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


強納森·海德特在他所寫的《象與騎象人》列出十個觀念:自我、情感型態、互惠、自以為是、快樂、愛、逆境、美德、神聖和人生意義。探索這些觀念的源頭,以及它們在正向心理學的運用。從個人的心智運作開始、講到人類的社群生活、如何得到快樂、如何成長以及最後如何活出人生的意義。


Part1.人的內心

一、自我

作者利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來說明分裂的自我,騎象人是有意識的,控制後的思考,大象則是騎象人以外的一切,包括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屬於自動化系統的組成要件。兩者需互相配合,好好相處,適時應用各種謀略來轉移注意力或避開刺激,好幫助我們在面對慾望及誘惑時能夠自制。


二、情感型態

情感型態的情感是指情緒所感覺到或體驗到的,它是指個人的接近系統和撤退系統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接近系統引發正面情緒反應,使人想接近特定事物;反之則是撤退系統,引發負面情緒反應,使人撤離或避開。那些擁有較負面情感型態的人可靠三種方法改變:冥想、認知療法及藥物百憂解(Prozac)


Part2.和他人的相處

三、互惠

互惠原則提高了人類生存機率,是一股將我們與他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使人際關係可產生強化、延長及活化效果。人類因為有「知恩圖報」和「有仇必報」兩種心理,才得以建立群居的社會,前者使我們不會被人討厭及排擠,後者使我們不會被人利用或欺壓。


四、自以為是

人擁有偏見,只會看見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我們還很會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並且不會自發地去找和自己立場不同的理由及證據。另外我們還有自我膨脹的問題,覺得自己理應比別人獲得更多好處,於是開啟許多紛爭。認識心智的結構及運作策略,能幫助我們走出自以為是的缺失。


Part3.追求幸福成長

五、快樂

快樂方程式:H=S+C+V

Happiness(快樂基準線)=Setpoint(快樂起始點)+Condition(生活條件)+Voluntary activities (自發性活動)

相較於,天生遺傳的快樂起始點和較沒有選擇權的生活條件,我們可以多從事一些能提升愉悅及滿足感的自發性活動,尤其是那些可以讓我們全心投入,發揮所長,進入「心流」的忘我境界的活動。


六、愛

我們需要與他人互動並緊密連結,培養安全的依附關係,不僅要能給予也要懂得接受,良好及健全的人際關係使我們成長。亞里斯托芬:「我們的生命需要有別人才完整。」


兩種不同的愛情:Ellen Berscheid & Elaine Walster對激情及友愛的定義如下

*激情:狂野的情感狀態,其中充滿溫柔與性慾、愉悅與痛苦、焦躁與釋放、為對方不惜犧牲自己與強烈忌妒心等,五味雜陳的感情。

*友愛:一種我們對與自己的生活緊緊糾結在一起的人所產生的感情。

友愛包括依賴、施與受、信任和關心。

所謂的真愛是兩人之間堅定共許的強烈友愛,輔以一些激情。


七、逆境

逆境能迫使我們停下來,注意到其它可能性,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人生。當遇到逆境時能否復原、成長,關鍵在於因應事件的方式,事件本身並沒有意義,意義是來自當事人與他人、團體及經驗本身的互動。


有智慧的人能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也能了解世事不是非黑即白,他會選出一長期而言對每個人都最有利的計劃,他也能平衡地採用以下三種回應方式:自我調適、塑造環境,以及選擇新的環境。


八、美德

美德是個人為成為更有效率、更有吸引力的人,而努力去培養各種優異才能,所以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報償。

塞理格曼與彼得森提出六大類美德:智慧、勇敢、仁慈、公正、節制與超越(原有之自我)。

為了培養美德,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優點來克服自己的缺點,並且學著從過程中找到樂趣或強化作用。


Part4.找到人生的意義


九、神聖

人一旦喪失神性,讓自己的世界窄化為二維世界,人就會變得非常貧乏。所謂的神性不單單是宗教方面的體驗,而是一種精神和道德層面的提升感,甚至是因更大的力量所產生的敬畏,或超越自我與世界合而為一的時候,都能感受到神聖。


遵守神性的道德規範,是為了保護個人不致墮落,讓神性存在所有人心中,所以其崇尚純潔,神聖的生活方式,讓自己遠離慾望、貪婪及怨恨等道德污染。


十、人生意義

人需要愛與工作才能活得生氣勃勃,愛是安全的依附、歸屬感和強健的人際關係,工作則是指追尋正確的目標,讓自己體驗到心流與投入的感覺。藉由工作貢獻才能,獲得成就感、自我實現及他人的尊敬。「效能動機」(effectance motive)指出人內心想透過與環境互動,進而控制自己的環境,以發展能力的一種需求及衝動,所以當人沒工作可做時會出現一種倦怠感。


當人們肉體、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層次的生活連貫一致時,人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我們應該努力為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工作、自己及偉大事物之間,建立正確良好的關係。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