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之歌-蕾拉•司利馬尼


蕾拉•司利馬尼的<<溫柔之歌>>取材社會真實案件,內容從一位保母殺害小孩後,自殺昏迷為開場。小說榮獲2016年法國龔固爾文學獎,作者細膩地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將保母和雇主以及保母和小孩間的關係,塑造成一種彷彿走在鋼索上搖搖欲墜的恐怖平衡氛圍,書中充滿了張力和壓抑。

米麗安和保羅生了兩個小孩,一開始米麗安全職照顧孩子,但她懷念起自由以及她當律師的抱負,於是雇用保母成了一個不得不的選擇。他們找到了路易絲,所有的辛苦、煩惱和混亂全都解決了,一個人人的稱羨的幫手、天使,小孩子們把路易絲當成母親,路易絲變成不可缺少的存在,她待在家中的時間越來越久,她還一起和他們去希臘渡假。但,有一天,事情產生了變化⋯⋯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沒有運用血腥殘忍的手法來描繪這個駭人的故事,她甚至也沒有吐露出痛下殺手的「真實」動機,畢竟兇手陷入昏迷,孩子已死,沒有人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作者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一步步帶領讀者觀看,幫助我們拼湊出答案來。


其實「保母」對一個家庭是種外來的存在,侵入了隱私和模糊了家人的界線,很瞹昩,難以被定義,不是家人,又不只是單純的雇傭關係,她們涉入太深,知道的太多,沒有辦法被輕易定義的關係,便很難拿捏適當的相處分寸。好比,應該帶著保母一起去渡假嗎?還是應該把她當成朋友一樣吐露心聲?像米麗安和保羅對待路易絲的方式,使路易絲想要永遠地待在他們家,甚至爭取自己的一方天地,她怕孩子長大後,失去了用處,被解雇,於是想方設法希望米麗安和保羅再生一個「屬於她的」孩子,這樣她就可以不用再離開,她可以有一個歸屬,但讀者知道,這樣的願望注定定要落空,那個家沒有她的位置。

我們比米麗安和保羅這對雇主知道更多關於保母不為人知的一面,她不是「保母」時的生活,她的不幸、她的悲慘以及她捉襟見肘的日子,當債務逼近,她即將流落街頭之時,沒有人對她伸出援手,讀者彷彿可以藉由作者的文字感受到,她逐漸走向崩壞,因為每個人都在向她索取,她總是在服侍及照顧別人,可能會失去保母的工作是壓跨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我們看著她行為漸漸失控,精神狀況開始出現問題,作者形容歲月為她的心臟覆上一層冰冷的厚皮,她再也不懂得愛。

我替米麗安和保羅感到難過,也覺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困境並非罕見,太多的夫妻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兩頭燒,在沒有外援的狀況下很難解套。我不覺得女人生小孩後就只能放棄自己的職業,但有時她們卻沒有別的選擇,像米麗安的婆婆不同意她把母親的角色外包給保母,批判她沒有盡到責任,但她卻不會去責怪自己的兒子,同樣生為女人,她卻無法體諒媳婦的辛苦,反而一昩指責米麗安做的不夠多、不夠好,一直言語來增加她的罪惡感和不安。有一句話說:「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味著要一個孩子能安全、健康地長大,需要一整個村子的村民來幫忙,但在繁忙的現代,不要說村民,連家人都未必有辦法提供援助,臨時有突發狀況,不請保母又能怎麼辦?

閱讀完<<溫柔之歌>>後,對雙薪家庭的教養問題沒有解方,但我們能看到父母們的辛苦和掙扎,他們也不想把孩子托付給外人,但現實狀況卻要他們屈服,不然就是在下班之後,還要第二輪班,所累積的疲憊可想而知。所以,對於身旁有小孩的人,或還沒生小孩的朋友,我們都要至少學會不要輕易地評論,或一昧地叫人生小孩,尤其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的時候。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