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尋(第一章)-埃里希•佛洛姆(摘錄)


前言
⋯⋯為了追求幸福和健康激發出來的力量,這是人類的自然稟賦之一。治療意味著排除那些使各種稟賦難以實現的障礙。(p18)

第一章 問題
而今,在人類歷史中,他們破天荒地得以相信,人類的世界大同以及征服自然的理想再也不是夢,而具備實事求是的可能性。他難道不該感到驕傲,對自己及未來信心滿滿嗎?

然而現代人卻焦慮不安,越來越困惑。他們努力工作,奮發向上,但是隱隱覺得所作所為都是枉然。雖然他們支配物質的權利日漸擴張,卻對於個人生活和社會覺得很無力。他們雖然創造了更新更好的工具來支配自然,卻也困在那些工具的羅網,再也看不見那唯一能賦予他們意義的目的地-人們自己。他們雖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卻也成了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機器的奴隸。雖然他們擁有關於物質的豐富知識,但是對於人類存在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問題卻一無所知:人們是什麼,他應該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人類可以釋放且用以厚生利物的能量有多麼巨大?(p24)


啟蒙運動的座右銘「勇於認識」正蘊含著「信任你的知識」的理念,也成為現代人奮鬥和成就的誘因。然而此刻,對人類自主性和理性的懷疑暗潮起伏,造成了一種道德困惑的狀態,既沒有啟示、也沒有理性可以指引人們,結果就是接受相對主義的立場,認為價值判斷和道德規範僅僅是品味問題或個人偏好,在這個領域中不會產生客觀有效地陳述。(p25)

心理學的進步並不是在於讓所謂「自然」領域和所謂「精神」領域分道揚鑣專注於前者,而是回到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偉大傳統,從身心的整體面向去探討人,相信人的目標是做自己,而達到該目標的條件就是要追尋自我。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重申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有效性,證明我們對於人性的認識不會導致倫理的相對主義,相反地,它讓我們相信,人類行為規範的源頭必需在人性本身覓得;道德規範是以人的天性為基礎,違反了天性才會導致心理和情感的崩潰。

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既不是捨己,也不是自私或自戀,更不是對個體的否認,而是真正對人性自我的肯定.他必需認識自己,也要了解自己擁有努力向善和創造性的能力。(p27-28)





留言

相關文章