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死-湯姆•尼可斯


湯姆•尼可斯的<<專業之死>>主要在講一般民眾在今日普遍不信任專業人士的態度,說明這現象會產生的原因,還有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網路的發達、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是這種「反專業」的現象之所以盛行的原因。素人認為自己的意見和見識可以媲美訓練有素的專家,他們反對菁英主義,卻又不肯花時間研究各項議題做深入瞭解,往往靠著google找到的一些片斷零散的訊息,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懂,而且又覺得自己唸過大學所以對任何領域都瞭如指掌,再加上「確認偏誤」的毛病,只從那些會確認自己成見的媒體獲得資訊,也就是在同溫層中尋求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意見,無法做到客觀地批判思考。作者說「反專業」、「反智」的結果有二,一是民主制度會被無知的民粹政客綁架,二是民主會變成威權政體,被把持在少數技術官僚手裡。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道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艾西莫夫

第一章 專家與公民
湯姆•尼可斯在這列舉出四項條件來區分素人與專家,「學習、天分、經驗與同儕確認」。專家不斷地學習,以期在自己的領域中精益求精,專家有與生俱來的才華及天分和一般強記硬背的普通人不同,他們開創、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專家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反覆練習,累積實力和經驗,最後他們接受其他專家的評價和指教,並獲得認證和肯定。這些條件使專家在評判公共議題,或發表論述時較一般素人來的正確和可信,但現代很多沒做功課的「低資訊量選民」卻認為自己懂得比專家多,他們堅持:意見沒有高低之分的齊頭式平等,不知道有些事情就是有正確的答案。作者在書中以接受疫苗為例,有民眾寧願聽信明星的而非醫生的意見,選擇不讓自己的小孩接受小兒麻痺疫苗。


第二章 心好累!溝通這麼難是怎樣?
因為不喜歡被糾正,討厭不如人的感覺,素人對於專家的指教反感,他們迷信、相信陰謀論,抱著民粹的懷疑態度,還犯有確認偏誤和平等偏誤,無法接受知識分多寡與能力有高下的事實,以上種種現象使得專家和素人的溝通困難。

第三章 高等教育:客人,永遠是對的
大學教育的普及和它逐漸成為消費者導向體驗的傾向,使得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並沒有學到該擁有的專業知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教育變成一門生意,為了收到學生,賺學費,許多沒有資格讀大學的人都被錄取,就學後只想體驗愉悅的校園生活,並不想學習,學期成績不理想還會反過來指責教授。他們空有其名,卻覺得自己既然已經擁有大學文憑,那麼對一切事情就都能發表高論。

第四章 我幫你Google一下
「專業之死」的原因大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咎於網際網路,所有問題google一下就能找到答案,掌握事實會讓人覺得自己就是專家。生病了不去看醫生,在網路上查一下症狀,就以為自己知道問題在哪了。許多人忽略一件事,那就是網路上有很多劣質的訊息和半調子觀點,但民眾卻沒有花時間評估資料的好壞、它的精確性及權威性,也就是大部分的人並沒有研究能力,他們只是在找,並沒有真正的在讀。另外多數人的意見也不見得就是事實,不是投票的結果就一定是正確的。最後,因網路匿名和快速的特性,使得很多人發表言論時變得不客氣,並且沒耐心去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

第五章 多到不像話的「新」新新聞
二十四小時的新聞台,還不只一個頻道,每天民眾被大量的資訊轟炸,但人們並沒有因此變得更有知識或世界觀,反而在訊息的圍繞下,產生一種「我知道」的幻覺。新聞台為了收視率而朝向娛樂變形,為滿足觀者的喜好,媒體充斥著為人量身訂做的選擇,因此讓確認偏誤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作者提醒我們要注意新聞內容的平衡,格局要大,要有判斷力。

第六章 專家錯了的那一天 
專家當然也會犯錯,譬如有些專家存心造假,捏造不實內容發表,這時同儕的檢驗便能派上用場,另外若專家在非自己擅長的領域給予意見,也可能會犯錯。但作者認為專家還是值得相信,因為專家會從錯誤中學習,他們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尋求解答,雖然理論有可能被更新,被更好的理論取代,但比起素人欠缺根據的判斷,專家們的錯誤判斷仍有參考價值,因為這些內容可以讓我們加以分析、修正,最後達到正確答案。

結論 專家與民主
政府能夠運作靠的是各領域的專家貢獻所長,選民必須具備該有的常識和知識選出合適的人來代表他們處理公共的事務。不尊重專業,不和專家溝通無助於我們理解政治。專家和素人變成對立的狀態,只會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菁英統治成真,而使民主制度失能。反專業的心態,是傲慢、自戀與憤世嫉俗的合體,但此心態反而加深無知,而扼殺自己成長的機會;沒錯,人都不太能接受人尊我卑的感覺,但把主觀感受放在客觀事實之前,並不會因此讓自己就不再處於弱勢。我們應該要理解的是,這是一個分工細膩的社會,本來就很難有人是全方位的專家,什麼都懂的通才,信任彼此的專業,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上,相互合作,才能讓眾人的作品達到了非一人之力可以觸及的高度。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