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與遭遇Ch4 (摘錄)-羅洛•梅


創造力與遭遇Ch4
創造力出現於一個「遭遇」(encounter)行動中,並且要理解它,就須以此一遭遇為其核心。

詩人的工作,是要與世界的無意義及沈寂搏鬥,直到他能強迫世界展示意義;直到他能使沈寂回應,並且使非有顯示存在。這項工作的目標,不是要靠解釋、證明或證據來「認知」世界,而是要以直接途徑,就像一個人口中咬著蘋果時得以「認知」蘋果那樣。這段話十分精彩,足以化解一般人的誤會,就是以為創造活動中出現的只是主觀投射而已;它也提醒我們:有一種無法逃避的奧秘,環繞著創造的過程。

藝術家或詩人所見的景觀,是主觀的一端(人)與客觀的一端(等待出現的世界)之間,做為中介的決定因素。它停留於非有中,直到詩人的搏鬥獲得了回應的意義。一首詩或一幅畫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它描繪了所觀察或所經驗的東西,而在於它描繪了藝術家或詩人所見到的景觀,這景觀是由他與實物的遭遇所衍生而成的。


藝術家的接受性絕不能與被動性混淆。接受性是指藝術家保持敏銳的感受,敞開心靈傾聽「有」在說什麼。這種接受性需要具備機警的態度,亦即適當調節的敏感度,使藝術家的自我成為承載的工具,可以隨時接受任何一種浮現的景觀。與這種情形針鋒相對的,是那種靠「意志力」所推動的權威式的要求。

它是一種主動者傾聽,準備好了要聽到答案,只要景觀或詞語一出現就可以立即抓住了那一瞥。它是一種等待,要讓誕生過程依它自己的時機去開始運作。身為藝術家,必需具有這樣的時間衡量感,必需尊重這些接受性的階段,視之為創造力與創造工作的奧秘的一部份。(p92-96)

在創造活動中所誕生的象徵與神話,究竟具有何種性質。
象徵與神話確實使人覺察到早期而原始的恐懼、未被意識到的渴望,以及類似的初期心理內涵。這是它們「後退」的一面。但是,它們也帶來新意義、新形式,並且揭示一個本來不在眼前的實物,這實物是全靠主觀所造,而是牽連於我們之外的另一端。這是象徵與神話「前進」的一面。這一面指向前方。它具有整合功能。它會逐步揭露出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中以及我們自身存在中的結構。它是跨越個人片片段段的經驗,走向共相(普遍物)的途徑。

忘我是對主客分裂狀態的暫時超越。

有創造力的遭遇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有創造力的人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能與焦慮一起生活;他們甚至願意付出很高的代價,如身陷不安全感、過度敏感與無招架之力的困境,只是為了獲得「神性的瘋狂」這項禮物。他們看到非有時,不會跑開,反而要上前遭遇它,與它搏鬥,強迫它產生出有。他們向沈寂敲門,要求得到回應的音樂;他們探討無意義狀態,直到他們能夠強迫它展現意義。(p111-114)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