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精神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所寫的《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提供一套無需靠著意志力,就能改善和食物關係的方法。他的「21天挑戰」,藉著神經科學和正念練習,幫助我們建立有益的習慣來取代無益的習慣。想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靠的不是節制和自我控制,而是「覺察,好奇心及自我疼惜」。作者強調若是能理解大腦如何形成習慣,就能反過來運用大腦的力量來打破情緒緒進食和羞恥的負面循環。
和食物關係出了問題的人,通常也和自己的身體失聯,他們不是因為飢餓而進食,而是因為衝動、壓力、情緒等理由吃東西。他們養成「自動化進食」的習慣,試圖利用食物來緩解不愉快的感受,然而餵養想吃的渴望,並不能真正滿足內心的需求。他們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也明白無法靠吃東西來解決問題,然而試著靠意志力來改變,卻總是失敗,那是因為這種方法不符合大腦的運作方式。
*意志力的四個問題
1.愈得不到的,就愈想要。(克制增強了欲望。)
2.凡你抗拒的,就會持續。(叫自己不要想某事,就愈會去想。)
3.失敗 —— 故態復萌。(破戒效應。都破戒了,管他的。)
4.意志力不是改變習慣策略的環節之一。(重點是一項行為的獎勵程度。)
作者指出能改變行為的方法就是,要改變那項行為在大腦中的「獎勵層級」,若能讓從事某項行為帶來的獎勵愈多,愈愉悅,愈正面,我們就更可能重複該行為。
書中提到正向/負向預測誤差的概念:若是結果優於預期就是正向,多巴胺分泌會上升,反之不如預期的好,就是負向,此行為的獎勵層級就會降低。
我們必須要讓大腦有機會去發覺,其實某樣食物根本不好吃,暴飲暴食的行為不能帶來獎勵。想避免讓大腦因壓力或情緒就進入自動化的習慣,必須抱著「覺察心」來進食,有意識地注意在自己吃的食物上,感受胃的飽足感,是打破無益飲食習慣的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時間,要有耐心,要懂得自我憐惜,不要苛責自己,要記住「吃東西不是決定你人格的全民公投。」
以下簡單介紹作者提出的「21天挑戰」,它的核心是
1.利用覺察找出自己的飲食習慣模式及迴圈
2.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價值
3.找尋更大更好的獎勵行為來取代
21天挑戰
*找出你的習慣迴圈Day1-Day5
Day 1:設定目標
問自己這個目標為何重要?動力為何?改變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Day 2:設定基準線
寫下人生一路以來的飲食重點史
Day 3:找出飲食習慣迴圈
理解自己為何會吃,吃什麼,以及是如何進食的?
也就是找出:觸發點(是什麼引發了吃的慾望)—— 飲食行為(吃什麼,吃多少,如何吃)—— 結果(獎勵為何)
例如:壓力—— 吃整筒冰淇淋 —— 轉移注意力
Day4:身體的智慧
觀察並傾聽身體訊號好比疲勞或疼痛感
Day5:辨認衝動
是真餓還是假餓(因情緒或習慣引起),通常衝動引發的假餓是渴求某種「特定的食物」。一般性飢餓可能會發生在至少進食已超過4或5小時。
*用覺察打斷你的習慣迴圈Day6-Day16
Day6:專注的力量
在吃東西的時候要專心,讓大腦(眶額皮質)能準確評估食物選擇的獎勵價值。專心地看/嚐/感受每一口,你或許會發現以往習慣狂吃的食物,原來沒有那麼好吃。大腦因此產生負向預測誤差,那項食物的獎勵價值排名會變低,該暴食行為不會被增強,以後你就不會那麼想吃。
專注可以幫我們從自動導航模式驚醒,避免無意識的進食行動。
Day7:正念飲食
吃東西保持專注、好奇心且不帶批判的態度。
Day8:與身體重新連結
注意身體的知覺和情緒,利用身體掃描技巧來重新了解自己的身體。這項練習是把覺察置入身體的每個部位,感受它們,從腳趾慢慢循序往上掃視全身。
Day9:了解你的愉悅高原
在進食時,我們的愉悅感會慢慢爬升,直至愉悅高原,此時代表吃飽,愉悅度最佳,若不停止,還一直吃,就會掉落過分沉溺懸崖,東西變難吃,甚至噁心想吐。
專心吃每一口,問自己現在這一口,比起上一口更愉悅、相同或更差?在掉入懸崖且就該停下,以留在愉悅高原。
Day10:渴望工具(第一部分)
當對食物產生渴望時運用渴望工具停下來問自己兩個問題:
1.我這麼做,得到了什麼?(注意你的想法、情緒與身體感知。)
2.我有多滿足?(現在先問一遍、五分鐘及十五分鐘後分別再問一遍)
要注意「使一項渴望如願以償,可能會讓你滿意,但這和事後感到心滿意足並不相同。」
Day11:建立你的覺醒資料庫
利用渴望工具得到的答案,可以在大腦建立新的資料庫,重新排名獎勵價值,例如你可能會發現你以往愛吃的食物,並不能帶來滿足感,就可以把這筆資訊存入大腦。
Day12:回顧
回顧進食體驗,從中得到的回饋,能幫助我們做得更好,好比感覺腹痛、噁心或後悔。行為結果的感受體驗比行為本身更重要,因為那讓大腦決定將來是否要重複這項行為。
Day13:渴望工具(第二部分)
模擬/想像吃下某種食物的狀況,
想像:為何想吃?注意這樣東西的原料、外觀、氣味,吃的時候的氣味、質地
問自己:吃了多少?生理有何感覺?情緒如何?想法如何?
光是想像負面結果就可能減弱你的飲食衝動。
Day14:RAIN
面對我們的渴望可以利用RAIN來改善。
R:認知(Recognize)渴望的來襲,並放鬆(Relax)面對。
A:允許(Allow)並接受(Accept)這波浪潮,不要試圖推開或對它採取行動。
I:調查(Investigate)自己的渴望,帶著好奇心研究它,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
N:標記(Note)這種體驗,好比,情緒高峰時:發熱、不安,退去時:放鬆、舒展。
Day15:標記
標記是在體驗上加上外框,它使我們的想法與情緒由背景抽離。每次的標記會在你自己和想法之間插入一點距離,藉此開拓觀點,給了迴旋空間,做出非自動化行為。
可標記六種體驗:視覺、聽覺、身體感知、嗅覺、味覺和思維。替體驗命名可以給我們的某些掌控,有些事可做,而非直接暴飲暴食。
Day16:開除你的委員會
識別腦中那些批評的聲音好比罪惡感與羞恥感。看凊它們只是想法,別讓它們困住自己,也可為它們命名以加框。
*更大更好的機會:Day17-Day21
若是預先假設或存在某種判斷,大腦就不再費心,進入自動化模式,便難以學習。如果能保持好奇心,就能接納新體驗。
Day17:不強迫的選擇自由
感覺到自己有所選擇,比「我應該」更能鼓勵大腦選擇更大更好的機會,好比:不過食。
Day18:利用食物/情緒關係
「吃垃圾食物,心情就會像垃圾。」
只要給大腦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它自然可以辨別食物的好壞。培養覺察、注意結果,你的身體自會告訴你什麼食物該吃或不吃。進食後,回顧它為你帶來什麼感覺。
Day19:疼惜
停止自我批評的習慣,改用疼惜自我來取代。放下罪惡感與羞恥感,能給予我們力量,開啟自我疼惜,進而處理造成情緒煩腦的根本原因,而非用飲食來逃避。
對自己像對待自己最親愛的人,向自己說些支持的話語,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表達對自己的關愛和憐憫。
Day20:透過體驗培養自信
經由前面的練習,我們得到了許多新的體驗,體驗能帶來智慧。從這些體驗中,我們得到很多實證和重要資料,來幫助大腦不再執著在無益的飲食習慣之中。我們能堅持下去的信心,會因這些收集到的實證而增加。
Day21:最大最好的機會
學著「滿足我們的需求,而不是餵養我們的渴求。」
覺察、好奇心、疼惜,回顧體驗並從中學習,這些都能開創更大更好的機會,強過匆忙、盲目且自動化的做事。讓大腦和身體協助我們,使改變能發生。
*附註:關於創傷
「過去與未來相遇的唯一地方就是現在。此時此地是我們唯一能夠利用過去以改變未來的機會。⋯⋯我們可以正視過去,學習不要無意間、習慣性地將過去拖來現在—— 而這又會讓我們把過去帶到未來。」
過去的危險已經不再,但大腦總是響起假警報,觸發我們的無益習慣。我們可以學習關掉引擎,讓理智重新上線。做安定練習(五指呼吸法),問自己「我現在真的有危險嗎?」
安定下來是為了能切割過去與現在,學習辨識與校準這些危險信號。
我們愈是能與強烈情緒共處,不以無益習慣回應,就愈能從過去解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