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以孩子們為對象所寫的散文集《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收錄了十六篇文章,作者回憶童年生活,寫下對求學、讀書作學問、和人生的看法,希望能對學童們有所幫助。他借用夏目漱石的《心》說到:「當我的鼓動停止時,如果有一個新的生命在你的胸中停駐,我就很滿足了。」這也是他寫這本書的願望。


作者常常會思考許多問題,還會仔細研究語言的意思,並且留存閱讀紀錄,他認為即便問題沒有解決,能擁有沈殿思考的時間,之後回想這個過程,也會知道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作者的父親教導他,在發問時,要想好自己到底要問什麼,然後也要試著自己回答,我想這在不知不覺中也訓練了作者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會思考「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人為什麼要活著」、「想要變成怎樣的人」之類的問題,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孩子要上學,因為在學校可以繼承所有在我們之前的孩子們的「語言」,並且把這語言變成自己的,這些語言能使我們充分瞭解自己,與他人連繫。這裡所指的語言,是種知識、經驗、常識和學問的集合體,包含國語、理科、算數、體操、外語和音樂,也就是在學校這個場合和其他孩童一起讀書和遊戲所學到的一切,我想不光是在教室內的授課内容,跟同學們的互動關係,也含括在「語言」之內。


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個問題有「用怎樣的方法」以及「為何」兩個層面,如同我前面所說的,《心》這本小說裡的老師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好好記住。我是用這種風格活著」還有「在死後,讓思想流傳下去」。用自己判斷過、審視過後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以自己感到驕傲的風格活著,並因此被人記住,這也延續了大江健三郎所謂「繼承」的概念,讓自己的思想變成世代傳承「語言」的一部分。


大江健三郎想要變成一個勇敢的人,小時候一位校務人員,為了保護學生,隻身勇面對兇狠的山犬。他嚮往此人那勇敢無畏的態度,他敬仰高尚的人品和人格,那是種蘊藏在人內部的東西。下定決心持續努力朝著「理想的典範」前進,總有一天會變得愈來愈好。


書中提到的學習方式是「柔性」學習:一種有彈性、不屈不撓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柔性有「撓」的意思,也就是在面對壓力時,不被折斷,這也關聯到了該如何活著的這個問題,作者說不要讓自己做出無法挽回的事,那包括殺人和自殺。「以暴力加諸他人將之殺害,以及對自己加諸暴力自殺」。因為壓力和生活的難題,而痛苦萬分時,作者鼓勵我們要擁有「再等一段時間的力量」。把當下無法解決的難題,像解數學題一樣,暫時把它放在括弧內,放置一段時間後再來看看,等待之後,再來計算「活著這條龐大的算式」。在等待時,或許問題就能獲得解決,也或許在忍耐的這段期間,自己成長健壯了,變得有智慧,累積了經驗和資源就能夠解決問題也說不定。所以不要衝動因此做出無法挽回的事,要相信「總有一天可以扳回一城」,要培養柔性的力量。


Quotation 

1.「所謂的老師,本來,至少如同柏拉圖的《米諾》(The Meno)以來所認定,並不是一個知道怎麼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造出來弄清楚,以此為工作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的策略是把學生無法用語言說清楚但是知道的事情,由他來再做確認。他們所專擅的事情是把人們心中壓抑者、阻礙對真知更瞭解的各種力量,將之破壞。這就是為何老師要比學生問更多問題的理由。」p96


2.有位叫柳田國男的學者,把「模仿老師所教導的事物,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做出來」稱做是「學」,等到自己可以活用了,就稱之為「覺」⋯⋯然後,不用別人教,自己也可以做判斷的時候稱為「悟」。


3.⋯⋯從小開始為自己而讀書,是可以不間斷地持續一輩子,這是從我自己的經驗得來的體悟。我想說的是在孩提時代,想過「好,我就這麼活下去」然後開始以自己方式生活的人,也將會一生持續下去。若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話,就是要請大家記得要適時地修正,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走去。p109


相關閱讀:《個人的體驗》-大江健三郎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