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痛,就有多值得》-保羅·布倫



「人是最勇敢也最容易痛苦的動物,同時卻又不排斥受苦;反之,他接受,甚至追求,只要能找到痛苦的意義與受苦的理由。」-尼采《道德系譜學》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倫的著作《有多痛,就有多值得》旨在理解人為何為主動尋求痛苦,以及痛苦的價值。作者認為人不總是一昧追求享樂,而是會在愉悅和痛苦之中找到平衡,也就是所謂的「甜蜜點」,適量合宜且可控的痛苦,在對比作用之下能增加愉悅的感受,而某些與努力、辛勞有關的痛苦還能帶來生命的意義。


保羅·布倫依據「動機多元論」來解釋,為何人會自願去追求一些負面體驗或者是痛苦,這是因為每個人都各自擁抱不同的生命意義。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作者說的有益的痛苦是「自願」而不是那些「非自願且不可控」的磨難。好比有人會自願去爬聖母峰、做重訓、看恐怖片、聽悲傷的歌曲,還有生兒育女,會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合宜的痛苦可以為快感鋪路,還可以提升生活的滿足感和人生的意義。


人不總是要追求快樂的極大化,我們會為了自己的目標,為了超越自我,而願意犧牲當下的享樂,以求未來能換取更大的報酬。另外我們堅信努力奮鬥且克服困難,能夠帶來令人心滿意足的成就感,進而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及找到人生的意義。一成不變,無風無浪的生活甚至會被人們視為是無聊的,無需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有多痛,就有多值得」,痛苦是一種認證的標準。我們主動去追求痛苦,為了彰顯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有多堅毅強靭。痛苦同時也可以被當成是一個指標,提醒我們什麼地方出了差錯,以便做出修正。


我們人類不只是體驗者,也同時是個觀察者,會觀察自己的所做所為,而反省思考我們是否是在浪費自己的人生。沒錯坐在沙發舒服的滑著手機,是個不費勁甚至是愉快的體驗,若是能活在虛擬世界裡不斷享樂更是無痛無傷,但這並不是人類想追求的,至少不是所有的人。「許多人認為追求快樂是天性,人類在乎的僅只愉悅別無其他。其實不然,人類始終尋求更深刻,具有超越性的體驗。」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