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始於極限》-鈴木涼美 & 上野千鶴子


女性主義者上野千鶴子和芥川賞提名作家鈴木涼美,在一年的時間裡以信件形式談論十二個與女性生活相關的議題,好比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和獨立⋯⋯。這本信件集《始於極限》是兩人間的真誠互動和直面內心的問答,鈴木坦白誠實地呈現自我,上野也不再藏身於學者的身分之後,而是吐露真心,這是本十分吸引人,又能增進自我認識的書。


「人人都有極限,但在達到極限之前,妳無法品嚐到它的滋味。唯有拚到極限的人,才能真正從骨子裡感受到它。」-上野千鶴子


一、 情色資本

從事過酒店小姐及AV女優的鈴本提到自己不願以被害者的姿態為「傷害」定罪,自願從事性產業的她,認為自己已經放棄了說受傷的權利。然而她又擔心自己所採取的立場會傷害女性,並且讓加害者得利。女性被強制賦予商品價值,然後在她們不再擁有性吸引力時,又被剝奪,她們本人根本無法決定。


鈴本曾經認為「情色資本」的概念或許可以幫助女性擺脫被害者角色,對此上野反駁說資本應該可以透過努力獲得,並且累積,然而性工作者通常對其「情色資本」根本沒有控制權,隨著年齡增加,資本還會減少,「情色資本」不過是種「年輕漂亮的女人更有優勢」的學術說詞。


上野指出不願被稱為是受害者是種「恐弱」的心態。覺得自己有能動性,擁有自由選擇能力的女性,對男人而言最好對付,他們因此可以免去責任,把一切都推到女人身上,辯稱:「她們是自願的」。上野說自稱為被害者不是軟弱而是強大的證明,「正視自己的傷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要對自己誠實,不要自我欺騙。一個人若是不能相信,尊重自己的經歷與感覺,又怎麼可能相信,尊重別人的經歷與感覺呢?」


My take:我認為即便是自願從事性產業的工作者,也完全有資格在受到不法、不正當及不公平對待時,大聲說出口,因為這些對待並不該包括在工作裡。既然是份工作,在遇到「奧客」時為何要忍受,這應該不在性工作者所合意的工作內容內,畢竟她們自願的部分是性服務,而不是被攻擊及殘害。


很喜歡上野說的:「三十多歲的人們,失去了童年無所不能的感覺,會漸漸感受到能力與體力上的極限。與此同時,這也是長出『自立』的年紀。我們會捫心自問,在達到極限之前能做些什麼,明確區分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的。放棄做不到的,真誠、仔細、踏實地做到那些做得到⋯⋯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自信和信任,而自信與信任是可以逐步累積的。」


二、母女關係

母女關係受到兩人能力的影響,有些母親用愛和智慧捆綁女兒,有些女兒則是母親最嚴苛的批評者。聰明的母親用智慧試圖理解女兒,不那麼聰明的會說:「雖然我搞不懂,但媽媽相信你,因為那是你想做的事。」這不是理解而是信任。


三、戀愛與性

戀愛與性是兩件事,必須分開學習。鈴木因為看到了男人最不堪的一面,而對戀愛與性抱著不再認真投入的心態,然而上野指出若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也只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因為「人只能得到自己所尋求的東西」。


「⋯⋯談戀愛比不談來得好。因為在戀愛的遊戲場上,人能夠深入認識自己與他人。戀愛會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的慾望、妒忌、控制慾、利己之心、寬容和超脫。戀愛是鬥爭的場所,妳要奪取對方的自我,並放棄自己的自我。我從不認為戀愛是一種放縱的體驗,在戀愛的過程中,我們受到傷害,也互相傷害,藉此艱難地摸清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渡給他人的自我防線,以及對方那條無法逾越的自我界線。」


「能使妳充盈、教會妳認識自己的,是『愛』而非被『被愛』,是『慾想』而非『被慾想』。沒有性和愛,人也能夠活下去,但『有』比『沒有』確實更能豐富人生的經歷。」


四、婚姻

鈴木為了逃避遭人拒絕的可能性,也擔心自己只會當成性對象而非戀愛對象,而拖延著婚姻這個選項。至於上野則無法將性和愛置於名為婚姻的契約關係中,她也不認為一張紙,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保障。


五、認可欲求

「性」是可賣的商品這件事,對年輕時的鈴木很重要,她可以從「性行為」中獲得一些利益,性是種不需要前期投資就能出售的商品,成為她可以輕易滿足慾望的管道。


利用性來獲得認可欲求,是厭女社會下的產物,僅僅把女人視為勾起男人慾望,而沒有其他價值的存在。女性主義就是要反抗這樣的概念,強調「我不需要男人的認可也能做我自己,我的價值由我創造」。


六、能力

難道女性無法靠自己能力獲得認可,只能藉由男人的認可來提升自尊心?

然而「獨立的女性」認為自己有「性自主」,卻反而助長了父權主義。不需要因為自己的獨立和堅強就忍受傷害,「把易碎品當作易碎品對待。這一點對自己和他人都萬分重要」。


七、工作

女性在工作中有時會被消費甚至消耗,在考慮工作的選項會不知道該側重哪方面的價值,該把什麼放在優先順序上。


然而不管選擇什麼樣的工作,都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被用完即丟的消耗品。


八、獨立

「要腳踏實地積澱出不被時代和潮流所影響的東西。」


「英雄是能夠化命運為選擇的人。」


「遭遇瓶頸與難題的時候,即便有最親近的人守護在身邊,能夠突破困境的也只有你自己。被逼到極限後努力克服—— 這種經歷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體會到。人會在這個過程中嘗到成就感,建立自信。」


「即便工作本身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也能品嚐到成就感。這是成長的喜悅,你會感覺自己達成某些事而脫胎換骨了。」


九、團結

不要只想著從婚姻和家庭來獲得安全保障,女性還可以透過相互扶持來緩解孤獨感,不過那需要勇氣和努力來建立友誼。


十、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的魅力就在於,它像一塊寬敞的地毯,五顏六色的紗線穿插其中,你可以在既有觀點的基礎上接觸到它,而它並不要求你為之反省。即使妳不把日常生活的某種不便視為男性歧視女性的結果,女性主義中的思想也有可能向妳伸出援手。」


不從那些和我們有相同處境的人學習多可惜,我們可以學習她們在如何面對相同的煩惱和挑戰時頑強地生存下去。「哪怕我們個子矮小,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視野便能寬闊許多」。


十一、自由

即使有言論自由,有些歧視的話也不該在公開場合說出來。在政治正確的常識普及之前,說它「古板」還太早了。雖然現在只能矯正場面話,但讓那些抱有歧視的人知道這些話是會使人受傷或不自在的,是個重要的開始。


十二、男人

在父權社會中,面對充滿歧視甚至意圖傷害女人的男人,女性必須兼顧『質疑結構本身』也要『應對當前的現實、以免受到傷害』」。


「將自身利益,放在優先順位的女性必定能改寫女人的生存策略。」

...

微小而確切的努力


羡慕他人的能力和解鎖的成就,佩服別人的自律和耐心,堅持往目標邁進。之前一直在逃避該做的事,又或者是種拖延。因為想達成的目標都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而且又不一定有收穫,於是就轉身沉溺在能立即得到的滿足上,用那些廉價多巴胺來哄騙自己,像是在社群上發文就能得到的愛心,製造出一種虛假的成就感及被認同的感受,可是這樣只會讓自己偏離真正的道路。浪費了時間在那些無法帶來內心滿足的事物上,又會內疚自責,心情沈重,身體也因此疼痛了起來。

有一個說法是,你討厭的某些人或事,是因為那些反映了自己身上不喜歡的特質,其實你討厭的是自己。我對於老是想要速成法,而不肯好好努力的人,一直很感冒。現在看來,我大概也在內心偷偷地期待,有什麼不用費盡心力就能成功的方法吧,因為努力真的好累,明知該努力卻在拖延的我,卻讓自己更累了。想要成果,卻不想付出,想要達成目標,卻不想要過程中的辛苦和掙扎,我討厭這種心態,很想大罵:「世界上哪有那麼便宜的事!」,用便宜的心態得到的也盡是一些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責備這樣的自己也沒有用,不如仔細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願意腳踏實地的付出努力。首先一定要遠離廉價多巴胺才行,虛假又短暫的愉悅感會妨礙人追求真正的滿足,要事先思考可替代的活動,想滑手機時,就來背單字吧。另外,目標太巨大,讓人壓力也很大,也會有種沒有前進的感覺,把目標分成一個又一個較小的「行動任務」,化繁為簡,排定行程,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打個勾,這樣就能視覺化努力成果,給自己持續下去的動力。最後就是要慶祝小贏,讚美自己,專注在當下的每一步就好。除了累積小確幸,也累積微小而確切的努力吧,把每一刻,每一日都運用在能讓自己生命豐盛,能力可以獲得增長的事物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就一定能縮小和目標之間的距離。

...

《創客精神》-亞當·薩維奇



《流言終結者》主持人亞當·薩維奇將自己身為創客(maker)的歷程和從中學習到關於自創的一切記錄在《創客精神》。內容包括創造的原理和動力,告訴我們去何處尋找靈感,還有如何讓工作更順利的方法,像是使用合適的工具以及管理組織創造的習慣和空間,另外也提及如何控管時間和失敗。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萬用的工具箱,幫助所有想自己動手創造的人將想法化為真實。


《創客精神》是會讓人充滿熱血的書,因為作者對創作的熱情會點燃我們想要創造的慾望。他會花好幾年的時間為了複製一個在電影中看到的道具,而在那之前他會先將那部電影看上將近千次,不停地找人,找資料做研究。做出了第一版作品後還會不斷地再改良,這全都是因為自創就是他內心的「秘密悸動」,是他用來分享自己的故事,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和他人產生連結的方法。我喜歡他那個「鑽進兔子洞」的譬喻,深入探索讓自己興奮感動的事物,拆解分析其中的元素,搞清為什麼它們能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後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留住那一刻的驚奇和靈光乍現。不要害怕沈浸在其中,好好地傾聽興趣發出的訊息,觀察身處的世界,檢視周遭的文化,善加運用頭腦就能創造出非凡的事物。


書裡也分享了作者的工作術,好比他會製造清單來控制混亂,簡化複雜,把所有該做的事情條列出來會給人方向感,就像地圖一樣,而他當然也會畫圖來視覺化自己的靈感,這樣做也方便和其他人溝通。作者光是介紹黏膠、榔頭、刀片和剪刀就可以講一章節,創客們都會在自創生涯中找到最順手也最常用的工具,而這表示必須去試試,也要搞懂每種工具最佳的使用方式。好好整理自己的工具,依照自己的工作流程安排,讓它們伸手可拿,保有立即取得性,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然後每天結束工作後,要好好打掃,一個雜亂的工作環境,會摧毀你明早動工的情緒。


另外,作者還提到我們為著迷的事物,可能也會讓我們感到脆弱,擔心別人覺得自己怪異或不同,也許沒有人可以懂得我們對某事的熱情,像是作者也因為喜歡cosplay被取笑過。但作者沒有放棄他的秘密悸動,他說只要能找到可信任的人和社群,就能敞開心扉,分享真實的自我。創造會給我們帶來力量和洞察,在過程中我們會更瞭解自己,會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會找到專屬於自己可貢獻的長才。磨練技術,不停嘗試和改善,還要有耐心,終究我們會打造出心目中的作品。


...

《初老的我、老媽還有老貓》-松本英子


漫畫家松本英子以自己和母親共同生活的日常為作畫題材,記錄在《初老的我、老媽還有老貓》中。五十多歲的作者為了照顧獨居的八十四歲母親而搬回老家,和她們同居的還有一隻十四歲的貓。幽微情感的描繪,鬆緊冷熱交織出的親子關係,那看似平凡卻又能獲得共鳴的母女互動,雖說沒有誇張曲折的情節,但反而更能吸引讀者,不是什麼親情孝順的道德劇,仍舊因其真誠和真實而感動不已。


我很喜歡看漫畫,而且我挑漫畫非常在意角色的美醜,然而這本漫畫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另一半讀了還說這個畫風好像走恐怖路線(哈)。不過書中表達的情感深深地打動我,還因為聯想到自己和母親的愛惡情憎而哭泣。作者和她的母親關係其實不算良好,她有二十三年的時間不曾回過老家,後來母親的身體狀況愈來愈不穩定,於是作者決定回家照顧她。作者說或許是因為年紀到了,兩人都衰弱了,因此意識到彼此退讓,互相照顧,日子才能過下去。


母親老了,身體變差,不再像以前那麼暴躁易怒,畢竟也沒那個精神和體力,反而變得比較好相處。我想是因為歲月,把她們兩人之間的強/弱,主宰/依附的角色顛倒過來,年輕時,母親總是試圖掌控一切,做為女兒的要不是反抗就只能忍受,而作者則是選擇逃避,卻也因此覺得無處可歸。當母親因為生病而開始依靠女兒時,女兒感受到一種安慰。不過這不代表曾經水火不容的關係,就會從此無風無浪,事實上作者還因為同居生活的壓力太大睡不好,但這才是現實。


為了在一起生活,母女倆都必須做出讓步甚至是妥協,好比作者配合老媽改用單層捲筒衛生紙,分配好各自該做的家務,老媽負責煮晚餐,即便是親人生活習慣也不可能相同,沒有體驗過對方的立場,很難產生同理心。像是老媽抱怨作者幫她新買的洗衣機難用,因為棉絮濾網很難拆,但作者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直到她自己拆濾網清洗後,才知道辛苦,也比較能理解母親的想法,雖然她還是認為對方不用那麼抓狂。


書裡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和母親去新年參拜時說的話:「我已經沒年輕時那些野心和願望了,現在只想闔家平安。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心願⋯,以前我一點都不在意什麼闔家平安,一直到這個年紀,才終於走到了這個階段⋯,如果可以的話⋯⋯明年我想再來這裡,讓老媽給我買護身符,挑不同的顏色。」


要是大家和母親關係也很複雜難解的話,或者可以來讀這本漫畫,當然不可能神奇地解決親子問題,但也許可以因為那溫柔的可能性而撫慰心靈,若是母子關係良好的讀者一樣可以讀,畢竟因為你們和母親關係緊密,更有可能會花許多時間相處,所以也一定會對書中的生活片段,頻頻點頭。

...

繞遠路



這是個人人都應該懂得要如何表現自己,進而行銷自己的年代。建立自己的portfolio ,讓別人可以「看到」你,並且建立人脈,若是能認識許多名人或有影響力的大人物更好。但我內心卻固執地覺得與其去思考如何認識很多名人,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價值觀,弄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怎麼過這一生,留下什麼樣的印記,對我來說這些才是必須花時間去思考的問題。


不過這也只是因為我討厭「行銷」,更不喜歡去追著別人建立「關係」,當然很多書都試圖矯正我這樣的觀念,好比,行銷就是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非是只有行銷人員才做的事,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就必須「行銷」他們的願景給底下的員工,讓員工們願意支持和跟隨。而所謂的關係/人脈,是種請教和學習,抱著虛心受教的態度向大師致敬。要是能成功地向大師們行銷自己,就能藉助他們的人脈來提升自己。但我老是會想,這樣對這些大人物們有什麼好處?畢竟人與人的交往應該是互相的,總不可能老是只有一方在給予。


再回過頭來說說「行銷」。一些專家表示,把一項好的產品/服務,介紹給需要的人,幫他們解決問題,而你因此獲得收入,這是雙贏局面。然而這裡頭涉及到金錢利益,整個行為對我而言就變得複雜,甚至不真誠。畢竟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在一個充滿了競爭的市場中,為什麼客人必需選擇你而非他人?若想脫穎而出,就要推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服務,但這非常困難,所以最後只能比「行銷」,或打價格戰。


對一個不擅長行銷和建立人脈的人到底該怎麼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存下去?我能做到的事也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不是我去找人,而是讓人來找我。我發現那些會讓我佩服的人,都是「匠人」,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去從事在他人眼中看起是繞遠路的事,譬如明明可以買高湯塊,卻選擇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親自熬煮,或者把同樣的作品一再修改,只為了沒有人能看得出的差別。是對自己創作的堅持和用心,使所有人都趨之若鶩,這應該就是我能走的路,也是我想走的路。


...

《要從人生低谷翻身,先學會吃掉大象》-伽坦·巴葛


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伽坦·巴葛的《要從人生低谷翻身,先學會吃掉大象》,介紹十一條法則,希望可以幫助那些認為自己深陷底層讀者,向上提升。作者強調,藉由吸收書中列出的經驗和知識,實際運用,拿出行動,人生就能獲得改善。


小說《三個傻瓜》的作者伽坦·巴葛,竟然也會寫心理勵志書?讀了前幾頁,就被他的敘述手法吸引,一個外送員和名利雙收的作家,十一次關於人生秘密的對話。外送員交往八年的女友要跟他分手,二十九歲的他過胖,每天擠在擁擠的車陣中送餐超過十二小時,一個月賺不到台幣七千元,也沒有存款,失去女友讓他心生自殺的念頭。作家看著這個在他眼前掉淚的成年男子,決定告訴他關於人生的真相:社會是由三個階級構成的:菁英(占有世界90%財富)、服從者(占有世界9%財富)以及底層(占有世界1%財富)。


位於下層的人很難改變自己的階級地位,因為第二階級的服從者會鞏固菁英的權力、保障他們的財富和安全,並且管理第三階級的勞工。為了不讓獨享的資源、財富和權勢被瓜分,上層階級的人,會設下重重障礙,阻止階級向上流動。作者說:「人生並不公平,甚至可說非常不公平。社會不會溫暖地幫助你,而是利用系統的瑕疵排擠你。」為了能超越自己的出身,提升地位,我們必須要專注自己的目標,全心投入,持續努力。作者提出了11條規則,做為打破階級屏障的方向。


規則養成自信體態,鍛鍊自制力的第一步

追求健康的體態,能為外貌和身型加分,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強化體能,增加完成各項活動的體力,還能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要有好的體態就必須持續運動,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以及節制飲食,這些訓練都會鍛練意志力,使我們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更能堅持下去。


規則做情緒的主人,理性思考能成大事

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辨認他人的情緒。使用理智來思考代表著:為了長遠利益,拒絕滿足當下的慾望,即便「沒感覺」也依舊會做該做的事,不被操控和誘惑。


規則以自己為優先,是自愛非自私

為了自己而活,不要為了別人或向他人證明自己而活。別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掉完成自己目標的時間和精力。要設定界限,其他人才會知道尊重你的需求與選擇。拚命表現自己,獲得別人的認同,會使人偏離自己的理想。


規則打磨外語實力,開啟機會大門

英文不夠好,會失去很多機會,也會少了得到許多重要資訊的管道。要能用英文書寫郵件、求職信、簡報,也要可以用英文做面談。


規則遠離廉價多巴胺,不費力的快樂是毒

多巴胺使人產生動力,令人「想要更多」,促使我們去做感到愉悅的事情。這個社會充斥著很多不需費力就能得到的「廉價多巴胺」,導致大腦以努力來換取犒賞的機制紊亂。「把大腦珍貴的獎勵多巴胺用在輕鬆的事情上,哪裡還有多巴胺激勵你努力工作,換取甜美的果實?」


確保我們的活動要付出體力和心力,並對你的長期目標有助益。

對於成癮事物,至少給自己三十天的戒除時間,讓大腦重置多巴胺系統。

「別把生命浪費在追求廉價多巴胺帶來的刺激,因為代價可一點都不低廉。」


規則勇於挑戰,「吃苦」是成功的基石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專注在重要的事物,為其付諸努力、克服難關。」

每天都要做一些有挑戰的事,面對困難,否則這些問題會逐漸累積壓垮我們。


規則學會吃掉大象,萬用的實踐分解法

將艱鉅任務(大象)分割成數個小任務,分配時間逐一完成。完成目標,需要花不少時間,過程也不一定總是有趣,但「所有偉大成就都奠基於長久而不懈的努力之上」。


規則成為逆境王者,愈挫愈勇的適應力

「與時俱進、見機行事、靈機應變。唯有不斷適應情勢才能生存。」

達文爾說:「大自然中得以生存的生物,既不是體力最好,也不是智力最高,而是適應力最強的物種。」

面對各種逆境和改變,要能說出:「沒關係,適應了就好!」

大腦的迴路可以重塑,我們也能改變僵化的行為模式。只有每次在面對「現狀」和「改變」,都選擇後者,就能培養適應力。


規則拓展人脈網,逆天改命的關鍵資產

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做到別人願意和你交流的程度。認識更多人,學著和陌生人聊天。記得人脈關係是互相的,別只想著從他人身上得到好處,也要有付出和貢獻,重點是真心誠意。


規則10 為人生負責,擺脫「受害者心態」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別抱著「受害者心態」,認為都是別人的錯,畢竟你沒辦法逼別人改變,你只能改變自己。把自己的藉口和理由都丟掉,不要逃避,開始為自己的處境負責,面對所有的問題和缺點,活出豐富美好的人生。


規則11 儲蓄與投資,打造理想生活有底氣

增加收入,也要規劃資金運用的方式,投資並且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你注定會成為自己下定決心成為的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

 


晚上做了惡夢,在夢裡拚命地搖頭想讓自己快點醒過來。為自己輸入什麼真的很重要,好的壞的全都一點一滴慢慢形塑著大腦。下午讀了岡崎京子的漫畫,帶來太大的衝擊,思緒不停翻攪,化成了惡夢,糾纏著我不放。其實已經刻意用略讀的方式,省略許多讓自己不舒服的畫面,然而還是躲不過它的影響。人腦嘛,你說她記性差,想要她記住的留不下來,想要她忘的,卻什麼都忘不掉,又極於被暗示和操控,一閃而過的廣告,馬上就被激發想要擁有某件商品的慾望,是不能不好好保護的寶物。


其實漫畫裡面沒有妖魔鬼怪,但長大之後,才知道人心/性有時更可怕。一個女人為了變美,全身都做了手術。手術有著強烈的副作用,她幾乎每天都被疼痛侵襲,打針、吃藥、喝酒、做愛全都止不了痛苦。然而這個人造的身體卻一直在脫落、損壞,必須不停地在手術台上進行維修。女人被各種管線連結在機器上,她一邊流淚,一邊喊著好痛。她深知這副美麗的軀體,期限已至,不管忍受再多的痛苦,都不可能再繼續保有。


不斷地碎裂,無法修復的身體,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那曾經是一個最美麗的商品,女人是個模特兒,她完美的容貌和姣好身材,吸引大批媒體和民眾的追捧。身體可以被販賣,被改造成市場喜愛的樣子,剝削消耗後就可以被丟棄,人類被物化,如同生產線上的產品,一個產品被淘汰後,還會有下一個,就如女人的妹妹也走上了和她一樣的路。


我覺得當女人進行手術將自己變成一個「新人」之後,也切斷了和自己身體的連結,那是種最極端的異化,也是讓我最害怕的地方。本來是和自己最親密的身體,卻變成最陌生的「物」,一個彷佛擁有自己意識的物,凌駕在本體之上,有一天它出現了一塊淤青,另外一天開始脫皮,完全無法預測和控制。我不想用「控制」這個詞來形容我們和身體的關係,但這就是種強烈的「失控感」,身體不斷地以我們不能阻擋的方式在慢慢地凋零死亡,不管花費再多的金錢、時間和心力都無法維護,但我們卻無法別過眼,只能看著自己的身體無情地被時間侵蝕。我想這會不會就是人類最大的恐懼?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