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與騷動-福克納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作者: 威廉·福克纳 ,譯者:李文俊 ,出版日期:2010/06

可以明白,為什麼會有人說唸福克納的小說是一種挑戰了。<<喧嘩與騷動>>全書分成四個章節,採用多重視角的敘述方式,和意識流的手法建構出一個頹敗家族的故事。前三章的敘述者是康普生家的三兄弟,白痴的班吉、精神崩潰的昆丁,和有偏執狂的杰生。這三個人各自用自己的角度來說故事,這就好像一塊地圖,分成了三塊,要合在一起,才看的出一個大概。在前三章沒有全知全能的敘述者的情況下,故事好像都只說了一點,沒頭沒尾,彷彿敘述者認為讀者早就知道前因後果,不需他們多費唇舌似的,所以讀者必須很有耐性靠自己拼湊情節。



光看這些敘述者的狀態,就知道透過他們的意識流動和內心思緒所講出的故事,會有多片斷、破碎、和多難以理解。好比班吉,他的智力停留在三歲,他根本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不楚現在和過去,沒有邏輯可言。在第一章裡,他的意識不斷因外在的環境而改變,跳躍在過去和現在之間,使人很難專注,要不是有譯者的注釋,我可能根本看不懂班吉在說些什麼。第二章的昆丁也好不到哪去,他常常一講起話來就是一頁的長句,沒有任何標點符號!他的思緖不斷變來變去,再加上他一直被時間給掌握住,精神狀態被逼近緊繃,講起話來就有點顛顛倒倒的。第三章的杰生,有好一點,其碼少了點現在和過去的不斷轉變,一長串自言自語的現象也比較少,但畢竟他常情緒激動,又爆躁還有頭痛的毛病,所以讀者也不用期待他講話會像個正常人。

聽這些人講話,大概就知道為什麼福克納要把這本小說取名叫<<喧嘩與騷動>>了,就如同<<馬克白>>的台詞一樣:"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單看這三個人所說的話而言,真的像噪音一般,說了一堆卻達不到溝通的效果,而他們也找不到自己人生存在的意義,事實上整個康普生家族根本就是溝通不能,被人理解不能,一堆人住在一起卻私毫感受不到彼此的溫暖和支持,只剩下孤獨和冷漠,到最後連存在的意義都隨著吵吵嚷嚷的聲音消逝,也不復存在了。

福克納的寫作技巧真的很厲害,可以把多重視角和意識流寫作完美的安排在小說中,整本小說還可以統整在一起不至於支離,真了不起。我發現很多文學大家都喜歡寫家族的故事,像馬奎斯、巴爾札克、左拉、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想來也是因為能描述這麼龐大的體系,涵蓋這麼多的時空背景可以給他們很大的挑戰和很大的成就感吧!福克納當然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中也描繪了美國南方莊園家族。和我之前唸的家族故事相比,福克納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在<<喧嘩與騷動>>中只用四章代表四天的時間寫出了一整個康普生家的故事。與其花時間在描述這個家族的歷史軌跡,福克納更在乎的是這些人員的內心世界,與其說要寫這個家族在時間長河裡所留下的証明,倒不如說他更有興趣看到的是,時間這條長河對他筆下的人物起了什麼作用。

那這些家族成員的內心世界是怎麼樣的呢?時間又如何對他們產生影響?從班吉來說,因為他的智能不足,他的內心世界是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動而變動的,他哭他叫,都是因為混亂和失序使他感到不安。他十分的敏鋭,只要有什麼事情不一樣了,他立刻察覺得出來,譬如說他的姊姊凱蒂,他內心最大的支柱,失貞的那一天,他感覺到自己現有的安穩世界就要瓦解,他就發了狂似的想用水洗淨姊姊的汚穢。時間之於班吉是沒有意義的,他感覺不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在他身上停止了,就像他的智力永遠都停在三歲一樣,家族的歷史,傳統對他來說通通都不存在。

敏感又脆弱的昆丁,是康普生家的大哥,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對象,大家希望他能發掦康普生家的名譽,這樣的期望給他帶來莫大的壓力,而他又被舊傳統的價值觀所限制,無法逃脫。他本來應該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可是他太過軟弱,他沒辦法打倒奪走妹妺貞潔的人,也阻止不了妹妹嫁給一個虛偽的人。在他要自殺的那一天,有一個義大利小女孩不斷跟著他,最後那女孩的哥哥以為昆丁對女孩意圖不軌而揍了他一頓,我想昆丁是羨慕那個哥哥的,因為他能捍衛自己妹妹的貞潔,而自己卻做不到。妹妹的失貞是壓跨昆丁的稻草,也是康普生家墮落的象徵。昆丁受時間的折磨最深,他時時刻刻都聽到時間滴滴答答的聲音,彷彿一直在提醒著他,自己毫無作為,提醒著他,家族逝去的榮光。到最後只有死亡才能使他擺脫時間的控制。

最後是杰生,他的內心世界只有錢和怨恨,他每天只想著要如何積累更多的錢財,沒有別的雄心壯志,也不知道存那麼多錢要幹嘛?他是個極其冷酷的人,心中沒有愛,也接受不了別人對他的愛。舊傳統的價值觀和康普生家的名譽對他而言都是一種負累,他一方面擁抱投機主義,一方面又譴責它的不公不義。時間對於他沒有多大的價值,過去和未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是可以汲汲營營的現在。

讀完<<喧嘩與騷動>>,我第一個感覺是,還好我選擇李文俊先生所翻譯的這個版本,不然福克納的書就已經不好懂了,萬一再選一個不知所云的譯本,那唸起來就更一個頭兩個大了。另外李文俊先生還附了很詳盡的序,對於瞭解文本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我對<<喧嘩與騷動>>沒有太大的感覺,可能是我對於那種急於維護舊價值和美國南方莊園的氛圍,沒有認同感,不過對於在新舊時代轉換的掙扎,對於舊價值的勉懷和惋惜我卻是能懂的。另外因失貞而導致整個家族的淪亡這件事,對凱蒂而言,這個罪名是否有點太大了?我是同情凱蒂的,舊傳統的父權主義對她來說太過沈重和苛刻。我很慶幸凱蒂能從這個家族逃出去,她的不貞不過是她反抗的一種手段,因為在保有家族的名譽之前,她選擇保有了自我。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