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千田琢哉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千田琢哉因為閱讀而改變了人生,書店就是他的學校。在大學以前只讀漫畫的他,卻在大學四年,花了一千萬日圓,買了超過一萬本的書,並將它們全都讀完。作者認為關於人生的難題都有人在書中試著解答,我們能藉著閱讀在這快速變動的社會,提高生存力。名家作品的建議和指導也能鼓勵大家拿出行動,學習書本中的知識會使人進步及成長,還有更多的益處會因和一本書的相遇而產生。作者提到所讀過的書會成為堅強的後盾,而我們人生將截然不同,所以閱讀吧!「地球上只住著兩種人。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


一、生存力

書中存在許多生存智慧,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渡過難關。只要持續閱讀,那些知識會在內心深處進化成智慧,創造出新的觀點,讓人突破困境。尤其是那些經由作者的人生經驗,哲學思考,所淬煉而出的格言佳句,充滿了語言的力量,能在關鍵時刻,拯救自己,使人變得強韌。


二、行動力

好書會在背後推動我們朝目標前進,讀到一半就迫不急待想立即動手實踐。藉著買書的習慣也會訓練決斷力,能夠果決做出選擇,可以提高行動力。閱讀也能幫助我們做好準備,在機會來臨時能及時把握。


三、溝通力

閱讀的人擅長和書籍的作者對話,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保有好奇心,因為想要理解的心,而懂得傾聽,這些都能增進溝通力。若是想分享書中內容及獲得的感動,就必須學會如何整理資訊和清楚表達,在過程中也會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而建立了人際關係。


四、學習力

想要有效率地學習就要好好利用書本。好比想深入瞭解某個主題,就去讀三本該領域的書,作者建議可以從「喜歡的作者」、「討厭的作者」與「未曾接觸過的作者」讀起,因為它們從完全不同角度切入,能包括較全面的觀點。


五、工作力

可以從書中學會行銷力和企劃力,裡面充滿了許多創意的想法和點子,能激發我們的靈感,洞察隱藏訊息的能力、思考分析力、甚至研究封面設計,這些藉由閱讀累積的技巧都能運用在工作上。


六、變現力

作者認為用閱讀來投資自己的人不會是貧窮的人,因為智慧能帶來財富。充滿智慧的人會聚集人才和匯流資金,他們會帶給別人幸福,而獲得金錢作為回報。


七、成長力

為了突破瓶頸,就去讀那些以前「不可能讀」的書,那會幫助我們鬆動僵化的人生,拓展自己的界限。試著像作者一樣產出,書寫或演說,激勵自己輸出,以獲得成長。


八、選書與閱讀力

閱讀大量書籍的人,才能遇到有趣的作品,書讀得少,就很難遇到好書。要有高品質的閱讀,就必須大量閱讀。也要讀「困難艱澀」的書,因為只讀簡單的書,很難累積智慧。「鍛練大腦和鍛練肌肉一樣,如果不有意識加重大腦的負荷,就什麼也不會改變。」

...

大人的從容和智慧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吃零食,是嗜甜的螞蟻,不愛吃正餐,只愛餅乾和糖果。媽媽覺得我太瘦,又不肯好好吃飯,怕我餓著,所以家裡總是擺了很多點心,一直到現在嫁了人,回到家也總是一堆零嘴,只是現在是媽媽為了她那瘦小的孫女準備的。除了各種零食,鷄排、珍奶、鹽酥雞,蛋糕,冰淇淋⋯⋯那些追求健康的人,避而不及的食物,我都吃得很開心。


本來以為長大之後,自己賺錢就可以盡情買這些零食吃,一開始也的確是如此,直到有一次吃完一大半的提拉米蘇蛋糕,隔天醒來,臉上冒出許多紅疹,才知道原來隨意又不加節制地吃東西,是會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的。我很驚訝,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我這麼晚才懂?其實應該是理智上明白,卻要等到體驗到後果,才真正學會。


我後來發現,身為大人,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要理解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以及如何運用得到的自由。不會有人規定我們要何時上床睡覺,該吃什麼或不吃什麼,要不要整理房間,衣服要不要洗,都隨我們決定。這份自由背後其實是種責任,照顧自己的責任,把人生過好的責任,這包含了節制和自律,乍看之下,看似和自由相反的事。然而,沒有節制和自律,自由感覺跟放縱及毀滅很像。


再喜歡的東西或事物,擁有之後,它們對我們的吸引力就會降低,第一片蛋糕很好吃,吃到第三片的時候,可能不覺得好吃,甚至還會有點噁心。即使是喜歡的事,也不需要不停地的做,這樣一來,不只不會餵養慾望,還能品嚐到最喜歡的事物所帶來的美好。在還能感受到喜悅時便停止,是因為喜歡所以願意節制,不讓自己沈溺在衝動的欲望之中,懂得「淺嘗則止」是種大人應有的從容和智慧。

...

《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加藤俊德



腦科專家加藤俊德在《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強調,隨著年齡增加,大腦並不會衰退,以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是可以持續成長的。只要能瞭解大腦的運作方式,使用正確的策略,就能提升記憶力,學得更好更有效率。


作者將大腦分為八大區:思考系、理解系、記憶系、感情系、傳達系、運動系、視覺系和聽覺系。為了增加腦力,我們要盡可能在腦區之間建立發達的網絡,讓各區好好合作,妥善分工,避免某區過勞,或過度懶惰。常使用的網絡及區域會特別發達,雖然這樣處理任務時速度很快,但太過依賴,會弱化大腦其它部分,所以有時候也必須刻意發展自己不同的腦區,好比使用非慣用手,常用書寫的人,可以多演說,喜歡閱讀的人,可以改用聽的方式接受訊息。只要持續學習新事物,就能活化大腦,它的皮質和白質會成長,大腦突觸會增加,進而讓腦區間的連結愈緊密。


想要有效地學習和記憶,就必須先思考必並加以理解。視覺和聽覺會選擇性接受資訊,所以在輸入時就必須用心。以下資訊比較容易被記:喜歡的事物、重要的事,和情緒有關的、有危險性、熟悉的感覺、和以往記憶能產生連結的資訊,有體驗過的事物。在學新事物時,從有聽過和比較理解的部分切入,也就是找到和已有知識的交集點,逐漸提升學習內容和自己的親密感,就能慢慢掌握困難的部分。


複習

1.主動做輸出並且使用,包括不斷地去看或說,這樣大腦就會判斷它是重要的,因此將它移置長期記憶。


2.學完的當天就要複習,可增加記憶維持率。


3.因為大腦較易記住開頭(初始效應)和結尾(時近效應),所以複習要從中間部分著手。


4.為了讓輸入的內容維持高度親密感,持續複習很重要,與其集中時間,一口氣讀兩小時,不如每天複習十分鐘,連續十二天。


5.要大腦接受新的學習,順利開始運作,約需75個小時。


6.睡前花一小時,回想要記住的內容,並整理歸納。複習後不要再接觸其它資訊,避免記憶被覆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