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傑弗瑞·楊和珍妮·克露斯克



傑弗瑞·楊和珍妮·克露斯克合著的《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講述人生的困境是如何限制我們的成長,影響生命的各個層面包括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運作。書中介紹十一種人生困境以及辨識的問卷,讓我們認清自己,並提供改變的步驟,結合各種療法幫助我們重建生命。


人會重複讓自己不幸的模式,好比童年受到家暴卻還去找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伴侶,被父母棄養,卻被一個不肯給承諾的人吸引,健康的關係吸引不了你,傷害和痛苦,才是你所熟悉的日常,或許你陷入了「人生的困境」。讓痛苦重覆出現,延長自己悲慘的遭遇,以自我挫敗的模式,重演童年的創傷。因為這種模式是自我認知的中心,根深蒂固的信念,我們擺脫不了這些認知,它給了我們某種安全感,一種對未知一切的可預測性,明明知道它的毀滅性,卻不改變,反而選擇投降、逃離或極端的反擊例如呈現出不受傷,用功成名就來掩飾,有過度補償的表現。


十一種困境分別是:

1.被人離棄:總是感覺自己會孤獨一人、會失去所愛,在情感上終將永遠被隔離。

2.無法信任與傷害受虐:傷痛、恐懼、憤恨、悲傷幾種強烈感覺的綜合,即使外表平靜,其實感受已接近沸騰。

3.被剝奪感:覺得自己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

4.疏離孤立:覺得被世界排除在外、格格不入、不受歡迎,寂寞孤獨。

5.過度依賴:深信沒能力照顧好自己,認為自己一定做不來。

6.脆弱不安:隨時覺得大禍臨頭,什麼都擔心,誇大風險,又小看自己的應付能力,一直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

7.缺陷自輕: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想要隠藏缺陷所帶來的羞愧感

8.失敗自卑:不論實際地位或成就如何,內心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經常選擇逃離。

9.屈從討好:感覺生活總是受他人控制,覺得一定要取悅他人,把別人需求擺第一。

10.超高標準:覺得自己做的永遠不夠好,標準無上限,壓力超大

11.我有特權:想要的一定要得,不在乎他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


作者在書中也為每一種困境提供改變的方法,有些是共通的例如

改變的步驟

1.辨別自己的人生困境,回顧童年經驗找出根源,擁抱內心受傷的小孩

2.建立和人生困境相反的情境

3.面對使你痛苦的人,讓他們知道你因為他們而受傷

4.檢視模式、打破它們

5.持續有系統地努力


雖說每個人身上都承受著或大或小的痛苦,或許是因為這些背負讓我們有了故事,不像個機器人,但如果有一天這個負擔過於沈重,讓人失去了活著的喜悅,那麼就必須做出改變,幫助自己也尋求幫助。


最後,作者提醒大家,要從人生困境中被釋放雖然困難,但若是能抱持著以下這些信念會比較容易,相信自己希望獲得快樂和成就,自己的需求若能被滿足會更快樂,人是可以改變的,我們都可以對未來有所展望,期盼自己能過得更好。


...

甜美的來生-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所寫的小說《甜美的來生》是我讀過關於死亡和接受這類的主題,最輕的一本書,沒有沈重令人窒息的痛,沒有怨天尤人的恨,只有感激生命本身,感謝和愛人曾經擁有的回憶。作者強調活著的力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人和人之間相處的溫柔,還有這世界的光采,它們都能為受傷的心帶來撫慰,用這樣的小事來儲存力量。另一個世界是彩虹色的,這個世界也是彩紅色的,兩邊都是美麗的世界,並不是分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的,作者認為,對於死去的親愛的人,他們會希望在世的人想起他們時,是以愉悅的表情想起他們好的地方,而非以悲傷的心情想起永遠處在悲痛瞬間的他們。


我覺得這本小說可以不沈重,是因為內容著重在主角小夜車禍兩年之後的生活,小夜已經接受了她的愛人洋一死亡的事實,她看得到鬼魂,知道逝者有時會留下來,雖然她看不見洋一,但她知道他一直都在,如同小說一開始作者芭娜娜引用的Leonard Cohen的那首<Lover, Lover, Lover>,小夜一定非常希望洋一能回到她的身邊,但她知道他在,因為他的作品,因為他而產生的和他人的連結,還有做為所有人的靈魂的養份而存在。


閱讀的過程中,我在思考這樣的一本書,輕輕柔柔地描述死亡,真的可以帶給人安慰嗎?畢竟這本小說是芭娜娜獻給經歷日本311大地震的人們,這樣是否有點太不痛不癢了?是不是應該像《車諾比的悲鳴》那樣才能呈現出對死亡的敬畏和對死者的悼念?其實作者講的復原重建的階段,她也充分的理解來到這之前,一定會在泥沼中深陷,但她強調生命的光芒雖然微弱卻不會消失,她期盼大家能夠耐心等待生命的曲線再次高漲起來。


我從來都不敢去想像愛人的死亡,就像小夜一樣,我寧願活下來的是對方, 但這不是希望能決定的事。不過,我從這本小說學到一件事,那就是我要努力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和我心愛的人體驗更多的事情,去更多的地方,在我們倆都還活著的時候,我就要變得勇敢,讓他可以親眼看見,而不是等來不及之後,才讓深刻的痛苦改變自己,才因為悲傷的負荷,活的更像個人,我要跟他分享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精采,讓他現在因為我驕傲,因為為我而開心。既然都要變得勇敢,變得真實,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


Quotation 

1.光是活著就太棒了,感動得只是流淚。p15


2.這世上,每個人都背負著種種悲傷而活。太過遲鈍而沒有背負的人,一目了然。他們看起來就像機器人。只有那些有所背負的人,帶著色彩,細膩優美的行動。p42


3.也是在車禍以後,我才真正察覺,這樣的小事能踏實打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需通宵長談、同床共枕、一起旅行,只是每天一點點細微的相互關懷,就能建立堅固的信賴城堡。年輕氣盛的時候,察覺不出那種淡淡的人際關係。p57


4.世界在我發光時,也以等量的光采回報我。p60-61


5.⋯⋯我知道别人怎麼想我,但我已不在乎,只做我想做的事,因為我的人生可能很短暫。p80


6.在空無一物的地方燃起火苗,熊熊燃燒後,消失不見,變成木炭和灰燼。換到任何事情,都是同樣的過程。盡可能堅持全部過程。不要急著往前看結果。要堅持一步步走到底。p108


7.⋯⋯人們心中的美好景色,能夠帶給別人很大的力量。p116


8.縱使那是像螢火蟲的微弱光芒,但它有生命,絕對不會消失。p131







...

才不是魯蛇-大原扁理

大原扁理的《才不是魯蛇》是他週休五日的生活記錄,他過著隠居般的日子,隨著自己的心情來安排一天的時間,他沒有電視,喜歡聽廣播,沒有手機,喜歡清靜不被打擾,大部分的時候自己料理三餐,吃的是粗食和野菜,為了不浪費國家的醫療資源,他早起做健身操,吃無添加化學調味料的食材,因為他認為健康是最好的節約方式,為了對環保出一點力,他用小蘇打粉清潔和洗衣服。他靠一星期二天的看護工作自食其力,他發現只要搬離東京市區,生活費一個月七萬日元(約台幣19千元)就能搞定,所以他不再過那種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回到家只能吃飯睡覺,對其它事一點都不關心的生活,他自發地從世間隠退,隨性的生活,雖然只賺少少的錢,但卻擁有很多的自由。


作者的人生哲學是「減法生活」,用「今天不做什麼也可以」的消去法方式來思考如何渡日,名聲、財富和頭銜他覺得不是最重要的,工作到「勉強」的程度,甚至過勞倒下,他認為那一點都不正常,然而他那無慾無求,沒有正職的生活,在他人眼中也是不正常的。他高中畢業後,因為不知道想做什麼,但也不想因此就盲目地跟隨大家的腳步,升學或就業,於是他繼續打工,後來存錢去環遊世界,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回到家鄉後對於那種「只有多數派可以存在」的氛圍感到不自在,他決定搬到東京去尋找另一種多元性⋯⋯


看完這本書,我可以明白為什麼書名要取做「才不是魯蛇」,因為在我看來作者很有意識地在過生活,他選擇對自己最有意義的物品和人際關係,並且努力不給他人造成麻煩,獨立自主。我不贊同以資本主義的角度來評論人的價值,以及衡量他人的成就,或許作者的無慾和簡約對市場經濟不能帶來貢獻,但我認為他照顧重度身障者的工作,比華爾街的股票經紀人的工作有意義多了。每個人的生存方式都是有它背後的脈絡在的,這個世界應該要更加地包容「多元化」,把每一個人硬塞進一個單一的容器中,對不符合規範者冠上「不正常」的標籤,是霸權的壓迫。


才不是魯蛇咧

我們不會只抱著受害者的心態來埋怨社會的不公不義,我們一樣努力地用我們自己選擇的方式活下去,我們當然相信個人的努力可以帶來生命的豐富,但我們不會無知地被資本主義控制意識,認為過勞死在工作崗位上,才能體現自我的價值。我們不只是生產機器中的一顆螺絲,我們當然知道會變成魯蛇是因為懶惰缺乏紀律,但我們也知道資本擁有者為了經濟利益剝削勞工,用來實現蓬勃生命的工具,分配的十分不均衡,⋯⋯還有很多原因可以來說明為什麼不正常的是這個社會,而不是我們,但不知道那些所謂「正常的人」願不願意去理解這一切?我想代溝就是這樣產生的吧。


不過不管是減法生活,加法生活或不加不減的生活,作者並没有打算告訴世人,他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然後要大家一起來效法,他只是在嘗試各種過日子的方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把體驗的結果分享給讀者。我覺得對自己的存在負責,就是要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不要去傷害別人,也不要讓自己受傷害,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或許也像衣服一樣要試穿看看,才知道合不合身,穿起來舒不舒服,漂不漂亮。對於那些缺乏包容與尊重的人,那些只會對他人的人生下指導棋的人,作者說的好:「如果只會照著別人的話去做,結果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你能負責嗎?」


相關閱讀:《在都市窩居10年,我過得還不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