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過度飲食心理學


過度飲食不只是個人層面的因素,它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共同交錯影響下而產生的問題。作者基瑪•卡吉兒主張為了解決過度飲食的狀況,不能單單只從個人的心理層面下手,還需要在公共政策上做出改變。問題不只是個人意志力不堅定或不運動,而是整個消費主義文化為了經濟的成長而犧牲了民眾的健康。

一開始作者提到了一個案例,愛麗森為了減肥而購買了一堆療程和產品,試圖用更多的消費來解決她過度飮食的問題,大眾媒體的行銷和廣告手法讓她相信只要她購買了這些東西,她的所有煩惱都能消失不見,她相信「消費可以解決消費造成的問題。」事實上她真正該做的其實是少吃一點,也就是不要再買更多的加工食品,或那些帶有「健康」光環的產品,它們標榜著「天然」、「無脂」,實際上卻添加了很多的糖,但消費者卻被這些字眼給迷惑,合理化自己吃的更多的行為,反而攝取了更多的熱量。另外食品廠商為了讓消費者無法抵擋食物的誘惑,使用了過多的脂肪、鹽和糖,並推出多樣化的選擇,作者說單純只吃一樣食物,人很容易有飽足感,但若是有不一樣的選擇,就可以吃的更多,我自己就有很深的體驗,我常說鹹的胃和甜的胃是分開的,因為我雖然吃不下飯,但卻還可以吃得下甜點或來杯飮料。消費主義的意識型態鼓勵我們擁有和取得更多,更各式各樣的商品,因為這是個人自由和選擇權的展現,但我們吃得再多,買得再多,卻依舊無法感到滿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更適合我們身心健康的調適方式,不停地購物和吃東西,消耗掉許多資源,又增加了經濟的負擔,為了要賺錢又只能不間斷地工作,就這樣開啟了無限地惡循環。

...

幸福童年的秘密-愛麗絲•米勒


「小孩從一出生起,就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即任何時候都需要依最真實的自我被重視和尊重。」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秘密>>強調童年經歷的重要性,每個小孩都應該可以盡情的當個小孩,不需要為了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愛及認同,而快速的長大,成為一個「小大人」。因為一個「懂事、守規矩」的小大人可能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並因此扼殺了部分的自我,他們甚至會美化兒時的不幸創傷,用幸福的幻覺來隔離痛苦,當他們長大之後,那些壓抑的情緒開始反撲,出現了憂鬱、自大、上癮症狀,以及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真正的解放,只能在體驗了嬰兒時期深刻愛恨交織的依賴情感之後,才能得到。」為了重拾心理的健康,得到療癒,作者說必須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表達它們,探索童年的經歷,找尋真實的自我,這樣就不會把自身的痛苦移轉到下一代,也不會因錯誤的追求而使真正的幸福離自己愈來愈遠。

...

閱讀,是孩子最重要的天賦-唐娜琳•米勒


<<閱讀,是孩子最重要的天賦>>的作者唐娜琳•米勒是一位小學老師,這本書以她教導學生閱讀的經歷為出發點,提供老師們一些教學上的建議。

一般而言,在教閱讀時都是老師指定全班的學生唸「同一本書」,唸到某個段落,就考一些閱讀測驗,看看學生們是否真的有讀書,不然就是要他們繳交心得報告。這種作法,沒有把學生們的不同閱讀程度,還有他們的閱讀嗜好考慮進去,結果學生閱讀只是為了敷衍老師,一離開教室之後,根本不會自發地閱讀。作者的作法是讓每個人挑選自己喜歡的書來唸,她也會在課堂上留一段時間(十五分鐘)讓學生們唸書,這樣一來,其碼他們會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且因為是自己想讀的書,一開始唸就不想停下來,回家就會繼續唸下去。依自己的喜好去閱讀,才是真正的讀者在做的事,也是能持續閱讀的動機。

...

夫妻這種病-岡田尊司


其實我不太喜歡書名<<夫妻這種病>>,為什麼不用比較正面的說法如「夫妻這種愛」,或中性的說法「夫妻這種關係」呢?但就作者岡田尊司精神科醫生的病理學角度來看,那些來向他諮詢的夫妻們,的確也可以稱為他的病人沒錯,而且書裡面分享的例子,裡面的當事人也都深深地因為另一半而困擾著,就像得病了一樣,在他們的心裡「夫妻」大概真的是一種病。

作者在書裡主要以「依附」這個概念來分析夫妻相處的模式及關係,所謂「依附」就是「支撐人與人連結的羈絆」。可分為安全型依附或不安全型依附障礙,主要是看童年時期是否得到養育者的細心照顧,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催產素就會分泌,依附情感便會穩定。再來,不安全型依附障礙還可再細分成逃避型或焦慮型,前者難以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封閉內心,把煩惱的問題藏在心裡,他們也會刻意逃避親密關係中的責任和麻煩;後者則是尋求過度的親密,無時無刻只想和對方黏在一起,不斷確認對方的愛,依賴對方,會為對方付出一切,甚至犠牲自己,喜歡找人訴苦,企圖博取同情。依這樣的定義,我想逃避型的人內心常講的一句話應該會是「我不會去麻煩你,所以你也不要來麻煩我」,而焦慮型的人大概會說:「我這麼愛你,你也要為我付出所有」。另外還有一個概念也很重要-自戀,不成熟的自戀,自以為萬能,自我膨脹,需要一直從他人身上得到讚美和崇拜,並且要被擺在最重要和最優先的位置,不然就會生氣。

...

關於變老這件事-安妮•卡普芙


安妮•卡普芙所寫的 <<關於變老這件事>>主要是在講如何接受老化,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年老的事實。書裡提到了非常多關於年齡歧視的例子,以致於人們愈來愈恐老,並無所不用其極的延緩老化的狀況,然而否認自己變老的事實,只會讓自己變得更恐懼和不快樂。

英文書名「How to」age,告訴我們如何,怎麼去,不是使年齡增加,而是如何接受並且面對「變老」。老化不代表就是停滯或衰退,相反地隨著年紀增加,我們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歲月不會抹去我們的個人特質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還會為其增色。」我們也不用因為變老就停止追求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因為經歷的累積會使自己的能力和技術更加精進。重點是為自己生命中的每個階段找到意義,那麼關於變老這件事,就能以平常心來看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