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地圖》-史考特·派克


精神科醫師史考特·派克的《心靈地圖》包含四大部分:紀律、愛、宗教和神恩。作者強調成長和擴充自我的重要性,努力不懶惰,勇於面對問題,承擔痛苦和責任。愛是積極的行為表現,以紀律為基準,而非僅是感覺。宗教是對人生的了解,經過懷疑和考證,從現實中的試煉產生。而神恩可說和潛意識相關,是一種能滋養、支持、保護、促進我們心靈成長的力量。


第一部:紀律

「生活的真正難處在於: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是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而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能積極面對痛苦,就能把握隨問題而來的成長機會。」


逃避問題會造成心理疾病和痛苦,體認「受苦」的價值,才能幫助我們成長,而紀律是面對痛苦的一套原則,它包含四要點:不逞一時之快、承擔責任、忠於真相、保持平衡。所謂不逞一時之快就是要分清生命中重要的事物,調整苦樂順序,不要為了貪圖享樂,而讓自己承受不必要的後果。「珍惜自己」,肯定自我價值,就會拿出紀律照顧自己,使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肯負責任解決問題,或是放棄舊的模式,無法迎來改變。忠於真相,不說謊,不活在虛假的世界中,不要騙自己。最後保持平衡表示彈性的紀律,收放自如。


第二部:愛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作後盾。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運用智慧。」


若是消極地想被愛,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愛要付出,為了愛擴充自我,不只要用心去愛也要帶著腦袋去愛,而非意亂情迷,什麼都不管,為了自己的成長和他人的成長,擺脫惰性,即使恐懼受傷,仍願意去投入,如果因為害怕,而決心不冒著一絲絲危險,生命會失去許多精采的事物。


第三部:宗教

作者說,對人生的了解就是就是我們的宗教,是一份生活的體認,或者世界觀,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宗教,而不一定是狹隘地指相信某些神祗。我們對這個世界都抱有某種觀念和信念,而發現它們是什麼,能幫助自己活得更加自在,也活得更像自己。不斷地學習,勇於質疑,擺脫具破壞性的觀念,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


第四部:神恩

「人雖然不然憑意志達到神恩,但意志能使我們們在它神奇降臨時開放自我。我們可以凖備自我,成為一片沃土,一片歡迎它紮根的地方,做一個充分自律,富於愛心的人。」


神恩有以下特徵

1.有滋養、支持、保護、促進人類生活與心靈成長的作用。

2.它們的作用不是完全不能根據科學思維下的自然律原理來解釋(如超自然現象),就是只能作不完整的解釋(如生理抵抗力與夢)。

3.在人類世界經常的、例行的發生。不但普及,而且本質上是無所不在的。

4.雖然有可能受人類意識左右,但其淵源卻超乎意識之外,也不被意識的決策過程囿限。


作者強調我們要去注意自己的潛意識所透露出的訊息,它有時會透過症狀來顯現,接受潛意識的指示,從這項恩典受益,把症狀當成改變的契機,承擔治療過程的痛苦,會因此得到極大的報償。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