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魂斷威尼斯-托瑪斯•曼


出版社:漫步文化,作者:托瑪斯.曼/著,譯者:姬健梅,出版日期:2014/10/01


這本書讓我有一種打破日常生活規律的衝動,就好像村上春樹在<<遠方的鼓聲>>中所提到的一樣,因為讀了<<魂斷威尼斯>>,我也確實聽到了那遠方的鼓聲響起,在我的內心引發了一股騷動,太過強烈,逼得我不得不正視它,停下手邊的工作,只想做一趟遠離現有狀態的旅行。

阿申巴赫每天靠著強大的意志和固定的行程表,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若沒有嚴謹的生活和自制力,事情就會偏離軌道,對他而言這絕對是不能容忍的事,因為那代表混亂和失序,更表示他的掌控權失去了作用,我想這在某方面會帶來一定的不安感。

...

馬克思主義的性別盲



(一)性別的盲點
馬克思是以世界為對象的理論家,他以解放人類為目標,但斯皮瓦克認為馬克思在理論上具有性别的盲點,“他似乎只是從男人的世界及男人自身獲得依據,卻忽略了婦女鬥爭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為階級,女性議題被認為是在階級問題之後,在解釋階級問題之後同時也能獲得解決。

斯皮瓦認為馬克思的著作曾據一種非性別化的勞動簡化了婦女和兒童的特殊情況。

她的這一論點可由Heidi Hartmann(1981)所指出的「性別盲」,加以說明。Hartmann 指出馬克思主義的類目是沒有性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未把女性的壓迫,視為女性的壓迫來分析處理,而是把女性放入經濟系統之中,將女性視作工人階級的一部份,女性與男性的關係被歸入在工人與資本家關係之下。

...

接受美學


2016/05/11
接受美學(Theory of Reception)
一、姚斯(Hans Robert Jauss, 1921-1997):接受理論
姚斯在1967年發表<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他在該文中把讀者的「前理解」和「期待視野」融入「歷史」之中,而建立了「接受史」的理論架構。後期他的文學論述轉成以「審美經驗」為重心,於1982年出版<<接受美學>>

...

詮釋學文論




2016/04/27 5/4 5/11
詮釋學文論
讀者中心論
強調人的主體性:發揮自我與尊重他人
重視作品與作者之外的讀者
讀者不再只是從「作品」獲利,而是分析作品意涵與斷定作品的價值的人,甚至是作品意義的創造者。

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批評
詮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

詮釋學分類
1.一般的詮釋學/史萊瑪赫
2.體驗的詮釋學/狄爾泰
3.此在的詮釋學/海德格
4.語言的詮釋學/迦達瑪
5.批判的詮釋學/哈伯瑪斯

...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女性主義(Feminism) 風行於20世紀下半業
起源於歐洲女性的自覺,即在20世紀之前發生於歐洲的「女權運動」:經由工作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和男性同樣接受教育,並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刀與社會地位。這一以女性為思考中心的政治、經濟觀點和行動逐漸滲入各領域,形成一種普遍性的文化現象。

女性主義文學:文壇裡出現受女性主義所啟發的女性文學。

20世紀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主要是出現在英、美、法三國與若干第三世界中。

...

苦煉-瑪格麗特•尤瑟娜(Quotation)


1.啊!亞當,為了讓你自己去期望、爭取並保有一張臉、一種地位和種種才能,我沒給你製造一張臉,沒給你適合於你的地位,沒賦予你任何特殊才能。根據我創立的法則,自然界還包含著其他物種。但是。你,不受任何限制,你就是自己的主宰,我把你放在自己的手裡,由你自己去確定自己的特性。為了使你能更看清這個世界所包含的一切,我把你放在這個世界的中心。我所創造的你,既不是天堂的,也不是塵世的,既非必死的,亦非永生的,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你自己像個出色的畫家或靈巧的雕刻家那樣,自由地確立自己的形象。  米朗多爾<<論人之尊嚴>>

...

解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


解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
一.解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出現的背景
當結構主義於20世紀的60年代達到高峰時,潛藏於此一理論所賴以為基的「完密整體性」中的隱微空隙,也正隨著外在社會的逐漸趨向多元化,而被不少文學批評家加以擴大與挖深。最後在60年代之後所出現的百家爭鳴式的文學論述中,結構主義遭到不得不被解體的命運。

結構主義會被解體有兩個主要背景:
(一)政治社會背景
法國於1968年發生的工潮與學潮,法國的知識分子以凡被稱為體系或系統的,都具有專制卻又不合理的性質,之發現為基,不僅對語言可以再度呈現事實的傳統認知,提出強烈的質疑,還批判當時人們的心中具有普遍共識的觀念:譬如「語言的意義」、「科學」、「歷史」、「中心」、「目的」甚至「自我」。

(二)哲學背景
科學可以造福社會,也可以毁滅人類,但這其實一切都是由人來決定的,或者是說由人的「理性」所決定的,於是許多思想家對人類的所謂理性提出尖銳的批判,他們主張結構主義的形上學基礎,乃是由人所虛構出來的,他們企圖否定西方傳統上以「理體中心主義」和「二元對立」的認知做為基礎所行塑出來的思考模式。最後「結構」在他們的論述中只成為一種「開放的遊戲」,而西方傳統上所昭示的「真理」也因此蒙上一層有可能是虛偽的陰影。

...

德米安 徬徨少年時-赫曼•赫塞(Quotation)


1.我對生命一無所求,唯一渴望的只是希望能奮力活出內在真實的自我而已。但為何竟是如此艱難?

2.在每一個人身上,精神都已化成了形貌,在每一個人身上,造物都在蒙受苦楚,在每一個人身上,救世主都被釘上了十字架。(p10)

3.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人從來都無法以絕對的自我存在,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變成絕對的自我,有人遲鈍,有人更洞明,但無一不是自己的方式。

...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文學批評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文學批評
精神分析學說主要是研究人的神經病因治療的理論與方法,20世紀初期此研究領域內比較傾向於「心理」面向的部份,其影響力已擴及到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等領域。

佛洛伊德、容格和拉岡所提出的學說,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到文學領域。

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佛洛伊德認為傳統醫學只重視具體的頭腦(mind)研究,而忽略形而上的精神(psyche),所以無法找到精神疾病的真正根源。他以內心之中的「意識」為研究對象。根據他的研究,生理活動係因心理活動而來,而心理活動的本質即為「意識」,也就是一種觀念、感情與心智活動的起因、過程與結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