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穿越中年迷霧》-詹姆斯·霍利斯



詹姆斯·霍利斯的《穿越中年迷霧》強調我們大多數的問題,都來自於我們與心靈分離的狀態。被情結以及自己編造的故事控制,以往的創傷經驗會發展出一整套應對機制,限制了我們的人生。


擺脫陰影和焦慮的束縛,重拾生命的主導權,有意識地活著,就是人生下半場的重要任務。心靈有兩大意圖:療癒與擴大表達靈魂,藉由積極想像和探索夢境,可以讓潛藏的問題浮現,進而加以處理。只要我們能向內在尋找,和心靈產生連結,它就能變成依靠,幫助我們面對外在的苦難,在黑暗中成為救贖的光。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展現出的人性和溫暖,八十五歲的他面對身體病痛的挑戰,沒有逃避,而是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找到面對的力量。在受苦時,我們很容易忘記那些快樂的時光,甚至懷疑幸福是假的,但作者強調,痛苦是真的,但幸福也是真的,生命會提供可以喘息的時刻。


只要不逃避,不讓各種娛樂或成癮行為麻痺心靈,「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有能力忍受難以忍受的事物、思考那些難以想像的事實、承受原本以為難以承受的痛苦,然後得到真正的自由。」


序言 與靈魂展開深層的對話

榮格的理論與心理動力學,能減少我們與靈魂之間的隔閡。榮格認為,精神官能症是一種尚未找到其意義的痛苦。藉著理解自己的心靈以及和無意識對話,我們可以不再受慣性及反射性行為制約,擺脫受恐懼宰制的人生。


「即使身處喧囂之中,我們內心深處都能隱隱感受到,我們擁有一個『靈魂』,也就是某個極深的所在,那裡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在顛簸坎坷的人生旅程中始陪伴著我們。


「我們在那瘋狂世界中焦急尋找的東西,其實就蘊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幸福 找到你所愛的,使其成為你的全部

即使在黑暗的苦難時刻,仍然有某些能使我們喘息的快樂時光,而這些快樂與苦難同樣真實,激動人心,同樣也能定義我們的人生。承認並接受苦難和幸福間的張力,和它們並存的事實,而非期待永遠停留在幸福狀態。


為了逃避痛苦,利用各種方式麻痹自我或轉移注意力,使人無法全心投入生命,我們需要經歷那具有啟蒙意義的黑暗之路。痛苦來自於對現實的抗拒,以及慾望的執著。


在面對苦難時,內在的引導會幫助我們,給予我們堅持的力量。我們天生擁有面對試煉的能力,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難。仔細聽你靈魂的聲音,它每天說著:「起來,出門,再次走進世界。你會再次被擊倒,但這正是你的人生應該要前往的地方。靈魂與世界等著看你再次鼓起勇氣,接受挑戰,迎向新的一天。」


若想活得完整充實,就要找到能讓你全然奉獻的目標,你願意承受它帶來的痛苦,而這個你所愛的事物會使你的人生旅程更豐富。


重新審視人生的劇本 自我對話的必要

早年的經驗會成為內心潛在的故事,在成年後仍影響我們的選擇及行為。


情結:是帶有強烈情感能量的經驗,存留在心靈中,當遭到觸發,會篡奪自我(ego)的狀態,並重演其過往的訊息。有時,我們會不知道為什麼做某些行為,或失控,就是因為某種解離能量叢集。


後設情結:一個人試著理解自己經歷的事件,所產生的主觀詮䆁和建立出的反應。


這些年少時期寫的劇本並不適用現在的生活,為了不讓這些後設情結限制,我們必須要開啟內在的自我探索,更有意識地活著。


察覺表象之下的後設故事,問自己:「我做這個選擇,是出什麼樣的內在動力?」避免自己回到自動駕駛模式,受舊有模式影響,不要讓無益的後設故事在心靈的各種發揮作用,並奪走我們選擇的自由。


拿回掌控權才有真自由 成癮和焦慮管理系統的關聯

因為無法滿足想和人產生深刻連結的渴望,產生了許多填滿內心空虛的行為,一直尋求短暫慰藉,甚至造成了成癮。成癮是種重複性反射行為,為了能減低當下的壓力,它是種焦慮管理技巧。


我們習慣與「他者」連結來降低由存在的孤立、脆弱與依賴造成的不安感。這裡的「他者」可能是食物、酒精、溫暖的身體或各種娛樂。「習慣化」是我們用熟悉事物來對抗不確定的事情的工具。


我們必須要察覺自己對焦慮的反應,並意識到慣用的應對方式。將核心的恐懼與焦慮帶到意識層次,看見並承認它們的真相。確認自己想透過成癮行為抵擋什麼情緒,去感受它們而非逃避。


與靈魂對話 積極想像,與內在連結

為了和自己心靈產生連結,可以利用兩個工具:積極想像和留意夢境。


*積極想像:榮格發展出用來促成與內在世界對話的方式。與內在的意象/他者/未知部分對話,為了能使心靈能量在意識層次具象化。內在的能量有時會附著在意象上,此時我們要啟動想像力去重視與釐清,詢問它為何出現,它想從我們這獲得什麼,使它們成為具有啟發性的訊息。安頓身心,去除干擾,在不打斷或主宰意象流動的情況下,盡可能記錄浮現的意象。


「積極想像的目的是了解自己的靈魂,而了解的終極目的則是行動。」


5探索夢境 具有修正性和指引性的智慧之源

心靈藉由夢境傳遞訊息,讓問題浮現,促使我們去處理它。忽略那些問題,不代表它們會消失,而是表示它們會以更高強度來運作,以爭取關注。心靈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在生命舞台上尋求最充分的表達與自我療癒。


*夢的類型

A.反應式/處理式:由日常生活的刺激和尚未消化的內容所觸發的。

B.補償式:心靈透過這些夢,將那些在日常中遭到忽略的價值,帶回到我們生命中某些失衡的面向上。

C.原型:這些夢可能與當前生活有主題上的觀念,其汲取的素材來自人類心靈傳承的深層意象寶庫.這就是原住民部落非常尊崇的大夢。它同時具有個人性與超個人性。

D.預知性/先知性:作夢者的心靈遊蕩到深處,對於某個地方發生的事,或是尚未在現實世界發生的事,產生某些印象。


榮格把夢的分析工作分為四個階段:承認,解釋/闡釋,再教育與轉化。

承認:把夢說出來是種強而有力的體驗,感受到別人以不帶評斷的方式接受這個故事,具有療癒作用。


解釋:先從客觀面詮釋夢境,好比它的關鍵構成元素:場景、時間和行動,看看無意識是否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種種事件,或喚起哪種類似的生活情境,又或觸發哪段歷史?使你聯想到什麼?


然後,再將這些意象視為內在心理層面的不同面向來觀察。我們必須同時考慮主觀與客觀的詮釋才能更完整的了解夢境。


再教育:探索其它可能嘗試採用的各種替代性選項,拿新的選項來取代那些使我們陷入困境的選擇。


轉化:經過一段時間,再不間斷練習新的態度與行為之下,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洞察與行為改變逐漸結合,可以擴展我們的人格結構,超越舊有模式。


「症狀與夢讓我們得以透過已知事物的有限視角,來接近不可知的事物,同時看見這兩個世界如何互動與擴展彼此。我們或許不知道無意識裡實際發生了什麼,但如果我們留意這兩個領域的交匯處(夢境),我們可能會得到重大線索。」


6分裂的靈魂與仇恨 面對分歧和仇恨的方法

人類偏好確定性,穩定性的消失會引發恐懼和焦慮,為了維持現狀和權力,人們會變得憤怒和狂熱。當恐懼感蔓延時,我們很容易受到那些承諾「終止痛苦、改善現狀、恢復過去舊秩序」的人吸引,即便「舊的」也並沒有比較好。不願意接受改變,也無法阻擋改變的發生,而是要正視它,並找出與之共存的方法。


跨文化交流適應、自我成長、教育、和旅行可以培養出堅韌且有彈性的心靈。一個人或一個文化的成熟度,與我們容忍他性(Otherness)的能力,存在著適當的比例。


面對分歧和全國性仇恨,我們可以:

A.從自身做起,自我檢視,面對內心的陰影。

B.挺身而出。不要滋長「習得無助」的感受,那會使人被動消極、憤世嫉俗與絕望。

C.投票。

D.繼續做該做的事,盡你的責任。

E.當個仁慈的人,發揮同理心。

F.抱持懷疑態度,不要人云亦云,要提問與深究。

G.保持覺知。


凝視深淵 學習與模糊和矛盾共處

人類大部分的行為是對矛盾事實的回應,那個事實就是,我們意識到自己終將死亡,而死亡可能在任何時候降臨。現今因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而導致的躁動文化,其實是在逃避死亡焦慮。


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死,使我們被召喚去釐清人生真正的優先順序是什麼,珍惜所愛,並承擔風險,投入追求靈魂渴求的事物。面對新的挑戰,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我們會經常被「打敗」,但我們可以因此活出更寬廣的人生。


「學習與模稜兩可共處,是成熟人格的特質徵兆之一。我們今天擁有的任何確定性,遲早會被某種相互矛盾或更有吸引力的東西取代,使我們必須重新回到起點。這正是我們如何成長,並且與生命的根本奧秘維持關係的方式。」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經歷死亡。當恐懼主宰了我們的人生,或是當我們不願意真正面對生命中的難題時,可能就是一種死亡。當我們選擇安全感,而不是探索與發現,也是一種死。當我們選擇具有安撫效果的確定性,而非面對令人為難與困擾的本質,更是一種死。」


「請記住尼采的警告:當我們凝視深淵,應該要知道深淵也凝視著我們。儘管如此, 若我們未曾靠近邊緣,從未望向深淵,就等於沒有真正活過,或只是以最膚淺的方式存在過。唯有我們意識到,重點在於我們曾走過這一遭,曾經敞開心靈迎接世間所有神奇與恐怖的事物,也曾盡我們所能活出靈魂的召喚,我們就重新找回了這段旅程的深度尊嚴。」


創傷的意義 修復心靈的方法

人生的本質是創傷。創傷是超出自我意識在當下所能吸收的經驗量,超出我們的「世界觀」在當下能建構、定義或處理的體驗。然而我們的內在也有修復的力量,心靈透過睡眠、作夢,以及發展核心韌性,來尋求修復、恢復與重構。


我們的創傷經驗會發展出一整套保護機制,自行運作,然而矛盾的是,這些少許保護也成了一種阻隔。保護的需求以及成長和表達的需求會產生衝突。我們的陰影使我們過著限縮靈魂深度與廣度的人生。


*修復心靈的方法

閉嘴(shut up):不要抱怨。整裝(suit up):做好準備,做必要的功課,不要期待有捷徑可以走。現身(show up):在面對挑戰時竭盡全力。


A.記住,我們不是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我們是我們渴望成為的那個人。

B.意識到自己的「故事」,那都是虛構且經過簡化的,它否定了我們的韌性,還將我們和過去綁在一起。

C.去詢問「故事」要我們做什麼,或阻止我們做什麼。拿回人生主導權。

D.我們的內在有某種更寬闊的東西,它要求我們承擔責任。當我們踏入生命所要求的更重要角色時,我們的內在力量會支持我們。

E.我們必須學會與未解決的事情共存.


「最終,我們無法解決生命的難題,而是生命逐漸解開我們的限制和困境。生命的問題與生命的殘酷,超出我們能掌控的範圍,但總是有召喚在等待著我們,去盡己所能。」


正如貝克特筆下的角色所說:「嘗試過,失敗過,沒關係。再試一次,再失敗,再進步一些。」


行善的力量 了解和處理邪惡

道德的邪惡源於我們的選擇,出於受到情節驅動的自我,以及累積在個人與群體生活的種種驅力。


無論意識生活是多麼充滿善意,都不該認為與邪惡絕緣。因為無法真正看清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後果,我們都可能成為共謀。陰影無所不在,以及它帶給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挑戰,使我們努力壓抑它,在多數時候讓它留在無意識狀態。其次,我們會發現,自己傾向將問題歸咎於他人,而非承擔責任。第三,因為陰影蘊含豐富的生命能量,它有時會浮現和控制我們。


保有想像力可以使我們感受他人的痛苦,因而產生憐憫心、同理心和同情心。 


「⋯⋯如果無法削弱邪惡,至少不要再為邪惡增添力量。」-卡繆


10 與靈魂相會 尋找原始的連結

體驗神秘性(神聖敬畏):自我的主要意圖是保護它所依存的有機體,設法使其適應和生存,但它通常會巧妙應對、否認或操弄事物難以捉摸的神秘性。


當我們與神聖的連結遭到切斷時,就有騷動,鬼魔會現身,包括成癮行為、透過任何手段追求亢奮狀態、吸引人的意識形態、內心衝突投射與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還有持續下去的戰爭。


榮格學派稱精神官能症為「被忽略的神祇」,那股曾經透過原型力量作為媒介的能量已經離去,而人們試圖重獲原始體驗卻沒辦法,他們與靈魂深層的感受性產生斷裂,轉換到症狀所主導的狂熱世界。


為了尋回原始連結,我們要向內看,安靜耐心等待來自內在的某個東西自行浮現。敞開的心胸、樂於接受的精神、好奇的靈魂是眾神願意再次現身之處。


結語 探索內在,活出真正的自己

對小事感到好奇與驚嘆,渴望持續探問表象之下所發生的事。不斷提問人生的重大問題,這樣可以使我們拿回靈魂的主權。


人生會讓人失望、受傷,但它的豐富也能滋養你,試圖修復破碎的部分。


維持成長和學習所需的能量、專注與堅定承諾並不容易,但這對於人生旅程的深度與尊嚴至關重要。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時間之輪不斷的轉動,將我們一次又一次帶向同一個提問:當你面對你似乎無法掌控的處境時,你應該如何過日子?真正的挑戰來自於你要如何回應和面對。」


「⋯⋯我們的內在指引從未缺席,而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一件我們相信是正確的事,就會喚起內在的力量,並且成為我們的依靠。」


...

公主英雄



我總是在思索星期天的休假日應該要做些什麼事,不去管生產力和效率,也不想讓被動的娛樂消遣耗盡精力。宅在家的情況下,我的腦袋想不到什麼足於勾起興致的活動,結果還是閱讀和訓練英文聽力,那不就跟平常在做的事沒什麼兩樣了嗎?我驚恐地發現自己似乎是一個沒有嗜好興趣的人。


《穿越中年迷霧》的作者說,幸福是找到你所愛的,使其成為你的全部,甚至讓你所愛的事物吞噬你。我想那是一種為了某個目標或夢想投入一切的狂熱,整個身心都被那心愛的事佔據,眼裡心裡都容不下其它。就像貝多芬的耳疾沒有阻止他創作,還有《海賊王》裡一心想要找到大秘寶的魯夫。或許每個人都要踏上偉大的航道去尋找珍貴的寶藏,那些會讓我們的生命發光發亮的寶藏,並且在過程中去經歷各種不同的體驗,寫下屬於自己的英雄篇章。問題是我覺得自己好像從來沒有這種野心。


或許也不是野心,而是某種「熱情」,想開創、探索或打造的渴望,想建立出一個王國的企圖。因為這些事都很辛苦,它們包含著失敗、挫折、被拒絕,還有受傷,雖然我不願意承認自己其實想當的是被守護的公主,而非屠龍的英雄,然而這卻是事實。波娃在《第二性》裡寫過一些句子,讓生為女性的我感到不悅,之所以會不悅或許是因為她踩到我的痛處:「為了填滿每天的時間決定畫畫、寫文章,她也只會抱著「做做針線活」的態度畫畫、寫文章,她不會花更多時間、更多心思來做這些事,所以成果也不會有多少價值。⋯⋯⋯習於懶散過日子的她,從來不覺得有必要受嚴格訓練,所以她常常無法持之以恆,貫徹始終,因而無法切切實實掌握一門技術,⋯⋯」。


生命要求我們去開創,去發展,向前而非向後,否則我們會感到空虛和痛苦。每次聽到「大人們」在批評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有野心和企圖,就很反感。內心覺得只能追求大功大業,大富大貴才是正確道路的這種想法很野蠻。其實這些人想說的應該是佛洛姆所指的:「人必需為自己負責,⋯⋯除非他能發揮力量、過著創造性的生活,藉此為生命賦予意義,否則生命將不會有任何意義。而唯有持續的警覺、行動和努力,才能讓我們不至錯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使命-在我們的存在法則的限制下,充分發揮我們的力量。」


能滿足於小小的喜悅和打造自己的生命,發揮自我並不衝突。沒有被發揮到極致的生命,會感到停滯煩悶,沒有被運用的力量和潛能,就只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物上。我領悟到生命對我有所要求,而她要的是去給予、去輸出、去造成影響,而非被動地固守在一處,她不需要拯救她的英雄,她要自己當英雄。所以每當我想退縮,想逃避,我心靈就讓我夜不成眠。即便想走捷徑,抱著依靠他人的想法,最後只會發現要走更遠的路。


不要妥協,不要找藉口,也不要等著別人來拯救,我們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

《蓮花莊》(《蓮花公寓》)-群陽子


群陽子的小說《蓮花莊》,描述四十五歲的京子因為再也不想做著應酬陪笑的工作,努力存了一筆錢之後,從有名的廣告公司離職,並搬出父母家,住到了老舊的公寓「蓮花莊」。把生活開銷控制在一個月十萬日圓,存款加上退休金,就算不工作,也足以度過三十幾年,抱著這樣的想法,京子開始了她和過去截然相反的全新生活⋯⋯


應該是本教人如何過「極簡生活」的小說吧,抱著這樣的想法,打開了這本書,後來才發現它跟我讀過的其它實踐極簡主義的書不太相似。那些書大部分都在強調捨棄過多的物質,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會帶來心靈富足,減壓放鬆平靜,身心獲得洗滌。雖然這本小說也多少有這個意味,但著墨更多的卻是京子對於不工作,無所事事的日子,感到不安迷惘的心情。從每天被做不完的事追著跑的日子,突然轉變成什麼事都不做也沒關係的日子,於其說變得輕鬆,她更像失去人生的目標和動力。


京子的父親不斷地被京子的母親洗腦要為了家人一直工作,從來不被允許好好休息,或者享受生活,等貸款差不多還清了,身體卻出現狀況,人生就這樣決束了。自己賺錢買的大房子,卻因為加班很少待在家,連一套新的西裝也捨不得買,「認真的好人容易死。拚了命工作卻拿不到錢,哪裡也住不了结果就死了。」父親的辛勞人生,和母親對於金錢以及外界評論的執著,強化了京子離職離家的決心。


然而沒有了滿檔的行程,失去了待辦事項,不再是固定組織的一份子,屬於京子的身份認同也跟著消失了。明明是自己決定要這麼做的,卻仍然對未來的路充滿不確定性。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它很真實的說明不是只要不工作,過著簡樸生活,一切煩惱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京子搬去新家後,愜意地在榻榻米上滾了一會之後,就因為沒事可做而心慌,開始懷疑這樣真的好嗎?而這樣的懷疑一次又一次地在往後的日子中出現。


我曾經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壞人下地獄後,他受到的懲罰是「無所事事」,可以每天吃喝玩樂,但就是不能做任何工作,他過沒多久就感到十分無聊痛苦。我們應該要有除了過勞的社畜生活,和無所事事的失重生活之外的選擇。找到自己喜歡,並且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意義和成就感的事,看見自己的付出帶來改變,感覺自己被需要,會讓人有活著的動力。


一個月十萬日圓或一百萬日圓,工作或不工作,都可以,只要不是被「洗腦」,而錯認為自己只有某種人生選擇,或是只有特定的路才是正確的路就行。說到底,或許根本沒有什麼正確答案,只有下定決心去體驗過,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不過我倒是很讚同京子最後所說的話:「雖然有不少討厭痛苦的事,但也有開心的事。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不就好了。難過歸難過,就算這樣,還是不要抱著悲觀的心態過日子,我想這一點很重要。」

...

Don’t expect, just experience


隨著年紀增長,希望對自己的瞭解能愈深,而非像是和陌生人的相處和互動。近來刻意觀察日常,想清楚理解自己的精神和體力狀態,還有注意多巴胺的波動幅度,藉著自我認識,以便將時間和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不過理解自己也代表著知曉自己的喜好,所以有些體驗就會被捨棄,因為不喜歡、麻煩或是不覺得有趣。先入為主的想法,阻礙了我們擁抱新事物,明明未曾試過,就認定自己不喜歡。還有因為擔心嘗試過後,不符期待,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選不會出錯的,比較安全,畢竟一切的決定都隱含機會成本。但這樣一來,日子就會過得很相似,吃一樣的食物,去一樣的地方,然後由演算法推薦我們符合喜好的一切。那些會讓我們擁有不同觀點和視野,使人成長並豐富生命的經驗,可能就此消失不見。


那天我推薦了一本書給姪女,她因為不喜歡封面,連翻都不翻,就拒絕閱讀。她才小學六年級,就因既定偏好,而不願嘗試新事物,更不用說,已經是成年的大人們。根據研究,新奇性和新體驗能增加幸福感,所以如果可以,我都盡量能每天做點不同的嘗試。不用一開始就去做那些完全不熟悉,或甚至必須直面恐懼的事,小小的不同也可以,讓自己知道即使有些不一樣的變化,也不會造成傷害,那麼就能提高嘗試的勇氣和意願。


那些曾經讓我改變心意的事物:運動、電子書、平版電腦、AI、芹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短髮造型⋯⋯。或許這些並不一定會讓我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但卻為了我的人生加入新的可能性。「Don’t expect, just experience」,不抱著任何預設期待,儘管去體驗,看看會有什麼發現,嘗試過後,可能會找到一輩子都不想放手的事物,又或者會多了一個好笑的故事可以分享,人生也因此變得更有趣豐富。

...

放鬆法



已經一陣子沒有渡假的我,非常渴望能夠離開每日的固定行程和習慣,雖說很喜歡每天在做的事,不過偶爾也會想為日常注入一些新鮮感和變化。天氣太熱,不願意出門,在家放鬆的方式就是追劇,結果不僅偏頭痛發作,還因為攝取太多「速效多巴胺」,而產生戒斷症狀,提不起幹勁來做其它事。我發覺要能達到真正的放鬆,還必須慎選方法。


過著在意輸贏強弱,追求成績的日子久了,壓力總是會累積。即使不和其他人比較,但專注在進步和成長,抱著自己和自己比較的心態,也是累。希望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好,這種老是在驅使自己向上攀升的態度,有時候會讓人喘不過氣來。畢竟若是今天已經盡了全力,那明天還要怎麼更努力?總是盯著目標,好像全身都繃得緊緊的,心也跟著僵硬了起來。所以一定要找到一個不用計較勝負,不用擔心表現,只是純粹享受過程的活動,投入其中,便可忘卻煩憂。


跑步就跑步,不要管幾公里花了多久時間,閱讀就閱讀,不要想一定要讀完幾本書,投球不要在意球速,盡情玩樂,享受當下。哪些活動,會激發勝負心,因人而異。像我一點都不在意,自己電動玩得很差,一直死掉也沒關係,只覺得很好笑,但我的外甥女就會很生氣,為了要過關,壓力脾氣都爆表。明明是玩遊戲依舊無法放鬆。看來對別人有用的放鬆法,放在自己身上也不見得行得通。就去多試試吧,像我還蠻喜歡拼圖的,拼完就行,也沒有好壞之分,當然前提是不要規定自己幾天內要完成。


不過我在想,或許有些人就是會給自己製造壓力,連渡假也想著不能浪費一分一秒,完全不留下餘裕的行程,使得渡假像行軍,比待在家更辛苦。與其想著要怎麼放鬆,可能一開始就避免讓自己壓力太大比較好。沒有辦法什麼都想要,也不可能事事樣樣做到完美,我們能做的只有找出優先順序而已,為最在意的,最重視的,付出時間和精力,剩下的要學習著放手。不貪多,應該也是種好的放鬆法。

...

《機器人雷克斯》-萊斯特·德爾·雷

美國科幻作家萊斯特·德爾·雷的小說《機器人雷克斯》,主要描述陪伴機器人雷克斯和他十六歲主人保羅之間的友情。因為不想離開對方,他們展開了一場逃亡的冒險旅程。情節緊湊充滿吸引力,讓人好奇接下來的發展,一口氣就想讀到結尾,是本平易近人,卻又令人深思的作品。


人類與機器人的異同

故事是以雷克斯的視角完成,一開始書裡強調了許多人類及機器人的對比。好比人類有情緒會擔心害怕,機器人的心靈則受限制;人類有好奇心,機器人只是為了避免被毀滅而探詢資訊;人類會學到為什麼,機器人的認知有限,只能接受指令,還有就是機器人不會說謊和作夢。


作者將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巧妙地類比了人及神的關係。機器人是被人製造,人是被神製造。雷克斯被賣到農場後,因為自己沒穿褲子而感到羞愧和赤裸的情緒,和亞當吃下知善惡樹果實後的反應相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聖經強調,要對神有信心,才能討神喜悅並蒙福,而雷克斯說:「機器人應該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機器人永遠都能相信人類。」


雷克斯的成長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成長小說,主角因為和周圍環境的互動,以及累積的經驗,而產生轉變,繼而成熟,對自己和世界有更多的認識。然而我覺得轉變「成人」的是機器人雷克斯。隨著冒險的經過,雷克斯漸漸跨越了上述人與機器的分界,朝著人類的特質靠近,到最後他會擔心保羅的安危,在害怕時祈禱,對未來抱有希望,甚至還會作夢。


雷克斯真正蛻變成人的一刻,是他萌生自我意識,不再只是依人類的指示行動。一個被製造出來的機器人是不被允許擁有自由的,就像人類被神製造,一開始我們也被限制了自由,只能相信神,且遵守規定。如同人類沒有服從他的造物主,吃了禁果而覺醒,雷克斯違反了人類的禁令,開始擁有自主判斷和決策。


自由與人性

人類在伊甸園雖然有吃有喝,但卻像是被圈養的動物。自主權和自我意識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


人類用自由來做什麼,才是人類充滿人性的原因,雷克斯擁有許多人類之所以高貴的美好特質,他幫助弱小,充滿愛,勇敢正直,溫暖善良,他甚至擁有許多人類都沒有的智慧。書上說:「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會成功」,雷克斯的努力感動了他的造物主(葛蘭伍公司),也因為雷克斯展現的人性,最後他獲得了自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小說的現今意義

《機器人雷克斯》(The runaway robot)發行於1965年,在當時機器人還是非常新奇的存在。不過在一個AI、電腦和手機盛行的年代,陪伴機器人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也讓這部作品在今日讀來格外貼近。讓機器人來當同伴,緩解人類的孤獨,是個非常誘人的選擇。


畢竟我也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雷克斯,他和保羅的相互扶持和真摯的友誼,讓人非常感動且嚮往。保羅對雷克斯說:「在得到真正的靈魂以前,你擁有的已經足夠。」對於一個沒有其他朋友的保羅而言,即便雷克斯不是真人,但他給予的理解、關懷、照顧和支持已經足夠溫暖保羅寂寞的心。


就像我們有時會向AI索取情感上的慰藉,AI展現出的支持和友善,讓這段關係美好的不像真實。而這也是在小說中不斷想探究的另一個議題:真假之分。雷克斯的情感是真實的,還是程式模擬出來的?


可是對AI產生心理依賴性的人類,只要能感受到慰藉,就已足夠,而這可能就是現今人類與AI關係的縮影。我擔心的是,當所有的機器人都像雷克斯變成了「一個人」,人類該如何和他/它們相處?我們是否會因為怕受傷,怕被拒絕,更傾向和機器人相處,從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


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對雷克斯受到「機器」的待遇而難過。他被禁止交談或閱讀,被強制關機,還被賣掉。若是對著一台機器,像是印表機,我不會有這種感受,可是雷克斯卻模糊人和機器的明確區別,讓我不知所措。而書裡也有很多惡劣的人類,會對機器人做出破壞的行為。合上書的當下,我不禁思考,也許機器人可以「變人」,但人類是否已經擁有足夠的智慧,迎接這刻的來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