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著名女詩人托芙·迪特萊弗森的自傳體小說,哥本哈根三部曲第一部《童年》,描述作者托芙十五歲前的生活,她和父母及哥哥的關係,她居住的社區,她的鄰居和朋友,她的隔隔不入和煩惱憂愁。作者的文筆美麗動人且張力十足,她的文字能使讀者進入她的世界,感受她情緒,完全沒有流水帳式的記載,即便沒有高潮跌起的劇情,卻還是能吸引人的目光,這都得歸功於書中所營造出的抒情且危險的氛圍,和作者那如詩般的字句。
托芙生長在工人階級,父母並不允許她初中畢業後繼續升學,但她的創作天賦,以及對詩歌的熱愛很早就顯露出來,她有敏銳的觀察力和一顆敏感的心,縱使家中能讀的書不多,她還是能從生活中,從她的愁思中獲得寫詩的靈感。她沒有自己的房間,所以她必須想辦法藏起她的詩本,因為週遭沒有人能夠理解她,她的父親甚至斷言,女人是不可能成為詩人的。托芙身旁的人可說都是粗魯無文的,大部分的時候,她都裝瘋賣傻,因為這樣她才不會被人欺負,她戴上一張面具,隱藏自己的聰慧早熟。托芙的童年是辛苦的,她覺得孤獨和疏離,在這個極需歸屬感和關愛的時期,她所感到的盡是匱乏和不滿。
托芙和母親的關係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她,她渴望擁有母親的愛,但她的母親常常處於情緒不穩的狀態,有時會取笑她,有時會打罵她,所以托芙會藉著沈默,抹殺自己的存在,並學會察言觀色,努力取悅母親,不要讓她不高興,而這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托芙形容她和母親的關係是「親密且痛苦和扭曲的」,而她總是在尋找愛的蛛絲馬跡。托芙生活的環境充滿了吵閙甚至是暴力,她覺得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很粗俗,她將自己藏身在書本的世界和詩歌創作之中,只有如此才能舒解她的憂傷和渴望。
她唯一的朋友露絲是和她完全不同的人,但為了維持這段友誼,她假裝成不同的個性,做根本不想做的事,她覺得無法對露絲展現出真實的自己是種欺騙,而這樣的做法無法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托芙非常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理解她,認同她的才華的人,在那個人面前,她可以唸自己寫的詩,而不會被嘲笑。
托芙形容自己的童年是一口棺木,無法逃脫,有著堅硬的稜角,會把人徹底撕個粉碎,且永遠都不合身,有時太長,有時太短,我想她應該是想說痛苦的時刻太長,快樂的時光太短。即便托芙對自己的童年沒有正面的評價,可是當童年即將逝去,她依舊是感傷的,因為她對未來感到不安,不知道該如何養活自己,儘管如此,她還是決定繼續寫詩,直到它們能夠被發表出來。托芙的童年成了她創作的沃土,是她心靈圖書館,而她將不斷重返,以便吸取知識和經驗。
*相關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