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這種病-岡田尊司


其實我不太喜歡書名<<夫妻這種病>>,為什麼不用比較正面的說法如「夫妻這種愛」,或中性的說法「夫妻這種關係」呢?但就作者岡田尊司精神科醫生的病理學角度來看,那些來向他諮詢的夫妻們,的確也可以稱為他的病人沒錯,而且書裡面分享的例子,裡面的當事人也都深深地因為另一半而困擾著,就像得病了一樣,在他們的心裡「夫妻」大概真的是一種病。

作者在書裡主要以「依附」這個概念來分析夫妻相處的模式及關係,所謂「依附」就是「支撐人與人連結的羈絆」。可分為安全型依附或不安全型依附障礙,主要是看童年時期是否得到養育者的細心照顧,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催產素就會分泌,依附情感便會穩定。再來,不安全型依附障礙還可再細分成逃避型或焦慮型,前者難以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封閉內心,把煩惱的問題藏在心裡,他們也會刻意逃避親密關係中的責任和麻煩;後者則是尋求過度的親密,無時無刻只想和對方黏在一起,不斷確認對方的愛,依賴對方,會為對方付出一切,甚至犠牲自己,喜歡找人訴苦,企圖博取同情。依這樣的定義,我想逃避型的人內心常講的一句話應該會是「我不會去麻煩你,所以你也不要來麻煩我」,而焦慮型的人大概會說:「我這麼愛你,你也要為我付出所有」。另外還有一個概念也很重要-自戀,不成熟的自戀,自以為萬能,自我膨脹,需要一直從他人身上得到讚美和崇拜,並且要被擺在最重要和最優先的位置,不然就會生氣。


若是知道自己或對方是什麼樣類型的人,在相處的時候或許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期待和摩擦。這讓我想起以前曾經讀過的一本書,裡面有一件事我記得很清楚,那就是如果你喜歡的是狗,你就應該要去養一隻狗,而不是去養一隻貓,然後幻想著在你們的相處之下或在你的訓練之下,它會變成一隻狗。當然人可能會因為愛而改變,但更常見的狀況卻是,我們因為愛錯了人而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所以在結為夫妻之前,真的要花時間理解對方到底是不是你所想要的人,書裡的例子,大都是因為在交往的時候,只選擇去看自己想看的,對不想看的部分裝傻,不然就是因為有了孩子,或因為急著想從前一段的失敗關係走出就倉促結婚,結果結婚之後又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夫妻之所以會成為一種病,有很大的原因是選錯了對象,當然問題不一定都是出在對方身上,或許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試著讓自己更坦率,而不是計較輸贏,作者說的好:「輸了比賽卻贏了人生的情況比比皆是,世上再也沒有比為了無謂的賭氣,導致孤獨一生,讓自己孤單一人更愚蠢的事。」「溫柔才能帶來溫柔」,愛才能帶來愛。

好的夫妻關係,除了愛、體貼、肌膚之親還有精神上的共有,「認同和關懷等心情的共有,或是共同分享興趣、嗜好的共有,以及人生究竟什麼最重要的價值觀共有。」我們應該要找到一個作者所說的「安全基地:一個任何時候都會對你說『別擔心』」的人。是一個心靈據點,能夠讓你勇敢面對新的挑戰。」雖然兩人在一起久了可能也會膩,但所謂的婚姻關係就是要在重複的日常之中找出變化,而且兩人一起攜手相伴的人生,會出現大大小小的不同課題,這些經歷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新鮮感,若是兩人可以一起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成長,那就會像是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會讓這段關係長保新鮮。

最後,還一有點對女人也很重要就是要小心「籠中鳥症候群」。書裡有些例子是女人在結婚之後離開了職場,全心全意投入了家庭,因為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而無精打釆,覺得被囚禁在家庭這個場域之中,只有小孩和丈夫,丈夫回到家又累得沒法和自己說話,孤獨和壓力漸漸地累積。女人應該要知道即便結了婚,生了小孩也不一定要捨棄自我,更不需要拒絕所有外在的刺激,要想盡辦法在每日辛苦的行程中,保留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找到興趣或嗜好,在這段時間裡就只為自己活著,不為丈夫也不為孩子,不要在婚姻的關係裡,忘了自己是誰。

留言

文景陽寫道…
走入過婚姻的人,應該對此書很有感,尤其是女人。根據我的觀察,身邊的女人(不論已婚,未婚,失婚)過得快樂的,只有一種人,那就是不「依附」男人的女人。
Miffy寫道…
謝謝你的留言。
我想你所講的那些不「依附」男人的快樂女人,應該是指沒有依附「障礙」的女人,她們擁有一個安全基地,一個可以培養健康「依附」關係的保壘,她們也不會因為和他人的連結和羈絆就失去自我。我最近在岡田尊司的另一本書<<生存的哲學>>中,又再次讀到「安全基地」的重要性,孩子想要安定成長,就必須擁有它,對於大人而言,它是能夠讓我們安心的所在,能保護我們遠離壓力與考驗,它是一段能讓人感到安全的關係,受傷的心可以在此療癒,得到支持,振作起來後,又能再度往外飛。快樂的女人,快樂的人,都應該有一個他們的安全基地,可以是家人、朋友、或愛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