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贏得幸福》-伯特蘭·羅素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在《贏得幸福》中,藉著經驗和觀察,提出了能獲得幸福的方式,全書分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兩部分,前者包含那些讓自己不幸的思想,像是認為一切亳無價值的虛無悲觀、競爭比較的心態、被害妄想症、恐懼和焦慮。為了增進幸福,我們要培養對外在事物的熱忱,從工作、家庭和興趣中找到意義,並發展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情感。


第一部 不幸福的原因


第一章 什麼使人不幸福?

不幸福的很大一個原因是「錯誤看待世界的方法、錯誤的道德觀和生活習慣」,它們毀壞了人們對各種事物的熱忱與愛好。不幸的人要嘛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不對,要嘛就是根本放棄追求幸福。要幸福需要減少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關注,去發現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放棄那些求不而得的慾望和執著。


第二章 拜倫式不幸福 

拜倫式不幸指的是把一切都當成是虛幻不值得追求的,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自然需求太容易被滿足,而失去努力的動力。


「⋯⋯給自己一個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就已經耗費了幾乎所有精力的經驗。」


「⋯⋯他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某些自己沒有察覺的原因。而這樣的不快樂使得他們總是想著世界比較不可愛的一面。」


第三章 競爭

當人們急於追求成功時,心裡想的其實是贏過他人,老是抱著和人競爭比較的心態,使得做一切事都不再有樂趣,享受過程和放鬆休閒變得不可能,壓力也因此不斷累積。


第四章 無聊和刺激

無聊的兩個要素:

1)「目前環境」以及「其他令人忍不住要去想像的更宜人的環境」之間的對照。

2)一個人的感官沒有完全被事物佔據。

因為害怕無聊,人們不停追求刺激,但無聊可以是種動力,引發出創造力,被剌激填滿生活,就不可能靜下心來完成重要的事。


「只有在靜謐的氛圍之中,才能醖釀出真正的喜悅。」


第五章 疲勞

純粹及適度的身體疲勞,會使人一夜好眠,但萬一過度就會帶來損害。

焦慮和擔憂會造成神經疲勞,只有在要採取行動時,才去思考自己的困難,其它時間就把專注力放在超越自我的事物上,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平靜。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心智,培養在正確時間進行思考的習慣,一旦打定主意,除非有新的資訊出現,否則不要讓自己猶豫不決,對刺激的追求要節制,這樣才能降低疲勞感。


第六章 羨慕

羨慕和欽佩不同,前者只會使人不快樂,一直想到自己欠缺的,也無法從擁有的事物中得到滿足感,只會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藉由以下方式可以擺脫羨慕:享受你所得到的快樂、去做你必須做的事、避免與那些「在你想像中比你幸運的人」進行比較,因為你所想的不一定正確。


「當任何令人開心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盡情去享受,而不是因為一些在別人身上可能發生了事情,而停下來認為這其實沒那麼值得開心。」


「⋯⋯人心之所以傾向憎恨是因為不滿足,是因為它深深地感覺到,自己錯失了生命的意義,也許它甚至只是潛意識這麼覺得,是因為它深深地感覺到,那保留住人性所賦予的美好事物的人,也許是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


第七章 罪惡感

不要把罪惡感當成是一種揭露式或高層次事物的呼喊,它其實包含自卑及缺乏自我尊重。深陷在罪惡感之中的人很難相處,也很孤獨,因為他總是在嫉妒那些在道德上看起來高他一等的人。


為了避免被罪惡感束縛,要藉由「心智整合」來培養沉著自信。心智整合,是一個人的本性、意識、下意識、潛意識等層次共同和諧地運作,而不會陷入無止盡的鬥爭。


第八章 被迫害妄想

老是認為別人對自己充滿惡意,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很難幸福。學會正確地看清問題的源頭在於自己,而非他設想出來的別人的敵意或刻薄。


以下準則可以預防被迫害妄想:

1)記得你的動機並不總是像你以為的那樣無私。

2)不要高估自身的優點。

3)不要期待別人像你關注自己那樣的去關注你。

4)不要想像他人有迫害你的念頭。


第九章 輿論恐懼

人類渴望他人的認同,然而過度在意輿論會使精神不自由,並且給了它傷害自己的力量。


第二部 幸福的原因


第十章 幸福是否依然可能?

「幸福的秘密是:讓自己的關注盡可能的廣泛,並且讓自己對那些感興趣的人事物的反應盡可能友善而不要充滿惡意。」



第十一章 熱忱

對世界感興趣,對週遭的人事物感興趣,日子就不會那麼無聊,也會適應的比較好,但也不要為了其中一項樂趣,犧牲一切,因為這樣會降低總體幸福。


真正的熱忱並非藉由某事來逃避或忘卻一切,而是望向世界的多采多姿,對事物保有好奇心。


「對於喜歡草莓的人來說,草莓是好的;對於不喜歡草莓的人來說,草莓是不好的。只是喜歡草莓的人,有一種不喜歡草莓的人沒有的樂趣;就這點而言,喜歡草莓的人的人生會更愉快,而且會對這個兩種人都必須生活與其中的世界適應的更好。」


「一個人對越多事物感興趣,他就有越多機會感到幸福,而且就更不容易被命運擺佈,因為如果他失去其中一項,他還可以依賴另一項。」


第十二章 情感

要發展那些對生命有益的情感,諸如被愛的感受、安全感,以及和他人的互惠情誼。要對這個世界保持著快樂且坦率的態度。


第十三章 家庭

和家庭的良好關係,會在我們受苦或失敗時提供慰藉和安全感。


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人格特質,母親不要為了家庭而做出犧牲自我,切斷其它的興趣和追求。


第十四章 工作

工作可以減低無所事事帶來的痛苦和無聊,也讓人更加珍惜空閒時間。工作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和實現自我的可能。


有兩個因素可以讓工作變有趣:

1)技巧:有變化和有不確定的進步空間。

2)建設:將混亂的事物,體現出目的,並且將成果延續留存。


不要做會讓自己羞愧的工作,那會有損自尊,沒有自尊的人,很難感受到幸福。


將生命視為一個整體會比較幸福,那些將生命看做是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其發展沒有方向和一致性的人則否。l工作便可以展現一致性目的。



第十五章 一般興趣

培養那些可以將我們從嚴肅的首要任務中䆁放,並且感到放鬆的興趣。


會有壓力,不能減輕疲勞,是因為無法對個人生活中不佔有實際重要性的任何事感興趣。這會使大腦無法得到休息,因為每件事都很重要,都會牽涉到某些焦慮和擔憂的因素。


「要能夠在不幸來臨時承擔得住,明智的做法是在比較快樂的時間裡培養某些廣泛的興趣,使得心靈能準備一些不受打擾的空間,在那些讓人當下難以承受的事物之外,還能使人想到其他的交往關係與其他的情緒。」


第十六章 努力與放棄

幸福要求努力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和擺脫那些造成不幸的原因,但幸福也包括認清事實,放棄不必要的努力,和沒有目的性的情緒。


「願意去面對關於自我的真相,涉及了某種放棄,這種放棄,雖然一開始可能讓人痛苦,卻提供了對抗那些自我欺騙者可能會面對的失望和幻想破滅之終極保護—— 事實上,也是唯一可能的保護。長期來看,沒有什麼會比每天努力去相信那些一天接著一天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來得更令人疲累不堪,也更令人惱火。」



第十七章 快樂之人

要幸福某些事物是必要的:食物、棲身之地、健康、愛、成功的工作,以及所屬人群的工作,並且將熱情和興趣向外疏導,避免自我中心的熱情。

...

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叔本華

 

在《人生智慧》中,作者叔本華提到決定人類命運的三個要素:人是什麼,人有什麼,以及你在他人的眼中是什麼。作者認為幸福與否取決於人是什麼,我們的內心、思想、我們的情感和精神力量,至於財富和他人的看法只能間接影響我們對生活的規劃及安排而已。存在或發生的事情,都是個人依主觀的角度來看待,幸或不幸主要看我們如何解讀,「客觀的條件由命運決定,主觀的部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不幸福是因為我們自己感到不幸。


人是什麼

叔本華強調人的本質是別人無人奪走,是我們一輩子要與之相伴的,所以「人/你自己」,你的性格、品性、身體狀況、心智和精神力,是決定你能否幸福的關鍵。若是你性情樂觀、體格健壯、充滿活力、有智慧,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如果你身心健康,並且精神豐富,那麼你就擁有了最多的資源,你對物質和他人的需求會甚低,你也不容易感到空虛無聊。


叔本華說幸福人生的兩個大敵是「痛苦和無聊」,大部分的人都在痛苦和無聊兩邊來來來回回。痛苦是因為物質缺乏,所以貪窮的人必須付出勞力,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才能改善匱乏的環境和貧困。然而衣食無憂的人就會感到無聊,因為他們的本質是如此無知,並缺乏感受力,他們感受不了高層次的精神樂趣,只能用一些毫無養分的刺激來填塞大腦和內心。


相反的,一個思想豐富,精神力活躍的人,光是和自己獨處就充滿樂趣,事實上,他們最渴望的就是不被打擾的閒暇時間,好讓他們可以提升內在和智識,完成自己那有深度、強度和統一性的思想體系或作品。


叔本華強調為了要得到幸福就一定要培養身心健康,任何事都不值得我們犧牲健康去追求,我們要集中精神保持健康,培養自己的能力,然後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具有的個人品質和能力,依其特性為發展的方向,做合乎我們本質的事。


人擁有什麼

得不到想要的事物,慾望、期待,無法感到滿足,會使人痛苦。


財富可以使人自由,在生活的初始,擁有一定程度的財富,可以使人對貧窮免疫,並讓我們保持獨立性。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麼

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都和我們的幸福無關,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存在,老是在意別人怎麼說,是種膽小的奴性。


只要不在意他人,生活中過半的麻煩和困擾都會消失,我們就能回歸真實的自我。


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不要指望別人來欣賞我們,畢竟無聊的人只會喜歡無聊的東西,沒頭腦的人則會被愚蠢的事物吸引。重要的不是名氣本聲,而是擁有那些能讓人出名的本質,好比偉大的心靈和頭腦,這才是實在的。


別把我們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幻想之上,「別人說你幸福,你就真的幸福了嗎?那是不可能的。」

...

《小幸福》-曾野綾子

最近我在思考怎樣才能不留遺憾的活著,怎麼做才是珍惜不浪費生命,所以找了些書來讀,想學學別人的人生哲學,尤其是一些年紀很大的人所寫的作品,總覺得其中由許多因歲月流逝而累積的智慧。這本《小幸福》是作者曾野綾子在八十多歲時寫的,裡面記載了她認為如何獲得幸福的方法。


從書中我學到一些事情,像是把一切交給神。嚴格來說,我不能算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相信有一股高於人類和萬物的最高力量,而我也一直覺得能擁有信仰的人是堅強的,彷彿不再感到徬徨不安。


我是那種很容易徬徨的人,尤其是在付出得不到回報和感激時,會產生自我懷疑,雖然會告訴自己,所做的事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不過有時候還是會感到沮喪,作者卻說:「⋯⋯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並非社會的批評,也不是周圍的眼光,而是在神的前面我做了什麼事?或者神希望我怎麼做?這才是最根本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讓我放下了心中求而不得的執念,就像是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神在看著,祂都知道,祂對我的生命自有安排,努力當然是必要的,但若是覺得因此就能掌控所有的事情,不需要運氣,不需要神的照顧,這就變成了一種傲慢。


傲慢會使人盲目,看不清自己的弱點,也會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懂得珍惜和尊重。健康和安全不是理所當然的,世界上很多人都沒有擁有它們,疾病和天災到處都會發生,而我有時卻把這無災的日常認為是平凡的,實際上這是多大的幸福,無病無痛、無災無難,是神的恩惠,一瞬間這些幸福也可能都消失不見,事情永遠都可能變得更糟。


或許所謂的信仰,是要學習著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一切,評價一切,我覺得我好像知道要怎麼樣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了。每一分鐘,每一天都得來不易,不是金錢或名氣可以換來的,做好我能做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會累積起來,別人看不到,我自己可能也看不到,但神會看到,「一切有時」,在那之前無愧於神就好。



書本內容摘錄:


1.社會上,有人達成的是如大燈塔般的任務。我認為,一般常人只要像一盞小燈就已足夠。一個人如果每天都擁有生活目標,很自然地就能成為一盞可以照亮他人的小燈。p49


2.人不能委託別人為自己設計一生。有人被動地向別人請求,「請帶給我幸福吧!」但是,很諷刺的,幸福並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靠自己才能得到的東西。追求的同時,也要記住,為別人付出是自己的義務。p51


3.憑藉勇氣,我們無須追隨別人的意見,即使遭對方反對,也能安靜地帶著善意與溫柔,貫徹自己的理念。p65


4.我常想,人會嫌棄平凡,往往是因為驕傲。每個人都體驗過平凡的生活,有時會感到厭膩。但是人的一生,是平凡的每一天所累積出的結果,平凡的生活確實是重複著的。p66


5.人具備自己的價值觀,就是幸福的。就算沒有錢,仍然能發現有趣的事。p73


6.凡事不要求自己與他人做到百分之百。由這種生存方式裡,我們不僅可以不斷發掘自然的人性,也是謙虛過活的技術。p75


7.⋯⋯人一旦失去耐性,就只會做出直覺式的判斷,因此很難對人為的錯誤表現寬容。p90


8.我認為老人最需要的是緊張感以及適度的休憩。

要維持緊張感,必須具有相當堅強的意志力,否則緊張感無法持續。


9.自以為擁有絕對的力量與才能,是一種傲慢的表現。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健康與些許才能,純粹是因為我們比較幸運。即使明天突然被奪走現有的幸運,也非難以置信的事。p115


10.橄欖的果實與葡萄也一樣。不能完全採摘完盡,要把摘剩的留給其他人,這是神的訓誡。p118


11.⋯⋯忍耐是人心裡面,堅靭地支撐人類意志的至高德性。p127


12.所謂「託付命運」、「將自己託付給神」的態度,與人的勇氣與自制的心有很深的關係。人必須承認,自己的人生有時會處於不可掌握的情況。必須能體悟自己身在其中,且能運用自己的方式去付出努力。可以的話,能邊付出邊享受,當然是最理想的做法。p131


13.對於錯失正視貴重之瞬間的機會,難免會令人感到遺憾。身為人子的耶穌,也曾為自己祈禱,「父啊,您若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耶穌清楚地認識天父,知道對他的生涯使命而言,嘗到這種痛苦是必要的。p136


14.神不致要求人做超過自己能力所及之事。當人能做的時候,神會加以勉勵;當人做不到的時候,就在祝福中讓他休憩吧。p137


15.⋯⋯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並非社會的批評,也不是周圍的眼光,而是在神的前面我做了什麼事?或者神希望我怎麼做?這才是最根本的。p145


16.不指望、捨棄,是老一輩的人在建構心理上的幸福時,應秉持的、相當重要的心態。p150


17.「哭有時,笑有時,遺失有時」在精神上已成長為人者,必能毫無抗拒地理解上述兩種情況存於世間。p157

...

幸福眼鏡-河合隼雄(Quotation)





1. ⋯⋯做人最大的苦,就是被逼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p15)

2. ⋯⋯不受「時間」的限制,也可以說隨著時間的節奏而活。(p19)

3. ⋯⋯應該努力找出適合自己的人生路。如果你現在無所事事,應該放鬆心情,心裡自然會冒出些念頭來。(p23)

4. 我們從井上先生那裡得到的不是知識,而是心靈的感動。⋯⋯他傳達給我的是快樂,而不是物質。

如果師長們也都拘泥於傳遞資訊,或許會忘記讓孩子們體驗感動是多麼美好的事情。(p31)

5. ⋯⋯給他個機會自由思考,自由表達,讓他重視自己心中產生的想法。(p34)

...

論幸福-阿蘭(Quotation)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

1.⋯⋯只要我們不知道激情的原因,我們便無法管理激情。(p18)

2. 人的急躁與脾氣有時候只是因為他站得太久了,你無須跟他的脾氣講道理,只需要請他坐下來。(p19)

3. 人只要一害怕,火氣就跟著來了;一旦惱火,離激動也就不遠了。(p20)

4. ⋯⋯學會用智性支配身體。(p21)

5. ⋯⋯我們的失控的激情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沒學會真正體能鍛鍊的下場。而所謂真正的體能鍛鍊,正如希臘人所認為的,是透過正確的智性來掌控身體運動。(p22)

...

更快樂-塔爾•班夏哈(摘錄)


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大家的生活雖不盡相同,目標卻一致。-<<安妮的日記>>作者安妮

第一章 快樂是什麼?
困境中隱藏著機會。 -愛因斯坦

我們永遠都能活得更快樂,沒有人時時刻刻處於幸福無比、清心寡欲的狀態。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快樂?」這表示我們接受快樂的本質,也明白一個事實:追求快樂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只有無限連續的點而沒有某個定點。(p39)

日常練習:建立習慣、表達謝意

第二章 兼顧現在與未來
大自然已將快樂的機會賜給人類,人類卻不知善加利用。-第四紀羅馬宮廷詩人克勞迪恩

正向心理學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研究人類同時達到極致表現(peak performance) 和極樂感受(peak experience)的心理狀態。他宣稱:「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刻,往往發生在他自願努力完成某樣艱難而有意義的工作,將身心能力擴展到極限的時候。」不必奮鬥、盡情享樂的生活不是獲得快樂的良方。(p56)

...

喜悅的力量-弗德瑞克•勒諾瓦(摘錄)


Ch1 快樂、幸福、喜悅
快樂與外在刺激有關,因而必需不斷更新。此外,快樂經常受到阻礙:我們都經歷過慾望或需求無法滿足的時候,而有時只要一點點干擾,就足以奪走所有的快樂。事實上,如果我們只以追求快樂為基礎,便很難體驗到持續的滿足狀態。

第二個問題我們都體會過,就是有些快樂在當下是對我們有益,但就長遠來看,卻對我們有害。

這兩項障礙讓東西方的智者關心起這幾個問題:是否存在著一種持續的滿足感,能超越快樂轉𣊬即逝且情緒矛盾的特性?有沒有一種滿足感,可以不受限於時間、不取決於外在情況,最終又不會讓人成為糟糕的伴侶?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更全面也更能持續的快樂。為了定義這樣的狀態,人們創出一個概念:幸福。

⋯⋯沒有快樂,就不會有幸福,但為了能夠幸福,我們必需學習分辨、節制快樂。「快樂本身不是件壞事,但有些引發快樂的因素還有其他副作用,可能是干擾多過於快樂。」古希臘的伊比鳩魯如是說。他不禁止享樂,不鼓吹禁慾,但他認為過多的快樂反而會扼殺了快樂。只要我們知道如何限制某事物的量,並以品質為優先時,就愈能樂在其中。(p21-23)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