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托馬斯•曼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作者: 托馬斯•曼,譯者:錢鴻嘉,出版日期:2007/3

托馬斯•曼的<<魔山>>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小說,它涵蓋了醫學、天文學、音樂、政治、宗教、心理學、文學等題材,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生活做了一番描述。這本小說也敘說主人翁-漢斯•卡斯托爾普的受教過程。漢斯從不同的人事物身上,學習和得到許許多多的觀念和想法。他並不完全信服於其中一種,而是試圖從中找到自己的中心思想和處事的哲理,也因為如此他顯得不夠有行動力,總是猶豫不決,他被他人生的導師認為是一個「生活中令人擔憂的孩子」。


<<魔山>>的故事很簡單,漢斯去山上的療養院探望生病的表哥,一開始只打算待三個星期,想不到待了七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醒他如夢似幻的生活。小說的主題探討了死亡和生命、肉體和靈魂、政治和時間的本質。漢斯從小就經歷親人的死亡,他目睹死亡和疾病對肉體所造成的毀滅,認為沒有生命的肉體變成了一件東西,已經不再是原本的人了。他看到死亡的二元性既是神聖、靈性的也是物質的、沒有高貴感可言。後來漢斯領悟到:「一個人為了良善與愛情,決不能讓死亡主宰自己的思想。」(p502)


漢斯的思想受到塞塔姆布里尼和納夫塔很多的影響,這兩個人都希望漢斯能擁抱自己的哲學觀、人生觀和政治理念。塞塔姆布里尼代表的是理性、人道主義、自由、民主,他是知識份子的代表,另一方面納夫塔主張革命、極權統治、他追求恐怖和戰爭。前者渴望一個民主的世界國家來臨,後者鼓吹獨裁的軍國主義。納夫塔的思想偏激叫人無法接受,但塞塔姆布里尼老是唱高調的說詞,也過於不切實際。漢斯誰的立埸他都不站,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沒有特別忠心於國家的文人,最後竟然會上了戰場,做到了他表哥想做卻做不到的事,命運有時還真諷刺。

托馬斯•曼在小說中一直提到了時間,分析它,研究它,時間不只代表了經驗的總和,它也是小說中的傳遞媒介。一開始漢斯把時間放在心上,想著它是長還是短,後來在山上待久了,時間變得不再重要,他再也不去想時間的存在,他只想著如何打發這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無聊生活,直到後來變得麻木不仁。托馬斯•曼經由對時間的操作來改變小說中的節奏,譬如說剛開始,漢斯到療養院的第一天,作者用一整章的篇幅鉅細靡遺的描繪這一天,使我們覺得節奏很慢,但後來幾星期,幾個月一兩句就描述過去,節奏就變快了。不過對於漢斯來說,山上的時間是停止的,跟外面世界的時間並不一。在這裡所有的一切是封閉的,和外界失去連繫,直到戰爭的爆發才讓這些沈睡的人醒來,讓停了的時間又再次轉動。

<<魔山>>真的很難進入啊!!!意識流的寫法,音樂主旨的技巧,讓同一主題,情緒,人物不斷出現重覆,而人物之間的辯論又長又艱澀,更不用說哲學思考,醫學方面的論述,我真的看的懵懵懂懂。我只在心裡想著漢斯要醉生夢死到什麼時候,要逃避真正的生活到什麼時候才肯離開魔山,去工作去過踏實的日子。每天在山上空想,也沒有實際的作為,就是一個有錢的公子哥,靠家產過活,當然他在知識上獲得很多,但沒有運用它們還不是一種浪費,一種虛無。看到他去滑雪時頓悟,想說應該要下山了吧,結果還是沒有,反而變得更加麻痹,動彈不得。從一開始漢斯覺得自己只是魔山的過客,一個外來者,很快就要離開,到後來漸漸被同化,變得頹廢和消極。他奉行無為的原則,認為硬是去改變現況不是明智的作法,非得要強大的外力才能迫使他繼續前進。

雖然有點看不起漢斯的懦弱,但再仔細想想發現,每個人都有可能遇見一座離不開的魔山,它可能是一份做了很久的工作,一段想結束的關係,甚至是一個戒不掉的壞習慣。又或者魔山就是一個「舒適圈」,只要一直待在裡面,我們都會成為一個生活中令人擔憂的孩子,一切都靜止,一切都停滯了。所以也許就某方面來說,我們也都被動的等待著命運的時鐘開始流動吧!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