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邊緣-毛姆


出版社:麥田,作者: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譯者:林步昇,出版日期:2016/01/28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們又應該去追求什麼?到哪裡才能尋找到答案?透過書本,不斷地閱讀,藉著旅行,擁有不同的體驗,參加一場又一場的宴會,熱絡的社交活動,優渥安逸的物質生活,還是虔誠的宗教信仰?毛姆的<<剃刀邊緣>>要探索的就是一個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思考過的問題,「活著的目的到底為何?人生真的有其意義嗎?」一個可能有很多答案,卻可能每個答案都不會令人感到滿意的大哉問。


<<剃刀邊緣>>中的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生命的意義,雖然書中的男主角是勞瑞,但其實其他人物,毛姆也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來描寫,毛姆似乎想提供讀者一幅浮世繪,讓我們看見芸芸眾生的百態。勞瑞從戰場上回來之後,本來應該和女友伊莎貝展開新的生活,可是朋友的死亡,讓他開始思索人生,他什麼都不想做,只是每天花八到十小時的時間看書,他希望在書中會有他要的答案。毛姆認為他想找的或許是-神。我在想這應該是在追尋的道路上,必經的過程,至於是不是終點,可能就因人而異。

勞瑞還踏上旅途前往巴黎,每天縮衣節食,研究神秘主義,研讀許多哲學書,當伊莎貝要他找一份工作,好好賺錢,使生活安定下來,才和他結婚,勞瑞無法答應。勞瑞說他要給她的是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和美妙,他希望伊莎貝明白,只有這樣的生活才可能帶來真正的幸福。但伊莎貝追求的不是這些,她不要在窄小破爛的房子裡,一輩子過著沒有指望的日子,她說:男人要工作,創一番大事業,這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只是剛開始,事業還在起步時,她願意等,但永遠過著缺乏甚至是貧窮日子,她做不到。在這我們可以看見,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衝突,勞瑞和伊莎貝要的是不同的東西,對未來擁有的是不一樣的想象,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同意自己。其實他們分開反而是一件好事,勉強他人成為不是他自己的樣子是不可能得到快樂的,不過重點是,他們根本沒有那麼愛對方,沒有愛到努力去找出一個妥協的方法。

我敬佩勞瑞的決心,和他注重精神生活的領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清心寡慾的境界,伊莎貝沒辦法,伊莎貝的老公格雷做不到,伊莎貝的舅舅艾略特更是看不起勞瑞的生活,但不代表伊莎貝就該被指責。事實上,我倒覺得伊莎貝很真,很真實地面對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說,當勞瑞一心為了尋求自己的答案往前去的時候,她在他的背後就只能每天過的不得閒,邋裡邋遢,她能得到什麼?或許勞瑞會說是,精神上的滿足,但那不是伊莎貝生活的目的啊,這就彷彿拿紅蘿蔔去餵狗一樣,好像是為她好,實際上她會在那樣的生活中凋零枯萎。面對人生的選項,每個人的決擇都不盡相同,而毛姆則是在小說中選擇保留他的批判,他僅僅當一個旁觀者,呈現他所看見的而已。

勞瑞在他求道的過程中,不被眾人所影響,也沒有被說服在美國經濟前途無量的時候,趁機追逐美國夢,他堅持要走已選定好的路,哪怕它人煙罕至,更重要的是,一開始他雖然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但他沒有因為別人的催促就順著他人,違背自己的心,他堅持做自己。當然就如同他說的,他很幸運他還有一筆存款供他「閒晃」度日,只是沒有收入的他也只能過刻苦的日子,但他不在意,就如書中一開頭毛姆就引用<<迦塔奧義書>>寫到「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即使是上刀山,他也不回頭。他做需要大量勞力的工作,因為他相信勞動自己的身體反而有益心智,我想就是伏爾泰所說的:「我們必須耕種自己的花園」吧。

勞瑞在印度找到他要找的神,第一次那麼接近答案。他被教導,所有的一切生生不息,往復不已,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前世所犯的過錯。他還體悟到,到頭來人只能在自己的靈魂中尋求慰藉和鼓勵,要透過知識來尋求實相。毛姆認為這個答案不夠令人滿意,勞瑞也知道,所以他要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去探索更多,或許有一天能得到真正的救贖。我想這就是人生,要找到意義,只有不斷的嘗試,要得到答案,也只有不停的問問題,本來就沒有完美,本來就沒有一蹴可幾。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