收入,也會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想要貢獻自己的能力,想要靠雙手賺錢,想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今天要分享的這本小山田浩子所寫的小說《穴》也剛好講到這個議題,《穴》獲得第一百五十屆的芥川獎,內容敘述女主角麻陽因為老公換工作,所以搬回老家住,麻陽因此辭職,因為不用繳房租,再加上地處偏遠不容易找工作,她暫時在家當家庭主婦。不用照顧小孩或公婆,在家也找不到什麼事可做的麻陽,連冷氣都不好意思開,就怕被人家認為過得太舒服,不敢亂花錢,只能一直睡午覺,因為睡覺最省錢又能打發漫長的時間。


「舉凡各種預定行程、繳納期限、聚會、發薪日等等,生活中一旦少了這些時時刻刻的註記,時間便會悄然滑落,使人無法把握流逝的速度。」(p34-35)


麻陽對於自己獨享快樂的暑假,而老公卻每天大汗淋漓在外工作感到有點內疚,她認為自己非得找份工作才行,她覺得自己身體一天天變得更加沈重,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凝滯黏稠感。有一天她外出的時候,看見了一頭黑色的不知名野獸,麻陽跟著牠,結果掉入了一個洞穴中,就彷彿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一樣,她經歷了很多不知道是做夢還是真實的事,她遇見了一個自稱是大哥的人,看到了很多在玩耍的小孩,還有彼岸花⋯⋯但故事結尾又回復了再平凡不過的樣貌,麻陽在便利商店找到了工作,望著鏡中穿制服的自己,覺得自己和婆婆有幾分神似。


麻陽的遭遇是因為毫無變化的日常而想像的奇幻旅程,就像愛麗絲一樣,經由洞穴去到了另一個世界,這些經驗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但小說結尾卻是她因為社會的觀感,而把自己困在制服中,制服象徵秩序和體系中的一份子,她不願意被認為是無所事事,而把某種世俗壓力一樣的東西背負在身上。就像大哥告訴麻陽的,她可以不用去扛那樣的角色,也沒關係,但麻陽選擇了工作回歸社會,而不是像大哥一樣當個繭居族,因為那必須承受太多的異樣眼光。麻陽雖然沒工作沒勞動,反而變瘦了,可見她的心理承受了一些壓力。這個大哥可以說是麻陽想像出來,預示自己的一種警示,大哥沒工作,沒生小孩,繭居在家,家人都以他為恥,不讓別人知道他的存在,雖然大哥很自由,雖然麻陽也想要這麼自由,但她怕被認為是米蟲,被當成是多餘的且不可被發現的存在,所以她停止了她的冒險,選擇像婆婆一樣成為一個勞心勞力的人。


看完小說,我覺得自己跟麻陽有點像,雖然我並不是自願放無薪假就是了,不過我懂她心裡所感受到的壓力。不過小說倒是給了我一個靈感,既然我又要被關在家裡兩個多星期,不如把這段時間也當作是「愛麗絲的夢遊仙境」,運用想像力豐富待在家中的時間,再不然就把它當成暑假好了,長大成人的我也很羨慕小朋友的暑假,而且還不用寫作業。非常時期,鼓勵大家擁有非常的想像力。



...

給想整理房間,也想整理人生的你-伊藤勇司



早上起來聽到鳥在叫,天氣很好,天空很藍,一切感覺起來是那麼的正常,但實際上「外面」變成一個可怕的地方,即便去到了外面,也不敢大口呼吸,就怕吸進什麼有的沒的。已經一個禮拜了,在上個星期六疫情突然變嚴重的那天,許多人都去大賣場搶物資,但我卻不知道該準備些什麼,腦袋沒有任何想法,因為我只會買颱風假的一、兩天存糧,至於因疫情而進入三級警戒或封城,要買多少存糧,我一點概念也沒有,結果只去小7買了一袋五入的泡麵和兩罐八寶粥就回家了,買這些要幹嘛?根本就不夠兩星期的份量,我想如果末日來臨,我一定堅持不下去的,畢竟半點求生技能都沒有,不過如果要讓我活在一個像小說《長路》所描述的那個人吃人的末日,那對我而言就不是求生技能的問題而是求生意志的問題了。


上一篇疫情雜記(星期五),我提到要打掃,結果在讀了這本《給想整理房間,也想整理人生的你》,我就從星期五打掃到了星期日,從玄關、陽台一直整理到衣櫃、生活用品櫃和書櫃,為了能讓帶來幸福的座敷童子喜歡待在我家,並且讓窮神遠離,打掃和整理是最基本的責任。書上把座敷童子和窮神都擬人化了,窮神的那種諷刺和挖苦的言論令人忍俊不住,祂會說什麼:「這個玄關真是太棒了。可說是設下了不讓幸福越雷池一步的銅牆鐵壁。」「空氣不循環,室內滿是濕氣和塵埃,所以房內散發出不尋常的怪味,這點也很不簡單。」「不動。什麼也不做。妳也這樣做的話,不是會比較輕鬆嗎?」窮神所教導的每一件事都是要讓人墮入不幸的深淵,所以我們只要反其道而行,就能開啟幸福的循環,而且書本提供的不只是如何整理房間,而且還告訴我們如何好好過自己的人生,以下是書裡所提到的一些重點。


心理層面

一、首先與其思考什麼會讓你幸福,而去追求那些求而不得的事物,我們應該好好檢視自己的人生,找出那些令自己不幸的想法和行為,「對我而言,什麼是不幸」,從不幸倒推回去,引導出幸福。


二、要擁有玩心,因為如同兒童般純真的玩心能召喚幸福,不是每一件事都要以利益面出發,可以是因為有趣好玩,而引發創意或創新,有幽默感的人也比較容易活得輕鬆自在。


三、不要在內心與現實的狀態中製造矛盾,想要變幸福的人,卻一直做讓自己不幸的事,大腦會產生錯亂,而想製造一致的狀態。人不能在活在矛盾之中,否則就是對自己說謊,沒有忠於內心,做出相反的行動,這樣的掙扎會帶來痛苦。要呈現一貫且一致的自我,這個堅實的「我」的存在才能幫助我們在混亂中生存下去。


四、互相關愛的人際關係,不要只想著自己贏自己幸福然後犧牲他人,只想獲得卻不肯給予的人,人際關係會淡薄,因此變得孤獨寂寞,不要總是採單方面的思考,而是要做到雙向溝通,增加共同的認知。不要為了好的結果而行動,而要為了得到好的情感而行動。


五、認同小小的變化,累積「確實辦到的小事」,就能夠培養自己也能做到的自信。


六、對於幸福,不要妥協。


外在層面

一、打掃整理可從視覺和嗅覺開始,眼睛看到都很乾淨,鼻子聞到的都很清新。


二、玄關、地板和窗戶是雙向場所,要特別清理。玄關位於裡外世界的交界,地板連接動與靜兩種行動,而窗戶是接收外面能量,將屋內能量往外排的通道。


三、喜歡自己的房間、珍惜自己的物品,好好照顧和維護。


...

何者-朝井遼



《何者》是直木賞的得獎作品,作者朝井遼把大學生求職這種看似不像小說的題材,寫得很有故事性,有勾心鬥角,有懸疑感,雖然是一本很快就能讀完的小說,卻能讓我直面自己,不斷反省及思考。


書名《何者》取自於小說敘事者拓人的第二個秘密推特帳號暱稱,「何者」(nanimono)我查到的意思是「誰?」「什麼人?」也就是在面試及介紹自己時會被問及的問題。角色之一的理香說「何者」(nanimono)是個令人心痛的暱稱,因為成為一個somebody (重要的人物)幾乎是所有人心心念念的理想,不管是透過求職找到工作,被社會認同,或是堅持夢想走和他人不一樣的路,都是有一天要成為Somebody Somebody 不用一直介紹自己,不用一直回答「何者」這個問題,就好比賈伯斯大概無需做什麼自我介紹吧。拓人卻用「何者」為暱稱,代表了他找工作時的挫敗,他無法追求戲劇夢的挫敗,他成為不了Somebody的挫敗。拓人一直找不到工作,內心放棄不了戲劇,卻也無法像銀二一樣,拋棄所有去拚,理香說因為他只想當個旁觀者的角色,在秘密帳號上嘲笑別人,他面對不了做不到「遜斃的事」的自己。


銀二每個月堅持公演,即使被批評劇本不佳,理香印名片想讓人印象深刻,這些事都很遜,一點都不輕鬆,用盡方法,花費所有心力,一點都不酷,「天才」、「有才能的人」應該不用這樣吧,哪需要做這些?有一天一定有人會發現我的特別之處,然後我就成功了,然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就像瑞月說的,十分或二十分都沒關係,要展現出來,否則別人根本看不到,在獲得一百分之前要竭盡全力不斷去做,因為不會有人跟你用一樣的方式來看你。事實是,你的努力不一定會有人看見,但若你渾渾噩噩過日子,馬虎應付,「沒有辨法用遜斃的樣子奮力掙扎」,卻會被所有的人發現,機會就會從身旁溜走。


又或許拓人不願意積極行動是因為這樣失敗了就沒有藉口,「是因為我沒用全力」、「是因為我根本沒去試」,不是因為我缺乏才能,這樣告訴自己,心裡會比較好過,尤其是面對自己愈在意的事,愈無法接受失敗,這一點拓人和隆良倒挺像的,隆良說是身邊的人建議他成為藝術家或編輯的,彷彿這樣就可以證實自己的才能,沒有實現的企劃被三言兩語輕易帶過,這些維護尊嚴讓自己看起來很酷的說法,同樣無法帶領現實的自己朝理想中的自己邁進。接受遜斃的自己需要勇氣,跌倒也需要勇氣,努力也一樣需要勇氣,「自己只能變成自己。只能讓現在這個悲慘的要命、遜斃了的自己,想辦法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在可以犯錯的時候盡量犯錯,在還可以丟臉的時候盡量丟臉,否則你會發現現實會讓人更加沒有尊嚴。好比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必須依賴他人的施捨而活,生病沒錢看醫生,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讓人沒尊嚴沒自由,如果能像光太郎一樣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一齣戲,成為其中的主角倒也幸福,最令人心疼的是像瑞月這樣的例子,現實的擔子,讓她無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即便她那麼努力,卻不被允許擁有。


趁早才能及時。

...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喬登·彼得森



今天在吃早餐店買回來的奶油塗醬吐司,發現最近的土司都烤的微熱且鬆鬆軟軟,裡面的奶油都完全融化均匀的覆蓋在土司上,超好吃,真高興。疫情還沒發生前,很常吃到生的一坨一坨的奶油,吐司不是烤太硬就是冷的,我想大概是因為現在客人變少了,老闆能比較從容地烤土司,雖然感到抱歉,但這是我今早的小確幸。


等一下寫完文章後,要來進行每週一次的打掃活動,吸地丶拖地和洗廁所。因為疫情,大家都知道保持乾淨的重要性,而且長時間要待在家裡,如果家中又髒又亂也會讓人很受不了。正好想起之前讀過的喬登·彼得森所寫的《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第六條叫做:「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這條法則強調從自身做起,審視自己的生活細節,停止做明知不正確的事,然後努力去做該做的事,整頓好人生,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自己的房間都一團亂的人,先別想著去譴責他人,在整理好自己之前,別試圖重整政府。


我想把這條法則運用在此時,也非常合適,最近看到的很多不理性的批評和謾罵,如果這些聲音是有建設性的,又或者這些指責能消滅病毒就再好也不過了,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身為個人,能做到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保持衛生,洗手消毒,避免群聚,這時候就少說那些罵人的話吧,畢竟病毒是靠飛沫傳染,惡意的言論現在不但傷人的心還會傷人的身。


作者彼得森說:「如果你正在受苦,這是常態,畢竟人有其極限,生活是悲慘的。但如果你痛苦到難以承受,導致你開始墮落,就有必要思考一些問題。」(p164)


「讓你的靈魂帶領自己,然後觀察這幾天、這幾個星期會發生什麼事情。當你這麼做時,你會開始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當你知道自己有些事沒做到,你會用行動改正疏失。當你停止用謊言填塞腦袋,你的腦袋就會開始清明。當你停止用不真實的行為扭曲經驗,你的經驗就會改善。⋯⋯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勤奮努力,你的生活將變得較單純、較不複雜,你的判斷力會改善,你會解開過去的糾結,變得更堅強、更少怨恨。你將更有自信地走向未來,不再讓生活陷入不必要的困難中。」(P165-166)


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大家一起動起來打掃囉!

...

告別懶散找回積極自我-渡部椪



天啊,一直宅在家裡就好想吃零食,喝清涼的飲料,明明之前也沒那麼愛喝飲料的,聽說封城會讓人不只變憂鬱還會變胖,看來還是得節制一點,否則疫情中是不能見人,疫情後變成見不了人。


昨天還在讚嘆便當的美味,但連續吃了四天便當也開始有點膩了,好想吃清爽的美生菜,可是卻買不到,而且也不太敢去大賣場和傳統市場。還不到一個禮拜,怎麼覺得好像過了一個月這麼久,奇怪的是我明明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根本就不喜歡在外面趴趴走,但一旦被限制了自由,就有一種渾身不對勁的感覺。不過我已經很慶幸自己只是被放無薪假,許多人必須和孩子待在家中還要一邊工作,我真不知道這要怎樣辦到?叫好動又充滿精力的孩子們不要往外跑,又怎麼可能?話說,我家社區有一戶人家,家裡那四個小孩常常在外面放風,樓下小7就是他們的遊樂場,但自從疫情爆發,他們也不見人影了。


待在家裡面有時會很積極,有時也會提不太起勁,不過這也應該是蠻正常的事,關於懶懶散散這件事,我也是三不五時要發作一下的。今天要來分享渡部椪的圖文書就是在講這個主題,書名叫《告別懶散找回積極自我》,不過就像我昨天提出的那樣,該休息的時候也不要苛刻自己,這本書是在該振作卻仍想拖延的時候讀的,不是拿來壓榨自己的喔。


滑手機看電視到晚上兩、三點,不小心在沙發上睡著,連澡也懶得洗,隔天起來,碗盤還堆在水槽裡,家裡也亂七八糟沒整理,一進入「懶洋洋模式」後,作者渡部椪就會因為嫌麻煩什麼都不想做,結果之後又因為懊惱和必須趕上進度,而開啟「匆忙行動模式」,長期下來,人際關係和工作都會出狀況,還有就是會變胖。為了改變懶散的習慣,作者決心好好觀察自己的懶散心態,她發現當事情累積的太多的時候,就會覺得反正做不完,乾脆就不要做了,結果愈積愈多,更覺煩躁,就觸發了懶散的心態,解決辦法就是「當場立即做」,一鼓作氣,吃完飯後,馬上洗碗收桌子,東西用完後立即歸位,衣服收進來後立刻折好,不要想著等等再做,因為一旦屁股黏到沙發上,就爬不起來了。另外運用一些「小巧思」也能產生不錯的效果,好比作者故意把家中沙發移到比較不容易看到電視的角度,把手機放在充電座上,這樣就不會花太多時間在電視和手機上面。


作者還講到可以利用「提早日子」的心態讓心情變得正向,也就是實行「小週一」提前為將來的一週準備,以及實施「小週六」來規劃週末的時間。「小週一」從星期日下午三點開始就收假,收拾好心情,也收拾好家裡,確認下週的行程和工作安排,提早做凖備,這樣星期一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焦慮。另一方面,「小週六」則是從星期五下午三點就提前放假,好好安排週末的活動,有了事先的計劃,也比較容易度過一個充實的假期。


自從作者開始做出改變後,她擁有比較多屬於自己的時間,生活也變得從容,還能培養新的興趣,也因為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比較不會用「報復性的熬夜」來補償自己。


最後提醒大家,在改善自己的懶散習慣時,也不要一下衝的太快,用了太勉強自己的方法,或訂了太多的目標,都有可能讓行動力一下子耗盡,然後又彈回舊習慣,試著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循序漸進,微小卻持續的努力才是促成改變的關鍵。



...

-Shawn Achor and Michelle Gielan

 


今天的便當裡面有我愛的青椒,吃得好開心,有肉又有菜的便當不知道還能再吃幾天?聽我的同事說去市場和大賣場都買不到她們想要的肉,今天又宣布全台進入三級警戒,新鮮的肉和蔬菜該怎麼供應給大家?我還真的不太清楚,以前所有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全都洗牌了,希望疫情能在「不方便的階段」就結束,而不是發展到「失控的地步」。


聽到雷聲,心裡高興了一下,結果竟然只下了一分鐘的雨,這算什麼嘛!拜託,拜託,雨快點下吧!想拜託的事真的太多了。


自從宅在家後,我開始很渴望和人的互動,也很懷念小店們的老闆和員工招呼客人的樣子,還有公園裡那些跳舞的大媽,溜滑梯的小孩,以及在涼亭內下棋的大叔們,所以當我有機會可以去樓下覓食的時候,我都會把握機會,看著小7的店員們,他們珍貴的存在,是我知道社會還在持續運作的證明。可惡的病毒,把日常的生活還給我們!


今天把《Resilience 》讀完了,裡面的那篇<Resilience Is About How You Recharge, Not How You Endure>剛好符合我的需求。因為無薪假,想說不能浪費時間,要更有生產力,結果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時間表,想做的事太多,結果無法全部完成,又因為覺得自己沒達到目標而感到焦躁,然後偏頭痛又隱約要發作,到底在搞什麼?


這篇文章就講到所謂的「resilience 」(靭性)不是叫你要一直忍耐,咬牙硬撐,承受更多更多,相反地為了能度過困境,重新站穩腳步,允許自己擁有一段「復原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復原和休息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工作期間,另外一種在工作期間外。前者是在工作日,通常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或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內,安排休息的時段,好比趁著中午休息走去公園,或是在工作任務之間起來走動走動;後者是利用週末和休假的時間好好充電,所以該休假一定要休假,不然累積的疲勞是無法消除的。最後文章提醒大家,要是躺在床上,腦袋卻一直胡思亂想,也不叫真正的休息喔。

...

疫起宅在家·以讀攻毒

 


「疫情突起,大家一起宅在家,用閱讀來療癒心靈」

因為疫情而必須停課停班的大家,或者還必須在疫情中上班的大家,辛苦了。在這個專欄,我會分享這段期間宅在家中的一些想法和閱讀雜記,希望和大家一起度過這艱難的時刻。祝願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台灣加油!

Day 0 5/16  《寂靜》

Day 1 5/17 《那些美麗的事物》

Day 2 5/18 《Resilience 》

Day 3 5/19  <Resilience Is About How You Recharge, Not How You Endure>

Day 4 5/20 《告別懶散找回積極自我》

Day 5 5/21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Day 8 5/24 《給想整理房間,也想整理人生的你》

Day 9 5/25 《穴》

Day 10 5/26 《框架外的我,就是這麼可愛》

Day 11 5/27 《倦怠社會》

Day 12 5/28 《待在家裡也不錯》

Day 15 5/31 《與成功有約》

Day 16 6/1 《讓思緒清晰、工作有條理的大腦整理習慣》

Day 18 6/3  《Mindfulness 》

Day 27 6/12 《Beyond Order》

Day 29 6/14 《再來一碗》

Day 30 6/15 《生活是頭安靜的獸》

Day 31 6/16 《創造的勇氣》

Day 32 6/17 《物窒欲》

Day 33 6/18 《紫色裙子的女人》

Day 53 7/8 《胡思亂想很有用》

...

Resilie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無薪假的第二天,好在今天確診人數比昨天少了一點,不過台灣的缺水缺電狀況也讓我憂心,今天早上打台電客服想確認自己的輪流停電組別,但客服人員太忙,一直無法接通,真是辛苦他們了,最近應該接到很多電話。這種天氣加上這種疫情,如果還停電也沒法去外面走走,吹吹風涼快涼快,還真令人苦惱。


因為租屋處沒有廚房,不能開伙,其實也不會做菜的我,只能外食,但眼看著家裡附近一家家的店都關門休息,真不知道撐不撐的了兩個禮拜,不過叫那些店家冒著危險煮東西給我吃,心裡也過意不去,真是感謝還開著的早餐店、便當店,還有便利商店。話說,出去買個東西都戰戰兢兢,保持距離,狂噴酒精,一直覺得每樣物品都有沾染病毒的可能性,再這樣下去是不是要戴手套出門了?


昨天晚上擬定了一個粗略的計劃表,雖然不用像所有停課在家的學生一樣按表操課,但當個老師的我也想好好利用這兩個星期的時間,儘管寫不出一本小說,也要看很多小說。算算家中書的儲糧還算足夠,還好在圖書館關閉前扛了七本回來,也買了七本書,想來應該可以度過一、二個月沒問題,圖書館真是愛書人的天堂啊,波赫士不就說過:「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今天讀的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出的《Resilience 》,也是一本非常適合這種非常時期讀的書,裡面收錄了六篇文章,今天先分享前三篇的重點。我把Resilience 翻成「韌性」,心理靭性,也就是在遇到挫折、失敗或痛苦的時候能否堅持下去,能否調適自我,一種從困境中復原的能力。我覺得這次的疫情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考驗,而某一方面我們也真的被困住了,身體和心靈都是。這三篇文章則是提供讀者一些方法讓我們能培養自己的心理靭性,專家認為就像訓練肌肉一樣,心理素質一樣可以訓練。


文章約略翻譯整理如下


文章一

有韌性的三個特徵

1.能夠面對現實,即使事實殘酷,但他們選擇接受,只有真正地認清自己的處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2.從困境中找出意義,思考這些磨難要帶給你什麼,或告訴你什麼重要的訊息。


3.心靈手巧,能夠隨機應便,與其抱怨要什沒什麼,他們更習慣自己想辦法,發揮創意,善用手上的資源。


文章二

兩種讓自己變得更有韌性的方法:和自己對話,並且重新訓練自己的思考迴路。把那些負面的想法用正面的角度來看待,只是專注在當下,而不做出反應。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角落,放鬆,冥想。


文章三

加強靭性的五個步驟

1.建立「正面的貨幣」:累積那些正面的經驗和回憶

2.留下記錄:把好事都記錄下來

3.創造正能量的環境:和能帶給你正面影響的人在一起

4.歷程檔案:把所有留下的記錄變成生命中的歷程檔案,看看裡面哪些經驗最能給你帶來幸福和滿足,就增加這些體驗,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家人、朋友、健康、興趣和社群是十分値得投資的領域。

5.定期回顧:定期回想那些正面的經驗,你會因此心存感激。



...

那些美麗的事物-花森安治



這幾天台灣疫情爆發,又因為是新北人,感受特別強烈,今天又發佈雙北高中職以下停課,在補習班就職的我也連帶的停班。上星期五學生們還在童言童語的說最好不用上學,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家玩電動一整天了,想不到還真如他們所願,有時真的很羨慕小孩的無憂無懼,哪像我這個大人,心裡極度不安。雖然一直告訴自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學習、閱讀和寫作,不過心有點靜不下來。但就像Taylor Swift 在疫情封城的情況下創作出專輯《Folklore 》,讓她獲得葛萊美年度最佳專輯獎,還有唐·德里羅也完成了他最新小說《寂靜》,雖然不能立馬振作精神,但我會提醒自己,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面對危機時仍然可以做出對的選擇,用行動克服逆境。


在這種時候我想讀一些令人放鬆的書,剛好手上的這本《那些美麗的事物》|花森安治言葉集|便十分合適。花森安治是日本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的初代編集長,在這本小書裡有他可愛的插畫和如詩般的文字,他經歷了二戰,在那艱難的時刻,他要大家仍要留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麗的事物,因為美會帶給人安慰。我們現在也在面對一場和病毒的戰爭,戰爭和病毒都不美好,所以我們必須用美來淨化心靈。


為了防疫,我們不能和人接觸,不能出門,我們會因此感到孤獨甚至有窒息的感覺, 依照外國的經驗,許多人在隔離的這段期間,心理健康都受到了影響,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在不正常的時刻,保持正常。如果你像我一樣被這幾天的新聞嚇到心神不寧,如果你也覺得看到手機就覺得焦慮,那就把它放到一旁,打開《那些美麗的事物》,花森安治的文字對我們會有鎮靜的效果。


以下摘錄他寫的內容


P12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

美麗的事物

總與金錢或時間無關。

唯有敏銳的感知、

專注於日常生活的真誠眼光,

以及不斷努力的勤奮雙手,

才能時時創造出最美的事物。


P16

獨具慧眼、懂得鑑賞美麗事物的人,

是隨時都能讓自己的生活恰如其分、

如實而美麗的幸福人兒。


P24

認真考慮怎麼樣的事情,

能讓我們每天的生活,

過得開心一些、愉快一點,

才是真正的「時髦」。


P28

一點點的小小巧思

就能創造出

無限喜悅

與滿心愉悅


P32

無論男女,只要活著,

就會對美有所期盼,

這是人的本能。

而所謂的美,不管是對於內在還是外在,

都是一種幸福。

既然如此,

就不要羞於渴望幸福。


P40

無論心情  有多凄慘

都要心懷謹慎  勿失一顆愛美的心

正因生活悲愁

就更需要為愛美的心  點上一盞潔淨明燈。


P44

不管是誰,

只要認真看待自己的生活,

就一定會想要過得稍微再快樂一些,

稍微再精彩一些。

我們想告訴大家,

為了得到更好、更美的東西,

所付出的努力與工夫,

就是時髦的標準定義。

我們想告訴大家,

這些正是為我們開創明日世界的力量。


P80

融入生活的美,

才是名副其實的美。


P115

昨天做了,所以今天也要這麼做。

別人都那麼做了,所以自己也要跟著做。

這樣或許輕鬆,

卻少了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P142

妳相信

讓一小塊布料  一小段絲線

一小片紙張  與木屑

變得閃亮繽紛的那雙手嗎?

那雙手  就是妳的手







...

寂靜-唐·德里羅



二〇二二年不知道是什麼災難,世界突然陷入一片寂靜,電視足球賽播到一半只剩黑影,交通癱瘓,手機電腦沒有訊號,電力網絡崩潰,飛機失事,不是核武不是飛彈,但戰爭持續進行,誰該為這一切負責?到底誰造成了我們的處境?唐·德里羅的小說《寂靜》描寫了末日,書中的一個角色說:「我一輩子都在等著這件事,卻對此一無所知。」這句話貼切地說明了人類在面對末日和死亡時的心態。


書中有五個角色,分別喃喃自語,沒有太多有意義的對話,其中一人麥克思還像著魔似地盯著空無一物的螢幕,自己口述轉播足球賽況,甚至模仿廣告內容,他還走到了擁擠的大街上,被吸納入猶如亂流的人潮中。馬丁是物理學者,馬丁諧擬起愛因斯坦的口吻,說起科學式的言語,暗能量、衛星追蹤數據、細菌、基因、波結構,隕石,系外行星被炸飛⋯⋯「為什麼不是我們。為何不是現在。」


泰莎和吉姆這對夫妻是飛機失事的倖存者,他們在診所一間廁所內做愛,因為性愛是生之本能,是生命力量的展現用於對抗死亡。他們想向朋友述說遇難的經歷。診間裡排滿了人,等待問診和治療,負責送人到檢查室的女子感嘆道:「我們超先進的優勢到哪去了?我們只能坐在這裡哀嘆這命運?」


泰莎不斷地在小筆記本裡寫下想法,這些字詞能帶她回到已逝的時光,在虛空之中,這些文字可以幫助她抓牢自己。她寫因為她想自我彰顯,就像她想在眾人面前脫光光,讓人看見全部的自己,並非色情,而是彰顯自己的存在。泰莎想知道這個時候還適合用這些哲學式的問題來思考嗎?還是務實一點比較重要?食物、庇護所,記得要沖馬桶,我們的身體有它自己的想法,即便恐懼來襲仍然要吃要拉,無法忽視生理性的需求。


黛安在讀《芬尼根守靈夜》,那句「索克生一家人被鎖在門內了。」一直在她腦中,人們被困在室內,失去作用的方向和時間感,沒有吃飯沒有睡覺,沒有人在聽她說什麼。人們雖然沒有被捆綁在家中,但出門加入外頭的那巨大的困惑或狂躁,一樣無助於幫助我們找回「我是誰」。


小說在快結尾時寫到:「世界就是所有,個人什麼也不是。我們全都明白吧?」


我在上星期日(五月八日)讀完唐·德里羅的這本小說,很快就唸完,因為字數不多,感想是預言般的獨白,後現代主義作品,充滿文學性。然後五月十五,台灣爆發180例新冠肺炎感染案例,雙北即刻進入第三級警戒,甚至還有封城的可能性。突然間,我全都懂了,我懂得唐·德里羅在說什麼了,我懂得書中那股沒有爆發卻一直壓在心頭的焦慮是什麼,我懂得那股寂靜,還有書中那些不像對話的獨白,因為人在恐懼時是沒有辦法好好對話的,然而卻又一直想講些什麼,結果就成了喃喃自語。面對未知和不安,行動完全不受理智控制,就像著魔了一樣瘋狂地想做些什麼,搶物資,一直盯著螢幕看,什麼消息都不想放過,直到累的腦袋再也塞不進任何東西。突然忘了自己該做什麼,之前的日常是怎樣的,之後的日子又會變成怎樣?病毒挾持每一個人的生活。誰說文學和人生沒有關係,文學講的就是人生,那些連我們自己都無法表達清楚,不能理解的情緒和想法,小說家卻從不會漏看和漏寫,而我們的恐懼和痛苦需要有人替我們顯現。


...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麥特·海格

 


Matt Haig的《Notes on a nervous planet》(中譯:我們住在焦慮星球)提醒我們如何在這個又忙又煩,充滿各種資訊、雜音的世界中獲得平靜。作者曾經因為憂鬱症而有想要自殺的念頭,為了不讓症狀再次發作,他試著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刺激,學著不去在意那些會影響情緒的事物,審視慾望適度簡化人生,擁抱少即是多的價值觀,接受自我,不苛責不勉強,不討好不引戰,親近大自然,也親近自己,瞭解自己,把重心放在值得愛的人事物上,活得像個人。


作者用一種備忘錄的形式寫作,每一篇都短短的,有幾篇甚至只有一個句子,讀起來沒什麼壓力,可是每一篇都能提醒我們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活在每一個當下,然後繼續活下去,這本書讀起來很有療癒感。雖然許多讀者可能並沒有像Matt一樣有憂鬱症,但生活在快節奏資訊爆炸的現代,我們都曾有過壓力排山倒海衝擊的經驗,時間總是不夠,內心焦躁不安,就像作者引用Will Roger說的話:「太多人都在花他們還沒賺到的錢,買他們不想要的東西,去打動那些他們根本就不喜歡的人」(”Too many people spend money they haven’t earned, to buy things they don’t want,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為了那些不會帶來幸福和滿足感的事情,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仿佛憂鬱症、焦慮症全都要發作,太多的時候,我們就是把自己活得這麼辛苦,單純和簡樸不是生活的主調。


書裡一開始提到我們刻意讓自己分心,用各式的刺激來遠離自己,只求不用面對內心的混亂,但那些在短時間內會讓人感覺良好(麻木?)的事物,長久下來卻會使我們覺得更糟。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休息、斷線和刪減,一點點瑜珈,幾分鐘的冥想,深呼吸, 在午夜前就寢,就能讓人覺得好多了。時時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況,注意有哪些人事物或場合會引發你的焦慮,譬如Matt就是在超市裡恐慌症發作,太多人、太擁擠、吵鬧、光線,甚至強烈的味道,都不適合想安定心神的人,大自然的撫慰力量完勝「人工機械化的」社會。


我們真的不需要這麼多,這麼多的消費,這麼多的佔有,超時工作,花那麼多的時間在社群平台,接收那麼多的訊息,還有我們也不需要那麼多的擔心,擔心自己變老、不受歡迎、擔心比不上別人,擔心他人的想法,擔心自己的貼文沒有得到夠多的讚⋯⋯夠了真的夠了,放過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就算現有的慾望滿足了,新的慾望又會出現,況且你確定你的慾望真的是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被廣告、被媒體操弄的結果?記住Matt引述Sylvia Plath 的句子:「或許,當我們發現自己什麼都想要,是因為已經瀕臨什麼都不想要了。」(“Perhaps when we find ourselves wanting everything it is because we are dangerously near to wanting nothing.”


或許我們都該三不五時的問問自己,匱乏的是自己的心,還是口袋?到頭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

傻子伊凡-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寓言故事《傻子伊凡》,講伊凡和他二個哥哥以及一個妹妹的故事。伊凡的大哥戰士西謬為沙皇打仗,二哥大肚皮塔拉斯是愛錢的商人,伊凡耕田,自食其力,伊凡被兩個哥哥認為是個傻瓜。三個小鬼分別去整三兄弟,只有伊凡因自己的不屈不撓,免於災難。伊凡不喜征戰,不求名利,堅持用雙手勞動,他的國家反而豐衣足食,並且還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大哥和二哥都是貪心的人,總想要更多,所以才會讓魔鬼有機可趁,大哥靠著戰爭掠奪資源,不斷地增兵想占領其它土地,二哥靠著徵稅累積財富,人民繳納稅金以負擔他奢華的生活,魔鬼看見他們心中難填的慾望,加以利用,二人便失去了所有。反觀伊凡,娶了沙皇女兒,生活富裕,卻覺得這樣的日子沒有目標,非常無聊,他寧願付出勞力工作,而那些覺得他傻的人全離開了。魔鬼來到伊凡的國家,要伊凡組織軍隊,又想用金幣利誘人民,但所有人的日子過得太平滿足,根本不需要去搶奪他人財物,也不需要金幣去交換任何東西,魔鬼因為沒法用金幣換食物還差點餓死,最後魔鬼說要教導伊凡用腦袋工作,卻只是用語言告訴伊凡的人民,不工作還是可以生活,在這可以看出作者托爾斯泰的諷刺意味,批評那些只會動口說大話,卻從沒動手出力做事的人。 

 伊凡的國家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軍事主義是不必要的殘忍殺戮,面對敵人的入侵,伊凡的人民不只採用非暴力抵抗,甚至以德報怨,讓引戰的敵人自認無趣,而用金幣交易物資可視為資本主義的根源,在這個烏托邦裡也被視為無意義的活動,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種異化,對這些人民來說,所有的物品都只有它們的「使用的價值」,而魔鬼卻想用金幣的「交易價值」來衡量物品,並且想把這一套量化系統導入這個國家,企圖破壞,扭曲一個更真實,也更原始的世界,把金幣(金錢)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來衡量一切,一個金幣雖不能拿來吃,不能拿來飽暖,卻比食物更有價值的世界,是一種本末倒置,是一種異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離烏托邦愈來愈遠。在這,人民不會因為自身的慾望或被資本主義製造出來的物慾,而拚命工作,追求金錢,他們知道生命中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物要追尋,在這,他們知道用雙手工作,親近土地,就能豐衣足食,就能使生命擁有意義和喜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