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吧,有些事可以等!


上星期去了台中,來個二天一夜的小旅行,距離上次出去玩好好放假,已經是八月份的事,沒有放假都不知道,原來自己那麼渴望休息,也不知道自己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以為沒有上班就能休息,實際上心思根本沒有離開工作,待在家裡,一有空閒就在想工作的事或處理相關事務,根本不是在放假,卻毫無知覺,直到真正出門遊玩,才明白自己有多累多忙,腦袋有多久沒有放空。有人說休息了就會開始生病,我想那是因為在休息之前身體就病了,不過是苦撐著,撐到哪一天,再也撐不住身體自然就會罷工。休息給了我們機會把大問題變小,在變成完全無法修復前停下來。休息讓身心回復健康狀態,它的回報系統才能再次發揮作用,在身心崩潰前拉我們一把,休息才會發現,我們讓身心承受了多少壓力和有害因子,在平日才能提醒我們要懂得善待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告訴自己,再拚一下,再忍一下,下次再休假,這陣子比較忙,等事情沒那麼多,再來休息,然後我們會發現,這一天永遠不會來臨,老是有新的專案要進行,新的截止日期要追,手上永遠有各種任務,根本沒有所謂的完美休假點。不然就是我們會告訴自己,沒有那麼累,沒有那麼辛苦,再撐一下,不會怎樣的,連續好幾個週末加班,也沒什麼,我可以的,結果身體累積了疲憊,內心充滿了不滿情緒,變得焦躁易怒,耐心極低,隨時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將我們引爆。「Keep going 」的代價或許是「keep dying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休息有時會给我們帶來罪惡感,設定好工作結束的時間,並確實遵守,意外地需要自律,控制自己想回信件和訊息的衝動,管束那些在腦海中浮現的關於工作的想法,萬一真的克制不了,就把它們全都寫出來,然後放在一旁,等到工作日再處理。休息時,選擇真正能讓人放鬆的活動,離開電子裝置,接近大自然,和他人做有品質的互動與交流,製造讓自己能夠持續回味的體驗,那些值得回憶的時刻存在於心裡,而非在裝置裡。要從事什麼活動,最好要先有個計劃,否則很容易因為臨時想不到要做什麼,於是又跑去工作,或只是毫無意識地滑著手機。


最後還要注意自己給大腦下的回饋機制及連結,有些人工作壓力大會瘋狂購物、暴飲暴食或盯著螢幕連續好幾個小時看影片,當這樣的模式不斷重複,我們的行為就會被制約,養成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相反地,如果壓力大的時候,就去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便可在大腦創造一個正向連結,變成壓力-去散個步,這樣當每次壓力出現時,就會渴望去散步、運動、冥想、園藝、桌遊、泡澡⋯⋯,初始的連結很重要,避開那些傷身又傷財的活動,建立一個良性循環,才不會讓我們越休息越累,完全沒有充電的感覺。萬一真的想不出要做什麼的話,深呼吸幾口,讓眼神失焦,讓大腦放空,這樣能啟動副交感神經,使人感到放鬆,所以我現在有空就會發個呆,望著窗外做白日夢,給自己單純什麼都不做的片刻時光。「休息吧,有些事可以等!」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