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姆-吉卜林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作者:吉卜林,譯者:廖綉玉,出版日期:2017/11/24


基姆朗讀片段




<<基姆>>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的作品,小說描述少年基姆的成長故事。基姆是個白人,但他的外表和印度人沒有兩樣,大家都叫他「世界之友」,因為基姆知道如何和各類種族、宗教、階級的人打交道。基姆和一位西藏喇嘛結伴上路,基姆要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而喇嘛則要尋求一條能讓人超脫輪回的聖河。一路上基姆靠著市井機智解決問題,後來基姆還受訓成為一名間諜,加入英俄兩國爭奪印度的「大搏弈」中。

基姆是個孤兒,他從小就在街頭打滾,熟知各樣的方言俚語,他瞭解他腳下的這塊土地。他所處的環境龍蛇混雜,每個人都會騙人,而他基姆說起謊來更是高明。基姆才十三歲卻十分世故,這樣的他,被只說真話且單純的喇嘛所吸引,基姆看到年邁的喇嘛為了信念,不惜千里,他受到感動,自願成為喇嘛的弟子。基姆也要去找一頭綠野紅牛,他那已逝父親在臨終前仍不斷提到的牛。基姆盡心服侍喇嘛,喇嘛也教導基姆聖法和智慧。兩人既是師徒更像爺孫,但後來基姆必須回到學校受教育,所以不得不暫時離開喇嘛身旁。


在學校,基姆學習測量術、繪圖、數學、閱讀和寫字,在放假的時候他又跟著珍珠療者學習易容術,他還跟著馬販闖盪,一切的訓練都是為了讓基姆有朝一日能參與「大博弈」,為英國效力。兩、三年的時間過去,基姆順利完成他的學業,他再次回到喇嘛的身邊,陪他尋找聖河。基姆和喇嘛去了雪山,途中基姆完成英方指派的任務,在下山時基姆和喇嘛已經身心俱疲,幾乎無法行走。回到平地後,基姆昏睡了三十六個小時,而另一方面,喇嘛則為了能悟道,兩天兩夜不吃不喝⋯⋯

<<基姆>>這本小說讓讀者看見了種族和宗教間的互不侵犯,大部分的人對他人的宗教信仰都持有尊重的態度,不過也有可能是敬畏。小說中講到師徒倆走在印度斯坦大道上,不同種族和階層的人都在這條路上來來往往,大致上都能相安無事。小說中的時空背景是英國殖民印度的時期,所以主角基姆會認為當英國間諜是他的「天命」,生為白人的他有責任為英國出一份力。在文本中,印度被描寫成具有異國風情和生命力的東方,但卻也是粗俗需要被教化的,因此需要如同英國這般仁慈、有效率、且進步的國家來治理,就好比基姆必須受西式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作者吉卜林對印度的論述無疑是東方主義式,充滿了浪漫情懷和刻板的印象,而他對印度的態度也是矛盾的,甚至可說是帝國主義的,因為在書中全然看不見印度人民的國族意識,全是是對英國的效忠和盡責。雖然吉卜林藉著喇嘛的口說:「⋯⋯人無黑人、白人、印度人、菩提亞人之分,我們都是謀求解脫的靈魂。」但吉卜林卻對英國殖民的行徑少有批判,就算有,也不是人道主義的關懷,頂多是一些,英國人太自負、或太容易相信人等沒有切中要害的批評,或許生處於那個時代的吉卜林並無法真正理解所謂「平等」的概念。

不過讀者也可以單純把<<基姆>>當成是一部成長小說,一個歷險記來閱讀,基姆在旅途中的經歷讓自己變得成熟,在這之前,我們可以說他擁有一些「小聰明」,但後來喇嘛傳授給基姆的是「真智慧」,讓基姆不要忘了「自己是誰」,而「大博弈」的任務也的確打開了他的眼界。最終基姆在尋找自己是誰的過程中成長了,雖然他沒有宗教信仰,不過他從大千的世界中得到了力量並且找到了意義,他的生命齒輪,扣住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他明白萬物和他同屬這宇宙的一部分。到頭來,吉卜林或許想藉<<基姆>>傳達的是:「如果我們命中註定要尋找那些東西,我們就必須找到⋯⋯」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