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席爾凡·戴松



法國文學家席爾凡·戴松的《貝加爾湖隱居札記》,記錄了他在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的一座小木屋,獨居了六個月的生活日常。帶上了六十幾本書、好幾公升的酒、必要的裝備和工具,在零下三十三度的二月,作者在湖畔森林裡,試圖找回內心的平靜和運用時間的自由。脫離被行程追趕的日子,不再用物質和各種新鮮刺激填滿生活,孤獨、寂靜和大自然,使作者得以檢視內心狀態。他觀察、反思、深刻地體驗,每天簡化到只剩下三、四件必需做的事情,然而精神和心靈卻變得豐富。


我很喜歡作者提到一些為何要隱居的理由,譬如因為超市裡光是番茄醬的選擇就有十五種,還有他的閱讀進度落後了,太多信要回太多人沒見,討厭電話和引擎噪音⋯⋯這些理由看似荒謬,卻是大部分現代人真實的寫照。刺激太多,平靜太少,被慾望和誘惑驅使,我們過得是一種被制約的反應式生活,停下來休息,甚至檢視自己的內心,變成一種奢望,或許只能像作者採取如此激烈的隱居手段,才能獲得平靜和自由。


這六個月,作者親近大自然也親近了自我,每日勞動身體以獲得生活所需,要保暖必需劈材生火,要飽食必需鑿冰釣魚,改裝小木屋,打造各式家具,光是為了活著而付出的勞力就能讓人保持健康。他也花了不少時間探索森林和周圍環境,他溜冰,滑獨木舟,登山露營,在結冰的湖面和俄羅斯人喝酒野餐,隨心所至倒臥在冰湖上,他會在冰天雪地中走好幾公里的路,去拜訪同樣也住在小木屋的人們。這些人聚在一起,雖然物資有限,還是彼此分享食物,即便話少,卻是一段有品質的相處時光。


在森林裡能做的事有限,需要的事物也不多,作者說:「如果抱定主意,決定在生活中什麼也不想擁有,那麼人生其實便什麼也不匱乏。」我們之所以內心得不到平靜,很大程度是因為分不清楚想要的和需要的,全身心因為想要而不可得的事物感到痛苦,若是想獲得心靈的自由,獨處、寂靜和美景會有幫助。之所以要跑到深山湖畔避世,也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事物,可以讓人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許最後我們會發現其實難以忍受的是自己。


隠居彷佛是顆重置鈕,可以讓人拋棄舊有的自我和習慣,也可以讓人發現其實自己什麼也不缺。作者向自然學習謙卑,也向身邊的兩隻狗學習只專注在前面發現的事,瞭解了空白的時間是無價之寶,他在原地不動的生活中,練習觀察美景的變化,他懂得了滿足。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