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童年的秘密-愛麗絲•米勒


「小孩從一出生起,就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即任何時候都需要依最真實的自我被重視和尊重。」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秘密>>強調童年經歷的重要性,每個小孩都應該可以盡情的當個小孩,不需要為了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愛及認同,而快速的長大,成為一個「小大人」。因為一個「懂事、守規矩」的小大人可能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並因此扼殺了部分的自我,他們甚至會美化兒時的不幸創傷,用幸福的幻覺來隔離痛苦,當他們長大之後,那些壓抑的情緒開始反撲,出現了憂鬱、自大、上癮症狀,以及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真正的解放,只能在體驗了嬰兒時期深刻愛恨交織的依賴情感之後,才能得到。」為了重拾心理的健康,得到療癒,作者說必須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表達它們,探索童年的經歷,找尋真實的自我,這樣就不會把自身的痛苦移轉到下一代,也不會因錯誤的追求而使真正的幸福離自己愈來愈遠。


「只要認為值得,他們將能恨能愛,當他們敢於正視是誰造成了自己的命運,以及它是怎樣形成的,他們就會在現實中更認清方向,以避免盲目和無意識的行動。他們的行為將不再像那個曾被虐待的孩-那個必須保護父母,並找代罪羔羊來減輕深藏、折磨自己的情感的小孩。」

做兒女的可以責怪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嗎?我覺得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很多人就像書裡面的那些例子,小時候受到父母的虐待、侵犯以及各種不當的懲罰,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是因為自己不乖,父母才會生氣,他們還會告訴自己,父母這樣做是為自己好,要不是狠狠地挨揍,自己早就誤入歧途了。而有些狀況並非身體上的傷害,但一樣對兒童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譬如從小就接受父母親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抱怨、把所有的不滿和悲傷全部往兒童小小的心靈上倒,要兒童聽話做好弟妹的榜樣,分擔照顧他們的責任,這些小孩們的超齡表現,得到了父母的稱讚,於是他們習慣滿足別人的需求,而壓抑自己的。他們害怕時不哭,被誇獎是勇敢,他們生氣時,不發脾氣,被讚美為懂事,他們不知道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愛他原本的樣子,接受他的一切,不會因為他哭或鬧就不愛他。他不知道到這些,他還太小,無法保護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連大人都無法管理和處理的負面情緒,卻要求小孩去面對和忍受,實在沒有道理,「滿足父母的需要並不是一個小孩的責任」。無條件的愛應該可以讓每個小孩都能覺得:「不管什麼事讓我感到難過或高興,我都能自由地表達;我不並為了取悅誰而面帶笑容,也不必為了別人的需要去壓抑煩惱和憂慮。我可以生氣,沒有人會因此死去或頭痛;當你傷害了我的情感時,我可以大發雷霆,但不會因此失去你。」

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注和愛,這些小孩長大後就會不停地為了得到愛的幻覺而拚命,他們不管再成功再有成就,內心總是覺得不夠,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不然就是沒辦法和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伴侶一個換過一個,卻永遠無法消除內心的孤獨感,又或者他們總是努力地討人喜愛,不斷地做出犧牲,只求被愛。所有這些行為都傳達出了求救的訊息,要我們正視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孩,他需要被正視,被幫助,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敏感度去認識他(她),甚至去尋求治療,重回那些受到壓抑的過往,無疑會帶來疼痛,但只有有意識地去面對自己的歷史,感受悲傷,改變才可能發生,因為「無意識裡的內容是不會改變的,不能透過宣布或禁止而廢除。」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地相信當父母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有太多的責任要承擔,甚至必須有相當的覺悟才行,所以每次聽到別人叫我快點生個小孩,生下來就知道怎麼養了,我內心都很不以為然,我常常都覺得自己還不夠有智慧,不夠有耐心,我覺得自己的內心也有一個受傷的小孩,這樣的我要如何去當一個母親?我擔心我沒有足夠的愛來愛我的孩子。書上說:「如果小孩今生有幸,從小就擁有一個能夠滿足他的情感需要,並且能夠給予他愛的反射的母親-即一個為了小孩的成長需要,願意自己被當作工具使用的母親」,我自認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程度,這是一種多大的要求和犧牲,幾乎是失去自我的程度了。尼采問過每個想生孩子的人一個問題,他說:「你是一個可以允許你想生個孩子的人嗎?你是常勝者、自我克制者、感官的命令者、自己的各種道德的支配者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覺得每個人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事實是,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父母,不只是經濟狀況允不允許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父母要帶給小孩子愛,而不是悲劇,也不是把自己的恐懼、憂慮或未完成的願望投射到下一代身上,父母要懂得什麼叫愛,懂得如何做一個「人」,才有可能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些,才有可能當孩子的模範,這一切不是只要「給小孩吃、給小孩穿」就足夠了。這也絕對不是像別人說的,「不要想太多,生就是了」,那麼簡單!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