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目標,可以給人明確的方向,甚至是每天早上起床的動力。然而有了目標,也就表示,生活中大部分的日子都處在目標未達成的狀態之下。這讓人的心變得有點急躁,有種渴求不得的苦,使人無法充分活在當下,心思總是投射在未來,每一天就在倒數的期望中渡過。
有時候投入到目標中的不只是時間、心力、金錢,還投入了一部分的自我,把目標的達成當成是自我的實際,那成果彷佛就是「我」,是身分認同。所以當沒有辦法完成目標或夢想,「我」的完整性就被破壞了,會有種連自己都失去的感受,會頓時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們的教育教的是「不要放棄」,卻很少教我們如何「接受放棄」。大家都知道不能「半途而廢」,可是一輩子被一個達不到的夢想束縛,卻不能放手,也是件痛苦的事。非常努力的人,通常不會原諒自己放棄自己的目標,因為他們投入了一切,犧牲了太多,他們不知道除了一心看著目標前進,還能做些什麼?想放棄也做不到,好比一個想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到了練習的時間,身體就會動起來,腦袋就會運轉,整個人就像被目標附身似的,想停也停不下來。
沒完成目標很痛苦,那實現了夢想,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夢想成真的人會發現快樂的時間很短,更多的是突然失去生命意義的「空」。整個人像被掏盡,覺得做什麼都不有趣,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愈是拚了追求目標的人,在夢想成真的那一刻,愈有可能感到內心空盪盪的。然後為了填補內心的空洞,再次投入下一個目標,這樣不斷重來的過程有時不免讓人感到厭倦及害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