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蘇珊•桑塔格


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蘇珊.桑塔格,譯者:何穎怡,出版日期:2005/03/14


生活永遠不悠閒,生活是你永遠得超越自己。(p309)

蘇珊•桑塔格的<<在美國>>是以波蘭一位著名的女演員-赫蓮娜•摩德潔耶夫斯基移居美國的故事為藍圖寫出。赫蓮娜在書裡被稱為瑪琳娜,她在1876年和她的丈夫、兒子以及一群朋友離開祖國到美國,建立他們的公社。瑪琳娜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和無比的才能,最後在美國的戲劇舞台上大放異彩。<<在美國>>從一個女性的自我超越出發,使人檢視美國夢的本質,以及為了達成理想所必須付出的種種努力。

瑪琳娜在波蘭已經是國寶級的演員,但她卻下定決心放下一切前往美國,因為她想要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一個新的自我。在波蘭什麼都和國家民族綁在一起,而在美國有自由,沒有牽絆,美國代表了希望,人人平等,在美國什麼都有可能。他們一行人在加州落腳,開始公社的生活,買地自己動手耕耘、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要工作,一切靠自己的勞力完成。

瑪琳娜在新生活中找到了力量,變得健康,然而她並沒有失去對戲劇的熱情,也許也可以說戲劇是她的使命,是她到哪都不可能不回應的命運。她終究還是回到屬於她的舞台。在波蘭,戲劇是藝術和文化,擁有崇高的道德,在美國戲劇被當成是娛樂,而演員則是明星擁有場面和派頭。瑪琳娜適應了這項轉變,她知道只要下定決心,她可以超越任何障礙,而美國這艘「諾亞方舟」所允諾的希望和機會,正好是瑪琳娜所需要的,而她的成功是美國夢美好那一面的展現。但美國夢也有殘酷的面向,而真正能實現美國夢的人並沒有很多,或許更多的是那些在階級垂直分布裡處於底層的辛酸,就像那些在三等艙的外來者,他們全擠在骯髒惡臭的小小隔間裡,忍耐痛苦只為了踏上美國之後,一切都會不一樣。

讀完<<在美國>>,使我看到「改變」的可能性,但不是每一個改變都可能成功,若改變只是為了逃避自己的命運,那麼即便環境不同,問題依舊不會解決。我們也可以說瑪琳娜不是因為在美國才成功的,她在波蘭的時候就非常有成就了。瑪琳娜的人格特質,她的信念才是她能在美國站穩腳步的主因,她相信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她相信超越自我的可能性,雖然如她所說生為一個女人,她在大部分的時候被教導要卑屈服從,但她「要」自己變得勇敢,她「要」自己堅強往前去,去探索去冒險,是這種精神和美國所象徵的意義不謀而合。

美國鼓勵每個人去追求幸福,用自己的力量在蠻荒的土地開拓出樂園,那時的美國還是一個新興的國家,代表了活力,代表了機會,不像歐洲老了,一切好似不再流動,更不用說波蘭有著沈重的歷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在美國,人們不懷念過去,對過去沒有依戀,雖然美國人目空一切,卻也擁有極大的自信,這樣的美國就是想把舊有的自我甩開的瑪琳娜所追求的。

雖然瑪琳娜的公社生活沒有維持下去,但公社生活本來就是她打造新自我的一個過程,不是終點。又有誰可以嘲笑這個看似烏托邦的理想,畢竟要放棄多少東西,鼓起多大的勇氣,才能得到這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如果說這群人當農夫,種葡萄釀酒不成功,那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毅力,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想當一個「真正的」農夫,他們是為了擁有寧靜的鄉村生活才務農,那樣當然會失敗,因為務農只是他們逃避的手段,不是他們的使命。但他們嘗試了,只因為這一群人相信生活可以更好,他們並沒有未戰先降,就如同瑪琳娜的丈夫柏格丹所說的:拿自己較好的一面做賭注並不丟臉,欠缺理想主義的人可以盡情嘲諷我們,但世上如果不再有像我們這樣的人,將多麼貧乏。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