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論自由-約翰•斯圖爾特•彌爾(Quotation)


出版社:五南 ,作者: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譯者:孟凡禮,出版日期:2013/06

第一章 引論
本文的目的即是要力主一條非常簡明的原則,若社會以強迫和控制的方式干預個人事物,不論是採用法律懲罰的有形暴力,還是利用公眾輿論的道德壓力,都要絕對遵守這條原則。該原則就是:人們若要干涉群體中任何個體的行動自由,無論干涉出自個人還是出自集體,其唯一正當的目的乃是保障自我不受傷害。反過來說,違背其意志而不失正當地施之於文明社會任何成員的權利,唯一的目的也僅僅是防止其傷害他人。他本人的利益,無論是身體的還是精神的,都不能成為對他施以強制的充分理由。不能因為這樣做對他更好,或能讓他更幸福,或依他人之見這樣做更明智或更正確,就自認正當地強迫他做某事。如果是要對他進行告誡、規勸、說服乃至懇求,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理由,但就是不能以此強迫他,甚或如果他不這樣做就讓他遭受不幸。要使強迫成為正當,必需認定他被要求禁止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傷害。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一部份才必須要對社會負責。在僅僅關涉他自己的那一部份,他的獨立性照理來說就是絕對的。對於他自己,對於其身體和心靈,個人就是最高主權者。(p20-30)

...

心是孤獨的獵手


出版社:自由之丘,作者: 卡森.麥卡勒斯 ,譯者:陳笑黎,出版日期:2011/12/01


一本捨不得讓人讀完的小說,珍惜地翻閱著每一頁,被其中的孤獨緊緊地抓住,卻不令人感到窒息,一點都不想從作者卡森•麥卡勒斯所營造出的氛圍中離開,這就是讀小說最單純的愉悅了。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麥卡勒斯的處女作,或許就是因為最初,所以毫不做作,沒有賣弄,真實的貼近人生,讓人看見原來孤獨不是什麼文藝腔,不是什麼悲傷春秋多愁善感,而是生命中每個無法被人理解的時刻,不能和人溝通交流,理想因現實必須屈服,覺得全世界這麼多人,卻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的那種時刻。為什麼明明那麼接近但感覺那麼遙遠,為什麼身邊沒有一個懂自己的人呢?孤獨是書中每個角色共同的處境,逃脫不了,又沒辦法假裝它不存在,只能奮力掙扎,在孤獨裡能抓住什麼就抓住什麼,就怕會墮落深淵,再也爬不起來。

...

逃避自由-佛洛姆(Quotation)


第一章 自由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嗎?
個人身體上也許能獨處許多年,卻跟他人的觀念、價值觀或至少社會模式相連,給他一種交流和「歸屬」的感覺。

跟世界連結的種類可能高貴也可能猥瑣,但跟再卑賤的模式連結都遠勝過孤獨。宗教和民族主義也好,不管多麼荒唐和丟臉的任何習俗和信念也好,若只是連結個人與其他人類,就是避開人最怕的「孤獨」的避難所。(p30)

除非他歸屬某處,除非他的人生由某些意義和方向,他會自覺像一粒塵土,受不了他個人的微不足道。他會無法跟任何給他人帶來意義和方向的制度,他會充滿疑惑,這種疑惑到頭來會癱瘓他行動的能力-也就是活下去的能力。

⋯⋯人類越是得到自由,由原先跟人和大自然一體的狀態走出來,愈是變成「個人」,勢必就沒有選擇餘地,只能以自發的愛和生產性工作與世界團結在一起,否則就只好藉一種毀滅自由與個人自我完整的方式與世界聯繫,找尋安全感。(p33)

...

遮蔽的天空-保羅•鮑爾斯(Quotation)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只是可能會以記憶中的面貌出現。-阿根廷作家艾德華多•馬列亞(Eduardo Mallea)

他不認為自己是個遊客,他是個旅人。其中的差異有一個部分是時間,他會這樣解釋:遊客通常在數週或數個月後匆匆趕回家;旅人不屬於任何地方,總是用幾年的時間緩慢地從地球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p22)

我認為我們兩個害怕的事是相同的,原因也一樣。我們兩個都是,從來都無法全力投入生活。我們緊抓住那些自以為價值所在的外表,深怕自己在下次遭遇顛簸時就會倒下。(p115)

⋯⋯一個人從來不會花時間品味細節,他會說:改天吧,但總在心底知道每天都是特殊而不可改變的,永遠不會重新來過,也不會有下次。(p147)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